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04 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意味着光在同一类型且密度均匀的物质中,会以直线的路径进行传播。例如,光在真空中、均匀的空气、清澈的水等介质中都能保持直线传播的特性。若介质不均匀,如在含有杂质或温度不均匀的液体中,光的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
小孔成像: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立的实像。这是因为物体上的一点发出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在光屏(墙体)的对应位置形成一个光斑,众多这样的光斑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倒立的像。像的形状与物体相似,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其原理就是光的直线传播。比如在暗室中,点燃的蜡烛通过小孔在光屏上成倒立的像。
影子的形成: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时,物体阻挡了光线的传播,在物体后方光线无法到达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轮廓相似,并且影子的大小和位置会随着光源的位置和角度的变化而改变。例如,人在阳光下行走时,身体挡住了太阳光,地面上就会出现人的影子。
日食和月食:日食是由于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被月球遮挡,使得地球上处于月球影子区域的人们无法看到太阳的全部或部分,从而形成日食现象。月食则是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线,导致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区域,使得地球上的人们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变暗,形成月食现象。这两种天文现象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
激光准直:在建筑、挖掘隧道等工程中,常利用激光的直线传播特性来确保施工方向的准确性。通过发射一束激光,施工人员可以依据激光的路径来确定直线方向,保证工程按照预定的直线进行,从而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里的法线是指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该定律是光发生反射现象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此定律。
反射类型
镜面反射:当平行光线照射到光滑平整的平面上时,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光线,这种反射称为镜面反射。例如,镜子表面非常光滑,当光线照射到镜子上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集中且方向一致,只有在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很强的反射光,因此我们能在镜子中看到清晰的像。
漫反射:当平行光线照射到粗糙不平的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会向四面八方散射,这种反射称为漫反射。虽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但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正是由于物体表面大多是粗糙的,发生漫反射,才使得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比如教室里的黑板,其表面相对粗糙,光照射到黑板上时发生漫反射,从而让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清黑板上的字。
光的折射
折射规律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此时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为0°。
常见现象
水中的筷子“折断”:当把筷子插入水中时,筷子反射的光从水进入空气,发生折射。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感觉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好像向上弯折了,这是因为折射光线偏离了原来的直线传播路径,导致我们看到的筷子的像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
海市蜃楼:在海面上,由于海水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差异,导致空气密度不均匀。远处物体反射的光,从密度较大的空气层射向密度较小的空气层,光发生折射,使得物体的像出现在实际物体的下方,形成下现蜃景。在沙漠中,情况则相反,由于沙子受热快,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密度小,上层空气温度低、密度大,远处物体反射的光从密度小的空气层射向密度大的空气层,发生折射,物体的像出现在实际物体的上方,形成上现蜃景。海市蜃楼现象是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光学幻景。
透镜成像:透镜对光有折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不同位置的物体发出的光经过透镜折射后,会形成不同特点的像,如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原理等,这些都是光的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光现象是物理学中研究光的传播、特性及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色散、干涉、衍射、偏振等。
