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03 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一、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与物态变化定义

三种基本状态: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为固态(s)、液态(l)、气态(g),状态的差异本质是分子间距离和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不同:

固态:分子间距离小,分子运动缓慢,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如冰、铁块);

液态:分子间距离中等,分子运动较快,无固定形状但有固定体积(如水、酒精);

气态:分子间距离大,分子运动剧烈,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如水蒸气、空气)。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的发生需要吸热或放热(能量转移),且均围绕“温度”这一关键条件展开(晶体熔化、凝固有固定温度,非晶体无固定温度)。

二、六种物态变化分类(按“吸热/放热”与“状态变化方向”划分)

(1)吸热的物态变化(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熔化:物质从固态→液态的过程(如冰熔化成水、蜡烛熔化成蜡油)。

关键特点: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熔点(温度不变,持续吸热),非晶体熔化无固定熔点(温度持续升高,持续吸热)。

常见晶体:冰(熔点0℃)、海波、金属(如铁、铜);常见非晶体:石蜡、玻璃、松香。

汽化:物质从液态→气态的过程(如水蒸发成水蒸气、酒精挥发)。

两种形式:

1.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如湿衣服晾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2. 沸腾: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如水沸腾),特点: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气压影响沸点,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升华:物质从固态→气态的过程(跳过液态,直接转化)(如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樟脑丸变小、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关键特点:无液态中间过程,持续吸热(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舞台烟雾)。

(2)放热的物态变化(向外界释放热量)

凝固:物质从液态→固态的过程(如水凝固成冰、铁水凝固成铁块)。

关键特点:晶体凝固时有固定凝固点(温度不变,持续放热),非晶体凝固无固定凝固点(温度持续降低,持续放热);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温度相同(如冰的熔点0℃,水的凝固点也为0℃)。

液化:物质从气态→液态的过程(如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冬天哈气看到“白气”)。

两种实现方式:①降低温度(如水蒸气遇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②压缩体积(如液化气罐中,石油气被压缩成液态)。

注意:“白气”不是气态(水蒸气看不见),而是液态的小水珠(气态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

凝华:物质从气态→固态的过程(跳过液态,直接转化)(如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雾凇)。

关键特点:无液态中间过程,持续放热(如冬天早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霜)。

三、关键概念辨析

晶体与非晶体:核心区别是“是否有固定的熔点/凝固点”,晶体熔化/凝固时温度不变,非晶体温度持续变化。

蒸发与沸腾:都属于汽化(吸热),区别在于“发生条件(温度)”“发生位置”“剧烈程度”(蒸发:任何温度、表面、缓慢;沸腾:一定温度、表面+内部、剧烈)。

水蒸气与“白气”:水蒸气是气态(无色透明,看不见),“白气”是液态小水珠(气态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看得见)。

四、物态变化是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共分为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六种基本形式。

(1)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吸收热量后转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达到物质的“熔点”(晶体有固定熔点,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1. 冰化成水:冬天室外的冰块、冰箱冷冻层的冰,在室温下吸收热量,温度达到0℃(冰的熔点)后逐渐变成液态水。  

2. 蜡烛融化:点燃蜡烛时,火焰的热量使固态蜡芯周围的蜡受热,温度升高到熔点后变成液态蜡,顺着蜡烛流下。  

3. 巧克力变软:常温下的巧克力(固态)若放在手心或温暖环境中,吸收热量后熔点较低的可可脂先熔化,导致巧克力整体变软甚至成液态。  

4. 积雪消融:春天或气温回升时,地面的积雪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温度达到0℃后从固态雪变成液态水,形成“融雪”。  

5. 金属焊接:电焊时,电流产生的高温使固态金属焊条(如铁、铜焊条)吸收热量,达到熔点后熔化成液态金属,冷却后将两块金属连接。  

6. 冰棒化掉:从冰箱拿出的冰棒(固态)接触室温空气,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超过0℃后熔化成液态的糖水。  

