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04 运动与力的关系、牛一、牛二定律
一、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与力的本质
牛顿第一定律是研究“运动与力关系”的起点,它纠正了“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认知,明确了惯性的本质和力的作用效果。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推导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推导逻辑:基于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推理(实验+逻辑思维)——
1. 让小球从斜面A某高度滑下,若斜面B光滑(无阻力),小球会滑到斜面B的同一高度;
2. 逐渐减小斜面B的倾角,小球仍能滑到同一高度,但运动距离变长;
3. 若斜面B倾角为0°(水平),小球将沿水平方向永远匀速运动下去(无阻力时,运动状态不变)。
(注:理想斜面实验无法在现实中完全实现,因不存在绝对光滑的表面,但其推理结果符合客观规律,是物理学中“理想实验法”的典范。)
(2)惯性——物体的固有属性
定义: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核心特点:
1. 普遍性:一切物体(固体、液体、气体,静止或运动的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受力无关;
2. 唯一量度:惯性的大小仅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例:货车比小汽车难启动、难刹车,因货车质量大,惯性大,运动状态更难改变);
3. 表现形式:
静止物体的惯性:保持静止(如突然拉动桌子,桌面上的书因惯性会向后倒);
运动物体的惯性: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如刹车时,车内乘客因惯性会向前倾)。
(3)力的本质——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明确:力的作用不是“维持运动”,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或“速度方向的改变”,即产生加速度)。
例: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牵引力与阻力平衡,合力为零,运动状态不变(惯性维持匀速);若牵引力大于阻力,合力向前,汽车加速(力改变运动状态);若刹车时阻力大于牵引力,合力向后,汽车减速(力改变运动状态)。
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力、质量与加速度的定量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它从“定性”(牛顿第一定律)走向“定量”,建立了“合力、质量、加速度”三者的瞬时对应关系,是解决“运动与力”综合问题的关键公式。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与公式
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F_{\text{合}} = ma\)(国际单位制中,\(F_{\text{合}}\)单位为“牛顿(N)”,\(m\)为“千克(kg)”,\(a\)为“米每二次方秒(m/s²)”,1N = 1kg·m/s²)。
公式理解的3个关键:
1. 矢量性:合外力\(F_{\text{合}}\)与加速度\(a\)是矢量关系——\(a\)的方向始终与\(F_{\text{合}}\)的方向一致(若合外力方向变化,\(a\)的方向也随之变化);
2. 瞬时性:合外力与加速度是“瞬时对应”关系——合外力产生的同时,加速度立即产生;合外力变化时,加速度也立即变化;合外力消失时,加速度也立即消失(例:弹簧拉物体,剪断弹簧的瞬间,合外力消失,加速度立即为零,物体不再加速);
3. 独立性:若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每个力都会独立产生一个加速度,物体的总加速度是所有分加速度的矢量和(即“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实际计算中常用“正交分解法”,将力分解到x、y轴,分别列\(F_{\text{合x}} = ma_x\)、\(F_{\text{合y}} = ma_y\))。
(2)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条件
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需用量子力学描述);
低速运动:不适用于高速运动(速度接近光速,需用相对论描述);
惯性参考系:以地面、匀速运动的汽车等“惯性系”为参考系(若以加速的汽车为参考系,会出现“虚拟力”,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
(3)牛顿第二定律的解题步骤(通用流程)
1. 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分析哪个物体的运动与力(单个物体或连接体,连接体常用“整体法”或“隔离法”);
2. 受力分析: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分析物体受的所有力,画出受力示意图(避免漏力或多力);
3. 运动分析: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匀速、加速、减速,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是否已知);
4. 建立坐标系:通常以加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或水平、竖直方向),将力正交分解到x、y轴;
5. 列方程:根据\(F_{\text{合x}} = ma_x\)、\(F_{\text{合y}} = ma_y\)列方程(若y轴无加速度,\(F_{\text{合y}} = 0\));
6. 求解与验证:代入数据计算,验证结果是否符合物理实际(如加速度方向是否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三、超重与失重——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应用
超重与失重是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视重”(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与“实重”(重力\(mg\))的差异现象,本质是“支持力/拉力与重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仅与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方向有关。
