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21 信息的传递:电话、电磁波

一、电话——有线信息传递的基础

电话是人类最早实现远距离有线通信的重要发明,其核心功能是完成“声音信号”与“电信号”的双向转换,实现跨空间的声音传递。完整的电话系统主要由话筒、听筒和通信线路(含交换机) 三部分组成,三者协同工作,缺一不可。

(1)电话的核心部件与工作原理

话筒: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话筒的核心组件是“碳粒振动结构”或“电磁感应单元”,其工作逻辑围绕“声音振动→物理变化→电流变化”展开。

以常见的碳粒话筒为例:当人说话时,声音的振动带动话筒内的薄金属膜片振动;膜片的振动会挤压或放松内部的碳粒(碳粒是导体,松紧程度会改变电阻)——声音强时,膜片振动幅度大,碳粒被压紧,电阻变小,电路中电流变大;声音弱时,膜片振动幅度小,碳粒变松散,电阻变大,电路中电流变小。最终,随声音变化的振动转化为随声音变化的电信号,电信号通过导线传输。

听筒:将电信号还原为声音信号

听筒的核心组件是“电磁铁+薄铁片(膜片)”,其工作逻辑与话筒相反,围绕“电流变化→磁场变化→机械振动→声音”展开。

当话筒传来的变化电信号通入听筒的电磁铁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会随电流变化(电流大→磁性强,电流小→磁性弱);磁性的变化会对听筒内的薄铁片产生不同的吸引力——磁性强时,铁片被吸得更紧,磁性弱时,铁片放松,从而使铁片随电流变化规律振动;铁片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振动,最终将电信号还原为与原始声音一致的声音信号,被人耳感知。

交换机:实现多用户的灵活通信

早期电话采用“点对点直连”模式(如A与B通话需单独拉一根导线),当用户数量增多时,导线数量会呈几何级增长,无法实现大规模通信。交换机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相当于“通信线路的中转站”,能根据用户拨打的号码,自动将主叫方的线路与被叫方的线路接通,通话结束后断开线路,供其他用户使用。

现代交换机已从早期的“人工接线”升级为“数字自动交换机”,可同时处理成千上万的通话请求,支持语音、视频等多种信息传递,是现代通信网络的核心枢纽。

(2)电话的分类与发展

有线电话:依赖实体导线(如电话线、光纤)传输电信号,信号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但受线路限制,无法移动(如家庭固定电话、办公座机)。

无线电话:无需实体导线,通过电磁波传输信号,灵活性强,可实现移动通信(如手机、对讲机)。无线电话本质是“将有线电话的‘导线传输’替换为‘电磁波传输’”,其话筒和听筒的核心原理与有线电话一致,仅信号传递方式不同。

二、电磁波——无线信息传递的“万能载体”

无论是手机通话、电视广播,还是卫星通信,其核心信息载体都是电磁波。电磁波是一种由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相互激发形成的“电磁场波动”,具有“无需介质即可传播、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是现代无线通信的基础。

(1)电磁波的产生与基本特性

电磁波的产生:变化的电流是根源

物理学实验证明:只要电路中有变化的电流(无论是方向变化还是大小变化),就会在周围空间激发电磁波。例如:

电台、电视台的发射塔中,高频交变电流通过天线时,会激发周围的电磁场,形成电磁波并向空间传播;

手机通话时,内部电路产生的变化电流通过天线发射电磁波,同时接收基站传来的电磁波,完成信息交互;

即使是简单的“快速通断电路”(如反复按压手电筒开关),也会产生微弱的电磁波,只是频率较低,无法用于通信。

电磁波的三大核心特性:

1. 传播无需介质:这是电磁波与声波的关键区别(声波需空气、水等介质,无法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在真空中、空气中、水中等多种环境中传播,因此能实现“地空通信”(如卫星与地面的通信)。

2. 传播速度恒定: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约为\(c = 3 \times 10^8\ \text{m/s}\)(或\(3 \times 10^5\ \text{km/s}\));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于真空中的速度,实际计算中可近似按\(3 \times 10^8\ \text{m/s}\)处理。

3. 具有波的基本属性:电磁波作为一种波,具有波长(\(\lambda\))、频率(\(f\))和波速(\(c\))三个物理量,三者满足定量关系:

\(c = \lambda f\)

波长(\(\lambda\)):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毫米(mm)等;