7. 沥青路面软化:夏季高温时,固态沥青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温度升高到其软化点(非晶体无固定熔点),导致路面变得松软。  

8. 海波实验:物理课中,固态海波(晶体)加热到48℃(熔点)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逐渐从固态熔化成液态海波。  

9. 冻肉解冻:冰箱冷冻的肉类(固态冰包裹肉)放在室温下,吸收热量后冰先熔化,肉逐渐恢复柔软的液态(肉中水分)状态。  

10. 冰糖溶解(熔化辅助):将固态冰糖放入热水中,热水的热量使冰糖先熔化(部分),再进一步溶解在水中,形成糖水。

(2)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物质从液态放出热量后转变为固态,需达到物质的“凝固点”(与熔点温度相同,晶体有固定凝固点)。  

1. 水结冰:冬天室外气温低于0℃时,池塘、河面的液态水放出热量,温度降至0℃(水的凝固点)后逐渐变成固态冰。  

2. 制作冰淇淋:将液态的奶油、牛奶混合物放入冰箱冷冻层,混合物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到凝固点后变成固态冰淇淋。  

3. 蜡烛油变硬:蜡烛燃烧时流下的液态蜡油,接触低温的桌面或地面后,迅速放出热量,冷却凝固成固态蜡块。  

4. 动物油凝固:液态的猪油、牛油(常温下若温度较高),放入冰箱或降温后,放出热量,温度降至凝固点后变成白色固态油脂。  

5. 钢水铸造成钢锭:炼钢炉中熔化的液态钢水,倒入模具后,在空气中放出大量热量,逐渐冷却凝固成固态钢锭。  

6. 冬天水管冻裂:夜间气温低于0℃时,水管内的液态水放出热量凝固成冰,冰的体积比水大,导致水管被撑裂。  

7. 果冻成型:液态的果冻液(含明胶)倒入模具后,放入冰箱冷藏,放出热量后明胶凝固,形成固态果冻。  

8. 蜡模制作:将液态蜡倒入模具,冷却后放出热量,蜡凝固成与模具形状一致的固态蜡模(常用于铸造工艺)。  

9. 雪变成冰:地面的积雪(固态)若受到压力(如行人踩踏)或温度波动,部分雪先熔化成水,再放出热量凝固成固态冰,形成“冰壳”。  

10. 医用石膏固定:液态的石膏浆(硫酸钙溶液)涂抹在骨折部位的纱布上,与水反应后逐渐放出热量,凝固成固态石膏,起到固定骨骼的作用。

(3)汽化(液态→气态,吸热)

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吸收热量后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分为“蒸发”(任何温度下,液体表面发生)和“沸腾”(一定温度下,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两种形式。  

1. 湿衣服晾干:衣服上的液态水,在室温下通过“蒸发”(表面水分子吸热后脱离液面)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衣服逐渐变干。  

2. 水壶烧水沸腾:液态水加热到100℃(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时,“沸腾”开始,水的表面和内部同时产生大量气泡(水蒸气),吸热后变成气态水蒸气。  

3. 洒在地面的水消失:夏天地面洒水后,液态水吸收地面和空气的热量,快速蒸发成水蒸气,地面很快变干(温度越高、空气越干燥,蒸发越快)。  

4. 游泳池水减少:游泳池中的液态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通过蒸发不断变成水蒸气,即使不换水,水位也会缓慢下降。  

5. 酒精消毒时皮肤发凉:液态酒精涂抹在皮肤上,快速蒸发(酒精沸点低,易蒸发),吸收皮肤的热量,导致皮肤感觉凉爽。  

6. 煮面条时水面“冒泡”:面条下锅后,水加热到沸点时沸腾,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形成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释放水蒸气。  

7. 雨后路面变干:下雨后,路面的积水在阳光照射下吸收热量,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路面逐渐恢复干燥。  

