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01 机械运动:长度、时间、速度

一、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物理测量的基础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长度和时间是描述机械运动最基本的两个物理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工具使用和误差分析,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前提。

(1)长度的测量

测量工具:常用工具为刻度尺(如学生用直尺、卷尺),精密测量可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初中阶段重点掌握刻度尺)。  

单位: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换算单位:1km=10³m,1dm=10⁻¹m,1cm=10⁻²m,1mm=10⁻³m,1μm=10⁻⁶m,1nm=10⁻⁹m(需熟记换算关系,如1m=100cm,1mm=0.1cm)。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四步:选、放、读、记):  

1. :根据测量需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分度值越小,精度越高;如测课本长度选量程20cm、分度值1mm的直尺,测教室长度选量程5m的卷尺);  

2. :刻度尺要“放正”,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若零刻度线磨损,可选1.00cm刻度线为起点);  

3.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分度值1mm的刻度尺,读数需读到0.1mm,例:2.35cm,其中“5”是估读位);  

4. :记录结果需包含“数值”和“单位”(缺一不可,例:记录“2.35”或“2.35cm”,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误差与错误: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原因:测量工具精度有限、测量者估读差异),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因测量方法错误(如视线不垂直、刻度线未紧贴物体)导致的结果偏差,可避免,需通过规范操作纠正。

(2)时间的测量

测量工具:常用工具为秒表(停表)、钟表,实验室中常用秒表(精度更高)。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换算单位:1h=60min,1min=60s,1s=10³ms(毫秒)。  

秒表的正确使用:  

1. 秒表由“小表盘(分针盘)”和“大表盘(秒针盘)”组成,小表盘分度值通常为0.5min或0.25min,大表盘分度值对应为0.1s或0.01s;  

2. 操作:按下启动键开始计时,按下暂停键停止计时,按下复位键归零;  

3. 读数:先读小表盘示数(注意是否超过半分钟,若超过,大表盘需读30~60s区间,否则读0~30s区间),再读大表盘示数,两者相加(例:小表盘显示1min,大表盘显示20s,总时间为1min20s=80s)。

二、运动的描述——判断运动状态的关键

机械运动的核心是“物体位置的变化”,但位置是否变化需依赖“参考系”,同时需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机械运动的定义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如汽车行驶、树叶飘落、地球绕太阳公转)。

(2)参考系(参照物)

定义: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考系可任意选择(通常选地面、地面上静止的物体,如树木、房屋;若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需明确说明);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体现“运动的相对性”)。  

实例: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考系,乘客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考系,乘客是运动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核心: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变化——位置不变则静止,位置变化则运动。  

应用: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因卫星绕地球转动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位置相对不变);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时,两者需保持“相对静止”(速度相同)。

三、运动的快慢——速度的物理意义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初中阶段需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计算,重点是“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 相同时间比路程:时间相同,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例:10s内,甲跑50m,乙跑40m,甲比乙快);  

2. 相同路程比时间: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越快(例:跑100m,甲用12s,乙用13s,甲比乙快)。

(2)速度(v)——定量描述运动快慢

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反映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路程越长,速度越大,运动越快)。  

公式:\(v = \frac{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变形公式:\(s = vt\)(求路程)、\(t = \frac{s}{v}\)(求时间)。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是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 = 3.6km/h\)(推导:\(1m/s = \frac{10^{-3}km}{\frac{1}{3600}h} = 3.6km/h\),例:5m/s = 5×3.6 = 18km/h)。  

常见速度值:人步行速度约1.1~1.5m/s(约4km/h),自行车速度约5m/s(约18km/h),汽车在平直公路上速度约20~30m/s(约72~108km/h),光速约3×10⁸m/s。

(3)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1. 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且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即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2. 特点:路程与时间成正比,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3. 实例: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近似)、空中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近似)。  

变速直线运动:  

1. 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但速度大小发生变化(即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2. 特点:速度随时间变化,无法用一个固定的速度描述运动快慢,需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  

3. 实例:汽车启动、刹车过程,跑步时的加速和减速。

(4)平均速度

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称为平均速度(反映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公式:\(\bar{v} = \frac{s_{\text{总}}}{t_{\text{总}}}\)(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不能用\(\bar{v} = \frac{v_1 + v_2}{2}\)计算,除非两段路程或两段时间完全相等);  

