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06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m)—— 物体的固有属性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是描述物体“含有物质多少”的物理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无关(如冰块熔化成水,质量不变;把课本从教室带到家里,质量不变)。

单位:

国际主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1t = 10³kg,1kg = 10³g,1g = 10³mg(如一个鸡蛋质量约50g,成年人质量约50-70kg)。

测量工具:

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精确测量),生活中常用电子秤、台秤、案秤。

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放、调、称、读”):

1. 放: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2. 调:调节平衡螺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处,此时天平平衡。

3. 称: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左物右码”),用镊子夹取砝码(不能用手,防止砝码生锈),若指针偏左,向右加砝码或向右移游码;若指针偏右,向左减砝码或向左移游码(先大后小,最后移游码)。

4. 读:物体质量 = 砝码总质量 + 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游码读数需看左侧对齐的刻度,注意标尺分度值)。

注意事项:① 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量程);② 潮湿物体或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需用烧杯或纸垫放)。

二、密度(ρ)—— 物质的特性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公式为 ρ = m/V(ρ:密度,m:质量,V:体积),变形公式:m = ρV(求质量)、V = m/ρ(求体积)。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变,与质量、体积无关;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但密度会随温度、状态变化(如冰熔化成水,密度从0.9×10³kg/m³变为1.0×10³kg/m³)。

单位:

国际主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³),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g/cm³)。

换算关系:1g/cm³ = 1×10³kg/m³(如水的密度ρ水 = 1.0g/cm³ = 1.0×10³kg/m³,表示“1cm³水的质量为1g”或“1m³水的质量为1.0×10³kg”)。

常见物质的密度(需熟记):

水:1.0×10³kg/m³;冰:0.9×10³kg/m³;酒精:0.8×10³kg/m³;铁:7.9×10³kg/m³;铝:2.7×10³kg/m³。

密度的应用:

1. 鉴别物质:测出物质的密度,与密度表对比,确定物质种类(如测出某金属密度为7.9×10³kg/m³,可判断为铁)。

2. 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的质量:如测大型石碑的质量,先测石碑体积V,再用m = ρV计算(ρ为石材密度)。

3. 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的体积:如测不规则固体(如矿石)的体积,先测质量m,再用V = m/ρ计算(ρ为矿石密度)。

4. 判断物体空心/实心:先计算物体的“实心密度”(ρ实 = m/V物),与物质的真实密度ρ对比:若ρ实 = ρ,为实心;若ρ实 < ρ,为空心(或用m实 = ρV物与实际质量对比,m实 > m物为空心;或用V实 = m/ρ与实际体积对比,V实 < V物为空心)。

三、体积(V)的测量(密度计算的关键)

单位:

国际主单位:立方米(m³),常用单位:立方分米(dm³)、立方厘米(cm³)、升(L)、毫升(mL)。

换算关系:1m³ = 10³dm³,1dm³ = 10³cm³,1L = 1dm³,1mL = 1cm³(如一瓶矿泉水体积约500mL = 500cm³)。

测量工具与方法:

1. 规则固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用刻度尺测长、宽、高(或棱长),用公式V = 长×宽×高(或V = 棱长³)计算。

2. 不规则固体(如石块、金属块):用量筒(或量杯) 测体积,采用“排水法”:

步骤:① 向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记下水面对应的体积V1;② 将固体用细线拴住,缓慢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总体积V2;③ 固体体积V = V2 - V1。

注意:固体需完全浸没(若漂浮,可绑一个重物“助沉”),且不能吸水(若吸水,需先涂凡士林或包保鲜膜)。

3. 液体体积:直接用量筒测量,读数时视线需与凹液面的底部相平(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四、密度的测量实验(重点实验)

(1)测量固体的密度(以石块为例)

实验原理:ρ = m/V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砝码、量筒、水、细线、石块。

实验步骤:

1. 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记录数据;

2. 向量筒中倒入适量水,测出水的体积V1,记录数据;

3. 将石块用细线拴住,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记录数据;

4. 计算石块体积V = V2 - V1;

5. 用ρ = m/V计算石块的密度,整理器材。

(2)测量液体的密度(以盐水为例)

实验原理:ρ = m/V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砝码、烧杯、量筒、盐水。

实验步骤:

1.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记录数据;

2. 将适量盐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记录数据;

3. 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记录数据;

4. 计算盐水的质量m = m2 - m1;

5. 用ρ = m/V计算盐水的密度,整理器材。

关键注意事项:步骤3中需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若烧杯中有残留,会导致测量的体积V偏小,最终密度ρ偏大(因此实验顺序不能颠倒为“先测体积再测质量”)。

例题1:质量的属性(与状态无关) 题目:一块冰熔化成水后,下列物理量中不变的是(  )

