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05 透镜:凸透镜、凹透镜的规律

一、透镜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透镜定义:由透明材料(如玻璃、塑料)制成,两个表面至少有一个是球面的光学元件,能通过光的折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透镜分类:根据对光线的作用,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类,核心区别是“中间与边缘的厚度关系”和“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发散)”。

(1)凸透镜(会聚透镜)

结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如老花镜、放大镜、照相机镜头)。

对光线的作用: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有会聚作用(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向主光轴偏折,最终可能交于一点)。

关键术语(理解成像规律的基础):

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水平直线表示,是判断光线传播的基准线)。

光心(O):透镜的中心,光线经过光心时,传播方向不改变(这是光路作图的重要依据)。

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实际会聚的点(实焦点),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分别在透镜两侧,关于光心对称)。

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是透镜的重要参数,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

物距(u):物体到光心的距离(用“u”表示,是判断成像情况的关键变量)。

像距(v):像到光心的距离(用“v”表示,与物距共同决定成像的大小、虚实、倒正)。

(2)凹透镜(发散透镜)

结构特点:中间薄、边缘厚(如近视镜)。

对光线的作用: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有发散作用(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传播方向远离主光轴偏折,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

关键术语:

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而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有两个虚焦点(分别在透镜两侧,关于光心对称)。

物距(u)、像距(v)、焦距(f)的定义与凸透镜一致,但凹透镜的焦距通常用“负值”表示(便于公式计算,初中阶段重点掌握定性规律)。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核心重点)

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大小、虚实、倒正)由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决定,需结合实验现象和光路图理解,以下是5种典型情况:

物距与焦距关系像距与焦距关系成像性质(大小/倒正/虚实)应用实例关键特点
u > 2ff < v < 2f缩小/倒立/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实像:能在光屏上承接;倒立:像与物体上下、左右均相反
u = 2fv = 2f等大/倒立/实像精确测量焦距成像在光屏上,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缩小”与“放大”的分界点
f < u < 2fv > 2f放大/倒立/实像投影仪、幻灯机实像,像比物体大,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u > f成实像,u < f成虚像)
u = fv → ∞(无穷远)不成像(光线平行射出)制作平行光源(如手电筒)光线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无实际或虚像形成
u < fv > u放大/正立/虚像放大镜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只能用眼睛观察;正立:像与物体上下、左右均相同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3个关键分界点:

1. u = f:“虚实分界点”——u > f时成实像,u < f时成虚像,u = f时不成像。

2. u = 2f:“大小分界点”——u > 2f时成缩小实像,u < 2f(且u > f)时成放大实像,u = 2f时成等大实像。

3. 像的倒正:实像均为“倒立”,虚像均为“正立”(实像倒立、虚像正立,无例外)。

凸透镜成像的2个动态规律(物距变化时,像距和像的变化):

当物体靠近凸透镜(u减小)时:

若u > f(成实像):像距v增大,像变大(“物近像远像变大”);

若u < f(成虚像):像距v减小,像变小(“物近像近像变小”)。

当物体远离凸透镜(u增大)时:

若u > f(成实像):像距v减小,像变小(“物远像近像变小”);

若u < f(成虚像):像距v增大,像变大(“物远像远像变大”)。

三、凹透镜成像规律(定性掌握)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无论物体放在何处(u为任意值),成像性质均为缩小、正立、虚像,且像始终在“物体与凹透镜之间”,像距v < u(像比物体小,且靠近透镜)。

应用:近视眼镜(凹透镜通过发散光线,使视网膜前的像后移到视网膜上,矫正近视)。

关键特点: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无实像形成,这是与凸透镜的核心区别。

四、透镜的应用(联系生活实际)

(1)凸透镜的应用

照相机:u > 2f,成缩小、倒立、实像(物体在2倍焦距外,像在1~2倍焦距间,底片相当于光屏,承接实像)。

投影仪:f < u < 2f,成放大、倒立、实像(物体在1~2倍焦距间,像在2倍焦距外,屏幕承接实像,为使像正立,物体需倒放)。

放大镜:u < f,成放大、正立、虚像(物体在1倍焦距内,像与物体在透镜同侧,需用眼睛直接观察虚像)。

老花镜: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矫正老花眼(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像成在视网膜后,凸透镜帮助会聚光线,使像前移到视网膜)。

(2)凹透镜的应用

近视镜: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矫正近视眼(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像成在视网膜前,凹透镜帮助发散光线,使像后移到视网膜)。

五、透镜的特殊光线(光路作图基础)

光路作图是理解成像规律的重要手段,需掌握3条特殊光线(通过这3条光线的交点,可确定像的位置):

(1)凸透镜的3条特殊光线

1.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另一侧焦点(F);

2. 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3. 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

(2)凹透镜的3条特殊光线

1.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焦点(F);

2. 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3. 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