8. 吹风机吹干头发:吹风机吹出的热风,加速头发上液态水的蒸发(热风提高温度、加快空气流动,均能促进蒸发),吸收热量后水变成水蒸气,头发变干。  

9. 实验室蒸馏水制作:液态水加热沸腾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通过冷凝管冷却后又变成液态水(蒸馏水),核心步骤是水的汽化。  

10. 夏天出汗降温:人体出汗时,汗液(液态水)在皮肤表面蒸发,吸收人体的热量,带走多余热量,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蒸发吸热制冷)。

(4)液化(气态→液态,放热)

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物质从气态放出热量后转变为液态,常见于“降温”或“加压”条件下(如水蒸气遇冷液化)。  

1. 冬天玻璃上的水珠:室内温暖的水蒸气(气态)接触到冰冷的玻璃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液化成液态的小水珠,附着在玻璃内侧。  

2. 水壶嘴冒“白气”:水壶烧水时,壶嘴喷出的高温水蒸气(气态,肉眼看不见),接触室温空气后放热,液化成液态的小水滴,形成肉眼可见的“白气”(注意:“白气”是液态,不是气态)。  

3. 冷饮瓶外壁“出汗”:从冰箱拿出的冷饮瓶(温度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瓶壁后放热,液化成液态的小水珠,附着在瓶壁上,像“出汗”一样。  

4. 雾的形成:夜间或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遇冷(温度降低),放出热量液化成液态的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形成雾。  

5. 露水的形成:清晨,植物叶片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叶片后放热,液化成液态的小水珠,附着在叶片上,形成露水。  

6. 空调外机滴水:空调制冷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低温的蒸发器,放热液化成液态水,通过排水管排出室外,导致外机下方滴水。  

7. 冬天口中呼出“白气”:人体呼出的温暖水蒸气(气态),接触寒冷的室外空气后放热,液化成液态的小水滴,形成“白气”。  

8. 浴室镜子起雾:洗澡时,热水产生的大量水蒸气(气态)接触冰冷的镜子,放热液化成液态的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镜子模糊。  

9. 液化石油气(LPG):天然气(气态)在加压条件下,放出热量后液化成液态的石油气,储存在钢瓶中(加压可促进气态物质液化)。  

10. 汽车玻璃除雾:冬天车内温度高,水蒸气接触冰冷的车窗玻璃时液化成小水珠(玻璃起雾),开启空调热风(提高玻璃温度),可使水珠重新汽化,或阻止水蒸气液化。

(5)升华(固态→气态,吸热)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吸收热量后转变为气态的过程,跳过液态阶段,常见于易升华的物质(如碘、干冰、樟脑丸)。  

1. 干冰“冒烟”: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在室温下无需熔化,直接吸收热量升华成气态二氧化碳,同时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注意:干冰本身不“冒烟”,“白雾”是水蒸气液化的结果)。  

2. 樟脑丸变小:衣柜中的固态樟脑丸,在室温下缓慢吸收热量,直接升华成气态樟脑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导致樟脑丸逐渐变小甚至消失。  

3. 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北方冬天气温低于0℃,衣服上的固态冰无法熔化,但会直接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升华成气态水蒸气,衣服即使结冰也能慢慢变干。  

4. 碘的升华实验:物理课中,固态碘放在烧杯中加热,不熔化直接吸收热量,升华成紫红色的碘蒸气(气态),停止加热后,碘蒸气又会凝华成固态碘。  

5. 舞台烟雾效果:舞台上使用干冰,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骤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烟雾”效果(非干冰本身的气体)。  

6. 雪后晴天积雪减少:冬天雪后若气温较低但阳光充足,固态雪不熔化,直接吸收太阳热量升华成气态水蒸气,导致积雪在无融化的情况下逐渐减少。  

7. 干冰冷藏食物:运输海鲜、冰淇淋时,用干冰作为制冷剂,干冰升华吸热,保持低温环境,且升华后直接变成气体,不会留下液态水(避免食物受潮)。  

8. 钨丝灯用久了变细:白炽灯的钨丝(固态)在通电时温度极高,部分钨丝直接吸收热量升华成气态钨分子,附着在灯泡内壁,导致钨丝逐渐变细。  

9. 干冰人工降雨:将干冰撒入云层,干冰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长大后形成雨滴落下(干冰升华是人工降雨的关键步骤之一)。  