关键:平均速度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对应,同一物体在不同路程(或时间)内,平均速度可能不同(例:从家到学校,前半段路程走得慢,后半段走得快,全程平均速度与前半段平均速度不同)。

四、测平均速度——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初中物理重要实验,需掌握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数据记录与误差分析。

(1)实验原理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实验原理为:\(\bar{v} = \frac{s}{t}\)(通过测量物体通过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计算平均速度)。

(2)实验器材

斜面(带刻度,便于测量路程)、小车(或小球,作为运动物体)、秒表(测量时间)、刻度尺(辅助测量路程,若斜面自带刻度可省略)。

(3)实验步骤

1. 组装器材:将斜面一端垫高(坡度不宜过大,避免小车速度过快,时间测量误差大),在斜面刻度上标记起点A(如0cm处)、中点B(如50cm处)、终点C(如100cm处);  

2. 测量全程平均速度:  

用秒表测量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_1\),记录路程\(s_1 = AC\)(如100cm=1m);  

根据\(\bar{v}_1 = \frac{s_1}{t_1}\)计算全程平均速度;  

3. 测量上半段平均速度:  

用秒表测量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_2\),记录路程\(s_2 = AB\)(如50cm=0.5m);  

根据\(\bar{v}_2 = \frac{s_2}{t_2}\)计算上半段平均速度;  

4. 计算下半段平均速度:  

下半段路程\(s_3 = BC = s_1 - s_2\)(如50cm=0.5m);  

下半段时间\(t_3 = t_1 - t_2\)(注意:不能直接测量\(t_3\),因小车过B点时速度不为零,直接测量从B到C的时间会有误差);  

根据\(\bar{v}_3 = \frac{s_3}{t_3}\)计算下半段平均速度;  

5. 多次实验:改变斜面坡度,重复上述步骤,比较不同坡度下的平均速度(坡度越大,平均速度越大)。

(4)数据记录与处理

设计表格记录数据,例如:

| 实验次数 | 路程s/cm | 时间t/s | 平均速度v/(m·s⁻¹) |

| 1(全程A→C)   | 100.0    | 2.0     | 0.50   |

| 2(上半段A→B) | 50.0     | 1.4     | 0.36   |

| 3(下半段B→C) | 50.0     | 0.6     | 0.83   |

(5)误差分析

时间测量误差:秒表启动/暂停时的反应延迟(可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  

路程测量误差:斜面刻度读数时视线不垂直(需规范读数);  

小车运动误差:小车在斜面上滑行时偏离直线(需调整斜面,使小车沿直线滑行)。

五、参考系是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描述运动状态时选取的“标准物体(或物体群)”。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因选取的参考系不同,描述结果可能完全不同(运动或静止、快或慢),即“运动的相对性”。

1. 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人:“静止”还是“运动”?

研究对象:汽车内的乘客  

参考系1:汽车座椅(或车内其他物体,如方向盘、车窗)  

乘客与座椅的距离、位置始终不变,因此描述为“静止”。这也是我们在车内感觉自己没动的原因。  

参考系2:路边的树木(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如路灯、行人)  

乘客随汽车一起远离或靠近树木,位置随时间不断变化,因此描述为“运动”。这是路边行人观察到的结果。

2. 行驶列车中掉落的苹果:“直线下落”还是“曲线运动”?

研究对象:列车内掉落的苹果(假设列车匀速直线行驶,忽略空气阻力)  

参考系1:列车车厢(如座位、地板)  

苹果在掉落前与列车有相同的水平速度,掉落时仅受重力竖直下落,水平方向与车厢位置不变,因此描述为“竖直直线下落”(车内乘客看到苹果直接掉在脚边)。  

参考系2:地面(或地面上的电线杆)  

苹果在竖直下落的同时,还随列车保持水平速度向前运动,轨迹为抛物线,因此描述为“曲线运动”(地面观察者看到苹果一边向前跑一边下落)。

3. 商场自动扶梯上的人:“不动”还是“移动”?

研究对象:站在自动扶梯上的顾客  

参考系1:扶梯台阶(或扶梯上其他乘客)  

顾客与台阶的相对位置始终不变,既不前后移动也不上下偏移,因此描述为“静止”(顾客自身感觉没动,只是身边的扶梯部件在循环)。  

参考系2:商场地面(或扶梯旁的立柱、楼梯)  

顾客随扶梯台阶从1楼上升到2楼,竖直方向位置不断升高,因此描述为“向上运动”(地面上的人看到顾客在慢慢升高)。

4. 飞行客机中的空姐送餐:“轻松行走”还是“快速移动”?

