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12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机械效率
一、杠杆——最基础的简单机械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硬棒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如剪刀、撬棍、羊角锤等)。
杠杆的五要素(判断杠杆的关键,缺一不可):
1.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如撬棍撬石头时,与地面接触的点);
2. 动力(F₁):使杠杆转动的力(如手对撬棍的作用力);
3. 阻力(F₂):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如石头对撬棍的压力);
4. 动力臂(L₁):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注意:是“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不是“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5. 阻力臂(L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原理):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时,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满足:
F₁L₁ = F₂L₂(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变形公式:
求动力:F₁ = F₂L₂/L₁;
求阻力:F₂ = F₁L₁/L₂;
力臂关系:L₁/L₂ = F₂/F₁(力臂越长,所需力越小,体现“省力”或“费力”的本质)。
杠杆的分类(根据力臂关系判断):
1. 省力杠杆:L₁ > L₂ → F₁ < F₂(省力但费距离,如撬棍、羊角锤、开瓶器,用较小的力能克服较大的阻力,但动力移动的距离更长);
2. 费力杠杆:L₁ < L₂ → F₁ > F₂(费力但省距离,如镊子、钓鱼竿、筷子,虽然费力,但能让阻力端移动较短的距离,操作更灵活);
3. 等臂杠杆:L₁ = L₂ → F₁ = F₂(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主要用于测量或改变力的方向,如天平、定滑轮)。
二、滑轮——变形的杠杆
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根据轴的位置是否固定,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本质是“等臂或省力的杠杆变形”。
(1)定滑轮
定义: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如旗杆顶端的滑轮)。
实质:等臂杠杆(支点在轴上,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滑轮的半径,L₁ = L₂ = r)。
特点:
不省力(F₁ = F₂,若不计摩擦,拉力等于物体重力F = G);
不省距离(拉力移动的距离s = 物体上升的高度h);
能改变力的方向(如向上拉绳子,物体向上运动,可将向下的力转化为向上的力,方便操作)。
(2)动滑轮
定义: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如提升重物时,与重物绑定的滑轮)。
实质:省力杠杆(支点在滑轮边缘与绳子的接触点,动力臂L₁ = 2r,阻力臂L₂ = r,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
特点(不计滑轮重力和摩擦时):
省力(F₁ = 1/2 F₂,若提升重物,拉力F = 1/2 G物);
费距离(拉力移动的距离s = 2h,物体上升h,绳子自由端移动2h);
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拉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如向上拉绳子,物体才向上运动)。
注意:若考虑动滑轮自身重力(实际情况),拉力公式为F = 1/2 (G物 + G动)(G动为动滑轮重力)。
(3)滑轮组
定义: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的机械(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如起重机的吊臂、家用升降晾衣架)。
关键参数: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n):
确定n的方法:数与“动滑轮”直接相连的绳子段数(定滑轮的绳子段数不计),n为承担物重的段数。
特点(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力时):
省力:拉力F = 1/n G物(n越大,越省力);
费距离: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 n h(n越大,移动距离越长);
能否改变方向:取决于定滑轮的数量——若最后一段绳子从定滑轮引出,能改变方向;从动滑轮引出,不能改变方向。
实际拉力公式:考虑动滑轮重力和摩擦时,F = 1/n (G物 + G动 + f)(f为摩擦阻力,初中阶段若未说明,可忽略摩擦,只考虑G动)。
三、机械效率——衡量机械性能的指标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用符号“η”(读作“艾塔”)表示。机械效率反映“机械对能量的利用效率”——由于存在额外功(克服摩擦、提升机械自身重力等),机械效率永远小于1(100%)。
相关概念:
1. 有用功(W有):对人们有用的功(即达到目的所需的功,如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克服重物重力做的功W有 = G物h;用杠杆撬石头时,克服石头阻力做的功);
2. 额外功(W额):对人们无用但不得不做的功(如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W额1 = G动h、克服摩擦做的功W额2 = f s,额外功是导致机械效率小于1的原因);
3. 总功(W总):动力对机械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W总 = W有 + W额;也等于动力乘以动力移动的距离,W总 = F s)。
