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03 重力、弹力、摩檫力、牛三定律

一、常见力的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高中阶段首先需掌握三种“接触/非接触常见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判断和大小计算,这是后续力的合成与平衡问题的基础。

(1)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非接触力

产生条件:物体在地球附近(地球引力的作用),与物体是否接触无关

大小计算:\(G = 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附近\(g≈9.8m/s²\),粗略计算可取\(10m/s²\),随纬度升高而增大,随高度升高而减小),\(m\)为物体质量(固有属性,与位置无关)。

方向判断竖直向下指向地心的近似方向,与水平面垂直,而非“垂直于支持面”——例:斜面上的物体,重力方向仍竖直向下,不沿斜面方向)。

作用点:重力的等效作用点称为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如正方体在中心球体在球心);质量分布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重心可能在物体外部,如圆环的重心在圆心)。

(2)弹力——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间的作用力(接触力

弹力的核心是“弹性形变”物体形变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方向和大小均与形变相关,需分“绳类”“面类”“杆类”三种典型模型判断。

产生条件① 两物体直接接触;② 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缺一不可,例: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靠在一起的小球,无弹性形变,无弹力)。

方向判断与物体“恢复原状的趋势”方向一致,分模型记忆:

1. 绳/线类:只能产生“拉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绳不能承受压力,松弛时弹力为零);

2. 面与面接触(如物体放在桌面、斜面):弹力为“支持力”或“压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例:物体在斜面上,支持力垂直斜面向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斜面向下);

3. 杆类:可产生拉力或压力,方向不一定沿杆(需结合运动状态判断,例:一端固定的杆,另一端悬挂物体静止时,杆的弹力沿杆向上;若杆带动物体做圆周运动,杆的弹力可能沿杆或垂直杆)。

大小计算:

1. 弹簧弹力(胡克定律):\(F = kx\),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材料、粗细、匝数决定,单位N/m),\(x\)为弹簧的“形变量”(伸长量或压缩量,即形变后长度与原长的差值,非总长度);

2. 非弹簧弹力:需结合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力为零)或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无固定公式。

(3)摩擦力——接触、有弹力且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的作用力(接触力

摩擦力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核心区别是“是否发生相对滑动”,方向始终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大小计算方式不同。

产生条件(三条件缺一不可):

① 两物体直接接触

接触处有弹力(弹力是摩擦力的前提);

③ 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

滑动摩擦力:

1. 方向:与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例: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向右滑动,滑动摩擦力向左;传送带向右运动,物体刚放上去时相对传送带向左滑动,滑动摩擦力向右);

2. 大小:\(f = \mu F_N\),其中\(\mu\)为动摩擦因数(由接触面的材料、粗糙程度决定,无单位,\(\mu < 1\)),\(F_N\)为接触处的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弹力,不一定等于重力,例:物体在斜面上,\(F_N = mg\cos\theta\),\(\theta\)为斜面倾角)。

静摩擦力:

1. 方向:与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需通过“假设法”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物体将向哪个方向运动,静摩擦力就与该方向相反);

2. 大小:无固定公式,随外力变化而变化,遵循“平衡条件”——静摩擦力大小等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大小”,范围为\(0 < f_{\text{静}} ≤ f_{\text{max}}\)(\(f_{\text{max}}\)为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f_{\text{max}} ≈ \mu F_N\),物体刚要滑动时的静摩擦力等于\(f_{\text{max}}\))。

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的相互性”,需明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本质区别,避免混淆。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性质相同。

核心特点(与平衡力对比):

| 对比项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平衡力(如物体静止时的重力与支持力) |

| 作用物体       | 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

| 力的性质       | 性质相同(如都是弹力、都是摩擦力) | 性质可能不同(如重力是引力,支持力是弹力) |

| 依赖关系       |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 一个力消失,另一个力可能仍存在       |

实例:人推桌子的力(作用力,作用在桌子上)和桌子对人的反作用力(作用在人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作用力,弹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反作用力,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矢量运算的核心(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是矢量,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是“由分力求合力”,分解是“由合力求分力”,分解需按“实际效果”或“解题方便”进行(通常正交分解)。

(1)力的合成(求合力)

平行四边形定则:以两个分力\(F_1\)、\(F_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的长度表示合力\(F_{\text{合}}\)的大小,对角线的方向表示合力的方向。

特殊情况(简化计算):