一、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是光的基本传播特性。
1. 小孔成像:蜡烛火焰的光通过小孔,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物体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到达光屏下部,下部的光到达上部。
2. 影子的形成:阳光下人或物体的影子。光沿直线传播时,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在物体后方形成光照不到的区域。
3.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上,形成日食(光沿直线传播被遮挡)。
4. 月食: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地球的影子落在月球上,形成月食(光直线传播被地球遮挡)。
5. 激光准直:建筑施工中用激光校准直线。激光沿直线传播,可保证施工路径的笔直。
6. 步枪瞄准:“三点一线”(准星、缺口、目标在同一直线)。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确保子弹沿瞄准方向射出。
7. 站队看齐:队列中后面的人只能看到前面人的后脑勺,说明队伍排直了。光沿直线传播,若不共线则会看到更多物体。
8. 手影游戏:用手做出各种形状,在灯光下形成对应的影子。光被手挡住,沿直线传播的光无法绕过手,形成与手形状相似的阴影。
9. 林间光斑:阳光穿过树叶缝隙,在地面形成圆形光斑。缝隙相当于小孔,光沿直线传播,太阳的像呈圆形(太阳是圆形光源)。
10. 打靶瞄准:靶心、准星、眼睛在同一直线时才能瞄准。光沿直线传播,确保视线与子弹飞行路径一致。
二、光的反射原理:光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介质的现象,遵循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 平面镜成像: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的像。光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等大、正立的虚像。
2. 平静湖面倒影:岸边景物在湖中的倒影。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光经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使人看到与景物对称的虚像。
3. 汽车后视镜:凸面镜扩大视野。凸面镜对光有发散反射作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缩小的虚像,能看到更大范围的景物。
4. 潜望镜:潜艇中通过两块平面镜观察水面情况。光经两次反射改变传播方向,使水下的人能看到水面上方的物体。
5. 黑板反光:部分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黑板表面光滑,发生镜面反射,强光反射进入人眼,掩盖了漫反射的字迹光。
6. 自行车尾灯:夜间被灯光照射时发亮。尾灯由多个互成直角的小平面镜组成,光经两次反射后沿原方向返回,提醒后方车辆。
7. 月光照亮地面:月球本身不发光,反射太阳的光后照亮地球。太阳光射到月球表面,经漫反射后射向地球。
8. 凹面镜聚光:太阳灶利用凹面镜反射太阳光会聚于一点。凹面镜对光有会聚反射作用,使该点温度升高,可加热物体。
9. 演员对着镜子练动作: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姿势是否标准。光经镜面反射形成虚像,便于演员自我修正。
10. 水面波光粼粼:阳光照射在波动的水面上,光线向不同方向反射。水面不平整,发生漫反射,使水面看起来闪烁。
三、光的折射原理: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遵循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1. 筷子在水中“折断”:将筷子插入水中,看起来向上弯折。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觉得筷子端点位置变高。
2. 池水变浅:池塘底看起来比实际浅。光从水射向空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人眼看到的是池底的虚像,位置比实际高。
3. 海市蜃楼:沙漠或海面出现远处景物的幻象。空气密度不均匀,光在不同密度的空气中折射,传播路径弯曲,使人看到虚像。
4. 凸透镜成像:放大镜放大物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交点形成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时)。
5. 凹透镜矫正近视: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物体,凹透镜使光发散后再折射进入眼睛。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6. 照相机成像:镜头(凸透镜)将景物成像在底片上。光经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底片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7. 彩虹的形成(部分原因):阳光进入雨滴后,先折射、再反射、最后折射射出。折射使不同颜色光的偏折角度不同,形成彩色光带(结合色散)。
8. 鱼缸中的鱼看起来变大:从侧面看鱼缸里的鱼,体积比实际大。光从水射向玻璃再到空气,多次折射使鱼的虚像放大。
9. 叉鱼时瞄准鱼的下方:看到的鱼是虚像,实际位置更深。光从水射向空气折射,人眼判断的位置比实际高,需瞄准下方才能叉中。
10. 三棱镜使光偏折: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边偏折。不同颜色光的折射角不同,为色散现象奠定基础。
四、光的色散原理:复色光(如白光)通过棱镜等介质时,因不同颜色光的折射角不同而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本质是光的折射的差异)。
1. 雨后彩虹:阳光通过空中的水滴,经折射、反射、再折射后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不同色光折射角不同,形成彩色圆弧。