频率(\(f\)):单位时间内电磁波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千赫(kHz)、兆赫(MHz)(换算关系:\(1\ \text{kHz} = 10^3\ \text{Hz}\),\(1\ \text{MHz} = 10^6\ \text{Hz}\));

关系解读:由于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速\(c\)恒定,波长与频率成反比——频率越高,波长越短;频率越低,波长越长(如手机使用的微波频率高,波长较短;广播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低,波长较长)。

(2)电磁波的分类与应用

根据波长(或频率)的不同,电磁波可分为多个波段,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因特性差异,应用场景各不相同。初中阶段需重点掌握以下与通信、生活相关的波段:

无线电波(波长较长,频率较低):是无线通信的核心波段,按波长进一步细分可分为长波、中波、短波、微波。

中波/短波:用于广播(如AM调幅广播、SW短波广播),可绕射或反射,覆盖范围较广;

微波:用于手机通信、卫星通信、雷达(微波波长短,方向性强,适合定向传输)。

红外线(波长比无线电波短,比可见光长):主要用于“近距离非通信场景”,如电视遥控器(通过红外线传递控制信号)、红外测温仪、红外成像仪。

紫外线(波长比可见光短,比X射线长):不用于通信,主要用于杀菌消毒(如紫外线消毒柜)、验钞(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光)。

可见光(人眼可感知的波段):主要用于照明和视觉传递,部分场景也用于短距离通信(如可见光通信技术)。

(3)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流程

无线通信的本质是“将信息加载到电磁波上,通过电磁波传输,再从电磁波上提取信息”,具体流程分为“发射”和“接收”两步:

发射过程:信息加载到电磁波上(调制)

1. 信息源产生原始信息信号(如话筒产生的声音电信号、摄像头产生的图像电信号);

2. 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载波电磁波”(高频电磁波更易通过天线发射,且能携带更多信息);

3. 调制器将“信息信号”加载到“高频载波电磁波”上(如改变载波的振幅或频率,分别称为“调幅”或“调频”);

4. 加载信息后的电磁波通过发射天线发射到空间中。

接收过程:从电磁波上提取信息(解调)

1. 接收天线捕捉空间中的电磁波,产生微弱的感应电流;

2. 调谐器(如收音机的“调台旋钮”)通过调节自身频率,选择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过滤掉其他频率的干扰信号);

3. 解调器从选中的电磁波中提取出原始的信息信号;

4. 放大器将微弱的信息信号放大,再通过听筒(声音)或显示屏(图像)还原为可感知的信息。

三、信息传递的发展趋势与典型应用

从早期的“有线电话”到现代的“5G通信”,信息传递的核心趋势是“无线化、高速化、全球化”,典型应用包括:

卫星通信:利用通信卫星作为“太空中继站”,解决地面通信“无法跨大洋、跨大陆”的问题(电磁波沿直线传播,地面两点距离过远时,需卫星反射信号)。例如国际电话、卫星电视、全球定位系统(GPS)均依赖卫星通信。

光纤通信:虽属于“有线通信”,但本质是“利用激光(一种高频电磁波)在光导纤维中传输信息”,具有“容量大(一根光纤可同时传输数百万路电话)、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是现代互联网的核心传输方式(如家庭宽带的“光纤入户”)。

移动通信(如5G):基于微波波段的电磁波,通过基站覆盖实现“随时随地通信”,5G技术相比4G,频率更高、带宽更大,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如4K/8K视频、虚拟现实)和海量设备连接(如物联网)。

例题1:电话话筒的功能 题目:电话话筒的主要作用是(  )

A. 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  B. 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C. 放大声音信号  D. 接通或断开通话线路

解析:话筒是“声→电”转换部件,通过声音振动改变电路电流,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A是听筒的功能,C是放大器的功能,D是交换机或开关的功能。

答案:B

例题2: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题目: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磁波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 \times 10^8\ \text{m/s}\)

C. 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D. 电磁波不能传递信息

解析: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无需介质,A、C错误),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3 \times 10^8\ \text{m/s}\),B正确);电磁波是信息传递的核心载体(如手机、广播均依赖电磁波传递信息,D错误)。

答案:B

例题3:听筒的工作原理 题目:电话听筒中,薄铁片(膜片)振动产生声音的原因是(  )

