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几何:垂径定理
一、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是圆的重要性质之一,其核心是“垂直于弦的直径”与“弦及弦所对弧”之间的关系,具体表述为: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需要注意定理的“双向性”和“适用条件”:
1. 定理的前提条件:“直径”(或过圆心的直线)与“垂直于弦”,二者缺一不可;若缺少“过圆心”,仅垂直于弦的直线不一定平分弦;若缺少“垂直”,过圆心的直线也不一定平分弦(除非弦为直径,但直径与直径互相平分是特殊情况,不依赖垂直关系)。
2. 定理的结论包含三部分:平分弦(非直径的弦,因为直径与直径互相平分,无需额外强调垂直)、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二、垂径定理的常用结论(推论与延伸)
基于垂径定理,可推导一系列常用结论,这些结论在解题中应用广泛,需重点掌握:
1. 推论1: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此推论是垂径定理的“逆用”,需特别注意“弦非直径”的限制——若弦是直径,过圆心的直线(另一条直径)必然平分它,但两条直径不一定垂直(如圆内任意两条相交的直径,仅当夹角为90°时才垂直),因此需排除弦为直径的情况。
2. 推论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该结论将“垂直平分线”与“圆心”关联:圆的圆心是所有弦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因此只要找到任意两条弦的垂直平分线,其交点就是圆心(这也是“找圆的圆心”的常用方法)。
3. 推论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若直径平分弦所对的劣弧(或优弧),则该直径必然垂直于弦,同时平分另一条弧。例如:若直径AB平分弦CD所对的劣弧CD,则AB⊥CD,且AB平分弦CD所对的优弧CD。
4. 延伸结论:垂径定理中的“距离关系”
设圆的半径为\( r \),圆心到弦的距离为\( d \),弦长为\( l \),则由勾股定理(圆心到弦的垂线、弦的一半、半径构成直角三角形)可得:\( \boxed{r^2 = d^2 + \left(\frac{l}{2}\right)^2} \)。这一公式是垂径定理的“量化表达”,几乎所有与垂径定理相关的计算都依赖它。
例题1:基础弦长计算
已知⊙O的半径为5,圆心O到弦AB的距离为3,求弦AB的长。
解析:由垂径定理的量化公式\( r^2 = d^2 + \left(\frac{l}{2}\right)^2 \),代入\( r=5 \),\( d=3 \):
\( 5^2 = 3^2 + \left(\frac{AB}{2}\right)^2 \),即\( 25 = 9 + \frac{AB^2}{4} \),解得\( \frac{AB^2}{4} = 16 \),\( AB^2 = 64 \),故\( AB = 8 \)。
例题2:逆用定理判断垂直
已知⊙O的直径为10,弦AB的长为8,点C是AB的中点,求证:OC⊥AB。
解析:∵C是AB中点,且OC过圆心O(直径所在直线过圆心),根据“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AB=8≠10,非直径),∴OC⊥AB。
(也可通过计算验证:半径\( r=5 \),\( AC=\frac{AB}{2}=4 \),在Rt△OAC中,\( OC^2 + AC^2 = OC^2 + 16 = 25 \),得\( OC=3 \),满足勾股定理,故∠OCA=90°,即OC⊥AB)。
例题3:结合勾股定理求半径
一条弦长为16cm的弦,与圆心的距离为6cm,求该圆的半径。
解析:设半径为\( r \),弦长\( l=16 \),则弦的一半为\( 8 \),圆心到弦的距离\( d=6 \)。由\( r^2 = d^2 + \left(\frac{l}{2}\right)^2 \):
\( r^2 = 6^2 + 8^2 = 36 + 64 = 100 \),故\( r=10 \)cm(半径为正,舍去负根)。
例题4:利用垂径定理找圆心
已知平面上有一段圆弧(未画出圆心),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确定该圆弧所在圆的圆心?