研究对象:客机内送餐的空姐  

参考系1:客机机舱(如机舱过道、座位、其他乘客)  

空姐与机舱的相对速度很小,行走速度和在地面走路类似(约1m/s),因此描述为“缓慢行走”(乘客看到空姐稳步送餐)。  

参考系2:地面(或地面上的城市、山脉)  

客机本身以约800km/h的速度飞行,空姐随客机一起高速运动,因此描述为“以800km/h的速度快速移动”(地面雷达可检测到这个高速运动状态)。

5. 坐在船上看岸边的树:“树在动”还是“船在动”?

研究对象:岸边的树木  

参考系1:行驶的船(或船上的人、船桨)  

船向前行驶时,树木与船的距离不断减小(靠近)或增大(远离),相对位置变化,因此描述为“树木在向船的反方向运动”(船上的人会感觉“树在往后跑”)。  

参考系2:地面(或岸边的岩石、建筑物)  

树木扎根在地面,与地面的位置始终不变,因此描述为“静止”(地面上的人看到树木不动,是船在动)。

6. 校园里骑自行车的学生:“快”还是“慢”?

研究对象:骑自行车的学生  

参考系1:步行的同学(步行速度约1.2m/s)  

学生骑车速度约5m/s,比步行快,相对步行同学的速度为5-1.2=3.8m/s,因此描述为“快速运动”(步行同学看到骑车学生很快超过自己)。  

参考系2:同向行驶的电动车(电动车速度约10m/s)  

骑车学生速度比电动车慢,相对电动车的速度为5-10=-5m/s(负号表示方向相反),因此描述为“向后运动”(电动车上的人看到骑车学生在慢慢后退)。

7. 月球的“运动”:绕地球转还是绕太阳转?

研究对象:月球  

参考系1:地球(或地球上的人、建筑物)  

月球始终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周期约27.3天,相对地球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描述为“月球绕地球运动”(我们夜晚看到月亮东升西落、月相变化,就是这个参考系下的结果)。  

参考系2:太阳(或太阳周围的恒星)  

月球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公转,轨迹是“地球公转轨迹上的小波浪线”,相对太阳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描述为“月球绕太阳运动”(从太阳系尺度看,月球的运动是围绕太阳的)。

8. 雨天打伞时的雨滴:“竖直下落”还是“斜向飞来”?

研究对象:空中的雨滴(假设无风时雨滴竖直下落)  

参考系1: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人)  

雨滴仅受重力,竖直向下运动,位置随时间不断降低,因此描述为“竖直下落”(静止的人看到雨滴直直往下掉)。  

参考系2:快速奔跑的人(或运动的自行车)  

人向前奔跑时,以人自身为参考系,雨滴除了竖直下落,还多了一个“向后的相对速度”,因此描述为“斜向后下方飞来”(奔跑的人会感觉雨滴“砸向脸和胸口”,需要把伞向前倾斜才能挡住)。

9. 地铁内的广告牌:“静止”还是“运动”?

研究对象:地铁车厢内的广告牌(固定在车厢壁上)  

参考系1:地铁车厢(或车厢内的乘客、扶手)  

广告牌与车厢的连接固定,相对位置不变,因此描述为“静止”(乘客在车厢内看广告牌,感觉它一直待在原地)。  

参考系2:地铁轨道(或轨道旁的信号灯、隧道壁)  

地铁沿轨道高速行驶,广告牌随车厢一起运动,相对轨道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描述为“快速运动”(轨道旁的设备看到广告牌一闪而过)。

10. 坐在旋转木马上的孩子:“转圈”还是“移动”?

研究对象:旋转木马上的孩子  

参考系1:旋转木马的底座(或底座上的柱子、其他木马)  

孩子随木马围绕底座中心旋转,相对其他木马的距离、角度始终不变,因此描述为“孩子绕底座中心转圈(静止在相对位置上)”(孩子之间互相看,感觉对方没动,只是一起在转)。  

参考系2:游乐场地面(或地面上的滑梯、观众)  

孩子随旋转木马不断改变位置,轨迹是圆形,相对地面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描述为“孩子绕旋转木马中心做圆周运动”(地面上的家长看到孩子在“一圈圈跑”)。

六、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包括平动、转动、振动等形式),需选取合适参考系判断。 