机械效率公式:
η = W有 / W总 × 100%(必须乘以100%,表示百分比,如η = 8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80%)
结合不同机械的特点,可推导具体公式:
滑轮组(提升重物):W有 = G物h,W总 = F s = F n h,因此η = (G物h) / (F n h) × 100% = G物 / (n F) × 100%(h可约去,简化计算);
若考虑动滑轮重力(无摩擦):W额 = G动h,W总 = G物h + G动h,因此η = G物 / (G物 + G动) × 100%(能直观体现G动对效率的影响——G动越大,η越小)。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 减小额外功:如给滑轮加润滑油(减小摩擦)、减轻动滑轮重力(减小克服动滑轮的功);
2. 增大有用功:在额外功不变时,提升更重的物体(如用同一滑轮组,提升100N的物体比50N的物体效率高)。
例题1:杠杆五要素的判断(找力臂) 题目:如图所示,用撬棍撬石头,支点为O,动力F₁作用在撬棍的A点,方向斜向上。请画出动力臂L₁。
解析:画力臂的步骤:1. 延长动力F₁的作用线(用虚线);2. 从支点O向动力作用线作垂线(用虚线,标出垂直符号);3. 线段OA'(A'为垂足)即为动力臂L₁,标上“L₁”。
答案:(作图提示:延长F₁作用线,从O作垂线,垂线段为L₁)
例题2: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计算动力) 题目:一个杠杆的阻力F₂ = 500N,阻力臂L₂ = 0.2m,动力臂L₁ = 1m,求使杠杆平衡的动力F₁(不计摩擦)。
解析: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₁L₁ = F₂L₂,变形得F₁ = F₂L₂/L₁。代入数据:F₁ = (500N × 0.2m)/1m = 100N。
答案:100N
例题3:杠杆的分类(判断类型) 题目: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 镊子 B. 钓鱼竿 C. 羊角锤 D. 筷子
解析:省力杠杆的特点是L₁ > L₂。A(镊子,L₁ < L₂,费力);B(钓鱼竿,L₁ < L₂,费力);C(羊角锤拔钉子,L₁ > L₂,省力);D(筷子,L₁ < L₂,费力)。
答案:C
例题4:定滑轮的特点(不省力,改方向) 题目:用定滑轮将重为2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不计摩擦,求拉力F的大小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
解析:定滑轮不省力,拉力F = G物 = 200N;不省距离,拉力移动距离s = h = 2m。
答案:拉力F为200N,移动距离s为2m。
例题5:动滑轮的特点(省力,费距离) 题目:用动滑轮提升重为300N的物体,不计动滑轮重力和摩擦,求拉力F的大小;若物体上升0.5m,求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解析:动滑轮n=2(2段绳子承担物重),拉力F = 1/2 G物 = 1/2 × 300N = 150N;移动距离s = 2h = 2 × 0.5m = 1m。
答案:拉力F为150N,移动距离s为1m。
例题6:动滑轮的实际拉力(考虑动滑轮重力) 题目:一个动滑轮的重力为50N,用它提升重为450N的物体,不计摩擦,求拉力F的大小。
解析:实际拉力需考虑动滑轮重力,F = 1/2 (G物 + G动) = 1/2 × (450N + 50N) = 250N。
答案:250N
例题7:滑轮组的绳子段数(n的判断) 题目:如图所示,滑轮组由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绳子一端固定在定滑轮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后再绕过定滑轮。请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n。
解析:数与动滑轮直接相连的绳子段数:绳子固定在定滑轮上,绕过动滑轮时,有2段绳子直接拉着动滑轮,因此n=2。
答案:n=2
例题8:滑轮组的拉力计算(不计动滑轮重力) 题目:一个滑轮组的n=3,用它匀速提升重为600N的物体,不计动滑轮重力和摩擦,求拉力F的大小;若物体上升1m,求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解析:拉力F = 1/n G物 = 1/3 × 600N = 200N;移动距离s = n h = 3 × 1m = 3m。
答案:拉力F为200N,移动距离s为3m。
例题9:滑轮组的实际拉力(考虑动滑轮重力) 题目:一个滑轮组的n=4,动滑轮重力为100N,用它提升重为700N的物体,不计摩擦,求拉力F的大小。
解析:实际拉力F = 1/n (G物 + G动) = 1/4 × (700N + 100N) = 200N。
答案:200N
例题10:机械效率的计算(基本公式) 题目:用滑轮组提升物体时,动力做的总功W总 = 500J,其中有用功W有 = 400J,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解析:根据机械效率公式η = W有/W总 × 100% = 400J/500J × 100% = 80%。
答案:80%
例题1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结合重力与距离) 题目:用滑轮组提升重为800N的物体,n=4,物体上升2m,拉力F=250N,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不计摩擦)。
解析:第一步,算有用功W有 = G物h = 800N × 2m = 1600J;第二步,算总功W总 = F s = F n h = 250N × 4 × 2m = 2000J;第三步,算效率η = 1600J/2000J × 100% = 80%。
答案:80%
例题12:机械效率的推导公式(G物与nF) 题目:一个滑轮组的n=3,拉力F=300N,提升的物体重力G物=800N,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不计摩擦)。
解析:用推导公式η = G物/(n F) × 100%,代入数据:η = 800N/(3 × 300N) × 100% ≈ 88.9%。
答案:约88.9%
例题13: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判断平衡) 题目:一个杠杆的支点在中间,左右两端分别挂有质量为2kg和3kg的物体,力臂分别为0.3m和0.2m(g取10N/kg)。杠杆是否平衡?若不平衡,哪端下沉?
