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01 运动描述、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

一、机械运动质点——物理模型的建立

研究运动的第一步,是明确“研究对象”和“简化模型”,质点是高中物理第一个核心理想化模型,也是分析所有运动问题的基础。

(1)机械运动的定义

物体在空间中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如汽车行驶、苹果下落、地球绕太阳公转)。

运动的相对性: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需选择“参考系”(假定不动的物体),同一物体相对不同参考系,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例: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人,相对汽车静止,相对地面运动)。

(2)质点——理想化物理模型

定义: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用一个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这个点称为质点

视为质点的条件(核心:物体的形状、大小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

1. 研究物体的平动(物体上各点运动规律完全相同,如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研究其速度时,汽车的形状大小可忽略,视为质点);

2. 物体的尺寸远小于研究的空间范围(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直径约1.28×10⁴km,而地日距离约1.5×10⁸km,地球尺寸可忽略,视为质点;但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视为质点,因自转依赖形状大小)。

注意:质点是“理想化模型”,实际不存在,其价值在于简化问题——当物体不能视为质点时(如研究乒乓球旋转),需用“刚体”等更复杂模型,但高中阶段多数运动问题可通过质点模型分析。

二、位移路程——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位移和路程是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核心区别在于“矢量性”和“实际轨迹”,需明确两者的定义、性质及适用场景。

(1)位移(矢量,描述“位置变化的大小和方向”)

定义: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用符号\(x\)或\(\Delta x\)表示)。

物理意义:精确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大小和方向”,与运动轨迹无关

矢量性质:既有大小(有向线段的长度),又有方向(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后续力学会详细学习)。

单位:国际单位制(SI)中为“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厘米(cm)。

(2)路程(标量,描述“运动轨迹的长度”)

定义:物体运动过程中,实际经过的轨迹长度,称为路程(用符号\(s\)表示)。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实际路径长短”,与轨迹密切相关。

标量性质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运算遵循“代数加法”(如先向东走3m,再向西走2m,路程为3+2=5m)。

(3)位移与路程的关键区别

矢量vs标量:位移是矢量(需说明方向),路程是标量(只需说明大小);

与轨迹的关系:位移与轨迹无关,只看初末位置;路程与轨迹有关,是轨迹的实际长度;

大小关系

① 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大小等于路程(如从A到B沿直线走5m,位移大小5m,路程5m);

② 非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大小小于路程(如从A到B再返回A,位移大小0,路程为2倍AB长度)。

三、速度——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速度是运动描述的核心物理量,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需明确两者的定义、区别及物理意义,避免与“速率”混淆。

(1)平均速度(矢量,描述“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运动快慢和方向”)

定义: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称为平均速度(用符号\(\bar{v}\)表示)。

公式:\(\bar{v} = \frac{\Delta x}{\Delta t}\)(\(\Delta x\)为位移,\(\Delta t\)为对应时间)。

矢量性质:方向与位移方向一致(如物体从A到B位移向东,平均速度方向也向东)。

注意:平均速度不反映运动过程中快慢的变化(如汽车从静止加速到100km/h再减速到静止,全程平均速度不能体现中间的快慢波动);同一运动过程,若取不同时间段,平均速度可能不同

(2)瞬时速度(矢量,描述“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用符号\(v\)表示),是描述运动状态的“即时量”。

物理意义: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一瞬间的运动快慢(如汽车仪表盘显示的“车速”,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矢量性质方向与物体在该位置的“运动方向”一致(如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方向沿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如圆周运动中,某点瞬时速度方向垂直于半径)。

与平均速度的关系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当时间间隔\(\Delta t\)趋近于0时,平均速度\(\bar{v} = \frac{\Delta x}{\Delta t}\)趋近于该时刻的瞬时速度。

(3)速率与平均速率(标量,仅描述“快慢”)

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瞬时速率(简称“速率”),是标量(如“10m/s”是速率,“10m/s向东”是瞬时速度)。

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标量(公式:\(\bar{v}_{\text{率}} = \frac{s}{\Delta t}\))。

关键区别: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如往返运动中,位移大小小于路程,平均速度大小小于平均速率;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大小相等)。

四、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连接“运动”与“力”的桥梁(后续牛顿运动定律会用到),核心是理解“速度的变化率”,而非“速度的大小”或“速度变化的大小”。