2. 三棱镜分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彩色光带。红光折射角最小,紫光最大,导致不同色光分离。
3. 肥皂泡上的彩色条纹:肥皂泡薄膜前后表面反射的光叠加,同时因薄膜厚度不同,不同色光干涉加强或减弱,结合色散呈现彩色(同时涉及干涉)。
4. 光盘表面的彩色花纹:光盘表面的凹凸纹路使光发生反射和折射,不同色光折射角度不同,加上干涉,呈现彩色。
5. 露珠上的彩色光:清晨露珠在阳光下呈现彩色。露珠相当于小棱镜,白光经折射后色散为单色光。
6. 彩虹糖的彩色反光:彩色糖衣表面反射的光经色散后,呈现更鲜艳的彩色。糖衣的透明层对光的折射差异导致色散。
7. 阳光下的油膜彩色:水面上的油膜在阳光下呈现彩色。油膜上下表面反射的光干涉,同时因色散,不同色光的干涉条纹叠加,形成彩色。
8. 棱镜式光谱仪:将复色光分解为光谱,用于分析物质成分。利用色散原理,不同波长(颜色)的光被分离,形成特征光谱。
9. 彩色气球的反光:透明彩色气球在阳光下,表面反射的光经色散后颜色更丰富。气球材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和反射差异导致色散。
10. 阳光透过玻璃三棱镜的光斑:在暗室中,白光通过三棱镜投射到墙上,形成彩色光带。与三棱镜分光原理相同,体现光的色散。
五、光的干涉原理: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相位差恒定的相干光相遇时,在叠加区域形成明暗相间条纹的现象(加强区亮,减弱区暗)。
1. 杨氏双缝干涉:单色光通过两个相距很近的狭缝,在光屏上形成等间距的明暗条纹。两缝发出的相干光叠加,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加强(亮纹),波峰与波谷相遇减弱(暗纹)。
2. 薄膜干涉(肥皂泡):肥皂泡表面的彩色条纹。肥皂泡前后表面反射的光为相干光,不同厚度处的光程差不同,导致不同色光干涉加强,呈现彩色。
3. 牛顿环:平凸透镜与平板玻璃间的空气膜,在光照射下形成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空气膜厚度不同,干涉条件不同,形成环状条纹。
4. 油膜干涉:水面上的油膜在阳光下呈现彩色。油膜上下表面反射的光干涉,不同位置厚度对应不同色光的加强,形成彩色花纹。
5. 迈克尔逊干涉仪:通过调整两反射镜的距离,产生等倾或等厚干涉条纹。用于精确测量长度或研究光的特性,基于光的干涉原理。
6. 相机镜头的增透膜:镜头表面的薄膜使反射光减弱,透射光增强。薄膜厚度为某色光半波长的1/4,两表面反射光干涉相消,减少反射损失。
7. 干涉滤光片:只允许特定波长的光通过。利用多膜层的干涉,使目标波长光透射加强,其他波长光反射或吸收。
8. 全息照相:记录光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再现立体像。物光和参考光干涉,将物体反射光的全部信息编码在底片上。
9. 金属表面的彩色氧化膜:某些金属经氧化处理后,表面形成薄膜,反射光干涉呈现彩色。如铝的阳极氧化膜,厚度不同对应不同颜色。
10. 昆虫翅膀的彩色:如蝴蝶翅膀的鳞片薄膜,对光的干涉和色散共同作用,形成鲜艳颜色。薄膜厚度和结构导致特定波长光干涉加强。
六、光的衍射原理:光绕过障碍物边缘传播的现象(光的波动性的体现),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与光的波长相当或更小时,衍射明显。
1. 单缝衍射:单色光通过单缝后,在光屏上形成中央宽、两侧窄的明暗相间条纹。光绕过缝的边缘,不同位置的光叠加产生干涉加强或减弱。
2. 泊松亮斑:单色光照射小圆板,在板后的中央出现亮斑。光绕过圆板边缘衍射,叠加后中央形成亮斑(证明光的波动性)。
3. 圆孔衍射:光通过小圆孔后,在光屏上形成明暗相间的环状条纹。圆孔边缘使光衍射,不同环对应不同衍射级次。
4. 光栅衍射:光通过由大量等宽等间距狭缝组成的光栅,形成尖锐明亮的条纹。光栅的多缝干涉和单缝衍射共同作用,条纹更清晰。
5. 眯眼看到灯光的彩色条纹:眯眼时睫毛形成微小缝隙,光通过缝隙发生衍射,不同色光衍射角不同,呈现彩色。
6. CD光盘表面的彩色:光盘上的微小凹坑间距与光波长相当,光衍射后不同色光加强,呈现彩色(同时涉及反射)。
7. 阳光下的刀片边缘彩色:刀片边缘较薄,光绕过边缘衍射,不同色光衍射效果不同,形成彩色条纹。
8. 雾天车灯的光束扩散:雾中水滴使光发生衍射,光束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向周围扩散。
9. 无线电波绕过高山:无线电波(属于电磁波,与光本质相同)波长较长,能绕过山体传播。体现长波长电磁波的衍射现象。
10. 双缝干涉中的衍射背景:双缝干涉条纹的亮度从中央向两侧逐渐减弱,因单缝衍射对干涉的调制作用。
七、光的偏振
原理:横波的振动方向相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光的偏振证明光是横波,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成为偏振光。
1. 偏振片太阳镜:减少路面或水面的反射光。反射光多为偏振光,偏振片的透振方向与反射光偏振方向垂直,吸收反射光,使视野清晰。
2. 3D电影:左右眼接收不同偏振方向的光。两台放映机发射垂直偏振光,观众眼镜的偏振片分别过滤,使左右眼看到不同画面,产生立体感。
3. 液晶显示器(LCD):通过偏振片控制光的透过。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改变偏振方向,配合前后偏振片,实现像素的亮暗显示。
4. 蓝天的偏振光:天空散射光具有偏振性。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散射光为偏振光,可用偏振片观察到亮度变化。
5. 水面反射光的偏振:湖面或路面的反射光多为水平偏振光。偏振片旋转到垂直方向时,可减弱反射光。
6. 偏振显微镜:观察具有双折射特性的物质(如晶体)。偏振光通过双折射物质后产生相位差,形成明暗对比,便于观察微观结构。
7. 光弹性效应:透明塑料受力后呈现偏振干涉条纹。应力使塑料产生双折射,偏振光通过后干涉,条纹分布反映应力大小。
8. 蜜蜂导航:蜜蜂能感知太阳光的偏振方向,确定方位。利用天空偏振光的分布,判断太阳位置,实现导航。
9. 偏振滤光片摄影:拍摄蓝天时,用偏振片加深蓝色。过滤掉部分偏振散射光,使天空颜色更浓郁。
10. 激光的偏振:多数激光器输出的光是线偏振光。激光的产生机制使其振动方向单一,具有偏振性。
复习1. 光的基本概念与传播规律
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例: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发光水母);人造光源(灯泡、蜡烛、手电筒)。