10. 固态萘丸消失:萘丸(类似樟脑丸,固态)放在密闭容器中,会缓慢吸收热量升华成气态萘,容器内充满萘蒸气,若降温,萘蒸气又会凝华成固态萘。

(6)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放出热量后转变为固态的过程,跳过液态阶段,常见于气态物质快速降温时。  

1. 霜的形成:深秋或冬天夜间,气温低于0℃,空气中的气态水蒸气接触冰冷的地面、植物叶片,直接放出热量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表面,形成霜。  

2. 雪的形成:高空中的气态水蒸气,在低温(低于0℃)条件下,直接放出热量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形成雪花,飘落地面。  

3. 灯泡内壁变黑:白炽灯的钨丝升华成气态钨分子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灯泡内壁,放出热量直接凝华成固态钨,附着在灯泡内壁,导致灯泡变黑。  

4. 雾凇(树挂)的形成:冬天清晨,空气中的气态水蒸气接触低温的树枝、电线,直接放出热量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树枝上,形成洁白的雾凇。  

5. 干冰降温导致水蒸气凝华: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中的气态水蒸气温度骤降,直接凝华成固态小冰晶,形成“白雾”中的小颗粒(部分“白雾”是凝华的冰晶)。  

6. 冰箱冷冻层的霜:冰箱冷冻层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气态水蒸气进入冷冻层后,直接放出热量凝华成固态的霜,附着在冷冻室内壁或食物表面。  

7. 碘蒸气凝华:碘升华产生的紫红色碘蒸气,停止加热后温度降低,直接放出热量凝华成固态碘,附着在烧杯内壁,形成黑色或紫色的碘晶体。  

8. 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北方冬天夜间,室内温暖的气态水蒸气接触温度极低(低于0℃)的玻璃,直接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在玻璃内侧形成美丽的冰花(形状由玻璃表面的微小凸起决定)。  

9. 飞机尾迹(凝结尾迹):飞机飞行时,发动机排出的水蒸气(气态)在高空低温环境下,直接放出热量凝华成固态小冰晶,或与空气中的颗粒物结合形成小冰晶,形成白色的尾迹(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10. 干冰人工降雪:在低温天气下,向云层中撒干冰,干冰升华吸热使云层温度骤降,云层中的气态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小冰晶,小冰晶长大后形成雪花落下。

例题1:物态变化类型判断(熔化) 题目:春天到来,河里的冰逐渐变成水,这一过程属于( )

A. 熔化 B. 凝固 C. 汽化 D. 液化

解析:判断物态变化的关键是明确“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冰是固态,水是液态,“固态→液态”的过程为熔化,且熔化需要吸热(春天温度升高,冰吸热熔化)。

答案:A

例题2: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题目:下列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A. 石蜡 B. 玻璃 C. 海波 D. 松香

解析:晶体有固定熔点,非晶体无固定熔点。常见晶体包括海波、冰、金属等;石蜡、玻璃、松香均为非晶体。

答案:C

例题3:汽化现象判断(蒸发) 题目:夏天,洒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这一现象属于( )

A. 蒸发 B. 沸腾 C. 液化 D. 升华

解析: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该过程在常温下(任何温度)、在水的表面发生,且过程缓慢,符合“蒸发”的特点(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是剧烈汽化,此处不符合)。

答案:A

例题4:液化的实现方式(降低温度) 题目: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片上会出现一层“水雾”,这是因为( )

A. 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B. 室外的水蒸气遇热液化成小水珠

C. 室内的水蒸发成水蒸气 D. 眼镜片上的冰熔化成水

解析:“水雾”是液态小水珠,来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室外寒冷,眼镜片温度低,进入室内后,室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