机械运动的关键是“位置变化”,需结合具体参考系分析,以下现象均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1. 行人走路  

行人通过脚与地面的静摩擦力,使身体从A点移动到B点,属于平动直线或曲线运动)。判断依据:以路边的树木为参考系,行人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变化。

2. 自行车骑行  

自行车整体沿路面移动(车身平动),同时车轮绕轴旋转(转动),属于平动与转动的复合运动。车轮的转动是“部分位置变化”,车身的平动是“整体位置变化”,二者共同构成机械运动。

3. 电梯升降  

电梯在竖直方向上从1楼(初始位置)移动到10楼(末位置),属于匀速或变速直线平动。参考系为电梯井壁,电梯的高度坐标随时间变化,符合机械运动定义。

4. 钟摆摆动  

钟摆(带重物的杆)绕固定点做圆弧往复运动,属于振动周期性曲线运动)。其位置随时间在左右最高点之间交替变化,运动轨迹为圆弧,且具有重复性。

5. 汽车转弯  

汽车从直线行驶变为沿曲线行驶(如路口转弯),属于曲线平动。以路面标线为参考系,汽车的运动方向不断改变,位置沿曲线轨迹持续变化,需向心力维持曲线运动。

6. 电风扇转动  

电风扇的扇叶绕中心轴旋转,属于纯转动。扇叶上的每一点都绕轴做圆周运动,位置随时间周期性变化,但风扇整体(电机、底座)相对地面静止,仅部分构件运动。

7. 雨滴下落  

雨滴从云层(高空)竖直下落到地面,属于先加速后匀速的直线平动。初始阶段受重力大于空气阻力,加速下落;后期阻力与重力平衡,匀速运动,位置随时间持续降低。

8. 地球绕太阳公转  

地球以太阳为中心,沿椭圆形轨道每年公转一周,属于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的近似)。以太阳为参考系,地球的位置每时刻都在变化,公转周期约365天,是典型的宏观机械运动。

9. 弹簧振子振动  

水平光滑桌面上,一端固定的弹簧连接小球,小球在弹簧弹力作用下左右往复运动,属于简谐运动机械振动的一种)。小球的位置随时间在平衡位置两侧周期性变化,运动状态(速度、方向)不断改变。

10. 篮球投篮后飞行  

篮球从手抛出后,沿抛物线轨迹从投篮点运动到篮筐,属于斜抛曲线运动。运动过程中受重力影响,轨迹为抛物线,位置随时间明显变化。

七、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仅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的核心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改变”,以下现象均体现物体因惯性保持原有状态:

1. 紧急刹车时人向前倾  

刹车前:人和车一起匀速运动,具有向前的速度。  

刹车时:车受摩擦力减速,而人由于惯性,仍想保持向前的匀速运动状态,因此身体向前倾(需安全带阻止这种运动状态,避免摔倒)。

2. 拍打衣服去除灰尘  

拍打前:衣服和灰尘均静止,处于“静止状态”。  

拍打时:衣服受手的作用力突然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仍想保持静止状态,因此与运动的衣服分离,掉落下来。

3. 锤头松动时撞击锤柄  

撞击前:锤头和锤柄均竖直向下运动(手持锤柄,自然下垂)。  

撞击时:锤柄下端撞击地面(或硬物),受地面阻力突然停止运动;而锤头由于惯性,仍想保持向下的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从而套紧在锤柄上。

4. 跳远前助跑  

助跑时:人通过跑步获得向前的速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起跳后:脚与地面分离,人由于惯性,仍保持助跑时的向前速度,因此能在空中“延续”运动,跳得更远(若不助跑,仅靠腿部发力,初始速度小,跳远距离短)。

5. 汽车启动时人向后仰  

启动前:人和车均静止,处于“静止状态”。  

启动时:车受发动机牵引力开始向前加速,而人由于惯性,仍想保持静止状态,因此身体相对车向后仰(靠背会阻挡这种后仰,使人随车身一起加速)。

6. 扔出去的物体继续飞行  

抛出前:物体随手一起运动,具有向前的速度。  

抛出后:手对物体的作用力消失,但物体由于惯性,仍保持抛出时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若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仅受重力,会做平抛/斜抛运动;若没有惯性,物体抛出后会立即下落)。