1. 两个分力共线:① 同向时,\(F_{\text{合}} = F_1 + F_2\),方向与分力相同;② 反向时,\(F_{\text{合}} = |F_1 - F_2|\),方向与较大分力相同;

2. 两个分力垂直(正交):\(F_{\text{合}} = \sqrt{F_1² + F_2²}\),合力方向与\(F_1\)的夹角\(\theta\)满足\(\tan\theta = \frac{F_2}{F_1}\);

3. 两个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theta\):\(F_{\text{合}} = 2F_1\cos\frac{\theta}{2}\),方向沿夹角平分线。

合力范围:\(|F_1 - F_2| ≤ F_{\text{合}} ≤ F_1 + F_2\)(分力大小不变时,夹角越大,合力越小)。

(2)力的分解(求分力)

本质:合成的逆运算,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合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邻边即为分力(分解不唯一,需按“实际效果”确定方向)。

常用分解方法(正交分解):将所有力沿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x轴、y轴) 分解,分解后:

1. x轴方向的合力\(F_{x合} = F_{1x} + F_{2x} + …\)(沿x轴正方向为正,负方向为负);

2. y轴方向的合力\(F_{y合} = F_{1y} + F_{2y} + …\);

3. 总合力\(F_{\text{合}} = \sqrt{F_{x合}² + F_{y合}²}\)(若平衡,则\(F_{x合}=0\)且\(F_{y合}=0\))。

典型分解实例:斜面上的物体,重力\(mg\)可分解为:① 沿斜面向下的分力\(F_1 = mg\sin\theta\)(使物体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② 垂直斜面向下的分力\(F_2 = mg\cos\theta\)(使物体对斜面产生压力)。

四、共点力的平衡——合力为零的状态

共点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或力的作用点相同),平衡状态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零),核心条件是“合力为零”。

(1)平衡条件

矢量条件:\(F_{\text{合}} = 0\);

正交分解条件:\(F_{x合} = 0\)且\(F_{y合} = 0\)(所有力在x、y轴上的分力代数和均为零)。

(2)解题步骤(三步法)

1. 受力分析: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的顺序分析(避免漏力或多力),画出受力示意图;

2. 建立坐标系:沿“运动趋势方向”或“力的方向”建立x、y轴(尽量使更多力沿轴方向,减少分解量);

3. 列平衡方程:x轴方向分力代数和为零,y轴方向分力代数和为零,解方程求未知力。

例题1:重力与重心的判断 题目:关于重力和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向下

B.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C. 质量分布均匀的空心球,重心在球心处

D. 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解析:A错误,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而非“垂直地面”(地面可能倾斜);B错误,重心可能在物体外(如圆环);C正确,质量均匀的空心球,几何中心在球心,重心与几何中心重合;D错误,重力加速度由位置决定,与物体质量无关。

答案:C

例题2:弹簧弹力的计算(胡克定律) 题目:一根劲度系数\(k=100N/m\)的弹簧,原长\(L_0=0.2m\),现被拉长至\(L=0.3m\),求弹簧的弹力大小;若被压缩至\(L'=0.15m\),弹力大小又为多少?

解析:胡克定律\(F=kx\),\(x\)为形变量(伸长量或压缩量)。

拉长时:\(x = L - L_0 = 0.3 - 0.2 = 0.1m\),\(F = 100×0.1 = 10N\)(拉力);

压缩时:\(x = L_0 - L' = 0.2 - 0.15 = 0.05m\),\(F = 100×0.05 = 5N\)(压力)。

答案:拉长时弹力10N,压缩时弹力5N。

例题3:弹力方向的判断(杆类模型) 题目:一端固定的轻杆(质量不计),另一端固定一个小球,在下列状态中,杆对小球的弹力方向沿杆的是(  )

A. 小球静止在竖直平面内,杆水平放置

B. 小球静止在竖直平面内,杆竖直放置

C. 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杆水平时

D. 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杆竖直时

解析: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需看是否需要“提供垂直杆的力”。

A:杆水平,小球静止,重力竖直向下,若弹力仅沿杆(水平),无法平衡重力,需有垂直杆的力,弹力不沿杆;

B:杆竖直,小球静止,重力竖直向下,弹力沿杆向上即可平衡,方向沿杆;