(1)实重与视重的定义
实重:物体实际受到的重力,\(G = mg\)(由质量和重力加速度决定,不随运动状态变化);
视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用\(F_N\)(支持力)或\(T\)(拉力)表示,视重大小等于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或悬挂物对物体的拉力)(牛顿第三定律)。
(2)超重现象
定义: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F_N > mg\)或\(T > mg\));
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向上,无论物体是向上加速还是向下减速);
原理推导:以物体为研究对象,竖直方向受力:重力\(mg\)(向下)、支持力\(F_N\)(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F_N - mg = ma\) → \(F_N = mg + ma > mg\);
实例:电梯加速上升时,人对电梯底板的压力大于重力;运动员起跳时,脚对地面的压力大于重力。
(3)失重现象
定义: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F_N < mg\)或\(T < mg\));
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向下,无论物体是向下加速还是向上减速);
原理推导:竖直方向受力:\(mg - F_N = ma\) → \(F_N = mg - ma < mg\);
完全失重: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 = g\)时,\(F_N = mg - mg = 0\),视重为零的现象(物体对支持物/悬挂物无作用力);
实例:自由下落的物体(如跳楼机下落过程)、太空中的宇航员(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a = g\),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注意: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未消失(仍受重力,重力提供加速度),只是视重为零。
(4)超重与失重的关键结论
超重/失重仅与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有关,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不影响视重(例:水平加速的汽车中,人对座椅的压力等于重力,无超重/失重);
物体向上运动时,可能超重(加速向上),也可能失重(减速向上);向下运动时,可能失重(加速向下),也可能超重(减速向下)——运动方向不是判断依据,加速度方向才是。
例题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惯性的判断) 题目: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速度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B. 受力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C. 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D. 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唯一量度是质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速度、受力、运动状态无关(A、B、D错误,C正确)。
答案:C
例题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运动状态的改变) 题目:一个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突然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将( )
A. 立即停止 B. 速度逐渐减小,最终停止
C.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D. 速度逐渐增大
解析:光滑水平面无阻力,物体不受力时,由牛顿第一定律,将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正确,A、B、D错误)。
答案:C
例题3:惯性现象的解释(生活场景) 题目:汽车紧急刹车时,车内乘客会向前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乘客受到向前的力 B. 乘客的惯性使他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C. 刹车时乘客不受力 D. 乘客的惯性消失
解析:刹车时,汽车减速,乘客的脚随汽车减速,但上半身因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运动),因此前倾——惯性不是力,乘客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A、C错误),惯性始终存在(D错误),B正确。
答案:B
例题4: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加速度方向)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3N的拉力和1N的阻力(阻力与运动方向相反),则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 )
A. 拉力方向相同 B. 阻力方向相同 C. 运动方向相反 D. 无法确定
解析:水平方向合外力\(F_{\text{合}} = 3N - 1N = 2N\),方向与拉力方向一致;由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例题5:牛顿第二定律的定量计算(基本公式应用) 题目:质量为5kg的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以2m/s²的加速度向上加速运动,求拉力的大小(\(g = 10m/s²\))。
解析:物体受重力\(mg = 5×10 = 50N\)(向下)、拉力\(F\)(向上);合外力\(F_{\text{合}} = F - mg = ma\);代入数据:\(F - 50 = 5×2\) → \(F = 60N\)。
答案:60N
例题6: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弹簧与绳的区别) 题目:如图(示意图:天花板用绳悬挂一个弹簧,弹簧下端挂一个小球,小球静止),若突然剪断悬挂弹簧的绳,剪断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多少(\(g = 10m/s²\))?
