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13 内能:分子热运动、比热容

一、分子热运动——内能的微观基础

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内能产生的根本原因,需从“分子动理论”和“扩散现象”两方面理解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3条核心规律)

1. 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约10⁻¹⁰m,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子间存在空隙(如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证明分子间有空隙;气体易被压缩,也说明分子间空隙较大)。

2.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分子热运动”,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如热水中墨水扩散更快,证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两者同时存在,且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

分子间距离较小时(小于平衡距离r₀):斥力大于引力,表现为斥力(如固体、液体难被压缩,因为分子间斥力阻碍压缩);

分子间距离较大时(大于平衡距离r₀):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如拉伸固体需用力,因为分子间引力阻碍拉伸;荷叶上的水珠呈球形,是分子引力使表面收缩的结果);

分子间距离极大时(如气体分子):引力和斥力都非常小,可忽略不计(因此气体分子能自由扩散,充满整个容器)。

(2)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

定义: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如“酒香不怕巷子深”,酒精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墙角放煤,时间久了墙壁变黑,煤分子扩散到墙内)。

扩散现象的特点:

1. 扩散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气体扩散最快,固体扩散最慢,如铅块和金块紧压多年后会相互渗入,属于固体扩散);

2. 温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如夏天饭菜变馊更快,因为温度高,细菌分子和食物分子扩散更剧烈);

3. 扩散现象直接证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否则分子无法进入对方)。

二、内能——物体内部的能量总和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是区别于机械能的另一种能量形式,需明确其定义、影响因素及改变方法。

(1)内能的定义与本质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温度有关)和分子间势能(由分子间作用力和距离决定,与体积、状态有关)的总和,用符号“U”表示(单位:焦耳J,与功、机械能的单位相同)。

关键理解:

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是否运动)都具有内能(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总有分子动能;分子间总有相互作用,总有分子势能),如0℃的冰也有内能(冰分子仍在运动,分子间有势能);

内能是“物体的能量”,不是“分子的能量”(单个分子的动能或势能无意义,需统计所有分子的总和);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机械能与物体的宏观运动(速度、高度)和形变有关(如运动的汽车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有重力势能);内能与物体的微观分子运动(温度)和分子间作用(体积、状态)有关,两者无必然联系(如静止在地面的冰块,机械能为0,但内能不为0)。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4个核心因素)

1. 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如100℃的水比20℃的水内能大);

2. 质量:温度和状态相同时,质量越大,分子数量越多,总动能和总势能越大,内能越大(如1kg的水比0.5kg的水内能大);

3. 状态:质量和温度相同时,状态不同,分子间距离和作用力不同,分子势能不同,内能不同(如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内能大——因为水汽化时需吸热,分子间距离变大,势能增加);

4. 体积:温度和质量相同时,体积变化会影响分子间距离,进而影响分子势能(如压缩气体,体积变小,分子间斥力增大,势能增加,内能增大;拉伸固体,体积变大,分子间引力增大,势能增加,内能增大)。

(3)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等效但本质不同)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做功

本质: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其他形式的能→内能,或内能→其他形式的能)

1. 压缩空气引火仪:下压活塞做功,机械能→内能,空气温度升高,点燃棉花;

2. 气体膨胀做功:瓶内气体推开瓶塞,内能→机械能,气体温度降低,瓶壁出现水雾。

注意事项:做功时,若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若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大。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2:热传递

本质:内能的转移(从高温物体→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低温部分)

1. 用热水袋取暖:热水袋(高温)→手(低温),内能转移;

2. 烧水时,火焰(高温)→水壶→水,内能转移

注意事项: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终止条件是“温度相同”(热平衡);热传递中转移的内能称为“热量”(Q),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

重要结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如对物体做功10J,或给物体传递10J的热量,物体内能都增加约10J),但本质不同(做功是能量转化,热传递是能量转移)。

三、比热容——物质的“吸热能力”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反映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时温度变化的难易程度”,是解释生活中热现象(如海陆风、供暖介质选择)的关键概念。

(1)比热容的定义与物理意义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用符号“c”表示。

物理意义:描述物质的“吸热能力”——比热容越大,物质吸热能力越强(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越小;升高相同温度时,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例如:水的比热容c水=4.2×10³J/(kg·℃),物理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³J”;水的比热容远大于砂石,因此相同光照下,水升温慢,砂石升温快(海陆风的成因)。

(2)比热容的特点(3条核心特性)

1. 比热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温度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无关),如冰和水的比热容不同(c冰=2.1×10³J/(kg·℃),是水的一半),因为状态不同;

2.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液体的比热容通常大于固体(如水的比热容大于金属),气体比热容较小(如空气的比热容约为1.0×10³J/(kg·℃));

3. 比热容的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为“J/(kg·℃) ”(或J/(kg·K),热力学温度单位,与摄氏度数值差相同)。

(3)热量计算(比热容的定量应用)

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可推导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公式: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Q吸 = c m (t - t₀)

放出热量(温度降低):Q放 = c m (t₀ - t)

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与单位:

