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10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一、浮力的基本概念——浸在液体中的力

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用符号“\(F_浮\)”表示。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受力物体是浸在其中的物体。

产生原因(压力差原理):液体对物体的压力存在差异。

物体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向上)大于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向下),两个压力的差值即为浮力,公式为:\(F_浮= F_{向上} - F_{向下}\)

关键解读:

若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上下表面的压力差由“深度差”产生(下表面深度更大,压强更大,压力更大);

若物体“部分浸入”(漂浮),下表面受向上的压力,上表面暴露在空气中(不受液体压力),此时F浮 = F向上(F向下 = 0);

若物体“紧密贴合容器底部”(如桥墩与河床无缝接触),下表面不受液体压力(无向上的压力),则不受浮力(这是“浸在液体中却不受浮力”的特殊情况)。

浮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上,与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相反(如木块漂浮时,浮力向上平衡重力;铁块下沉时,浮力向上,仍小于重力)。

二、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定量计算核心

阿基米德原理是计算浮力的核心规律,适用于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无论物体是漂浮、悬浮还是下沉)。

(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简洁表述:浮力 = 排开液体的重力,即,F浮 = G排

(2)公式推导与拓展

根据重力公式“G = mg”和密度公式“ρ = m/V”(变形得m = ρV),可将“排开液体的重力”转化为“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推导过程如下:

G排 = m排g = ρ液V排g

因此,阿基米德原理的定量公式为:F浮 = G排 = ρ液V排g

各物理量的单位与含义:

F浮:浮力,单位为牛顿(N);

ρ液:液体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³)(若物体浸在气体中,此处为气体密度ρ气);

V排: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³)(关键:V排是“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完全浸没时,V排 = V物;部分浸入时,V排 < V物);

g:重力加速度,取9.8N/kg或10N/kg(初中阶段可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3)阿基米德原理的关键理解

1. “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体积”:V排是物体“挤占液体的体积”,如将一个体积为100cm³的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V排 = 100cm³(无论容器中原有水的体积是500cm³还是1000cm³);

2. 浮力与物体自身的密度、形状无关:浮力大小只与“液体密度ρ液”和“排开液体体积V排”有关——相同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ρ液越大,F浮越大;同一液体中,物体浸得越深(V排越大,未完全浸没前),F浮越大;完全浸没后,深度增加,V排不变,F浮不变;

3. 适用范围广:不仅适用于液体(如水、酒精),也适用于气体(如氢气球升空,受空气的浮力,F浮 = ρ空气V排g)。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由“浮力F浮”与“物体自身重力G物”的大小关系决定,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可进一步推导与物体密度的关系(适用于“实心物体”)。

(1)浮沉的三种基本状态(以液体为例)

漂浮:F浮 = G物,ρ物 < ρ液 ,物体部分浸入液体,V排 < V物(如木块漂浮在水面)

悬浮:F浮 = G物,ρ物 = ρ液,物体完全浸没液体,V排 = V物,可停在液体任意深度(如潜水艇悬浮时)

下沉:F浮 < G物,ρ物 > ρ液,物体完全浸没液体,V排 = V物,最终沉底(如铁块沉入水中)

(2)特殊情况:沉底与上浮

沉底:物体沉到容器底部后,除了F浮和G物,还受到容器底部的支持力F支,此时受力平衡:G物 = F浮 + F支(因此沉底时F浮仍小于G物);

上浮:物体从静止开始向上运动的过程(如将木块按入水中后松手,木块上浮),此时F浮 > G物,上浮过程中V排逐渐减小(部分露出水面后),F浮逐渐变小,直到F浮 = G物,最终变为漂浮状态。

(3)浮沉条件的应用

1. 轮船:利用“空心”增大V排(虽钢铁密度大于水,但空心后整体密度小于水),实现漂浮,F浮 = G船(轮船的“排水量”即排开水的质量,m排 = G船/g);

2. 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吸水或排水)调节浮沉——吸水时G物增大,G物 > F浮,下沉;排水时G物减小,G物 < F浮,上浮;悬浮时G物 = F浮;

3. 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始终漂浮,F浮 = G计(不变),根据F浮 = ρ液V排g,ρ液越大,V排越小(密度计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小),刻度“上小下大”。

4. 浮力的计算方法汇总(初中阶段4种核心方法)

结合知识点,初中阶段计算浮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需根据题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1. 压力差法(产生原因):F浮 = F向上 - F向下(适用于已知物体上下表面压力或可计算压力的情况,如规则柱体浸在液体中);

2. 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 = ρ液V排g(最通用的方法,已知ρ液和V排即可计算,无论浮沉状态);

3. 浮沉条件法:F浮 = G物(适用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此时浮力等于重力,无需计算V排);

4. 称重法(实验测量):F浮 = G物 - F拉(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物,再测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拉力F拉,两次示数差即为浮力,常用于实验题)。

例题1:浮力的产生原因(压力差) 题目: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其下表面距离水面5cm(g取10N/kg,ρ水=1.0×10³kg/m³)。求木块受到的浮力(用压力差法)。