C:匀速圆周运动需向心力(指向圆心),杆水平时,向心力需水平指向圆心(沿杆),但重力竖直向下,需垂直杆的力平衡重力,弹力不沿杆;

D:杆竖直时,向心力沿杆(竖直方向),重力竖直向下,弹力沿杆方向即可提供向心力并平衡重力,方向沿杆。

答案:BD

例题4: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斜面模型) 题目:一个质量\(m=5kg\)的物体,在倾角\(\theta=37°\)的斜面上匀速下滑,已知\(\sin37°=0.6\),\(\cos37°=0.8\),\(g=10m/s²\),求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动摩擦因数\(\mu\)。

解析:物体匀速下滑,沿斜面方向平衡(滑动摩擦力=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沿斜面方向:\(f = mg\sin\theta = 5×10×0.6 = 30N\);

垂直斜面方向:正压力\(F_N = mg\cos\theta = 5×10×0.8 = 40N\);

由\(f = \mu F_N\)得\(\mu = \frac{f}{F_N} = \frac{30}{40} = 0.75\)。

答案:滑动摩擦力30N,动摩擦因数0.75。

例题5: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假设法) 题目:将物体A放在物体B上,B放在水平地面上,现用水平拉力F拉B,A、B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判断A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

解析:用假设法:假设A、B间无静摩擦力(接触面光滑),因A、B原来一起匀速,无相对运动趋势,A仍会保持匀速,不会相对B滑动,因此A不受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为零)。

答案:A不受静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方向不存在,大小为零)。

例题6: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平衡条件) 题目:一个质量\(m=2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用水平拉力F拉物体,当F=3N时,物体未动;当F=5N时,物体仍未动;当F=7N时,物体刚要滑动,求前两次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

解析:静摩擦力大小等于使物体产生趋势的外力(水平拉力),平衡时\(f_{\text{静}}=F\)。

F=3N时,\(f_{\text{静1}}=3N\);

F=5N时,\(f_{\text{静2}}=5N\);

物体刚要滑动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f_{\text{max}}=7N\)。

答案:F=3N时静摩擦力3N,F=5N时静摩擦力5N,最大静摩擦力7N。

例题7: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题目:人站在体重秤上静止,下列说法中,属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是(  )

A. 人对秤的压力和秤对人的支持力

B. 人的重力和秤对人的支持力

C. 人的重力和人对秤的压力

D. 秤的重力和秤对人的支持力

解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需满足“作用在两个物体、性质相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A:人对秤的压力(作用在秤上,弹力)和秤对人的支持力(作用在人上,弹力),符合反作用力条件;

B:人的重力(作用在人上,引力)和秤的支持力(作用在人上,弹力),作用在同一物体,是平衡力;

C:人的重力(引力)和人对秤的压力(弹力),性质不同,不是反作用力;

D:秤的重力(作用在秤上)和秤对人的支持力(作用在人上),性质不同,不是反作用力。

答案:A

例题8: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垂直情况) 题目:两个大小分别为\(F_1=6N\)和\(F_2=8N\)的共点力,夹角为90°,求它们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解析:垂直分力的合成用勾股定理,方向用三角函数表示。

合力大小:\(F_{\text{合}} = \sqrt{F_1² + F_2²} = \sqrt{6² + 8²} = 10N\);

方向:设合力与\(F_1\)的夹角为\(\theta\),则\(\tan\theta = \frac{F_2}{F_1} = \frac{8}{6} = \frac{4}{3}\),\(\theta=53°\)(即合力与6N的力成53°角,与8N的力成37°角)。

答案:合力大小10N,方向与6N力成53°角(或与8N力成37°角)。

例题9: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合力范围) 题目: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3N和5N,求它们的合力可能的取值范围;若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合力如何变化?

解析:合力范围为\(|F_1 - F_2| ≤ F_{\text{合}} ≤ F_1 + F_2\)。

最小值:\(|5 - 3| = 2N\)(两力反向);

最大值:\(5 + 3 = 8N\)(两力同向);

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分力大小不变,夹角越大,平行四边形对角线越短)。

答案:合力范围2N~8N,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

例题10:力的正交分解(水平拉力斜拉物体) 题目:用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斜向上的拉力\(F=10N\)拉质量\(m=2kg\)的物体,物体在水平地面上静止,求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大小(\(\sin37°=0.6\),\(\cos37°=0.8\),\(g=10m/s²\))。