注意:月亮、镜子不是光源(它们反射光,不能自行发光)。
光的传播特点: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是影子、日食、月食形成的根本原因)。
例: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孔的大小无关,与物体和光屏到孔的距离有关)、激光准直、皮影戏。
2. 光的传播速度: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中光速最快,约为 \( c = 3 \times 10^8 \, \text{m/s} \)(或 \( 3 \times 10^5 \, \text{km/s} \));在空气中光速略小于真空中(近似取 \( 3 \times 10^8 \, \text{m/s} \));在水中光速约为真空中的 \( \frac{3}{4} \),在玻璃中约为真空中的 \( \frac{2}{3} \)。
3. 光线:为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的理想化物理模型(不是真实存在的物质,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箭头指向传播方向,直线表示传播路径)。
复习2. 光的反射(光在两种介质分界面的“反弹”)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现象(如镜子反光、水面倒影)。
光的反射定律(核心规律,需熟记):
1.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2.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3.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注意: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入射是因,反射是果)。
注:法线是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是人为引入的辅助线);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与反射面的夹角)。
反射的两种类型:
1. 镜面反射:反射面光滑(如平面镜、平静的水面),平行光入射后,反射光仍为平行光(特点:反射光集中,迎着反射光看很亮,其他方向较暗)。
例:黑板“反光”(部分区域光滑,发生镜面反射,看不清字)、镜子成像。
2. 漫反射:反射面粗糙(如黑板、墙面、书本表面),平行光入射后,反射光向各个方向传播(特点:反射光分散,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这是我们能看清绝大多数物体的原因)。
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是“乱反射”,每一条光线都满足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镜面反射的典型应用):
1. 成像特点(4点):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如人远离镜子,像的大小不变);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等距”);
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垂直”);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不能用光屏承接,只能用眼睛看到)。
2.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物体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虚像)。
3. 应用:穿衣镜(成像)、潜望镜(两次平面镜反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复习3. 光的折射(光在两种介质分界面的“偏折”)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如筷子在水中“折断”、池水变浅、海市蜃楼)。
注:若光垂直射入两种介质分界面(入射角为0°),传播方向不偏折(折射角也为0°)。
光的折射定律(核心规律,需熟记):
1.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2.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3.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光从水或玻璃等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总结:“空气那边的角大”——无论入射还是折射,只要光线经过空气和另一种介质,与法线的夹角在空气中的那个角始终更大)。
折射的特点: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入射角变大,折射角也变大;入射角变小,折射角也变小);
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如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若光从水中沿原折射光线的反方向射入空气,折射光线会沿原入射光线的反方向射出,此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池水变浅:看到的“池底”是池底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虚像,虚像位置比实际池底高,因此感觉水变浅;
筷子“折断”: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后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感觉筷子在水面处“向上弯折”;
海市蜃楼:沙漠中(或海面、柏油路面)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近地面空气温度高、密度小,上方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光发生多次折射,形成虚像(沙漠中常形成“倒影”,海面常形成“空中楼阁”)。