A. 声音信号直接带动膜片振动  B. 变化的电流使电磁铁磁性变化,吸引膜片振动

C. 导线中的电流直接推动膜片振动  D. 膜片自身的振动

解析:听筒内的电磁铁磁性随电流变化,磁性变化会对膜片产生不同的吸引力,从而使膜片随电流规律振动;A是话筒的输入过程,C、D不符合听筒的工作逻辑。

答案:B

例题4:电磁波波长与频率的关系 题目:某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 \times 10^8\ \text{m/s}\),频率为\(100\ \text{MHz}\)(\(1\ \text{MHz} = 10^6\ \text{Hz}\)),则该电磁波的波长为(  )

A. 3m  B. 30m  C. 0.3m  D. 300m

解析:根据电磁波波速公式\(c = \lambda f\),变形得\(\lambda = \frac{c}{f}\);代入数据:\(c = 3 \times 10^8\ \text{m/s}\),\(f = 100 \times 10^6\ \text{Hz} = 10^8\ \text{Hz}\),则\(\lambda = \frac{3 \times 10^8}{10^8} = 3\ \text{m}\)。

答案:A

例题5:交换机的作用 题目:现代电话交换机的核心作用是(  )

A. 放大电信号,延长通信距离  B. 自动连接不同用户的线路,实现多用户通信

C. 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D. 防止电磁波干扰

解析:交换机的本质是“线路中转站”,能根据用户需求自动接通线路,解决“点对点直连”的线路浪费问题;A是信号放大器的功能,C是话筒的功能,D是屏蔽装置的功能。

答案:B

例题6:电磁波与声波的区别 题目:下列关于电磁波和声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声波不能  B. 电磁波是电磁场波动,声波是机械振动

C. 电磁波和声波的传播速度均为\(3 \times 10^8\ \text{m/s}\)  D. 电磁波可传递信息,声波也可传递信息

解析:电磁波在真空中速度为\(3 \times 10^8\ \text{m/s}\),但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 \text{m/s}\),远小于电磁波速度;A、B、D均为两者的正确区别。

答案:C

例题7:无线电话的信号传递方式 题目:手机(无线电话)与固定电话(有线电话)的核心区别是(  )

A. 手机能传递声音,固定电话不能  B. 手机通过电磁波传递信号,固定电话通过导线传递信号

C. 手机不需要话筒和听筒,固定电话需要  D. 手机只能通话,固定电话能通话和看电视

解析:两者均能传递声音,且都需要话筒和听筒(A、C错误);固定电话无法看电视(D错误);核心区别是信号传递介质:手机用电磁波(无线),固定电话用导线(有线)。

答案:B

例题8:电磁波的产生条件 题目:下列情况中,能产生电磁波的是(  )

A. 电路中有稳定的直流电  B. 电路中有变化的电流

C. 静止的电荷  D. 一根导线在磁场中静止

解析:稳定直流电产生稳定磁场,无法激发电磁波(A错误);变化的电流会激发变化的电磁场,从而产生电磁波(B正确);静止电荷、静止导线均无法产生变化的电磁场(C、D错误)。

答案:B

例题9:调谐器的功能 题目:收音机上的“调台旋钮”本质是一个调谐器,其作用是(  )

A. 放大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  B. 选择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过滤干扰信号

C. 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  D. 将电磁波转化为电信号

解析:调谐器通过调节自身频率,与目标电磁波频率“共振”,从而选中特定信号(如不同电台的频率不同,调台就是选择对应频率);A是放大器的功能,C是听筒的功能,D是接收天线的功能。

答案:B

例题10:光纤通信的载体 题目:光纤通信中,传递信息的核心载体是(  )

A. 无线电波  B. 激光  C. 红外线  D. 紫外线

解析:光纤通信利用“激光”(一种频率单一、方向性强的电磁波)在光导纤维中传播信息,激光的特性使其适合长距离、大容量传输;A、C、D均不用于光纤通信。

答案:B

例题11:电话通话的完整流程 题目:小明用固定电话给小红打电话,下列关于声音信号传递流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小明的声音→小明听筒→导线→小红话筒→小红的声音

B. 小明的声音→小明话筒→导线→交换机→导线→小红听筒→小红的声音

C. 小明的声音→小明话筒→交换机→小红话筒→小红的声音

D. 小明的声音→导线→交换机→导线→小红的声音

解析:完整流程需经过“声→电(话筒)→传输(导线+交换机)→电→声(听筒)”,缺一不可;A颠倒了话筒和听筒的位置,C缺少听筒的“电→声”转换,D缺少话筒和听筒的核心转换。

答案:B

例题12:电磁波的应用判断 题目:下列设备中,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是(  )

A. 有线电话  B. 手机  C. 声呐  D. 超声波清洗机

解析:手机通过微波(电磁波)传递信息(B正确);有线电话通过导线传递电信号(A错误);声呐、超声波清洗机利用超声波(声波),而非电磁波(C、D错误)。

答案:B

例题13:电磁波频率的计算 题目:某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为\(0.5\ \text{m}\),则该电磁波的频率为多少?