(1)加速度的定义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称为加速度(用符号\(a\)表示),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公式与矢量性

定义式:\(a = \frac{\Delta v}{\Delta t} = \frac{v_t - v_0}{\Delta t}\)

其中,\(\Delta v = v_t - v_0\)是“速度变化量”(\(v_0\)为初速度,\(v_t\)为末速度),\(\Delta t\)为速度变化所用时间。

矢量性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Delta v\)的方向一致(与速度方向无关),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为“米每二次方秒(m/s²)”,常用单位还有厘米每二次方秒(cm/s²)。

(3)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核心易错点)

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无必然联系,仅由“速度变化率”(\(\Delta v/\Delta t\))决定,需明确以下三种关键情况:

1. 加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无论速度是正还是负,只要同向,速度大小就增大);

例:初速度\(v_0 = 5m/s\)(向东),加速度\(a = 2m/s²\)(向东),速度会从5m/s增至7m/s、9m/s…(加速)。

2. 减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无论速度是正还是负,只要反向,速度大小就减小);

例:初速度\(v_0 = 5m/s\)(向东),加速度\(a = -2m/s²\)(向西),速度会从5m/s减至3m/s、1m/s…(减速)。

3. 加速度为零:速度变化量\(\Delta v = 0\),速度保持不变(匀速直线运动)。

(4)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加速度大≠速度大(例:刚发射的火箭,速度很小,但加速度极大;高速巡航的高铁,速度大,但加速度为零);

加速度大≠速度变化量大(例:汽车1s内速度从0增至10m/s,\(\Delta v = 10m/s\),\(a = 10m/s²\);火车10s内速度从0增至20m/s,\(\Delta v = 20m/s\),但\(a = 2m/s²\),火车速度变化量大,但加速度小)。

例题1:质点模型的判断 题目:下列情景中,能将物体视为质点的是(  )

A. 研究乒乓球在空中的旋转轨迹  B. 研究地球自转的周期

C. 研究火车通过隧道的时间  D. 研究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

解析:A需关注乒乓球旋转,形状大小不可忽略,不能视为质点;B研究地球自转,需依赖地球形状(两极略扁),不能视为质点;C研究火车过隧道,需考虑火车长度(火车长度+隧道长度才是总路程),不能视为质点;D研究卫星绕地球运行,卫星尺寸远小于轨道半径,形状大小可忽略,能视为质点。

答案:D

例题2:参考系的相对性 题目:小明坐在行驶的公交车上,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运动,他选择的参考系是(  )

A. 地面  B. 公交车  C. 路边的房屋  D. 天空中的小鸟

解析:参考系是假定不动的物体,小明看到树木向后运动,说明树木相对他选择的参考系位置向后变化;树木相对公交车向后运动,相对地面、房屋、小鸟(若小鸟静止)是向前运动,因此参考系是公交车。

答案:B

例题3:位移与路程的计算(单向直线运动) 题目:一物体沿直线从A点运动到B点,再从B点运动到C点,已知AB=5m,BC=3m,且A、B、C在同一直线上,求物体的位移大小和路程。

解析:需分两种情况:① 若C在B的远离A一侧(A→B→C),初位置A,末位置C,位移大小\(x = AB + BC = 5 + 3 = 8m\),路程\(s = 5 + 3 = 8m\);② 若C在A、B之间(A→B→C→A方向),初位置A,末位置C,位移大小\(x = AB - BC = 5 - 3 = 2m\),路程\(s = 5 + 3 = 8m\)。

答案:位移大小为8m或2m,路程为8m。

例题4:位移与路程的区别(非单向运动) 题目:一质点绕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一周,回到出发点,求该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大小和路程。

解析:位移是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绕圆周一周后初末位置相同,位移大小为0;路程是轨迹长度,圆周周长为\(2\pi R\),因此路程为\(2\pi R\)。

答案:位移大小为0,路程为\(2\pi R\)。

例题5:平均速度的计算(矢量性) 题目:一物体从A点出发,向东运动5m到达B点,用时2s;再向西运动3m到达C点,用时1s。求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和方向。

解析:全程位移\(\Delta x = AB - BC = 5m - 3m = 2m\)(方向向东,因末位置C在A东侧2m处);总时间\(\Delta t = 2s + 1s = 3s\);平均速度\(\bar{v} = \Delta x / \Delta t = 2m / 3s ≈ 0.67m/s\),方向与位移方向一致,即向东。

答案:平均速度大小约为0.67m/s,方向向东。

例题6: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的区别 题目:上题中,物体全程的平均速率为多少?

