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 01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一、充分条件
如果有两个命题\(A\)和\(B\),当\(A\)成立时,\(B\)一定成立,那么\(A\)是\(B\)的充分条件。表示为\(A\Rightarrow B\),意思是“\(A\)推出\(B\)”。
命题\(A\):“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命题\(B\):“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
因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就是三个边相等,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当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时,它的三个内角一定相等,所以\(A\)是\(B\)的充分条件。
设\(x\in R\),命题\(A\):\(x = 2\),命题\(B\):\(x^{2}=4\)。当\(x = 2\)时,\(x^{2}=4\)成立,所以\(A\)是\(B\)的充分条件。
二、必要条件
如果有两个命题\(A\)和\(B\),当\(B\)成立时,\(A\)一定成立,那么\(A\)是\(B\)的必要条件。可以表示为\(B\Rightarrow A\)。
命题\(A\):“一个数能被\(3\)整除”,命题\(B\):“这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根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才能被\(3\)整除。所以当一个数能被\(3\)整除时,它的各位数字之和一定能被\(3\)整除,即\(B\)是\(A\)的必要条件。
命题\(A\):“四边形是正方形”,命题\(B\):“四边形是矩形”。
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所以当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时,它一定是矩形,那么\(B\)是\(A\)的必要条件。
三、充要条件
如果有两个命题\(A\)和\(B\),\(A\)既是\(B\)的充分条件,又是\(B\)的必要条件,那么\(A\)是\(B\)的充要条件,也可以说\(B\)是\(A\)的充要条件,记作\(A\Leftrightarrow B\),意思是\(A\)等价于\(B\)。
命题\(A\):“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命题\(B\):“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
因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就是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所以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时,它一定有两条边相等;反之,当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时,它就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是\(B\)的充要条件。
设\(a,b\in R\),命题\(A\):\(a + b=0\),命题\(B\):\(a=-b\)。
显然,当\(a + b = 0\)时,\(a=-b\);当\(a=-b\)时,\(a + b = 0\),所以\(A\)是\(B\)的充要条件。
四、判断一个条件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
1. 定义法
充分条件:首先明确充分条件的定义,即如果条件\(A\)成立能保证结论\(B\)成立,那么\(A\)是\(B\)的充分条件。
例如,对于命题“若\(x = 1\),则\(x^{2}=1\)”。
当\(x = 1\)这个条件满足时,\(x^{2}=1\)这个结论必然成立。所以\(x = 1\)是\(x^{2}=1\)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按照定义,如果结论\(B\)成立必须要有条件\(A\)成立,那么\(A\)是\(B\)的必要条件。
例如,对于命题“若一个数能被\(4\)整除,则这个数能被\(2\)整除”。
一个数能被\(4\)整除时肯定能被\(2\)整除,反过来,一个数要能被\(4\)整除,它必须能被\(2\)整除,所以“能被\(2\)整除”是“能被\(4\)整除”的必要条件。
2. 集合法
把条件\(A\)和结论\(B\)对应的集合分别设为\(A\)和\(B\)。
如果\(A\subseteq B\),那么\(A\)是\(B\)的充分条件。这是因为\(A\)中的元素都在\(B\)中,所以当满足\(A\)的情况时,必然满足\(B\)。
例如,设\(A=\left\{x\vert x > 3\right\}\),\(B=\left\{x\vert x > 2\right\}\)。因为\(A\)中的元素都满足\(x > 3\),而\(x > 3\)必然满足\(x > 2\),所以\(A\subseteq B\),\(x>3\)是\(x > 2\)的充分条件。
如果\(B\subseteq A\),那么\(A\)是\(B\)的必要条件。因为\(B\)中的元素都在\(A\)中,所以只有满足\(A\)的情况,\(B\)才能成立。
例如,设\(A=\left\{x\vert x是整数\right\}\),\(B=\left\{x\vert x是偶数\right\}\)。因为\(B\)中的元素(偶数)都是\(A\)中的元素(整数),所以\(B\subseteq A\),“是整数”是“是偶数”的必要条件。
如果\(A = B\),那么\(A\)是\(B\)的充要条件。
3. 等价转换法
将命题进行等价转换,判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推出关系。
例如,对于命题“若\(a + b = 0\),则\(a=-b\)”
将\(a + b = 0\)移项就可以得到\(a=-b\),这两个命题是等价的,所以“\(a + b = 0\)”是“\(a=-b\)”的充要条件,其中充分性和必要性都成立。
注意事项:在转换过程中要确保转换的等价性,不能改变命题的本意。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
- 初中数学 24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中心对称
- 初中数学 2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位似图形
- 初中数学 26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 初中数学 27 投影与视图、三视图
- 初中数学 28 尺规作图与命题的证明
- 初中数学 29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图表
- 初中数学 30 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极差、标准差
- 初中数学 31 概率(事件\(A\)发生的概率\(P(A)=\frac{m}{n}\))
- 平面几何:定比分点、中点公式、黄金分割点
- 平面几何:张角定理、分角定理、角平分线定理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垂心(H)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重心(G)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外心(O)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内心(I)
- 平面几何:三角形的旁心(Ia、Ib、Ic)
- 平面几何:垂足三角形
- 平面几何: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 圆幂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
- 平面几何:垂径定理
- 圆心角、圆周角、圆内角、圆外角、弦切角
- 点、线、圆、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的位置关系
- 高中数学 总目录(必修1、2与选修1、2、3)
- 集合 0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 集合 01 集合元素的概念、性质、运算
- 集合 01 数集(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
- 逻辑 01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 逻辑 01逻辑学、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 不等式 02 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方程
- 不等式 0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不等式 02 均值不等式
- 不等式 02 一元二次不等式(含参、恒成立、根的范围)
- 不等式 02 一元高次不等式(奇穿偶回)
- 不等式 02 分式不等式
- 不等式 02 糖水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无理不等式
- 不等式 02 绝对值不等式、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 不等式 02 三角函数不等式
- 不等式 02 Aczel 不等式(柯东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柯西不等式
- 不等式 02 赫尔德不等式
- 不等式 02 卡尔松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权方和不等式
- 不等式 02 排序不等式
- 不等式 02 闵可夫斯基不等式
- 不等式 02 琴生不等式
- 不等式 02 切线不等式(切线放缩)
- 不等式 02 对数均值不等式
- 不等式 02 伯努利不等式
- 不等式 02 函数的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
- 不等式 02 常见不等式的缩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