复习4. 光的色散与看不见的光(拓展知识点)
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色散的本质:不同色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程度不同(紫光折射程度最大,红光折射程度最小),因此被分解。
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特点是“热效应强”(应用:红外线取暖器、遥控器、红外测温仪);
紫外线: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光,特点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能杀菌”(应用:验钞机、紫外线消毒灯)。
例题1: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判断 题目:下列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水中倒影 B. 小孔成像 C. 筷子“折断” D. 彩虹
解析:A.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B.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光沿直线通过小孔,在光屏上形成实像);C.筷子“折断”是光的折射(光从水射入空气发生偏折);D.彩虹是光的色散(光的折射)。
答案:B
例题2:光源的判断 题目: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 月亮 B. 闪闪发光的钻石 C. 点燃的蜡烛 D. 平面镜
解析:光源需满足“自行发光”。A.月亮反射太阳光,不自行发光;B.钻石反射光,不自行发光;C.点燃的蜡烛自行发光,是光源;D.平面镜反射光,不自行发光。
答案:C
例题3:光的反射定律应用(角度计算) 题目:一束光垂直射向平面镜,此时入射角为______,反射角为______;若将平面镜绕入射点顺时针转动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
解析:① 光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入射角=0°,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入射角=0°;② 平面镜转动10°,法线也随之转动10°(法线与平面镜垂直),此时入射角变为10°,反射角也为1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入射角+反射角=20°。
答案:0°;0°;20°
例题4: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 题目:小明身高1.6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明在镜中的像身高1.6m B. 小明在镜中的像身高小于1.6m
C. 像到小明的距离为2m D. 若小明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会变小
解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等大(与距离无关),像与物体到镜的距离相等。A.像身高=物体身高=1.6m,正确;B.错误(等大);C.像到镜的距离=2m,像到小明的距离=2m+2m=4m,错误;D.远离镜子,像的大小不变,错误。
答案:A
例题5:光的折射现象判断 题目: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湖面倒影 B. 墙上的手影 C. 用放大镜看字 D. 黑板反光
解析:A.湖面倒影是光的反射;B.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C.放大镜看字(凸透镜成像),本质是光的折射(光通过透镜发生偏折);D.黑板反光是光的镜面反射。
答案:C
例题6:光的折射规律(空气与水的偏折) 题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B. 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 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 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析:根据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密度更大的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空气那边的角大”)。
答案:B
例题7: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区别 题目: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教室中的黑板,是因为黑板发生了( )
A. 镜面反射 B. 漫反射 C. 光的直线传播 D. 光的折射
解析:黑板表面粗糙,平行光入射后,反射光向各个方向传播(漫反射),因此能从各个方向看到黑板;若黑板局部光滑,会发生镜面反射(反光),反而看不清字。
答案:B
例题8:小孔成像的特点(倒立实像) 题目: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光屏和蜡烛之间,光屏上会形成蜡烛的像,这个像的性质是( )
A. 正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倒立的实像(大小与距离有关) D. 正立的虚像
解析:小孔成像的本质是光的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能在光屏上承接),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到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孔的距离”:物体离孔越近、光屏离孔越远,像越大;反之则越小(与孔的大小无关,孔太大会导致像模糊)。
答案:C
例题9:光的反射应用(潜望镜) 题目:潜望镜是利用什么原理工作的(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两次平面镜反射)