解析:对拉力F正交分解(水平x轴,竖直y轴),竖直方向平衡(重力=支持力+F的竖直分力)。

F的竖直分力:\(F_y = F\sin37° = 10×0.6 = 6N\)(向上);

竖直方向平衡:\(mg = F_N + F_y\),则支持力\(F_N = mg - F_y = 2×10 - 6 = 14N\);

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即14N。

答案:14N

例题11:共点力平衡(三力平衡) 题目:一个质量\(m=3kg\)的物体,用两根轻绳悬挂在天花板上,一根绳水平,另一根绳与竖直方向成37°角,求两根绳的拉力大小(\(\sin37°=0.6\),\(\cos37°=0.8\),\(g=10m/s²\))。

解析:受力分析:重力\(mg\)(向下)、水平绳拉力\(F_1\)(向左)、倾斜绳拉力\(F_2\)(沿绳向上)。建立坐标系(x轴水平,y轴竖直),列平衡方程。

x轴:\(F_1 = F_2\sin37°\)(水平方向平衡);

y轴:\(F_2\cos37° = mg\)(竖直方向平衡);

由y轴方程得:\(F_2 = \frac{mg}{\cos37°} = \frac{3×10}{0.8} = 37.5N\);

代入x轴方程:\(F_1 = 37.5×0.6 = 22.5N\)。

答案:水平绳拉力22.5N,倾斜绳拉力37.5N。

例题12:共点力平衡(斜面静止物体) 题目:一个质量\(m=4kg\)的物体,静止在倾角\(\theta=30°\)的斜面上,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静摩擦力大小(\(g=10m/s²\))。

解析:受力分析:重力\(mg\)(向下)、支持力\(F_N\)(垂直斜面向上)、静摩擦力\(f_{\text{静}}\)(沿斜面向上,平衡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垂直斜面方向:\(F_N = mg\cos\theta = 4×10×\cos30° = 4×10×\frac{\sqrt{3}}{2} = 20\sqrt{3} ≈ 34.64N\);

沿斜面方向:\(f_{\text{静}} = mg\sin\theta = 4×10×0.5 = 20N\)。

答案:支持力约34.64N(或\(20\sqrt{3}N\)),静摩擦力20N。

例题13:摩擦力的综合判断(动静转换) 题目:水平地面上有一个质量\(m=10kg\)的物体,动摩擦因数\(\mu=0.2\),最大静摩擦力\(f_{\text{max}}=25N\),用水平拉力F拉物体:(1)F=15N时,物体静止,求静摩擦力;(2)F=22N时,物体静止,求静摩擦力;(3)F=30N时,物体滑动,求滑动摩擦力。

解析:静摩擦力随拉力变化,滑动摩擦力由\(\mu F_N\)计算。

(1)F=15N < \(f_{\text{max}}\),物体静止,\(f_{\text{静}}=F=15N\);

(2)F=22N < \(f_{\text{max}}\),物体静止,\(f_{\text{静}}=F=22N\);

(3)F=30N > \(f_{\text{max}}\),物体滑动,\(F_N=mg=10×10=100N\),\(f_{\text{滑}}=\mu F_N=0.2×100=20N\)。

答案:(1)15N;(2)22N;(3)20N。

例题14:力的合成(三力合成) 题目:三个共点力大小分别为\(F_1=2N\)、\(F_2=3N\)、\(F_3=4N\),三力同向时合力最大;三力如何分布时合力最小?最小合力为多少?

解析:三力合成的最小合力需看“较小两力的合力能否与最大力平衡”。

先合成\(F_1\)和\(F_2\),其合力范围为\(|3-2|=1N\)~\(3+2=5N\);

最大力\(F_3=4N\),在\(F_1\)与\(F_2\)的合力范围内,因此当\(F_1\)与\(F_2\)的合力与\(F_3\)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三力合力最小,为0。

答案:当\(F_1\)与\(F_2\)的合力与\(F_3\)反向时,合力最小,最小合力为0。

例题15:牛顿第三定律与平衡的结合 题目:一个重\(G=500N\)的人站在重\(G'=1000N\)的船上,船静止在水面上,若人用\(F=100N\)的力水平推船,求船对人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以及船受到的总摩擦力(水对船的摩擦力)。

解析:(1)人推船的力与船对人的反作用力是\(F=100N\)(方向相反),人静止,水平方向平衡,因此船对人的摩擦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f=100N\)(与人推船的方向相同);