解析:剪断前,小球受重力\(mg\)和弹簧拉力\(T = mg\)(平衡);剪断绳的瞬间,弹簧的形变无法立即消失(弹簧弹力具有“瞬时不变性”),拉力仍为\(T = mg\);此时小球合外力\(F_{\text{合}} = mg + T = 2mg\);由\(F_{\text{合}} = ma\)得\(a = 2g = 20m/s²\)(方向向下)。
答案:20m/s²(方向向下)
例题7:超重现象的判断(电梯场景) 题目:人站在电梯中的台秤上,台秤示数大于人的体重,下列情况可能的是( )
A. 电梯匀速上升 B. 电梯加速下降 C. 电梯减速上升 D. 电梯加速上升
解析:台秤示数大于体重,是超重现象,条件是“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A匀速上升,\(a = 0\),视重等于实重(错误);
B加速下降,\(a\)向下,失重(错误);
C减速上升,\(a\)向下,失重(错误);
D加速上升,\(a\)向上,超重(正确)。
答案:D
例题8:失重现象的计算(自由下落) 题目: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乘坐跳楼机,从高处自由下落(加速度\(a = g\)),此时人对座椅的压力为多少(\(g = 10m/s²\))?
解析:自由下落时,人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竖直方向合外力\(F_{\text{合}} = mg - F_N = ma = mg\);解得\(F_N = 0\);由牛顿第三定律,人对座椅的压力等于座椅对人的支持力,即0。
答案:0N
例题9:牛顿第二定律的正交分解(斜面场景) 题目:质量为3kg的物体沿倾角\(\theta = 37°\)的斜面匀加速下滑,已知斜面光滑(无摩擦力),求物体的加速度大小(\(\sin37° = 0.6\),\(\cos37° = 0.8\),\(g = 10m/s²\))。
解析:建立坐标系(x轴沿斜面向下,y轴垂直斜面向上);
受力分析:重力\(mg = 3×10 = 30N\)(竖直向下),支持力\(F_N\)(垂直斜面向上);
分解重力:\(F_{x} = mg\sin\theta = 30×0.6 = 18N\)(沿x轴),\(F_{y} = mg\cos\theta = 30×0.8 = 24N\)(沿y轴负方向);
y轴无加速度,\(F_N = F_y = 24N\)(合外力为零);
x轴合外力\(F_{\text{合x}} = F_x = 18N\);由\(F_{\text{合x}} = ma\)得\(a = 18/3 = 6m/s²\)。
答案:6m/s²
例题10: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的结合(先受力后运动)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 = 10N\)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在粗糙水平面上运动,已知动摩擦因数\(\mu = 0.2\),求物体运动5s后的速度(\(g = 10m/s²\))。
解析:步骤1:求加速度(受力分析);
水平方向:拉力\(F = 10N\)(向前),滑动摩擦力\(f = \mu F_N = \mu mg = 0.2×2×10 = 4N\)(向后);
合外力\(F_{\text{合}} = F - f = 10 - 4 = 6N\);
加速度\(a = F_{\text{合}}/m = 6/2 = 3m/s²\)(向前)。
步骤2:求5s后速度(运动学公式);
初速度\(v_0 = 0\),由\(v_t = v_0 + at\)得\(v_t = 0 + 3×5 = 15m/s\)。
答案:15m/s
例题11:牛顿第二定律的连接体问题(整体法) 题目:如图(示意图:水平面上有两个紧挨着的物体A(质量\(m_A = 2kg\))和B(质量\(m_B = 3kg\)),用水平力\(F = 15N\)推A,使A、B一起匀加速运动,水平面光滑,求A对B的作用力大小。
解析:步骤1:整体法求加速度(A、B整体为研究对象);
整体合外力\(F_{\text{合}} = F = 15N\)(光滑无摩擦);
整体质量\(m_{\text{总}} = m_A + m_B = 5kg\);
加速度\(a = F_{\text{合}}/m_{\text{总}} = 15/5 = 3m/s²\)。
步骤2:隔离法求A对B的作用力(B为研究对象);
B受A的作用力\(F_{AB}\)(向前),无其他水平力;
由\(F_{AB} = m_B a\)得\(F_{AB} = 3×3 = 9N\)。
答案:9N
例题12:超重现象的计算(电梯加速上升) 题目:人站在电梯中的台秤上,人的质量\(m = 50kg\),电梯以\(a = 2m/s²\)的加速度加速上升,求台秤的示数(\(g = 10m/s²\))。