答案:A

例题5:升华现象判断 题目:舞台上常用干冰制造“云雾缭绕”的效果,干冰在常温下会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一过程属于( )

A. 熔化 B. 汽化 C. 升华 D. 凝华

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固态→气态”且跳过液态,属于升华;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云雾”。

答案:C

例题6:凝固现象与晶体凝固点 题目: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的水一定是液态 B. 0℃的冰一定是固态

C. 0℃的水放热会凝固成冰 D. 0℃的冰吸热会立即变成水

解析:0℃是水的凝固点(也是冰的熔点),0℃时水和冰可以共存(固液共存态)。A错误(0℃的水可能是液态或固液共存);B错误(0℃的冰可能是固态或固液共存);C正确(0℃的水持续放热,会凝固成冰,温度保持0℃不变);D错误(0℃的冰需要持续吸热,先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才会熔化,不会“立即”变成水)。

答案:C

例题7:沸腾的特点(温度不变) 题目:标准大气压下,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将( )

A. 升高 B. 降低 C. 保持100℃不变 D. 无法确定

解析:沸腾的特点是“达到沸点后,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100℃不变。

答案:C

例题8:凝华现象判断(霜的形成) 题目:冬天早晨,地面上出现的霜,是由空气中的哪种状态变化形成的( )

A. 液态→固态 B. 气态→固态 C. 固态→气态 D. 气态→液态

解析: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来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冬天夜晚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霜,属于凝华(跳过液态)。

答案:B

例题9: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题目:下列措施中,能加快湿衣服晾干速度的是( )

A. 将衣服晾在阴凉处 B. 将衣服晾在密闭的衣柜中

C. 将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处 D. 将衣服叠起来晾

解析:加快蒸发的因素:①升高温度;②增大表面积;③加快空气流动。A错误(阴凉处温度低,减慢蒸发);B错误(密闭衣柜中空气不流动,减慢蒸发);C正确(展开增大表面积,通风加快空气流动,加快蒸发);D错误(叠起来减小表面积,减慢蒸发)。

答案:C

例题10: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判断 题目: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冬天,湖水结冰 B. 夏天,冰棍冒“白气”

C. 秋天,草叶上出现露珠 D. 春天,冰雪消融

解析:先判断各选项的物态变化类型,再确定吸放热:A.湖水结冰(液态→固态,凝固,放热);B.冰棍冒“白气”(气态水蒸气→液态小水珠,液化,放热);C.露珠(气态水蒸气→液态小水珠,液化,放热);D.冰雪消融(固态冰→液态水,熔化,吸热)。

答案:D

例题11: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题目:给石蜡加热,石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A. 温度持续升高 B. 温度先不变,后升高

C. 温度先升高,后不变 D. 温度持续降低

解析:石蜡是非晶体,非晶体熔化的特点是“无固定熔点,持续吸热,温度持续升高”(晶体熔化是“温度先升高,达到熔点后不变,完全熔化后再升高”)。

答案:A

例题12:液化的两种方式(压缩体积) 题目: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气,是通过什么方式将石油气变成液态储存的( )

A. 降低温度 B. 压缩体积 C. 既降低温度又压缩体积 D. 升华

解析:液化气罐体积有限,石油气是气态,要变成液态储存,需通过“压缩体积”(增大压强,使气态分子间距离变小,转化为液态);降低温度也能液化,但液化气罐主要靠压缩体积实现。

答案:B

例题13:升华的应用(干冰) 题目: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其原理是( )

A. 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 B. 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C. 干冰凝固放热,使空气温度升高 D. 干冰汽化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

解析: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会直接升华(固态→气态),升华过程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小水珠/小冰晶聚集形成云,最终下落形成雨。

答案:B

例题14:凝固现象的实际应用(防冻) 题目:冬天,为了防止汽车水箱中的水结冰,司机常向水箱中加入防冻液,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提高水的熔点 B. 降低水的熔点(凝固点)