A. 体积  B. 密度  C. 质量  D. 状态

解析:冰熔化成水,状态从固态变为液态(D变化);冰的密度小于水,质量不变时,根据V = m/ρ,体积会变小(A、B变化);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状态无关,因此质量不变(C不变)。

答案:C

例题2:质量单位换算 题目:下列质量换算正确的是(  )

A. 0.5t = 0.5×10³kg = 500kg  B. 300g = 300×10³kg = 3×10⁵kg

C. 50mg = 50×10⁻³g = 0.05g  D. 2kg = 2×10⁻³t = 0.002t

解析:单位换算需遵循“数值×换算关系”,且换算关系正确。A正确(1t=10³kg);B错误(1g=10⁻³kg,300g=0.3kg);C正确(1mg=10⁻³g);D正确(1kg=10⁻³t)。

答案:ACD

例题3:托盘天平的使用(读数) 题目: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为50g,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为2.4g(标尺分度值0.2g),则物体的质量为(  )

A. 50g  B. 52.4g  C. 47.6g  D. 52g

解析:天平读数规则“物体质量 = 砝码总质量 + 游码刻度值”,因此物体质量 = 50g + 2.4g = 52.4g(游码读数看左侧对齐刻度,此处直接给出2.4g,无需额外判断)。

答案:B

例题4:密度的物理意义(水的密度) 题目:水的密度为1.0×10³kg/m³,其物理意义是(  )

A. 1m³水的质量为1.0×10³kg  B. 1kg水的体积为1.0×10³m³

C. 1m³水的密度为1.0×10³kg  D. 1kg水的质量为1.0×10³kg/m³

解析:密度的物理意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ρ水=1.0×10³kg/m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³千克”。B(体积计算错误,1kg水体积为10⁻³m³)、C(密度单位错误,应为kg/m³)、D(物理意义混淆,质量单位与密度单位混乱)均错误。

答案:A

例题5:密度单位换算 题目:铝的密度为2.7g/cm³,换算成kg/m³为(  )

A. 2.7×10³kg/m³  B. 2.7×10⁶kg/m³  C. 2.7×10⁻³kg/m³  D. 2.7kg/m³

解析:密度单位换算公式:1g/cm³ = 1×10³kg/m³,因此2.7g/cm³ = 2.7×10³kg/m³(直接在数值后乘以10³,单位换为kg/m³)。

答案:A

例题6:体积测量(排水法) 题目:用量筒测某石块体积,步骤如下:① 量筒中倒入水,体积V1=20mL;② 石块浸没水中,总体积V2=35mL;则石块体积为(  )

A. 15mL  B. 15cm³  C. 55cm³  D. 35cm³

解析:排水法测体积公式V = V2 - V1,因此石块体积 = 35mL - 20mL = 15mL;又因1mL = 1cm³,故体积也为15cm³(注意单位换算,mL与cm³等价)。

答案:B

例题7:密度计算(固体密度) 题目:一块铁块质量为79g,体积为10cm³,求铁块的密度(  )

A. 7.9g/cm³  B. 790g/cm³  C. 0.126g/cm³  D. 7.9kg/m³

解析:根据密度公式ρ = m/V,代入数据:ρ = 79g / 10cm³ = 7.9g/cm³(或换算为7.9×10³kg/m³,选项中无此单位,故选择g/cm³单位的结果)。

答案:A

例题8:密度应用(鉴别物质) 题目:某未知金属块质量为54g,体积为20cm³,该金属可能是(  )(已知:ρ铝=2.7g/cm³,ρ铁=7.9g/cm³,ρ铜=8.9g/cm³)

A. 铝  B. 铁  C. 铜  D. 无法判断

解析:先计算金属块密度ρ = m/V = 54g / 20cm³ = 2.7g/cm³,与密度表对比,该密度与铝的密度一致,因此可能是铝。

答案:A

例题9:密度计算(液体质量) 题目:已知酒精的密度为0.8g/cm³,一瓶酒精体积为500mL,求这瓶酒精的质量(  )

A. 400g  B. 500g  C. 625g  D. 0.4kg

解析:先统一单位,500mL = 500cm³,根据m = ρV,代入数据:m = 0.8g/cm³ × 500cm³ = 400g(或换算为0.4kg,选项A、D均正确,但需看选项是否多选)。

答案:AD

例题10:密度应用(判断空心实心) 题目:一个铁球质量为395g,体积为100cm³(ρ铁=7.9g/cm³),该铁球是(  )

A. 实心  B. 空心  C. 无法判断

解析:方法一(对比密度):计算铁球的“实际密度”ρ实 = m/V = 395g / 100cm³ = 3.95g/cm³ < ρ铁(7.9g/cm³),因此为空心;方法二(对比质量):若为实心,100cm³铁的质量m实 = ρ铁V = 7.9g/cm³×100cm³=790g > 395g,因此为空心;方法三(对比体积):395g铁的实心体积V实 = m/ρ铁 = 395g/7.9g/cm³=50cm³ < 100cm³,因此为空心。