解析:第一步,确定上下表面压力:木块漂浮,上表面暴露在空气中,F向下 = 0;下表面深度h=5cm=0.05m,下表面面积S=(0.1m)²=0.01m²。第二步,计算下表面压强:p向下 = ρ水gh = 1.0×10³kg/m³×10N/kg×0.05m=500Pa。第三步,计算下表面压力:F向上 = p向下S=500Pa×0.01m²=5N。第四步,求浮力:F浮 = F向上 - F向下=5N - 0=5N。

答案:5N

例题2: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计算(完全浸没) 题目:将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求铁块受到的浮力(g取10N/kg,ρ水=1.0×10³kg/m³)。

解析:第一步,统一单位:V排=V物=200cm³=200×10⁻⁶m³=2×10⁻⁴m³。第二步,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计算:F浮=ρ水V排g=1.0×10³kg/m³×2×10⁻⁴m³×10N/kg=2N。

答案:2N

例题3:浮沉条件的判断(密度关系) 题目:下列实心物体浸没在水中时,会下沉的是(  )

A. 木块(ρ木=0.6×10³kg/m³)  B. 铝块(ρ铝=2.7×10³kg/m³)

C. 塑料块(ρ塑=0.9×10³kg/m³)  D. 冰块(ρ冰=0.9×10³kg/m³)

解析:实心物体浸没时,浮沉由密度关系决定:ρ物>ρ水(1.0×10³kg/m³)则下沉,ρ物<ρ水则上浮(最终漂浮)。A、C、D的密度均小于水,会漂浮;B的铝块密度大于水,会下沉。

答案:B

例题4:称重法测浮力(实验应用) 题目: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一个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为5N,将其浸没在水中后,测力计示数为3N,求石块受到的浮力。

解析:称重法原理为F浮=G物-F拉,代入数据:F浮=5N-3N=2N。

答案:2N

例题5:阿基米德原理与排开液体质量的关系 题目:一个物体浸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4N,求物体排开水的质量(g取10N/kg)。

解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g,变形得m=G排/g=F浮/g。代入数据:m=4N/10N/kg=0.4kg。

答案:0.4kg

例题6:漂浮条件的应用(F浮=G物) 题目:一个质量为0.5kg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求木块受到的浮力(g取10N/kg)。

解析:木块漂浮,根据浮沉条件,F浮=G物。先算重力:G物=mg=0.5kg×10N/kg=5N,因此F浮=5N。

答案:5N

例题7:阿基米德原理与排开液体体积的计算 题目:一个物体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为3.2N(ρ酒精=0.8×10³kg/m³,g取10N/kg),且物体完全浸没,求物体的体积(即V排)。

解析: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V排g,变形得V排=F浮/(ρ液g)。代入数据:V排=3.2N/(0.8×10³kg/m³×10N/kg)=3.2/(8×10³)m³=4×10⁻⁴m³=400cm³。因完全浸没,V物=V排=400cm³。

答案:400cm³

例题8:浮沉条件与密度的综合判断 题目:一个实心物体浸在某液体中,静止时处于悬浮状态,若将该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两块物体在原液体中会(  )

A. 都上浮  B. 都下沉  C. 都悬浮  D. 大的下沉,小的上浮

解析:悬浮时,ρ物=ρ液(实心物体)。将物体切开后,每一块的密度仍与原物体密度相同(密度是物质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因此ρ物块=ρ液,两块均会悬浮。

答案:C

例题9:阿基米德原理在气体中的应用(氢气球) 题目:一个体积为10m³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为多少(ρ空气=1.29kg/m³,g取10N/kg,氢气重力忽略不计)?

解析:氢气球浸在空气中,浮力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F浮=ρ空气V排g。V排=V球=10m³,代入数据:F浮=1.29kg/m³×10m³×10N/kg=129N。

答案:129N

例题10:压力差法与阿基米德原理的验证 题目:一个底面积为50cm²的长方体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下表面深度为0.3m,上表面深度为0.1m(ρ水=1.0×10³kg/m³,g取10N/kg)。分别用压力差法和阿基米德原理法计算浮力,验证是否相等。

解析:(1)压力差法:先算上下表面压强——p上=ρ水gh上=1.0×10³×10×0.1=1000Pa,p下=ρ水gh下=1.0×10³×10×0.3=3000Pa;再算压力——F上=p上S=1000Pa×50×10⁻⁴m²=5N,F下=p下S=3000Pa×50×10⁻⁴m²=15N;F浮=F下-F上=15N-5N=10N。(2)阿基米德原理法:V排=V物=S×(h下-h上)=50×10⁻⁴m²×(0.3-0.1)m=1×10⁻³m³;F浮=ρ水V排g=1.0×10³×1×10⁻³×10=10N。两种方法结果相等,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

答案:两种方法计算的浮力均为10N,相等。

例题11:漂浮条件与排开体积的关系 题目:一个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排开水的体积为500cm³(ρ水=1.0×10³kg/m³,g取10N/kg),求木块的重力。