C. 提高水的沸点 D. 降低水的沸点

解析:水的凝固点是0℃,加入防冻液后,混合液的凝固点会低于0℃(即降低了凝固点),即使外界温度低于0℃,混合液也不易凝固,从而保护水箱。

答案:B

例题15:物态变化的综合判断(“白气”) 题目:下列关于“白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冬天呼出的“白气”是气态的水蒸气 B. 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

C. “白气”是空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 “白气”是固态的小冰晶

解析:“白气”是看得见的,而气态水蒸气看不见,因此“白气”一定是液态或固态。冬天呼出的“白气”:呼出的水蒸气(气态)遇冷液化成液态小水珠;烧开水时的“白气”:水壶中冒出的水蒸气(气态)遇冷液化成液态小水珠。A错误(不是气态);B正确(液态小水珠);C错误(是水蒸气液化,不是空气);D错误(不是固态)。

答案:B

例题16: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持续吸热) 题目:将盛有沸水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会继续沸腾吗?若将烧杯中的沸水倒入一个装有冰块的烧杯中,水会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 )

A. 第一个问题:会,因为持续吸热;第二个问题:温度降低,低于沸点

B. 第一个问题:不会,因为温度不变;第二个问题:无法吸热

C. 第一个问题:会,因为达到沸点;第二个问题:温度降低,低于沸点

D. 第一个问题:不会,因为无法吸热;第二个问题:温度降低,低于沸点

解析: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持续吸热”。第一个问题:烧杯中的水已沸腾(达到沸点100℃),酒精灯继续加热,水持续吸热,因此会继续沸腾;第二个问题:沸水倒入装冰块的烧杯中,冰块吸热熔化,使水的温度迅速降低到沸点以下,不再满足“达到沸点”的条件,因此立即停止沸腾。

答案:A

例题17:凝华的实际现象(冰花) 题目: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哪一侧( )

A. 外侧 B. 内侧 C. 两侧都有 D. 无法确定

解析:冰花是固态小冰晶,由水蒸气凝华形成(气态→固态,放热)。冬天,室内温度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多;室外温度低,玻璃温度接近室外温度(较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内侧,温度骤降,直接凝华成冰花,因此冰花在玻璃内侧。

答案:B

例题18:物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对环境的影响) 题目:夏天,在房间里放一盆冷水,能使房间温度降低,原因是( )

A. 水凝固放热 B. 水蒸发吸热 C. 水液化吸热 D. 水升华放热

解析:夏天温度高,盆中的冷水会发生蒸发(液态→气态,吸热),蒸发过程中会吸收房间内空气的热量,使房间内温度降低(类似“洒水降温”的原理)。

答案:B

例题19:晶体熔化图像分析 题目:如图(虚拟晶体熔化图像: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温度,图像分为三段:①温度随时间升高;②温度随时间不变;③温度随时间再次升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段:晶体处于固态,吸热温度升高 B. ②段:晶体处于液态,吸热温度不变

C. ③段:晶体处于固液共存态,吸热温度升高 D. 整个过程中,晶体始终放热

解析:晶体熔化图像的三段含义:①段(熔化前):晶体处于固态,持续吸热,温度升高;②段(熔化中):晶体处于固液共存态,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对应熔点);③段(熔化后):晶体处于液态,持续吸热,温度升高。B错误(②段是固液共存);C错误(③段是液态);D错误(熔化全程吸热)。

答案:A

例题20:物态变化的综合应用(多过程判断) 题目:冬天,户外的雪人慢慢变小,这一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______;同时,雪人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可能会在树枝上形成雾凇,这一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______(均选填“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解析:雪人是固态的冰,慢慢变小是因为冰直接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跳过液态),属于升华(吸热);雾凇是固态的小冰晶,由空气中的气态水蒸气直接变成,属于凝华(放热)。

答案:升华;凝华

物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