解析: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全程路程\(s = AB + BC = 5m + 3m = 8m\),总时间\(\Delta t = 3s\),因此平均速率\(\bar{v}_{\text{率}} = s / \Delta t = 8m / 3s ≈ 2.67m/s\)。

答案:平均速率约为2.67m/s。

例题7:瞬时速度的方向(曲线运动) 题目:质点沿如图所示的曲线轨迹从P点运动到Q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点在P点的瞬时速度方向沿PQ连线方向  B. 质点在P点的瞬时速度方向沿轨迹在P点的切线方向

C. 质点在Q点的瞬时速度方向沿轨迹在Q点的切线方向  D. 质点在Q点的瞬时速度方向沿QP连线方向

解析: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方向始终沿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相切,而非沿初末位置连线),因此P点速度沿P点切线,Q点速度沿Q点切线,B、C正确。

答案:BC

例题8:速度变化量的计算(矢量差) 题目:一物体初速度\(v_0 = 3m/s\)(向东),经过一段时间后末速度\(v_t = 5m/s\)(向西),求该过程中速度变化量\(\Delta v\)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规定向东为正方向,则\(v_0 = +3m/s\),\(v_t = -5m/s\);速度变化量\(\Delta v = v_t - v_0 = (-5) - 3 = -8m/s\);“-”表示方向向西,大小为8m/s。

答案:速度变化量大小为8m/s,方向向西。

例题9:加速度的计算(定义式应用) 题目:某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紧急刹车后经2s停止,求刹车过程中汽车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解析:规定初速度方向(行驶方向)为正方向,则\(v_0 = 10m/s\),\(v_t = 0\),\(\Delta t = 2s\);加速度\(a = (v_t - v_0)/\Delta t = (0 - 10)/2 = -5m/s²\);“-”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即与行驶方向相反),大小为5m/s²。

答案:加速度大小为5m/s²,方向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反。

例题10: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加速/减速判断) 题目:下列关于加速度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增大,速度一定增大  B.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一定增大

C. 加速度为正,速度一定为正  D. 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

解析:A错误(若加速度与速度反向,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如汽车刹车时踩死油门,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更快);B正确(同向时速度大小增大);C错误(加速度正方向与速度正方向可不同,如物体向西运动,规定向东为正,速度为负,若向西加速,加速度也为负);D错误(如小球上抛至最高点时,速度为零,但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0)。

答案:B

例题11:质点模型的条件(复杂情景) 题目:研究下列问题时,能将飞机视为质点的是(  )

A. 研究飞机起飞时机翼的倾斜角度  B. 研究飞机在航母甲板上的降落过程(需精确控制位置)

C. 研究飞机从北京飞往上海的飞行时间  D. 研究飞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解析:A需关注机翼形状,B需关注飞机尺寸(甲板长度有限),D需关注发动机结构,均不能视为质点;C研究飞行时间,飞机尺寸远小于京沪航线距离,可视为质点。

答案:C

例题12:位移的矢量运算(二维情景) 题目:一质点从原点O出发,先向东运动4m,再向北运动3m,求质点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解析:位移是从O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构成直角三角形(直角边4m、3m),位移大小\(x = \sqrt{4² + 3²} = 5m\);方向为“东偏北\(\theta\)”,其中\(\tan\theta = 3/4 = 0.75\),则\(\theta = 37°\)(或“北偏东53°”)。

答案:位移大小为5m,方向为东偏北37°(或北偏东53°)。

例题13:平均速度的理解(变速运动) 题目: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前半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_1 = 2m/s\),后半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_2 = 6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设全程位移为\(2x\),则前半段时间\(t_1 = x/v_1 = x/2\),后半段时间\(t_2 = x/v_2 = x/6\);总时间\(t = t_1 + t_2 = x/2 + x/6 = 2x/3\);全程平均速度\(\bar{v} = 2x / t = 2x / (2x/3) = 3m/s\)(注意:不能用\((v_1 + v_2)/2\)计算,因两段位移的时间不同)。

