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 0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集合
集合的概念: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A\),\(B\),\(C\),…表示,元素用小写字母\(a\),\(b\),\(c\),…表示。例如,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可以组成一个集合,而每个学生就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例如,“所有的好人”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因为“好人”的标准不明确,不满足确定性;而“大于\(2\)且小于\(5\)的整数”可以构成集合\(\{3,4\}\),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整数,都能明确它是否属于这个集合。
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互不相同。例如,集合\(\{1,2,2,3\}\)不符合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应写成\(\{1,2,3\}\)。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之分。例如,集合\(\{1,2,3\}\)和\(\{3,2,1\}\)是同一个集合。
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例如,\(\{1,2,3,4,5\}\)表示由\(1\),\(2\),\(3\),\(4\),\(5\)这五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一般形式为\(\{x\mid P(x)\}\),其中\(x\)表示集合中的元素,\(P(x)\)表示元素\(x\)所满足的条件。例如,\(\{x\mid x是小于10的正偶数\}\)表示集合\(\{2,4,6,8\}\)。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子集: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subseteq B\)(或\(B\supseteq A\))。例如,集合\(\{1,2\}\)是集合\(\{1,2,3\}\)的子集。
真子集:如果\(A\subseteq B\),且存在元素\(x\in B\),但\(x\notin A\),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subsetneqq B\)。例如,集合\(\{1,2\}\)是集合\(\{1,2,3,4\}\)的真子集。
相等:如果\(A\subseteq B\)且\(B\subseteq A\),那么\(A = B\)。
集合的基本运算:
交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A\cap B\),即\(A\cap B=\{x\mid x\in A且x\in B\}\)。例如,\(A=\{1,2,3,4\}\),\(B=\{3,4,5,6\}\),则\(A\cap B = \{3,4\}\)。
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cup B\),即\(A\cup B=\{x\mid x\in A或x\in B\}\)。例如,对于上述集合\(A\)和\(B\),\(A\cup B = \{1,2,3,4,5,6\}\)。
补集:设\(U\)是一个集合,\(A\)是\(U\)的一个子集,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子集\(A\)在\(U\)中的补集,记作\(\complement_{U}A\),即\(\complement_{U}A=\{x\mid x\in U且x\notin A\}\)。例如,\(U=\{1,2,3,4,5,6\}\),\(A=\{1,2,3\}\),则\(\complement_{U}A = \{4,5,6\}\)。
常用逻辑用语
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例如,“\(2 + 3 = 5\)”是真命题,“\(1\)是质数”是假命题。
量词:
全称量词: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用符号“\(\forall\)”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例如,“\(\forall x\in R\),\(x^{2}\geq0\)”是一个全称命题,表示对于任意实数\(x\),\(x^{2}\)都大于等于\(0\)。
存在量词: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用符号“\(\exists\)”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例如,“\(\exists x\in R\),\(x^{2}-2x + 1 = 0\)”是一个特称命题,表示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2x + 1 = 0\)。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例如,“若\(x = 1\),则\(x^{2}= 1\)”,这里\(x = 1\)是\(x^{2}= 1\)的充分条件,\(x^{2}= 1\)是\(x = 1\)的必要条件。
如果既有\(p\Rightarrow q\),又有\(q\Rightarrow p\),就记作\(p\Leftrightarrow q\),此时\(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例如,“\(x = 1\)当且仅当\(x^{3}= 1\)”,\(x = 1\)是\(x^{3}= 1\)的充要条件。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内容,对于后续学习函数、数列、不等式等知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严谨的数学语言和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
- 初中数学 21 勾股定理:\(a^{2}+b^{2}=c^{2}\)
- 初中数学 22 平行四边形、中位线、矩形、菱形、正方形
- 初中数学 23 圆:与圆有关的角、线、垂径定理
- 初中数学 24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中心对称
- 初中数学 2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位似图形
- 初中数学 26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 初中数学 27 投影与视图、三视图
- 初中数学 28 尺规作图与命题的证明
- 初中数学 29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图表
- 初中数学 30 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极差、标准差
- 初中数学 31 概率(事件\(A\)发生的概率\(P(A)=\frac{m}{n}\))
- 平面几何:定比分点、中点公式、黄金分割点
- 平面几何:张角定理、分角定理、角平分线定理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垂心(H)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重心(G)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外心(O)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内心(I)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旁心(Ia、Ib、Ic)
- 平面几何:垂足三角形
- 平面几何: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 圆幂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
- 平面几何:垂径定理
- 圆心角、圆周角、圆内角、圆外角、弦切角
- 点、线、圆、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的位置关系
- 高中数学 总目录(必修1、2与选修1、2、3)
- 集合 0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 集合 01 集合元素的概念、性质、运算
- 集合 01 数集(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
- 逻辑 01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 逻辑 01逻辑学、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 不等式 02 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方程
- 不等式 0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不等式 02 均值不等式
- 不等式 02 一元二次不等式(含参、恒成立、根的范围)
- 不等式 02 一元高次不等式(奇穿偶回)
- 不等式 02 分式不等式
- 不等式 02 糖水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无理不等式
- 不等式 02 绝对值不等式、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 不等式 02 三角函数不等式
- 不等式 02 Aczel 不等式(柯东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柯西不等式
- 不等式 02 赫尔德不等式
- 不等式 02 卡尔松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权方和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排序不等式
- 不等式 02 闵可夫斯基不等式
- 不等式 02 琴生不等式
- 不等式 02 切线不等式(切线放缩)
- 不等式 02 对数均值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