(2)船静止,水平方向平衡,人对船的推力(100N)与水对船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水对船的摩擦力为100N(与人推船的方向相反)。

答案:船对人的摩擦力100N(与人推船方向相同),水对船的摩擦力100N(与人推船方向相反)。

例题16:弹力的综合判断(多接触点) 题目:如图(示意图: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块A,A的斜面上有一物体B,B静止,A也静止),分析物体B和楔形块A的受力情况。

解析:(1)物体B的受力:① 重力\(m_Bg\)(竖直向下);② A对B的支持力\(F_{N1}\)(垂直斜面向上,弹力);③ A对B的静摩擦力\(f_{1}\)(沿斜面向上,因B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

(2)楔形块A的受力:① 重力\(m_Ag\)(竖直向下);② 地面对A的支持力\(F_{N2}\)(竖直向上,弹力);③ B对A的压力\(F_{N1}'\)(垂直斜面向下,\(F_{N1}\)的反作用力);④ B对A的静摩擦力\(f_{1}'\)(沿斜面向下,\(f_{1}\)的反作用力);⑤ 地面对A的静摩擦力\(f_{2}\)(水平向左,因\(F_{N1}'\)和\(f_{1}'\)的水平分力向右,A静止需向左的摩擦力平衡)。

答案:B受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A受重力、地面支持力、B的压力、B的静摩擦力、地面静摩擦力。

例题17:共点力平衡(动态平衡) 题目:用轻绳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另一端系一个小球,用水平力F缓慢拉动小球,使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逐渐增大,在此过程中,绳的拉力T和水平力F如何变化?

解析:缓慢拉动时,小球始终静止(动态平衡),受力:重力\(mg\)(向下)、绳拉力T(沿绳向上)、水平力F(向右)。建立坐标系(y轴竖直,x轴水平),列平衡方程:

y轴:\(T\cos\theta = mg\) → \(T = \frac{mg}{\cos\theta}\);

x轴:\(F = T\sin\theta = mg\tan\theta\);

夹角\(\theta\)增大时,\(\cos\theta\)减小,\(\tan\theta\)增大,因此T增大,F增大。

答案:绳的拉力T增大,水平力F增大。

例题18: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相对运动) 题目:传送带以\(v=2m/s\)的速度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将一个初速度为0的物体轻放在传送带上,物体在传送带上滑动一段距离后与传送带共速,求物体滑动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

解析:物体刚放上传送带时,传送带向右运动,物体相对传送带向左滑动(相对运动方向向左),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因此滑动摩擦力向右(使物体加速,最终与传送带共速)。

答案: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例题19:力的分解(实际效果分解) 题目:将一个重\(G=100N\)的物体放在倾角\(\theta=45°\)的斜面上,将重力沿“沿斜面”和“垂直斜面”方向分解,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解析:按实际效果,重力分解为“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F_1\)”和“使物体压斜面的分力\(F_2\)”。

\(F_1 = G\sin\theta = 100×\sin45° = 100×\frac{\sqrt{2}}{2} = 50\sqrt{2} ≈ 70.7N\);

\(F_2 = G\cos\theta = 100×\cos45° = 50\sqrt{2} ≈ 70.7N\)。

答案:沿斜面向下的分力约70.7N(或\(50\sqrt{2}N\)),垂直斜面向下的分力约70.7N(或\(50\sqrt{2}N\))。

例题20:共点力平衡的综合计算(四力平衡) 题目:一个质量\(m=5kg\)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20N\)、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10N\)、竖直向下的重力\(mg\)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_N\)作用下,沿水平方向运动,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求支持力\(F_N\)的大小和物体的加速度(若有)。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是平衡状态,合力为零。

竖直方向:无其他力,\(F_N = mg = 5×10 = 50N\);

水平方向:合力\(F_{\text{合x}} = F - f = 20 - 10 = 10N\),但物体匀速,说明题目中“摩擦力”应为10N(与拉力平衡),因此水平合力为零,加速度\(a=0\)(若摩擦力为10N,拉力20N,物体不会匀速,需注意题目条件:匀速时水平方向合力为零,因此摩擦力应等于拉力20N,可能题目表述误差,按匀速条件,\(f=F=20N\),合力为零,加速度为零)。

答案:支持力50N,加速度为0(因匀速运动,合力为零)。

物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