7. 公交车转弯时人向外侧倾  

转弯前:人和车一起沿直线匀速运动,具有沿直线的速度。  

转弯时:车受向心力(地面摩擦力)改变运动方向(变为曲线运动),而人由于惯性,仍想保持沿原直线的运动状态,因此身体向转弯的外侧倾斜(如向左转弯,人向右倾)。

8. 用铲子送煤时,煤脱离铲子后进入炉膛  

送煤时:铲子和煤一起向前运动,具有向前的速度。  

铲子停止时:手握住铲子使其突然停止运动,而煤由于惯性,仍想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因此脱离铲子,继续向前飞入炉膛。

9. 滑冰时停止蹬地后仍能滑行一段距离  

蹬地时:人通过冰刀与冰面的摩擦力获得向前的速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忽略冰面阻力)。  

停止蹬地后:脚不再发力,但人由于惯性,仍保持向前的速度,因此能继续滑行;直到冰面的阻力逐渐改变运动状态,使人慢慢停下(若冰面绝对光滑,会一直滑行)。

10. 玻璃杯装水后,快速抽走下方纸条,杯子仍静止  

抽纸条前:杯子、水、纸条均静止,处于“静止状态”。  

抽纸条时:纸条受手的拉力快速运动,而杯子和水由于惯性,仍想保持静止状态,因此不会随纸条一起运动,而是留在原地(需注意抽纸条的速度要快,避免静摩擦力带动杯子运动)。

例题1:长度单位换算 题目:将下列长度换算为国际单位(米):(1)25cm;(2)1.8km;(3)5mm。  

解析:根据单位换算关系:1m=100cm,1km=10³m,1m=10³mm;  

(1)25cm = 25×10⁻²m = 0.25m;  

(2)1.8km = 1.8×10³m = 1800m;  

(3)5mm = 5×10⁻³m = 0.005m。  

答案:(1)0.25m;(2)1800m;(3)0.005m。

例题2:刻度尺读数 题目: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读数如图所示(物体左端对齐1.00cm刻度线,右端对齐3.45cm刻度线),求物体的长度。  

解析:物体长度 = 末端刻度值 - 起始刻度值,需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1mm的下一位是0.1mm);  

末端刻度:3.45cm(其中“3.4cm”是准确值,“0.05cm”是估读值);  

起始刻度:1.00cm;  

物体长度 = 3.45cm - 1.00cm = 2.45cm。  

答案:2.45cm。

例题3:时间单位换算与秒表读数 题目:(1)将3h15min换算为秒;(2)秒表小表盘显示1min(未超过1.5min),大表盘显示25.0s,求总时间。  

解析:(1)1h=3600s,1min=60s,3h=3×3600=10800s,15min=15×60=900s,总时间=10800+900=11700s;  

(2)小表盘未超半分钟,大表盘读0~30s区间,总时间=1min+25.0s=85.0s。  

答案:(1)11700s;(2)85.0s。

例题4:参考系的选择与运动判断 题目:“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句中“青山相对出”和“孤帆日边来”分别以什么为参考系?  

解析:“青山相对出”指青山“主动出现”,是因为诗人以“孤帆”为参考系(孤帆运动时,青山相对于孤帆的位置变化,看起来在“出来”);“孤帆日边来”指孤帆从日边驶来,是以“青山”(或地面、太阳)为参考系(孤帆相对于青山的位置变化,看起来在靠近)。  

答案:“青山相对出”以孤帆为参考系;“孤帆日边来”以青山(或地面、太阳)为参考系。

例题5: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题目:坐在行驶的公交车上的乘客,为什么说他是静止的,又说他是运动的?  

解析:判断乘客静止或运动,取决于参考系的选择——以“公交车”(或车内的座椅、其他乘客)为参考系,乘客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是静止的;以“地面”(或地面上的树木、路灯、建筑物)为参考系,乘客的位置随公交车变化,因此是运动的。  

答案:以公交车(或车内物体)为参考系,乘客静止;以地面(或地面物体)为参考系,乘客运动,体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例题6:速度单位换算与大小比较 题目:比较下列物体的速度大小:(1)人步行速度1.2m/s;(2)自行车速度20km/h;(3)汽车速度72km/h。  

解析:比较速度需统一单位,统一为m/s(或km/h);  

(2)20km/h = 20×\(\frac{1}{3.6}\)m/s ≈ 5.56m/s;  

(3)72km/h = 72×\(\frac{1}{3.6}\)m/s = 20m/s;  