C. 光的折射 D. 光的色散
解析:潜望镜内部装有两块互相平行的平面镜,外界光线经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后,再经第二块平面镜反射,最终进入人眼,通过两次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使观察者能看到前方物体,而不必暴露自身)。
答案:B
例题10:光的折射现象(池水变浅) 题目:夏天,我们看到池塘里的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这是因为(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形成了虚像
C. 光的折射,形成了虚像 D. 光的色散
解析:池底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会觉得光来自比实际池底更高的位置(虚像),因此感觉水变浅,本质是光的折射形成虚像。
答案:C
例题11:平面镜成像的虚像判断 题目:下列关于平面镜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能用光屏承接
B.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C.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轴对称
D.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法线对称
解析:A.错误(平面镜成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B.正确(虚像的特点);C.正确(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镜面,距离相等,即关于镜面对称);D.错误(法线是辅助线,对称关系针对镜面)。
答案:BC
例题12: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题目: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为60°,则入射角可能为( )
A. 70° B. 60° C. 50° D. 80°
解析: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空气那边的角大”),因此入射角应小于折射角(60°)。选项中只有50°小于60°,符合条件。
答案:C
例题13:光的直线传播(日食形成原因) 题目:日食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 )
A. 光的反射 B. 光的折射 C. 光的直线传播 D. 光的色散
解析: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直线上,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在地球的阴影区域(本影区)形成日食,本质是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C
例题14:平面镜成像的距离计算 题目:小明站在平面镜前3m处,若他向平面镜移动1m,则此时像到小明的距离为( )
A. 2m B. 4m C. 5m D. 6m
解析:① 小明原来距镜3m,移动后距镜3m-1m=2m;② 根据平面镜成像“等距”特点,像距镜也为2m;③ 像到小明的距离=像距镜距离+小明距镜距离=2m+2m=4m。
答案:B
例题15:光的折射应用(凸透镜成像的本质) 题目:用照相机拍照时,能在底片上形成清晰的像,这一过程利用的是(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 C. 光的折射 D. 光的色散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物体反射的光通过凸透镜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会聚在底片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本质是光的折射。
答案:C
例题16: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的验证) 题目: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将一块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入射光线沿硬纸板射向镜面的入射点,若将硬纸板的右侧半部分向后折转,此时在硬纸板上( )
A. 能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B. 只能看到入射光线,看不到反射光线
C. 只能看到反射光线,看不到入射光线 D.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看不到
解析:根据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硬纸板右侧半部分向后折转,反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不再重合,因此只能看到入射光线,看不到反射光线(验证了“三线共面”)。
答案:B
例题17:光的折射现象(筷子“折断”) 题目:将一根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烧杯中,从侧面看,筷子在水面处“向上弯折”,这是因为( )
A. 水面反射形成的虚像 B.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偏折
C. 光从水中射入空气发生偏折 D. 光的直线传播
解析: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反射的光,从水(介质1)斜射入空气(介质2)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会觉得筷子的水下部分向上“弯折”,本质是光从水射入空气的折射。
答案:C
例题18:平面镜成像的对称特点 题目:如图(虚拟图:平面镜前有一个“F”形物体),下列关于“F”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正确的是( )
A. 与“F”完全相同(正立) B. 与“F”关于镜面对称(左右相反)
