集合 01 集合元素的概念、性质、运算
一、集合与元素的基本概念
集合: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集合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如A、B、C等。
元素:集合中的每个研究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元素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表示,如a、b、c等。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二、集合的三个基本性质
1. 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是确定的。即对于一个集合A和元素x,要么x∈A,要么x∉A,二者必居其一。
例如:“成绩好的学生”不能构成集合(“成绩好”无明确标准),但“90分以上的学生”可以构成集合。
2. 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不会出现重复的元素,若有重复元素,只需保留一个。
例如:集合{1,2,2,3}应表示为{1,2,3}。
3.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先后顺序之分。即改变元素的排列顺序,集合不变。
例如:{1,2,3}与{3,2,1}是同一个集合。
三、集合的表示方法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元素1, 元素2, 元素3, ...}
例如: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
2. 描述法:用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元素 | 元素所满足的条件}
例如: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x | x=2k, k∈Z}。
3. 图示法(Venn图):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表示集合,直观展示集合间的关系。
四、常见数集及其符号
自然数集(N):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0,1,2,3,...)
正整数集(N₊或N\*):全体正整数组成的集合(1,2,3,...)
整数集(Z):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 -2,-1,0,1,2,...)
有理数集(Q):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整数和分数的统称)
实数集(R):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五、集合之间的关系
1. 子集: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性质:① 任何集合是它自身的子集(A⊆A);②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A)。
2. 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性质: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A,A≠∅)。
3. 相等:如果A⊆B且B⊆A,那么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六、集合的运算及性质
1. 交集(A∩B)
定义: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即A∩B={x | x∈A且x∈B}。
性质:
A∩A=A;
A∩∅=∅;
A∩B=B∩A;
若A⊆B,则A∩B=A。
2. 并集(A∪B)
定义: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即A∪B={x | x∈A或x∈B}。
性质:
A∪A=A;
A∪∅=A;
A∪B=B∪A;
若A⊆B,则A∪B=B。
3. 补集(∁ᵤA)
定义:设U为全集,A是U的子集,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即∁ᵤA={x | x∈U且x∉A}。
性质:
A∪∁ᵤA=U;
A∩∁ᵤA=∅;
∁ᵤ(∁ᵤA)=A;
∁ᵤU=∅,∁ᵤ∅=U。
七、重点难点例题解析
例题1:集合性质的应用(互异性)
题目:已知集合A={2, 3, a²+4a+2},B={0, 7, a²+4a-2, 2},且A∩B={3,7},求a的值。
解析:
由A∩B={3,7}可知,7∈A,因此a²+4a+2=7,解得a=1或a=-5。
验证互异性:
当a=1时,A={2,3,7},B={0,7,3,2},A∩B={2,3,7},与题意{3,7}矛盾,舍去。
当a=-5时,A={2,3,7},B={0,7,-3,2},A∩B={3,7},符合题意。
答案:a=-5
例题2:子集与空集的关系
题目:已知集合A={x | x²-3x+2=0},B={x | ax-2=0},且B⊆A,求实数a的值。
解析:
先求A:解方程x²-3x+2=0,得A={1,2}。
分析B⊆A的情况:
若B=∅,则ax-2=0无解,即a=0。
若B≠∅,则B={x | x=2/a},由B⊆A得2/a=1或2/a=2,解得a=2或a=1。
答案:a=0或1或2
例题3:集合运算与补集
题目:设全集U=R,集合A={x | x≤-2或x≥5},B={x | 2<x<6},求:
(1)A∩B;(2)A∪B;(3)∁ᵤA∩B。
解析:
(1)A∩B是同时属于A和B的元素:{x | 5≤x<6}。
(2)A∪B是属于A或B的元素:{x | x≤-2或x>2}。
(3)先求∁ᵤA={x | -2<x<5},再求∩B:{x | 2<x<5}。
答案:(1){x | 5≤x<6};(2){x | x≤-2或x>2};(3){x | 2<x<5}。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
- 初中数学 10 分式方程:增根
- 初中数学 11 一元二次方程、韦达定理
- 初中数学 11 一元三次、四次、五次方程
- 初中数学 12 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
- 初中数学 13 一次函数:\(y = kx + b\)(\(k≠0\))
- 初中数学 14 二次函数、图像、性质:\(y = ax^{2}+bx + c\)
- 初中数学 15 反比例函数:\(y=\frac{k}{x}\)(\(k\)为常数,\(k≠0\))
- 初中数学 16 图形的初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
- 初中数学 17 相交线与平行线
- 初中数学 18 三角形:角平分线、中线、高
- 初中数学 19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
- 初中数学 20 轴对称、中垂线、等腰三角形
- 初中数学 21 勾股定理:\(a^{2}+b^{2}=c^{2}\)
- 初中数学 22 平行四边形、中位线、矩形、菱形、正方形
- 初中数学 23 圆:与圆有关的角、线、垂径定理
- 初中数学 24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中心对称
- 初中数学 2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位似图形
- 初中数学 26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 初中数学 27 投影与视图、三视图
- 初中数学 28 尺规作图与命题的证明
- 初中数学 29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图表
- 初中数学 30 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极差、标准差
- 初中数学 31 概率(事件\(A\)发生的概率\(P(A)=\frac{m}{n}\))
- 高中数学 总目录(必修1、2与选修1、2、3)
- 集合 0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 集合 01 集合元素的概念、性质、运算
- 集合 01 数集(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
- 逻辑 01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 逻辑 01逻辑学、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 不等式 02 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方程
- 不等式 02 不等关系、不等式、实数大小比较的依据
- 不等式 02 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不等式 02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 不等式 02 基本不等式(均值不等式)
- 不等式 02 对数均值不等式
- 不等式 02 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大全
- 不等式 02 齐次式不等式
- 不等式 02 绝对值不等式、三角绝对值不等式
- 柯西不等式、权方和不等式、排序不等式、琴生不等式
- 不等式 02 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 不等式 02 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 不等式 02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范围问题
- 不等式 02 一元二次不等式数学建模
- 不等式 02 三元平方公式 与 三元立方公式
- 不等式 02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 不等式 02 一元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 不等式 02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 不等式 02 无理不等式的解法
- 不等式 02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 函数 03 函数的概念、性质、幂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