比较:20m/s(汽车)> 5.56m/s(自行车)> 1.2m/s(人步行)。  

答案:速度大小关系为汽车>自行车>人步行(或72km/h>20km/h>1.2m/s)。

例题7: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计算 题目:一列火车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求火车在30min内通过的路程。  

解析:先统一时间单位,30min=30×60=1800s;根据匀速直线运动路程公式\(s=vt\),代入\(v=20m/s\),\(t=1800s\);  

\(s=20m/s×1800s=36000m=36km\)。  

答案:36km(或36000m)。

例题8: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计算 题目:小明骑自行车以5m/s的速度从家到学校,全程路程为1.8km,求小明从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  

解析:先统一路程单位,1.8km=1800m;根据时间公式\(t=\frac{s}{v}\),代入\(s=1800m\),\(v=5m/s\);  

\(t=\frac{1800m}{5m/s}=360s=6min\)。  

答案:6min(或360s)。

例题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总路程与总时间) 题目:小红跑步锻炼身体,前100m用时20s,后100m用时25s,求小红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全程总路程\(s_{\text{总}}=100m+100m=200m\),总时间\(t_{\text{总}}=20s+25s=45s\);根据平均速度公式\(\bar{v}=\frac{s_{\text{总}}}{t_{\text{总}}}\);  

\(\bar{v}=\frac{200m}{45s}≈4.44m/s\)(注意:不能用\(\frac{5m/s+4m/s}{2}=4.5m/s\)计算,因两段时间不同)。  

答案:约4.44m/s(或\(\frac{40}{9}m/s\))。

例题10:平均速度的对应关系(不同路程的平均速度) 题目: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全程180km,前半段路程以60km/h的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以90km/h的速度行驶,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先计算前、后半段路程和时间:  

前半段路程\(s_1=\frac{180km}{2}=90km\),时间\(t_1=\frac{s_1}{v_1}=\frac{90km}{60km/h}=1.5h\);  

后半段路程\(s_2=90km\),时间\(t_2=\frac{s_2}{v_2}=\frac{90km}{90km/h}=1h\);  

全程总路程\(s_{\text{总}}=180km\),总时间\(t_{\text{总}}=1.5h+1h=2.5h\);  

全程平均速度\(\bar{v}=\frac{180km}{2.5h}=72km/h\)。  

答案:72km/h。

例题11:长度测量的误差分析 题目: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课本长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为25.81cm、25.80cm、25.82cm,求课本的真实长度(近似值),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解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误差,课本长度近似值为三次测量的平均值;  

平均值\(L=\frac{25.81cm+25.80cm+25.82cm}{3}=25.81cm\);  

误差原因:测量时估读位的差异(如第一次估读“1”,第二次估读“0”)、刻度尺分度值的限制(若分度值1mm,只能精确到0.1cm,估读位为0.01cm)。  

答案:课本长度近似为25.81cm;误差原因是估读差异和刻度尺精度限制。

例题12:参考系与运动状态的判断(多物体) 题目:甲、乙、丙三辆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向西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丙车向东运动,丙车上的人看到路边的树木向西运动,判断三辆车的运动方向(以地面为参考系)。  

解析:先以“路边树木”(地面)为基准,丙车看到树木向西运动,说明丙车向东运动(树木静止,丙车相对树木向东);  

乙车看到丙车向东运动,丙车实际向东,若乙车静止,乙车会看到丙车向东;若乙车向西,会看到丙车向东(速度更快);若乙车向东但速度比丙车慢,也会看到丙车向东(三种可能:乙车静止、乙车向西、乙车向东且速度<丙车);  

甲车看到乙车向西运动,若乙车静止,甲车需向东运动(才会看到乙车向西);若乙车向西,甲车可能静止、向东(更快)或向西(更慢);若乙车向东且速度<丙车,甲车需向东且速度>乙车(才会看到乙车向西)。  

答案:丙车一定向东运动;乙车可能静止、向西运动、向东运动且速度小于丙车;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西时)、向东运动(速度大于乙车时)、向西运动(速度小于乙车时)。

例题13: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理解 题目:如图所示(v-t图像:横坐标为时间t/s,纵坐标为速度v/(m·s⁻¹),图线是平行于t轴的直线,对应v=4m/s),求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  

解析:v-t图像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v=4m/s);路程等于“速度×时间”,或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矩形面积=长×宽,长=5s,宽=4m/s);  