解析:木块漂浮,F浮=G物;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V排g。先算F浮:V排=500cm³=5×10⁻⁴m³,F浮=1.0×10³×5×10⁻⁴×10=5N;因此G物=5N。

答案:5N

例题12:下沉物体的浮力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求铁块受到的浮力(ρ铁=7.9×10³kg/m³,ρ水=1.0×10³kg/m³,g取10N/kg)。

解析:第一步,算铁块体积(V排=V物):V物=m铁/ρ铁=2kg/7.9×10³kg/m³≈2.53×10⁻⁴m³。第二步,用阿基米德原理算浮力:F浮=ρ水V排g=1.0×10³×2.53×10⁻⁴×10≈2.53N。

答案:约2.53N

例题13:浮沉条件的应用(潜水艇) 题目:潜水艇在水中悬浮时,受到的浮力为1×10⁵N,此时潜水艇的重力为多少?若潜水艇要上浮,应采取什么措施?

解析:(1)悬浮时,根据浮沉条件,F浮=G物,因此潜水艇的重力G=1×10⁵N。(2)潜水艇上浮的条件是F浮>G物,由于F浮=ρ水V排g(V排不变,F浮不变),因此需减小自身重力——通过排水舱排出部分水,减小总重力,使G物<F浮,实现上浮。

答案:潜水艇的重力为1×10⁵N;要上浮,应排出部分水以减小自身重力。

例题14:阿基米德原理与液体密度的计算(密度计原理) 题目:一个密度计的重力为0.5N,漂浮在某液体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为50cm³(g取10N/kg),求该液体的密度。

解析:密度计漂浮,F浮=G计=0.5N;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V排g,变形得ρ液=F浮/(V排g)。统一单位:V排=50cm³=5×10⁻⁵m³,代入数据:ρ液=0.5N/(5×10⁻⁵m³×10N/kg)=0.5/(5×10⁻⁴)kg/m³=1.0×10³kg/m³。

答案:1.0×10³kg/m³

例题15:部分浸入物体的浮力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题目:一个体积为1000cm³的木块,放入水中后有一半体积浸入水中(ρ水=1.0×10³kg/m³,g取10N/kg),求木块受到的浮力。

解析:部分浸入时,V排=V物×1/2=1000cm³×1/2=500cm³=5×10⁻⁴m³。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F浮=ρ水V排g=1.0×10³×5×10⁻⁴×10=5N。

答案:5N

例题16:称重法与阿基米德原理的综合(求物体密度) 题目:用弹簧测力计测得某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为6N,浸没在水中后测力计示数为4N(ρ水=1.0×10³kg/m³,g取10N/kg),求石块的密度。

解析:第一步,用称重法算浮力:F浮=G-F拉=6N-4N=2N。第二步,用阿基米德原理算V排(V物=V排):V排=F浮/(ρ水g)=2N/(1.0×10³×10)=2×10⁻⁴m³。第三步,算石块质量:m=G/g=6N/10N/kg=0.6kg。第四步,算石块密度:ρ物=m/V物=0.6kg/2×10⁻⁴m³=3×10³kg/m³。

答案:3×10³kg/m³

例题17:浮力的比较(不同液体中的同一物体) 题目:一个实心物体完全浸没在甲、乙两种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甲和F乙,已知ρ甲>ρ乙,则(  )

A. F甲>F乙  B. F甲=F乙  C. F甲<F乙  D. 无法判断

解析:物体完全浸没,V排=V物(相同);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V排g,g和V排相同,ρ甲>ρ乙,因此F甲>F乙。

答案:A

例题18:漂浮物体的排开体积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题目:同一木块分别漂浮在水和酒精中(ρ水>ρ酒精),则木块在两种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水和V排酒的关系是(  )

A. V排水>V排酒  B. V排水=V排酒  C. V排水<V排酒  D. 无法判断

解析:木块漂浮,F浮=G物(同一木块,G物不变,因此F浮水=F浮酒)。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V排g,F浮相同,g相同,ρ水>ρ酒精,因此V排水<V排酒(密度大的液体,排开体积小)。

答案:C

例题19:浮力与受力平衡的综合(沉底物体) 题目:一个质量为1kg的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沉底,已知铁块受到的浮力为1.25N(g取10N/kg),求容器底部对铁块的支持力。

解析:铁块沉底时,受三个力平衡:重力G(向下)、浮力F浮(向上)、支持力F支(向上),因此G=F浮+F支。先算重力:G=mg=1kg×10N/kg=10N。变形得F支=G-F浮=10N-1.25N=8.75N。

答案:8.75N

例题20: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验证(数据分析) 题目: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测得如下数据:物体重力G=4N,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示数F拉=2.8N,溢水杯中排开水的重力G排=1.2N。请判断实验是否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一步,用称重法算浮力:F浮=G-F拉=4N-2.8N=1.2N。第二步,对比F浮与G排:F浮=1.2N,G排=1.2N,两者相等,符合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的结论,因此实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

答案:实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因为用称重法测得的浮力(1.2N)与排开水的重力(1.2N)相等,符合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物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