解析:根据\(c = \lambda f\),变形得\(f = \frac{c}{\lambda}\);代入数据:\(c = 3 \times 10^8\ \text{m/s}\),\(\lambda = 0.5\ \text{m}\),则\(f = \frac{3 \times 10^8}{0.5} = 6 \times 10^8\ \text{Hz} = 600\ \text{MHz}\)。

答案:该电磁波的频率为\(6 \times 10^8\ \text{Hz}\)(或600MHz)。

例题14:卫星通信的原理 题目:卫星通信中,通信卫星的主要作用是(  )

A. 产生电磁波  B. 接收并反射电磁波,作为中继站

C. 放大声音信号  D. 连接有线线路

解析:电磁波沿直线传播,地面两点跨大洋时无法直接通信,需卫星接收地面发射的电磁波,放大后反射到另一地面站(即“中继站”功能);A是发射塔的功能,C是放大器的功能,D与卫星通信无关。

答案:B

例题15:话筒的工作本质 题目:电话话筒中,碳粒的作用是(  )

A. 放大声音信号  B. 将声音振动转化为电阻变化

C. 产生电磁波  D. 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振动

解析:碳粒的松紧程度随声音振动变化,而松紧会改变电阻,从而将“声音振动”间接转化为“电阻变化”,为后续电流变化奠定基础;A是放大器的功能,C是天线的功能,D是听筒的功能。

答案:B

例题16:电磁波的波段应用 题目:电视遥控器控制电视时,利用的电磁波波段是(  )

A. 无线电波  B. 红外线  C. 紫外线  D. 可见光

解析:电视遥控器通过红外线传递控制信号(红外线波长较短,方向性强,适合近距离控制);A用于广播、手机,C用于杀菌验钞,D用于照明。

答案:B

例题17:信息传递的发展 题目:从早期的“人工接线电话”到现代的“5G通信”,信息传递的主要发展趋势不包括(  )

A. 传输速度更快  B. 传输距离更远  C. 必须依赖有线线路  D. 支持的信息类型更多(如语音、视频)

解析:现代通信的核心趋势是“无线化”(如5G、卫星通信),并非“必须依赖有线线路”;A、B、D均为信息传递的发展趋势。

答案:C

例题18: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题目:下列关于电磁波传播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频率越高的电磁波,传播速度越快  B. 波长越长的电磁波,传播速度越快

C.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波长无关,恒定为\(3 \times 10^8\ \text{m/s}\)  D. 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快

解析: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恒定值(\(3 \times 10^8\ \text{m/s}\)),与频率、波长无关(A、B错误);在空气中的速度略小于真空中的速度(D错误)。

答案:C

例题19:解调器的功能 题目:在无线通信的接收端,解调器的作用是(  )

A. 产生高频载波电磁波  B. 从电磁波中提取出原始的信息信号

C. 选择特定频率的电磁波  D. 将信息信号加载到载波上

解析:解调器是“解调”部件,负责从加载信息的载波电磁波中分离出原始信息信号;A是载波发生器的功能,C是调谐器的功能,D是调制器的功能。

答案:B

例题20:综合应用(5G技术) 题目:5G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其核心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与4G技术相比,5G技术的电磁波频率更高,请根据\(c = \lambda f\)分析,5G电磁波的波长会如何变化?并说明5G技术“传输速度更快”的原因。

解析:根据\(c = \lambda f\),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速\(c\)恒定,频率\(f\)与波长\(\lambda\)成反比——5G频率更高,因此波长更短。

5G传输速度更快的原因: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单位时间内可传递的信息容量越大(类似“高速公路车道越多,通行效率越高”),因此能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如4K视频、虚拟现实)。

答案:5G电磁波的波长会变短(因频率升高,波速恒定,波长与频率成反比);5G频率更高,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容量更大,因此传输速度更快。

物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