路程\(s=4m/s×5s=20m\)。  

答案:20m。

例题1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理解 题目: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t图像如图所示(横坐标t/s,纵坐标s/m,图线过原点,t=2s时s=6m),求物体的速度。  

解析:s-t图像中,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或图线的斜率);  

取t=2s,s=6m,速度\(v=\frac{s}{t}=\frac{6m}{2s}=3m/s\)。  

答案:3m/s。

例题15: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数据处理 题目:在“测小车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全程长1.0m,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用时2.0s,从顶端滑到中点用时1.4s,求:(1)全程平均速度;(2)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1)全程路程\(s_1=1.0m\),时间\(t_1=2.0s\),全程平均速度\(\bar{v}_1=\frac{1.0m}{2.0s}=0.5m/s\);  

(2)下半段路程\(s_2=1.0m-0.5m=0.5m\),时间\(t_2=2.0s-1.4s=0.6s\),下半段平均速度\(\bar{v}_2=\frac{0.5m}{0.6s}≈0.83m/s\)。  

答案:(1)0.5m/s;(2)约0.83m/s。

例题16:平均速度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题目:小明一家开车去旅游,去时以90km/h的速度行驶了2h,返回时因堵车,速度降为60km/h,求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先计算去时和返回的路程:  

去时路程\(s_1=v_1t_1=90km/h×2h=180km\);  

返回路程\(s_2=s_1=180km\),返回时间\(t_2=\frac{s_2}{v_2}=\frac{180km}{60km/h}=3h\);  

全程总路程\(s_{\text{总}}=180km+180km=360km\),总时间\(t_{\text{总}}=2h+3h=5h\);  

全程平均速度\(\bar{v}=\frac{360km}{5h}=72km/h\)。  

答案:72km/h。

例题17:速度与安全距离(实际应用) 题目: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36km/h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反应时间为0.5s(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行驶),之后刹车减速,求反应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距离。  

解析:先统一速度单位,36km/h=10m/s;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路程\(s=vt\),代入\(v=10m/s\),\(t=0.5s\);  

\(s=10m/s×0.5s=5m\)(此距离为“反应距离”,是安全距离的一部分)。  

答案:5m。

例题18: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非对称路程) 题目:小亮从家到图书馆,前1/3路程以1m/s的速度步行,后2/3路程以3m/s的速度跑步,求小亮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设全程路程为\(s\),则前1/3路程\(s_1=\frac{1}{3}s\),时间\(t_1=\frac{s_1}{v_1}=\frac{\frac{1}{3}s}{1m/s}=\frac{s}{3}\);  

后2/3路程\(s_2=\frac{2}{3}s\),时间\(t_2=\frac{s_2}{v_2}=\frac{\frac{2}{3}s}{3m/s}=\frac{2s}{9}\);  

总时间\(t_{\text{总}}=\frac{s}{3}+\frac{2s}{9}=\frac{5s}{9}\);  

全程平均速度\(\bar{v}=\frac{s}{t_{\text{总}}}=\frac{s}{\frac{5s}{9}}=1.8m/s\)(路程\(s\)可约去,无需具体数值)。  

答案:1.8m/s。

例题19:时间测量的误差分析(测平均速度实验) 题目:在“测小车平均速度”实验中,若小车过了起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的平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解析:平均速度公式为\(\bar{v}=\frac{s}{t}\),路程\(s\)(斜面刻度)测量准确,但若过了起点才计时,测量的时间\(t\)会“偏小”(实际时间更长,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分子\(s\)不变,分母\(t\)偏小,根据公式,计算出的平均速度\(\bar{v}\)会“偏大”。  

答案:偏大;因为过起点后计时,测量的时间偏小,路程不变,由\(\bar{v}=\frac{s}{t}\)可知,平均速度偏大。

例题20:机械运动的综合判断(多知识点) 题目: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 测量长度时,分度值越小,误差越小  

C. 平均速度越大,说明物体在每一段路程中运动都越快  

D.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同  

解析:A错误(运动状态不变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静止时运动状态也不变);  

B正确(分度值越小,刻度尺精度越高,测量误差越小);  

C错误(平均速度反映全程平均快慢,某一段路程可能比平均速度快或慢,如全程平均速度5m/s,前半段可能3m/s,后半段7m/s);  

D错误(若选择两个运动状态相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状态相同,如选行驶的汽车A和汽车B(速度相同)为参考系,路边的树相对于两者都是静止的)。  

答案:B

物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