解析:第一步,算两端的力:F左 = G左 = m左g = 2kg×10N/kg=20N,F右 = G右 = 3kg×10N/kg=30N;第二步,算力×力臂:F左L左=20N×0.3m=6N·m,F右L右=30N×0.2m=6N·m;第三步,两者相等,杠杆平衡。
答案:杠杆平衡。
例题14:费力杠杆的应用(省距离) 题目:为什么钓鱼竿要设计成费力杠杆?
解析:钓鱼竿的动力臂L₁(手握住的位置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臂L₂(鱼的拉力到支点的距离),属于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能省距离——手移动较小的距离,鱼竿末端(阻力端)就能移动较大的距离,便于快速将鱼拉出水面,操作更灵活。
答案:钓鱼竿为费力杠杆,虽费力但省距离,手移动小距离即可让鱼竿末端移动大距离,便于快速拉鱼,操作灵活。
例题15:滑轮组的方向判断(能否改方向) 题目:一个滑轮组由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绳子一端固定在动滑轮上,依次绕过定滑轮、动滑轮……最后一段绳子从定滑轮引出。该滑轮组能否改变力的方向?
解析:滑轮组能否改变方向,取决于最后一段绳子的引出端:若从定滑轮引出,拉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能改变方向;若从动滑轮引出,方向相同,不能改变。本题最后一段从定滑轮引出,因此能改变方向。
答案:能改变力的方向。
例题16: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提高效率) 题目: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量的物体,提升更重的物体时,机械效率会如何变化?为什么?
解析:机械效率会变大。原因:同一滑轮组,动滑轮重力G动和摩擦f基本不变(额外功W额 = G动h + f s 基本不变);提升更重的物体,有用功W有 = G物h 增大;根据η = W有/(W有 + W额) × 100%,W有增大时,W有占总功的比例变大,因此η变大。
答案:机械效率会变大。因为额外功基本不变,提升更重的物体时有用功增大,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变大,效率提高。
例题17:杠杆的动态平衡(力的变化) 题目:一个杠杆的支点O在左端,阻力F₂作用在右端,方向竖直向下,阻力臂L₂固定。动力F₁作用在杠杆中点,方向始终竖直向上。若将杠杆缓慢向右抬起(从水平位置到竖直位置),动力F₁的大小会如何变化?