Q吸/Q放: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为焦耳(J);

c:物质的比热容,单位为J/(kg·℃);

m:物体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

t₀:物体的初始温度(初温),单位为摄氏度(℃);

t:物体的末温度(末温),单位为摄氏度(℃);

(t - t₀):温度升高量(Δt升),(t₀ - t):温度降低量(Δt降),单位均为℃。

关键注意事项:

1. 公式适用于“无物态变化”的情况(如冰升温到0℃前,水升温到100℃前),若发生物态变化(如冰熔化、水汽化),需额外计算相变热量(初中阶段不要求);

2. 统一单位:计算前需将质量(如克g→千克kg)、温度(如开尔文K→摄氏度℃)换算为国际单位;

3. 末温与初温的判断:若t > t₀,物体吸热;若t < t₀,物体放热;若t = t₀,无热量转移(热平衡)。

例题1: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分子间空隙) 题目: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 分子间存在引力

C. 分子间存在斥力  D. 分子间存在空隙

解析: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进入对方的分子空隙中,直接证明分子间存在空隙。A选项对应扩散现象,B、C选项对应分子间作用力,均与体积变化无关。

答案:D

例题2:扩散现象的判断(分子热运动) 题目: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 春天,柳絮飞扬  B. 夏天,荷花飘香  C. 秋天,落叶飘零  D. 冬天,雪花纷飞

解析:扩散现象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需区分“分子运动”和“宏观物体运动”:A、C、D中的柳絮、落叶、雪花均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B中荷花飘香是香气分子(如芳香烃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属于扩散现象。

答案:B

例题3:分子间作用力的应用(斥力) 题目:用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用手捏铁块,铁块体积几乎不变。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  )

A. 海绵分子间有空隙,铁块分子间无空隙  B. 海绵分子间的斥力小,铁块分子间的斥力大

C. 海绵是多孔结构(宏观空隙),铁块分子间空隙小,斥力大  D. 海绵分子运动剧烈,铁块分子运动缓慢

解析:海绵体积变小是因为宏观多孔结构被压缩(不是分子空隙),而铁块分子间空隙极小,压缩时分子间斥力显著,阻碍体积变化。A选项错误(铁块分子间也有空隙);D选项与温度有关,本题未涉及温度差异;B选项未区分“宏观空隙”和“分子空隙”,C选项准确解释差异。

答案:C

例题4:内能的影响因素(温度与质量) 题目:下列关于物体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 质量大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 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D. 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解析: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体积都有关,单一因素无法判断内能大小:A选项忽略质量(如1g 100℃的水比1kg 20℃的水内能小);B选项忽略温度(如1kg 0℃的冰比0.5kg 100℃的水内能小);C选项错误(一切物体都有内能);D选项正确(同一物体质量、状态不变,温度升高,分子动能增大,内能增大)。

答案:D

例题5: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题目:如图所示,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过一会儿打气筒壁会发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打气筒壁发热是因为轮胎内空气传热给打气筒  B. 打气筒壁发热是因为打气时外界对空气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 打气筒壁发热是因为打气时外界对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空气温度升高,再传热给打气筒  D. 打气筒壁发热是因为空气从外界吸收热量

解析:打气时,活塞压缩空气(外界对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空气温度升高;温度升高的空气通过热传递将热量传给打气筒壁,使壁发热。A选项颠倒传热方向;B选项能量转化方向错误(应为机械能→内能);D选项错误(未吸收外界热量,是做功改变内能)。

答案:C

例题6:改变内能的方法(热传递) 题目:冬天,人们用热水袋取暖,身体会逐渐变热,热水袋会逐渐变冷。这一过程中,内能的改变方式是______,内能从______转移到______。

解析:热水袋(高温)和身体(低温)接触,无机械做功,通过热传递转移内能;内能从高温物体(热水袋)转移到低温物体(身体),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答案:热传递;热水袋;身体

例题7: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 题目:水的比热容是4.2×10³J/(kg·℃),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质量为2kg的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的热量为______J。

解析:比热容的物理意义需包含“单位质量”“温度变化1℃”“吸收/放出热量”三个要素;吸收的热量用Q吸=cmΔt计算,代入c=4.2×10³J/(kg·℃),m=2kg,Δt=1℃,得Q吸=4.2×10³×2×1=8.4×10³J。

答案: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³J;8.4×10³

例题8:热量计算(吸热) 题目:质量为5kg的水,初温为20℃,在标准大气压下加热至沸腾(100℃),需要吸收多少热量?(c水=4.2×10³J/(kg·℃))

解析:水沸腾时末温t=100℃,初温t₀=20℃,温度升高量Δt=t-t₀=80℃;用Q吸=cmΔt计算,代入数据:Q吸=4.2×10³J/(kg·℃)×5kg×80℃=1.68×10⁶J。

答案:1.68×10⁶J

例题9:热量计算(放热) 题目:质量为3kg的铁块,初温为800℃,冷却至200℃,放出的热量为多少?(c铁=0.46×10³J/(kg·℃))

解析:铁块冷却时末温t=200℃,初温t₀=800℃,温度降低量Δt=t₀-t=600℃;用Q放=cmΔt计算,代入数据:Q放=0.46×10³J/(kg·℃)×3kg×600℃=8.28×10⁵J。