解析:台秤示数等于人对台秤的压力,即台秤对人的支持力\(F_N\)(牛顿第三定律);
人受重力\(mg = 50×10 = 500N\)(向下)、支持力\(F_N\)(向上);
加速上升,\(a\)向上,由\(F_N - mg = ma\)得\(F_N = mg + ma = 500 + 50×2 = 600N\);
台秤示数为600N。
答案:600N
例题13:完全失重的判断(太空场景) 题目:宇航员在太空中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宇航员不受重力 B. 宇航员的重力消失 C. 宇航员对支持物无压力 D. 宇航员的质量为零
解析:完全失重的本质是“视重为零”,宇航员仍受重力(重力提供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质量是固有属性,不会消失——
A、B错误(重力仍存在);
C正确(视重为零,对支持物无压力);
D错误(质量不变)。
答案:C
例题14:牛顿第二定律的动态分析(力随时间变化) 题目:一个质量为4kg的物体,在水平方向的合外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F_{\text{合}} = 4t\)(N),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求t = 3s时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解析:(1)求加速度:由\(F_{\text{合}} = ma\),t = 3s时\(F_{\text{合}} = 4×3 = 12N\),则\(a = 12/4 = 3m/s²\);
(2)求速度:合外力随时间线性变化,加速度也随时间线性变化(\(a = t\)),平均加速度\(\bar{a} = (0 + 3)/2 = 1.5m/s²\);由\(v = \bar{a}t = 1.5×3 = 4.5m/s\)(或用运动学积分,高中阶段用平均加速度即可)。
答案:加速度3m/s²,速度4.5m/s
例题15:牛顿第一定律的辨析(错误观点纠正) 题目:下列说法中,符合牛顿第一定律的是( )
A. 物体不受力,一定静止 B. 物体受力越大,运动越快 C.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力 D. 物体受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解析:A错误(不受力可能匀速直线运动);B错误(受力大,加速度大,运动快慢由速度决定,与受力大小无直接关系);C正确(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改变必受力);D错误(受力平衡时,合外力为零,运动状态不变)。
答案:C
例题16:牛顿第二定律的连接体问题(隔离法) 题目:如图(示意图:天花板用绳悬挂一个物体A(质量\(m_A = 1kg\)),A下方用另一根绳悬挂物体B(质量\(m_B = 2kg\)),A、B一起加速上升,加速度\(a = 1m/s²\),求两根绳的拉力大小(\(g = 10m/s²\))。
解析:设上方绳拉力为\(T_1\),下方绳拉力为\(T_2\);
隔离B:B受重力\(m_B g = 2×10 = 20N\)(向下)、\(T_2\)(向上);由\(T_2 - m_B g = m_B a\)得\(T_2 = 20 + 2×1 = 22N\);
隔离A:A受重力\(m_A g = 1×10 = 10N\)(向下)、\(T_1\)(向上)、\(T_2\)(向下,B对A的拉力,与\(T_2\)是反作用力);由\(T_1 - m_A g - T_2 = m_A a\)得\(T_1 = 10 + 22 + 1×1 = 33N\)。
答案:上方绳拉力33N,下方绳拉力22N
例题17:超重与失重的综合判断(多场景) 题目:下列场景中,物体处于超重状态的是( )
A. 平抛运动的小球 B. 减速下降的电梯 C. 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竖直方向) D. 加速下滑的斜面物体
解析:A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加速度\(a = g\)向下,完全失重(错误);B减速下降,\(a\)向上,超重(正确);C卫星竖直方向加速度\(a = g\)向下,完全失重(错误);D加速下滑,竖直方向分加速度向下,失重(错误)。
答案:B
例题18:牛顿第二定律与摩擦力的结合(临界状态) 题目:质量为5kg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动摩擦因数\(\mu = 0.3\),用水平力F拉物体,当F多大时,物体刚好开始滑动(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g = 10m/s²\))?若F = 20N,物体的加速度为多少?