解析:根据“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
1. 在圆弧上任意取三点A、B、C;
2. 用圆规分别作弦AB、BC的垂直平分线(作垂直平分线的方法: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frac{AB}{2}\)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两点,连接两点即为AB的垂直平分线);
3. 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为圆弧所在圆的圆心。
例题5:动态弦的距离问题
⊙O的半径为5,弦AB的长为8,P是AB上任意一点,求OP的取值范围。
解析:OP是圆心O到AB上点的距离,根据“垂线段最短”:
当OP⊥AB时,OP最短(此时P是AB中点),由\( r^2 = OP^2 + \left(\frac{AB}{2}\right)^2 \),得\( 25 = OP^2 + 16 \),\( OP=3 \);
当P与A(或B)重合时,OP最长(此时OP为半径),即\( OP=5 \);
故OP的取值范围是\( 3 \leq OP \leq 5 \)。
例题6:垂径定理与角度计算
已知⊙O中,弦AB垂直于直径CD,垂足为E,若∠AOD=60°,求弦AB的长(设⊙O半径为\( r \))。
解析:∵CD是直径,AB⊥CD,∴AE=\(\frac{AB}{2}\)(垂径定理)。
又∵OA=OD=r(半径),∠AOD=60°,∴△AOD是等边三角形,故OA=AD=r。
在Rt△AOE中,∠AOE=60°,∠AEO=90°,∴∠OAE=30°,则\( OE=\frac{OA}{2}=\frac{r}{2} \)。
由勾股定理:\( AE^2 = OA^2 - OE^2 = r^2 - \left(\frac{r}{2}\right)^2 = \frac{3r^2}{4} \),故\( AE=\frac{\sqrt{3}r}{2} \),因此\( AB=2AE=\sqrt{3}r \)。
例题7:两弦相交与垂径定理结合
⊙O的半径为10,弦AB∥CD,AB=16,CD=12,求AB与CD之间的距离。
解析:需分两种情况(两弦在圆心同侧或异侧):
1. 两弦在圆心同侧:
过O作OE⊥AB于E,OF⊥CD于F(AB∥CD,故O、E、F共线),则AE=8,CF=6。
由\( OE^2 = 10^2 - 8^2 = 36 \)得\( OE=6 \);由\( OF^2 = 10^2 - 6^2 = 64 \)得\( OF=8 \)。
此时距离\( EF = OF - OE = 8 - 6 = 2 \)。
2. 两弦在圆心异侧:
同理,OE=6,OF=8,此时距离\( EF = OF + OE = 8 + 6 = 14 \)。
综上,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2或14。
例题8:垂径定理与折叠问题
将半径为5的⊙O沿弦AB折叠,若折叠后圆弧恰好经过圆心O,求弦AB的长。
解析:折叠后圆心O的对应点O'在⊙O上(折叠前后圆弧半径不变),且AB是OO'的垂直平分线(折叠的性质:对应点的连线被折痕垂直平分)。
∴AB⊥OO',且OE=EO'(E是AB与OO'的交点),又OO'=OA=5(O'在⊙O上,半径为5),故\( OE=\frac{5}{2} \)。
在Rt△AOE中,由\( OA^2 = OE^2 + AE^2 \),得\( 25 = \left(\frac{5}{2}\right)^2 + AE^2 \),即\( AE^2 = 25 - \frac{25}{4} = \frac{75}{4} \),\( AE=\frac{5\sqrt{3}}{2} \),故\( AB=2AE=5\sqrt{3} \)。
例题9:垂径定理与实际应用(拱桥问题)
一座圆弧形拱桥的跨度(弦长)为16m,拱高(圆心到弦的距离的补值,即拱顶到弦的距离)为4m,求拱桥所在圆的半径。
解析:设拱桥所在圆的圆心为O,半径为\( r \),弦AB为跨度(AB=16m),E是AB中点,OE⊥AB(垂径定理),则AE=8m。
拱高为“拱顶到AB的距离”,即\( r - OE = 4 \)(OE是圆心到弦的距离,拱顶在圆心与弦之间时,拱高=半径-圆心到弦的距离),故\( OE = r - 4 \)。
由勾股定理:\( OA^2 = OE^2 + AE^2 \),即\( r^2 = (r - 4)^2 + 8^2 \),展开得\( r^2 = r^2 - 8r + 16 + 64 \),化简得\( 8r = 80 \),故\( r=10 \)m。
例题10:垂径定理与全等三角形
已知⊙O中,AB、CD是两条弦,且AB=CD,OE⊥AB于E,OF⊥CD于F,求证:OE=OF。
解析:连接OA、OC(半径),∵OE⊥AB,OF⊥CD,∴AE=\(\frac{AB}{2}\),CF=\(\frac{CD}{2}\)(垂径定理)。
又∵AB=CD,∴AE=CF。
在Rt△AOE和Rt△COF中,OA=OC(半径),AE=CF(已证),∴Rt△AOE≌Rt△COF(HL),故OE=OF。
(此结论可总结为:“等弦对等距”,即圆内相等的弦到圆心的距离相等)。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
- 初中数学 17 相交线与平行线
- 初中数学 18 三角形:角平分线、中线、高、三角形的五心
- 初中数学 19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
- 初中数学 20 轴对称、中垂线、等腰三角形
- 初中数学 21 勾股定理:\(a^{2}+b^{2}=c^{2}\)
- 初中数学 22 平行四边形、中位线、矩形、菱形、正方形
- 初中数学 23 圆:与圆有关的角、线、垂径定理
- 初中数学 24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中心对称
- 初中数学 2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位似图形
- 初中数学 26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 初中数学 27 投影与视图、三视图
- 初中数学 28 尺规作图与命题的证明
- 初中数学 29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图表
- 初中数学 30 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极差、标准差
- 初中数学 31 概率(事件\(A\)发生的概率\(P(A)=\frac{m}{n}\))
- 平面几何:定比分点、中点公式、黄金分割点
- 平面几何:张角定理、分角定理、角平分线定理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垂心(H)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重心(G)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外心(O)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内心(I)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旁心(Ia、Ib、Ic)
- 平面几何:垂足三角形
- 平面几何: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 圆幂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
- 平面几何:垂径定理
- 圆心角、圆周角、圆内角、圆外角、弦切角
- 点、线、圆、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的位置关系
- 高中数学 总目录(必修1、2与选修1、2、3)
- 集合 0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 集合 01 集合元素的概念、性质、运算
- 集合 01 数集(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
- 逻辑 01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 逻辑 01逻辑学、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 不等式 02 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方程
- 不等式 0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不等式 02 均值不等式
- 不等式 02 一元二次不等式(含参、恒成立、根的范围)
- 不等式 02 一元高次不等式(奇穿偶回)
- 不等式 02 分式不等式
- 不等式 02 糖水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无理不等式
- 不等式 02 绝对值不等式、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 不等式 02 三角函数不等式
- 不等式 02 Aczel 不等式(柯东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柯西不等式
- 不等式 02 赫尔德不等式
- 不等式 02 卡尔松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权方和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排序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