答案:全程平均速度为3m/s。

例题14:瞬时速度的理解(生活情景) 题目:下列描述中,指瞬时速度的是(  )

A. 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为60km/h  B. 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10m/s

C. 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为800m/s  D. 物体在第3s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解析:A、B、D均对应“一段时间”(从甲到乙、百米赛跑全程、第3s内),是平均速度;C对应“射出枪口时”(某一时刻),是瞬时速度。

答案:C

例题15: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对比分析) 题目:甲物体的加速度为\(a_甲 = 2m/s²\),乙物体的加速度为\(a_乙 = -3m/s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B. 乙的速度变化比甲的快

C. 甲做加速运动,乙做减速运动  D. 甲、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解析:加速度是矢量,大小看绝对值,方向看正负:A错误(乙的绝对值3>2,乙加速度更大);B正确(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越快,乙加速度大,变化快);C错误(加速/减速取决于加速度与速度方向,而非加速度正负,若甲速度为负,加速度正,甲会减速);D正确(甲正、乙负,方向相反)。

答案:BD

例题16:位移与路程的综合(往返运动) 题目:一质点沿直线运动,先从A到B,用时3s,位移大小为6m;再从B返回A,用时2s,求:(1)全程的位移大小和路程;(2)全程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解析:(1)全程初末位置均为A,位移大小为0;路程为AB + BA = 6m + 6m = 12m;(2)平均速度\(\bar{v} = 0 / (3+2) = 0\);平均速率\(\bar{v}_{\text{率}} = 12m / 5s = 2.4m/s\)。

答案:(1)位移大小0,路程12m;(2)平均速度0,平均速率2.4m/s。

例题17:加速度的计算(速度变化量的矢量性) 题目:一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初速度\(v_0 = 4m/s\)(向北),经1s后速度变为\(v_t = 3m/s\)(向东),求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解析:规定北为y轴正方向,东为x轴正方向,则\(v_{0x}=0\),\(v_{0y}=4m/s\);\(v_{tx}=3m/s\),\(v_{ty}=0\);速度变化量\(\Delta v_x = 3-0=3m/s\),\(\Delta v_y = 0-4=-4m/s\);\(\Delta v\)大小为\(\sqrt{3² + (-4)²}=5m/s\);加速度\(a = \Delta v / \Delta t = 5m/s / 1s = 5m/s²\);方向:\(\Delta v\)方向为东偏南\(\theta\),\(\tan\theta = |\Delta v_y| / \Delta v_x = 4/3\),\(\theta=53°\),因此加速度方向为东偏南53°。

答案:加速度大小为5m/s²,方向为东偏南53°。

例题18:质点模型的判断(隐含条件) 题目:研究“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表面返回地球的轨迹时,能将探测器视为质点的原因是(  )

A. 探测器的质量很小  B. 探测器的体积很小

C. 探测器的形状规则  D. 探测器的尺寸远小于地月距离

解析:质点模型的核心条件是“形状大小对研究问题无影响”,与质量、体积、形状是否规则无关;研究返回轨迹时,探测器尺寸(约数米)远小于地月距离(约3.8×10⁵km),可忽略,因此能视为质点,D正确。

答案:D

例题19: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极限思想) 题目: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在第3s内的平均速度为5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第3s末的瞬时速度为5m/s  B. 物体在第2.5s末的瞬时速度为5m/s

C. 物体在第3s内的位移为5m  D. 物体在第3s初的瞬时速度为5m/s

解析: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第3s内是“第2s末到第3s末”,中间时刻为第2.5s末,因此第2.5s末瞬时速度等于第3s内平均速度5m/s,B正确;A、D错误;第3s内位移\(x = \bar{v} \times 1s = 5m\),C正确。

答案:BC

例题20:加速度的综合判断(多情景分析) 题目:下列情景中,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的是(  )

A. 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  B. 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

C. 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  D. 上抛运动到最高点的石块

解析:A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Delta v=0\),加速度为零;B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变化,\(\Delta v≠0\),加速度不为零(向心加速度);C静止,速度为零且不变,加速度为零;D最高点石块速度为零,但速度会向下变化(下落),\(\Delta v≠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0。

答案:BD

物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