例题1:透镜类型判断(结构特点) 题目:下列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

A.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B. 对平行光有发散作用的透镜

C.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D. 近视眼镜的镜片

解析:凸透镜的核心结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镜是凹透镜)。A、B、D均描述凹透镜,C描述凸透镜。

答案:C

例题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的理解) 题目: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只能会聚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B. 凸透镜对所有入射光线都有会聚作用

C. 凸透镜对发散的入射光线没有会聚作用

D. 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指光线一定会聚到一点

解析: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指“使光线的传播方向向主光轴偏折”,无论入射光线是否平行(如发散光线经凸透镜后,发散程度会减小,仍属于会聚作用);并非所有光线都会聚到一点(如u < f时,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虚像)。A、C、D错误,B正确。

答案:B

例题3:凹透镜成像规律(定性判断) 题目:将物体放在凹透镜前任意位置,凹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是(  )

A. 放大、正立、虚像  B. 缩小、正立、虚像

C. 缩小、倒立、实像  D. 等大、倒立、实像

解析: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无论物体放在何处(u为任意值),均只能成“缩小、正立、虚像”,且像在物体与凹透镜之间。A、C、D错误,B正确。

答案:B

例题4:凸透镜成像规律(u > 2f的应用) 题目:用照相机拍照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物距)与镜头焦距的关系是(  )

A. 物距大于2倍焦距  B. 物距等于2倍焦距

C. 物距在1~2倍焦距之间  D. 物距小于1倍焦距

解析: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u > 2f,成缩小、倒立、实像”(物体在2倍焦距外,像在1~2倍焦距间,底片承接实像)。B(u=2f,等大实像,用于测焦距)、C(投影仪)、D(放大镜)均不符合,A正确。

答案:A

例题5:凸透镜成像规律(f < u < 2f的应用) 题目:投影仪工作时,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物距)应满足的条件是(  )

A. u > 2f  B. u = 2f  C. f < u < 2f  D. u < f

解析: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f < u < 2f,成放大、倒立、实像”(幻灯片在1~2倍焦距间,像在2倍焦距外,屏幕承接实像)。A(照相机)、B(测焦距)、D(放大镜)不符合,C正确。

答案:C

例题6:凸透镜成像规律(u < f的应用) 题目: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时,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应(  )

A. 大于放大镜的焦距  B. 等于放大镜的焦距

C. 小于放大镜的焦距  D. 大于2倍焦距

解析: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是“u < f,成放大、正立、虚像”(物体在1倍焦距内,像与物体同侧,需用眼睛观察虚像)。A(u > f,成实像)、B(u = f,不成像)、D(u > 2f,缩小实像)不符合,C正确。

答案:C

例题7: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分界点(u = f) 题目: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u = f)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B. 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C. 不成像,光线平行射出  D. 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解析:u = f是凸透镜的“虚实分界点”,此时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仍平行射出,无实际或虚像形成,可用于制作平行光源(如手电筒)。A(u=2f)、B(u < f)、D(u > 2f)不符合,C正确。

答案:C

例题8: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分界点(u = 2f) 题目:要使凸透镜成等大、倒立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

A. 大于2倍焦距  B. 等于2倍焦距  C. 小于2倍焦距且大于1倍焦距  D. 小于1倍焦距

解析:u = 2f是凸透镜的“大小分界点”,此时像距v = 2f,成“等大、倒立、实像”,可通过测量物距或像距来精确计算焦距(f = u/2 = v/2)。A(缩小实像)、C(放大实像)、D(放大虚像)不符合,B正确。

答案:B

例题9: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 题目:用照相机拍摄远处的景物时,若想让像变大一些,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照相机靠近景物,镜头向前伸(增大像距)

B. 照相机靠近景物,镜头向后缩(减小像距)

C. 照相机远离景物,镜头向前伸

D. 照相机远离景物,镜头向后缩

解析:照相机成像时u > 2f,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要使像变大,需减小物距(照相机靠近景物),同时增大像距(镜头向前伸,使底片与镜头距离变大)。B(镜头后缩,像距减小,像变小)、C(远离景物,物距增大,像变小)、D(远离+后缩,像更小)不符合,A正确。

答案:A

例题10: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 题目: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时,若想让屏幕上的像变小一些,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投影仪靠近屏幕,幻灯片靠近镜头

B. 投影仪靠近屏幕,幻灯片远离镜头

C. 投影仪远离屏幕,幻灯片靠近镜头

D. 投影仪远离屏幕,幻灯片远离镜头

解析:投影仪成像时f < u < 2f,遵循“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要使像变小,需增大物距(幻灯片远离镜头),同时减小像距(投影仪靠近屏幕,使屏幕与镜头距离变小)。A(幻灯片靠近,物距减小,像变大)、C(远离屏幕,像距增大,像变大)、D(远离屏幕+远离镜头,像距增大、物距增大,无法确定)不符合,B正确。