答案:8.28×10⁵J

例题10:比热容的特性(物质种类与状态) 题目:下列关于比热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B. 物体的温度变化越大,比热容越大

C. 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因此比热容相同  D.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温度变化无关

解析:比热容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温度变化、吸放热多少无关:A、B选项错误(质量、温度变化不影响比热容);C选项错误(水和冰状态不同,比热容不同,c冰=2.1×10³J/(kg·℃),是水的一半);D选项正确。

答案:D

例题11: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题目:将两块相同的糖分别放入盛有热水和冷水的两个杯子中,热水中的糖溶解更快。这一现象说明(  )

A. 分子间存在引力  B. 分子间存在空隙  C.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 温度越高,分子间斥力越大

解析:糖溶解是糖分子扩散到水中的过程,属于分子热运动;热水中溶解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剧烈,扩散速度加快。A、B、D选项与扩散速度无关。

答案:C

例题1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题目: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篮球,下列关于其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篮球的机械能为0,内能也为0  B. 篮球的机械能为0,内能不为0

C. 篮球的机械能不为0,内能为0  D. 篮球的机械能不为0,内能也不为0

解析:机械能与宏观运动和高度有关——篮球静止(动能为0)、在水平地面(重力势能为0),因此机械能为0;内能与微观分子运动有关——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篮球分子仍在运动,内能不为0。

答案:B

例题13:热传递的条件(温度差) 题目:将温度为50℃的铁块放入温度为50℃的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铁块会吸热,水会放热  B. 铁块会放热,水会吸热

C. 铁块和水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D. 无法判断是否发生热传递

解析: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铁块和水温度相同(均为50℃),无温度差,因此不会发生热传递(无热量转移)。

答案:C

例题14:比热容的应用(海陆风) 题目:白天,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差异是“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这是因为(  )

A. 陆地的比热容比海洋大  B. 陆地的比热容比海洋小

C. 陆地吸收的热量比海洋多  D. 陆地的质量比海洋小

解析:白天太阳照射(两者吸收的热量相近),陆地(砂石为主)的比热容远小于海洋(水为主);根据Q吸=cmΔt,相同热量下,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升高快,因此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A选项错误(陆地比热容小);C、D选项与实际情况不符(海洋面积大,吸收热量更多、质量更大)。

答案:B

例题15:做功改变内能的判断(对外做功) 题目: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棉花,迅速下压活塞,棉花会燃烧;若缓慢向上拉动活塞,筒内气体的温度会(  )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解析:下压活塞时,外界对气体做功,机械能→内能,温度升高,点燃棉花;拉动活塞时,气体对外做功,内能→机械能,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答案:B

例题16:热量计算的综合应用(混合温度) 题目:将质量为2kg、温度为80℃的热水与质量为3kg、温度为20℃的冷水混合,不计热量损失,求混合后的共同温度。(c水=4.2×10³J/(kg·℃))

解析:不计热量损失时,热水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水吸收的热量(Q放=Q吸)。设混合后温度为t,则:

Q放=c水m热(t热-t)=4.2×10³×2×(80-t)

Q吸=c水m冷(t-t冷)=4.2×10³×3×(t-20)

等式化简:2×(80-t)=3×(t-20) → 160-2t=3t-60 → 5t=220 → t=44℃。

答案:44℃

例题17:分子间引力的应用 题目: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在一起,撤去压力后,铅块仍能紧紧粘在一起,甚至能吊起一个钩码。这一现象说明(  )

A.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 分子间存在引力

C. 分子间存在斥力  D. 分子间存在空隙

解析:铅块粘在一起且能吊起重物,是因为铅分子间的引力将两块铅“拉住”,阻碍它们分离,直接证明分子间存在引力。A、D选项与粘合力无关;C选项(斥力)对应压缩现象,不对应拉伸或粘合。

答案:B

例题18:内能的改变(等效性) 题目:对一定质量的水,若先通过热传递给它加热,使它温度升高10℃,吸收的热量为Q₁;再通过做功使它温度再升高10℃,外界对它做的功为W。不计热量损失,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Q₁ > W  B. Q₁ < W  C. Q₁ = W  D. 无法确定

解析: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温度升高相同(10℃),内能增加量相同;不计热量损失时,吸收的热量Q₁等于内能增加量,外界做的功W也等于内能增加量,因此Q₁=W。

答案:C

例题19:比热容的应用(供暖介质) 题目:北方冬季供暖时,常用水作为供暖系统的循环介质,主要原因是(  )

A. 水的密度大  B. 水的比热容大  C. 水的沸点高  D. 水的凝固点低

解析:供暖需要介质“放出较多热量但温度变化小”——水的比热容大,根据Q放=cmΔt,相同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如煤油),降低相同温度时,水放出的热量更多,能更有效地为室内供暖。A、C、D选项与供暖效率无关。

答案:B

例题20: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的综合判断 题目: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扫地时灰尘飞舞,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C.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D. 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解析:A选项错误(灰尘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分子运动肉眼不可见);B选项正确(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C选项正确(温度升高,分子动能增大,内能增大);D选项正确(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答案:A

物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