答案:B

例题11:托盘天平的使用(调平) 题目:使用托盘天平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  )

A. 向左调  B. 向右调  C. 不用调  D. 先左后右

解析:天平调平规则“左偏右调,右偏左调”——指针偏向左侧,说明左盘重,需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中央刻度线处。

答案:B

例题12: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水的反常膨胀) 题目:下列关于水的密度与温度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的密度随温度升高一直变大  B. 水的密度随温度升高一直变小

C. 4℃时水的密度最大  D. 0℃时水的密度最大

解析:水有“反常膨胀”特性:0℃~4℃时,温度升高,密度变大;4℃以上时,温度升高,密度变小,因此4℃时水的密度最大(这也是冬天湖面结冰,冰下4℃水层能保护水生生物的原因)。

答案:C

例题13:密度计算(不规则固体体积) 题目:一个矿石质量为234g,将其浸没在量筒中,量筒中水的体积从100mL变为180mL,求矿石的密度(  )

A. 2.925g/cm³  B. 2.34g/cm³  C. 1.3g/cm³  D. 0.769g/cm³

解析:先算矿石体积V = 180mL - 100mL = 80mL = 80cm³,再算密度ρ = m/V = 234g / 80cm³ = 2.925g/cm³。

答案:A

例题14:密度应用(计算大型物体质量) 题目:一座石碑体积为20m³,石材密度为2.5×10³kg/m³,求石碑的质量(  )

A. 5×10⁴kg  B. 8×10³kg  C. 2.5×10³kg  D. 20kg

解析:根据m = ρV,代入数据:m = 2.5×10³kg/m³ × 20m³ = 5×10⁴kg(直接用主单位计算,结果单位为kg)。

答案:A

例题15:液体密度测量实验(误差分析) 题目:测量盐水密度时,若将实验步骤“测烧杯和盐水总质量→倒盐水到量筒→测空烧杯质量”改为“测空烧杯质量→倒盐水到烧杯→测烧杯和盐水总质量→倒盐水到量筒”,会导致测量的密度(  )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解析:修改后,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时会有残留,导致测量的体积V偏小;根据ρ = m/V(m测量准确,V偏小),计算出的密度ρ会偏大(分母变小,分数值变大)。

答案:A

例题16:密度的特性(同种物质密度不变) 题目:一块均匀的铝块,截去一半后,剩余部分的密度(  )

A. 变为原来的一半  B. 变为原来的两倍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解析: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铝)的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截去一半后,质量和体积均减半,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密度)不变。

答案:C

例题17:体积单位换算(实际应用) 题目:一个长方体木块,长5cm、宽4cm、高3cm,其体积为(  )

A. 60cm³  B. 60dm³  C. 60m³  D. 6cm³

解析:规则固体体积公式V = 长×宽×高,代入数据:V = 5cm×4cm×3cm = 60cm³(单位为立方厘米,与长宽高单位一致)。

答案:A

例题18:密度计算(空心体积) 题目:一个铜球质量为178g,体积为30cm³(ρ铜=8.9g/cm³),求该铜球空心部分的体积(  )

A. 10cm³  B. 20cm³  C. 30cm³  D. 40cm³

解析:先算铜的实心体积V实 = m/ρ铜 = 178g / 8.9g/cm³ = 20cm³;再算空心体积V空 = V球 - V实 = 30cm³ - 20cm³ = 10cm³。

答案:A

例题19:托盘天平的使用(错误分析) 题目:某同学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将“左物右码”放反,砝码总质量为20g,游码刻度为1.2g,此时物体的实际质量为(  )

A. 21.2g  B. 18.8g  C. 20g  D. 1.2g

解析:天平放反时,“砝码质量 = 物体质量 + 游码质量”,因此物体质量 = 砝码质量 - 游码质量 = 20g - 1.2g = 18.8g(正常“左物右码”:物体质量 = 砝码 + 游码;放反后平衡关系颠倒)。

答案:B

例题20:密度的综合应用(混合物质密度) 题目:两种液体混合,甲液体质量为m1=200g,密度ρ1=1.0g/cm³;乙液体质量为m2=300g,密度ρ2=0.8g/cm³,混合后总体积不变,求混合液体的密度(  )

A. 0.88g/cm³  B. 0.9g/cm³  C. 0.92g/cm³  D. 1.0g/cm³

解析:混合液体密度ρ混 = 总质量/总体积;总质量m混 = m1 + m2 = 200g + 300g = 500g;甲液体体积V1 = m1/ρ1 = 200g/1.0g/cm³=200cm³,乙液体体积V2 = m2/ρ2=300g/0.8g/cm³=375cm³;总体积V混 = V1 + V2=200cm³+375cm³=575cm³;因此ρ混=500g/575cm³≈0.87g/cm³(近似为0.88g/cm³,选项A最接近)。

答案:A

物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