C. 与“F”上下相反 D. 比“F”小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即左右相反(上下不变),大小相等,虚像。因此“F”的像会左右翻转,与原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答案:B
例题19:光的直线传播(影子长度变化) 题目:晴天时,人在太阳光下的影子长度会随时间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早晨影子最长,中午影子最短 B. 早晨影子最短,中午影子最长
C. 下午影子随时间推移逐渐变短 D. 影子长度始终不变
解析: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角有关(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早晨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中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接近直射),影子最短;下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
答案:A
例题20:光现象的综合判断 题目:下列现象与对应的光现象原理匹配正确的是( )
A. 皮影戏——光的反射 B. 放大镜看字——光的折射
C. 水面倒影——光的折射 D. 海市蜃楼——光的直线传播
解析:A.皮影戏是光的直线传播,错误;B.放大镜看字是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正确;C.水面倒影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错误;D.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空气密度不均匀导致光偏折),错误。
答案:B
物理基础
- 陈一男基础物理研究
- 中考真题:2024年广东中考物理试题
- 中考真题:2025年广东中考物理试题
- 高考真题:2024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
- 高考真题:2025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待续)
- 初中物理 00 八年级、九年级总目录
- 初中物理 01 机械运动:长度、时间、速度
- 初中物理 02 声现象
- 周期性波动:机械波与电磁波
- 初中物理 03 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 初中物理 04 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 初中物理 05 透镜:凸透镜、凹透镜的规律
- 初中物理 06 质量与密度
- 初中物理 07 力、弹力、重力
- 初中物理 08 运动和力: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力平衡
- 初中物理 09 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
- 初中物理 10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 初中物理 11 功和机械能:功率、动能、势能
- 初中物理 12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机械效率
- 初中物理 13 内能:分子热运动、比热容
- 初中物理 14 内能的利用:热机、能量转化与守恒
- 初中物理 15 电流和电路:正负电荷、串联、并联
- 初中物理 16 电压、电阻:变压器
- 初中物理 17 欧姆定律、电阻的测量
- 初中物理 18 电功率:电能、电功、焦耳定律
- 初中物理 19 生活用电:安全用电
- 初中物理 20 电与磁:磁现象、磁场、电动机
- 初中物理 21 信息的传递:电话、电磁波
- 初中物理 2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核能、太阳源
- 高中物理 00 目录:必修1-2-3+选修1-2-3
- 高中物理 01 运动描述、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
- 高中物理 02 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 高中物理 03 重力、弹力、摩檫力、牛三定律
- 高中物理 04 运动与力的关系、牛一、牛二定律
- 高中物理 05 抛体运动、曲线运动
- 高中物理 06 圆周运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 高中物理 07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 高中物理 08 机械能守恒定律、功、功率、势能
- 高中物理 09 静电场、电荷、库仑定律、电场强度
- 高中物理 10 静电场中的能量、电势、电容
- 高中物理 11 电路、电流、电阻、串联、并联
- 高中物理 12 电能、能量守恒定律、电热
- 高中物理 13 电磁感应、电磁波、麦克斯韦理论
- 高中物理 14 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 高中物理 15 机械运动、机械波
- 高中物理 16 几何光学、物理光学
- 高中物理 17 安培力、洛伦兹力
- 高中物理 18 电磁感应、楞次定律、法拉第定律
- 高中物理 19 交变电流
- 高中物理 20 电磁振荡、电磁波、传感器
- 高中物理 21 分子动理论、物体的内能
- 高中物理 22 气体、液体、固体
- 高中物理 23 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 高中物理 24 原子结构、波粒二象性、原子物理
- 高中物理 25 原子核
- 高中物理 26 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
- 高中物理 27 高中物理常用公式
- 高中物理 28 物理学中常见科学方法
- 高中物理 29 实验的主要设计方法
- 高中物理 30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 高中物理 31 实验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