答案:B

例题11:凸透镜成像的像的倒正判断 题目:下列关于凸透镜所成的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像一定是正立的  B. 虚像一定是正立的

C. 实像一定是放大的  D. 虚像一定是缩小的

解析:凸透镜成像的核心特点:“实像均倒立,虚像均正立”。A(实像倒立,错误)、C(实像可缩小,如u > 2f,错误)、D(虚像均放大,如u < f,错误),B正确。

答案:B

例题12:凸透镜成像的实像与虚像判断 题目:下列情况中,凸透镜成虚像的是(  )

A. 物体在2倍焦距外  B. 物体在1~2倍焦距之间

C. 物体在焦点处  D. 物体在焦点内

解析: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u < f”(物体在焦点内),虚像正立、放大;A(u > 2f,缩小实像)、B(f < u < 2f,放大实像)、C(u = f,不成像)均不符合,D正确。

答案:D

例题13:凹透镜的应用(近视镜) 题目:近视患者佩戴的眼镜镜片是(  )

A. 凸透镜  B. 凹透镜  C. 平面镜  D. 凸面镜

解析:近视的成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过强,像成在视网膜前”,需用凹透镜(发散光线)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凸透镜用于矫正老花眼,平面镜、凸面镜不用于视力矫正。A、C、D不符合,B正确。

答案:B

例题14:凸透镜的应用(老花镜) 题目:老花眼患者看近处物体时,需佩戴老花镜,老花镜的镜片是(  )

A. 凹透镜  B. 凸透镜  C. 凹面镜  D. 凸面镜

解析:老花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变弱,像成在视网膜后”,需用凸透镜(会聚光线)使像前移到视网膜上;凹透镜用于矫正近视,凹面镜、凸面镜不用于视力矫正。A、C、D不符合,B正确。

答案:B

例题15: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计算(u = 2f) 题目: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放在透镜前20cm处(u = 20cm)时,像到透镜的距离(像距)为(  )

A. 5cm  B. 10cm  C. 20cm  D. 40cm

解析:已知f = 10cm,u = 20cm = 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u = 2f时,v = 2f”,因此像距v = 20cm。A(v=5cm,u > 2f时v < 2f,不符合)、B(v=10cm,v = f,不符合)、D(v=40cm,v > 2f,f < u < 2f时符合)不符合,C正确。

答案:C

例题16: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计算(u > 2f) 题目: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物体放在透镜前40cm处(u = 40cm),则像距的范围是(  )

A. 小于15cm  B. 15cm ~ 30cm之间  C. 等于30cm  D. 大于30cm

解析:已知f = 15cm,u = 40cm > 2f(3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u > 2f时,f < v < 2f”,因此像距v的范围是15cm ~ 30cm之间。A(v < f,u < f时符合)、C(v = 2f,u = 2f时符合)、D(v > 2f,f < u < 2f时符合)不符合,B正确。

答案:B

例题17: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计算(f < u < 2f) 题目:某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将物体放在透镜前30cm处(u = 30cm),则像距的范围是(  )

A. 小于20cm  B. 20cm ~ 40cm之间  C. 等于40cm  D. 大于40cm

解析:已知f = 20cm,u = 30cm,满足f < u < 2f(20cm < 30cm < 4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f < u < 2f时,v > 2f”,因此像距v > 40cm。A(v < f,u < f时符合)、B(v在f ~ 2f间,u > 2f时符合)、C(v = 2f,u = 2f时符合)不符合,D正确。

答案:D

例题18:透镜的特殊光线(凸透镜光路作图) 题目:下列关于凸透镜特殊光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过光心

B. 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C. 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过焦点

D.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解析:凸透镜的3条特殊光线:①平行于主光轴→过焦点(A错误,D是凹透镜的光线,错误);②过焦点→平行于主光轴(B正确);③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C错误)。

答案:B

例题19:透镜的特殊光线(凹透镜光路作图) 题目:下列关于凹透镜特殊光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过焦点

B. 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C. 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后,传播方向改变

D.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实际会聚于焦点

解析:凹透镜的3条特殊光线:①平行于主光轴→反向延长线过焦点(A错误,D错误,凹透镜无实际会聚);②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平行于主光轴(B正确);③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C错误)。

答案:B

例题20: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综合判断 题目:某同学用凸透镜观察物体,发现所成的像为放大、倒立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一定在2倍焦距外  B. 像一定在1~2倍焦距之间

C. 物体一定在1~2倍焦距之间  D. 像一定是虚像

解析:“放大、倒立、实像”是凸透镜成像中“f < u < 2f”的典型性质(应用:投影仪)。A(u > 2f,缩小实像,错误)、B(v > 2f,像在2倍焦距外,错误)、D(实像,错误),C正确。

答案:C

物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