解析: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₁L₁ = F₂L₂。过程中,F₂和L₂不变;动力臂L₁是从O到F₁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水平时L₁ = 1/2 杆长,抬起过程中L₁逐渐增大(竖直时L₁ = 杆长);因此F₁ = F₂L₂/L₁,L₁增大,F₁逐渐变小。
答案:动力F₁逐渐变小。
例题18:滑轮组的总功与额外功(计算) 题目:用滑轮组提升重为500N的物体,n=2,物体上升3m,拉力F=300N(考虑动滑轮重力,不计摩擦)。求:(1)有用功W有;(2)总功W总;(3)额外功W额;(4)动滑轮重力G动。
解析:(1)W有 = G物h = 500N×3m=1500J;(2)W总 = F s = F×2h=300N×6m=1800J;(3)W额 = W总 - W有=1800J-1500J=300J;(4)W额 = G动h → G动 = W额/h=300J/3m=100N。
答案:(1)1500J;(2)1800J;(3)300J;(4)100N。
例题19: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考虑摩擦) 题目:用杠杆撬重为1000N的石头,动力臂L₁=1.5m,阻力臂L₂=0.3m,实际动力F₁=250N(存在摩擦)。求:(1)理想情况下的动力F₁'(无摩擦);(2)总功W总(若石头被撬起0.1m,动力移动的距离s₁ = L₁/L₂ × h₂ = 1.5/0.3 × 0.1m=0.5m);(3)有用功W有;(4)机械效率η。
解析:(1)理想动力F₁' = F₂L₂/L₁=1000N×0.3m/1.5m=200N;(2)W总 = F₁s₁=250N×0.5m=125J;(3)W有 = F₂h₂=1000N×0.1m=100J;(4)η=100J/125J×100%=80%。
答案:(1)200N;(2)125J;(3)100J;(4)80%。
例题20:简单机械的综合判断(多知识点) 题目:下列关于简单机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等臂杠杆的机械效率一定是100% B. 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一定大于定滑轮
C. 滑轮组的n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D. 省力杠杆一定费距离
解析:A(等臂杠杆如天平,存在摩擦,额外功不为0,效率小于100%,错误);B(机械效率与类型无关,取决于有用功和总功,若提升轻物,动滑轮效率可能低于定滑轮,错误);C(n越大,动滑轮可能越多,额外功越大,效率可能越低,错误);D(省力杠杆L₁>L₂,根据F₁L₁=F₂L₂,F₁<F₂,且动力移动距离s₁/s₂=L₁/L₂>1,即费距离,正确)。
答案:D
物理基础
- 陈一男基础物理研究
- 中考真题:2024年广东中考物理试题
- 中考真题:2025年广东中考物理试题
- 高考真题:2024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
- 高考真题:2025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待续)
- 初中物理 00 八年级、九年级总目录
- 初中物理 01 机械运动:长度、时间、速度
- 初中物理 02 声现象
- 周期性波动:机械波与电磁波
- 初中物理 03 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 初中物理 04 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 初中物理 05 透镜:凸透镜、凹透镜的规律
- 初中物理 06 质量与密度
- 初中物理 07 力、弹力、重力
- 初中物理 08 运动和力: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力平衡
- 初中物理 09 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
- 初中物理 10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 初中物理 11 功和机械能:功率、动能、势能
- 初中物理 12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机械效率
- 初中物理 13 内能:分子热运动、比热容
- 初中物理 14 内能的利用:热机、能量转化与守恒
- 初中物理 15 电流和电路:正负电荷、串联、并联
- 初中物理 16 电压、电阻:变压器
- 初中物理 17 欧姆定律、电阻的测量
- 初中物理 18 电功率:电能、电功、焦耳定律
- 初中物理 19 生活用电:安全用电
- 初中物理 20 电与磁:磁现象、磁场、电动机
- 初中物理 21 信息的传递:电话、电磁波
- 初中物理 2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核能、太阳源
- 高中物理 00 目录:必修1-2-3+选修1-2-3
- 高中物理 01 运动描述、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
- 高中物理 02 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 高中物理 03 重力、弹力、摩檫力、牛三定律
- 高中物理 04 运动与力的关系、牛一、牛二定律
- 高中物理 05 抛体运动、曲线运动
- 高中物理 06 圆周运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 高中物理 07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 高中物理 08 机械能守恒定律、功、功率、势能
- 高中物理 09 静电场、电荷、库仑定律、电场强度
- 高中物理 10 静电场中的能量、电势、电容
- 高中物理 11 电路、电流、电阻、串联、并联
- 高中物理 12 电能、能量守恒定律、电热
- 高中物理 13 电磁感应、电磁波、麦克斯韦理论
- 高中物理 14 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 高中物理 15 机械运动、机械波
- 高中物理 16 几何光学、物理光学
- 高中物理 17 安培力、洛伦兹力
- 高中物理 18 电磁感应、楞次定律、法拉第定律
- 高中物理 19 交变电流
- 高中物理 20 电磁振荡、电磁波、传感器
- 高中物理 21 分子动理论、物体的内能
- 高中物理 22 气体、液体、固体
- 高中物理 23 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 高中物理 24 原子结构、波粒二象性、原子物理
- 高中物理 25 原子核
- 高中物理 26 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
- 高中物理 27 高中物理常用公式
- 高中物理 28 物理学中常见科学方法
- 高中物理 29 实验的主要设计方法
- 高中物理 30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 高中物理 31 实验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