解析:(1)刚好滑动时,拉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f_{\text{max}} ≈ \mu F_N = \mu mg = 0.3×5×10 = 15N\),因此F = 15N;
(2)F = 20N > 15N,物体滑动,滑动摩擦力\(f = 15N\);合外力\(F_{\text{合}} = 20 - 15 = 5N\);加速度\(a = 5/5 = 1m/s²\)。
答案:刚好滑动时F = 15N;F = 20N时加速度1m/s²
例题19: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实验推理 题目: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中,若斜面B的倾角逐渐增大,小球滑上斜面B的最大高度将(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解析:理想斜面实验中,无阻力时,小球滑上斜面B的最大高度始终等于在斜面A的释放高度(机械能守恒),与斜面B的倾角无关(倾角增大,小球运动距离变短,但高度不变)。
答案:C
例题20:超重与失重的定量计算(电梯减速下降) 题目:电梯载着质量为40kg的货物,以\(a = 3m/s²\)的加速度减速下降,求钢绳对电梯的拉力(电梯质量不计,\(g = 10m/s²\))。
解析:减速下降时,加速度\(a\)向上,货物处于超重状态;
货物受重力\(mg = 40×10 = 400N\)(向下)、钢绳拉力\(T\)(向上);
由\(T - mg = ma\)得\(T = 400 + 40×3 = 520N\);
电梯质量不计,钢绳对电梯的拉力等于对货物的拉力,即520N。
答案:520N
物理基础
- 陈一男基础物理研究
- 中考真题:2024年广东中考物理试题
- 中考真题:2025年广东中考物理试题
- 高考真题:2024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
- 高考真题:2025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待续)
- 初中物理 00 八年级、九年级总目录
- 初中物理 01 机械运动:长度、时间、速度
- 初中物理 02 声现象
- 周期性波动:机械波与电磁波
- 初中物理 03 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 初中物理 04 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 初中物理 05 透镜:凸透镜、凹透镜的规律
- 初中物理 06 质量与密度
- 初中物理 07 力、弹力、重力
- 初中物理 08 运动和力: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力平衡
- 初中物理 09 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
- 初中物理 10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 初中物理 11 功和机械能:功率、动能、势能
- 初中物理 12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机械效率
- 初中物理 13 内能:分子热运动、比热容
- 初中物理 14 内能的利用:热机、能量转化与守恒
- 初中物理 15 电流和电路:正负电荷、串联、并联
- 初中物理 16 电压、电阻:变压器
- 初中物理 17 欧姆定律、电阻的测量
- 初中物理 18 电功率:电能、电功、焦耳定律
- 初中物理 19 生活用电:安全用电
- 初中物理 20 电与磁:磁现象、磁场、电动机
- 初中物理 21 信息的传递:电话、电磁波
- 初中物理 2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核能、太阳源
- 高中物理 00 目录:必修1-2-3+选修1-2-3
- 高中物理 01 运动描述、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
- 高中物理 02 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 高中物理 03 重力、弹力、摩檫力、牛三定律
- 高中物理 04 运动与力的关系、牛一、牛二定律
- 高中物理 05 抛体运动、曲线运动
- 高中物理 06 圆周运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 高中物理 07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 高中物理 08 机械能守恒定律、功、功率、势能
- 高中物理 09 静电场、电荷、库仑定律、电场强度
- 高中物理 10 静电场中的能量、电势、电容
- 高中物理 11 电路、电流、电阻、串联、并联
- 高中物理 12 电能、能量守恒定律、电热
- 高中物理 13 电磁感应、电磁波、麦克斯韦理论
- 高中物理 14 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 高中物理 15 机械运动、机械波
- 高中物理 16 几何光学、物理光学
- 高中物理 17 安培力、洛伦兹力
- 高中物理 18 电磁感应、楞次定律、法拉第定律
- 高中物理 19 交变电流
- 高中物理 20 电磁振荡、电磁波、传感器
- 高中物理 21 分子动理论、物体的内能
- 高中物理 22 气体、液体、固体
- 高中物理 23 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 高中物理 24 原子结构、波粒二象性、原子物理
- 高中物理 25 原子核
- 高中物理 26 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
- 高中物理 27 高中物理常用公式
- 高中物理 28 物理学中常见科学方法
- 高中物理 29 实验的主要设计方法
- 高中物理 30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 高中物理 31 实验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