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15 电流和电路:正负电荷、串联、并联

一、电荷——电现象的根本

电荷是物质携带的“电属性”,是产生电流、电路的基础,需从“电荷的种类、相互作用、摩擦起电”三个维度理解。

(1)电荷的种类与基本性质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用摩擦起电的实验可区分:

1.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

2.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

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是判断物体带电情况的核心依据,如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某物体,若相互排斥,则物体带正电;若相互吸引,物体可能带负电或不带电——因为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与电荷守恒

摩擦起电的本质:并非创造了电荷,而是通过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例如:干燥的头发与梳子摩擦,头发的电子转移到梳子上,梳子带负电,头发带正电,因此头发会随梳子“飘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初中阶段只需理解“摩擦起电是电子转移,总电荷不变”)。

(3)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工具

结构: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两片轻质金属片)组成;

工作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若物体带电,接触金属球后,电荷会通过金属杆转移到两片金属箔上,使两片箔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箔片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物体带的电荷越多;

注意:验电器只能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不能直接判断带的是正电还是负电(需结合已知电荷的物体进一步判断,如用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箔片张开;再用未知物体接触,若箔片张角变大,物体带正电;若张角变小,物体带负电)。

二、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

电流是电路中“电的流动”,需明确其“形成条件、方向规定、单位”,是理解电路工作的关键。

(1)电流的形成

微观本质: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注意:电荷无规则运动不能形成电流,必须“定向”——即朝同一方向移动)。

形成条件:

1. 存在自由电荷(能自由移动的电荷,如金属中的自由电子、酸碱盐溶液中的正负离子);

2. 电路两端存在电压(电压是推动电荷定向移动的“动力”,如电池提供的电压)。

电流的方向: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这是人为规定,与实际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因为金属中自由电荷是带负电的电子,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向正极,而电流方向被规定为从正极流向负极);

电路中电流的路径: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开关等,回到电源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源内部通过化学反应提供电压,推动电荷反向移动)。

(2)电流的单位与测量

单位:国际主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为“A”;常用单位有毫安(mA,1mA=10⁻³A)、微安(μA,1μA=10⁻⁶A)(如手电筒工作时电流约0.2A,手机充电时电流约1A)。

测量工具:电流表(符号为“○A”),使用规则:

1. 串联接入电路:电流表必须与被测用电器串联(若并联,会造成短路,损坏电流表和电源);

2. 电流“正进负出”: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若接反,指针会反向偏转,可能损坏指针);

3. 选择合适量程:根据被测电流大小选择量程(如被测电流约0.5A,选0~0.6A量程,分度值0.02A;若电流未知,先用0~3A大量程试触);

4. 不能直接接电源两极:若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正负极之间(未经过用电器),会造成电源短路,电流过大,烧毁电流表和电源。

三、电路的基本组成与状态

电路是“电流流过的路径”,需明确其“组成部分、三种状态”,是分析串联、并联电路的基础。

(1)电路的基本组成(4个核心部分)

一个完整的电路必须包含以下4个部分,缺一不可:

1.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是电路中电压的来源;

2.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电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内能,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的装置(闭合开关,电路接通;断开开关,电路断开,如家庭电路中的电灯开关);

4. 导线:连接电路各部分的导体(如铜导线、铝导线,用于传导电流,使电荷能在电路中定向移动)。

(2)电路的三种状态

1. 通路(闭合电路):电路处处连通,电流能正常流过用电器,用电器工作(如闭合电灯开关,电灯发光,电路为通路);

2. 断路(开路):电路某处断开(如导线断裂、开关断开、用电器损坏),电流无法流通,用电器不工作(如电灯灯丝断了,电路断路,电灯不亮);

3.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连接起来的电路(极其危险):

危害:短路时电路电阻极小,电流极大,会烧毁电源,甚至引发火灾(如用导线直接连接干电池正负极,电池会迅速发热、鼓胀,甚至爆炸);

特殊情况:“局部短路”——用导线并联在某用电器两端,该用电器被短路(电流不经过该用电器,直接通过导线),其他用电器仍能工作(如串联电路中,用导线短路其中一个灯泡,该灯泡不亮,另一个灯泡仍能发光)。

四、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

串联和并联是电路最核心的两种连接方式,两者在“电流路径、用电器关系、开关作用”上有本质区别,需通过对比理解。

(1)串联电路

定义:将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依次经过所有用电器);

特点:

1. 电流路径唯一: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第一个用电器,再经过第二个用电器……最后回到电源负极,无分支;

2. 用电器相互影响:一个用电器损坏(或断路),整个电路断路,所有用电器都不工作(如串联的两个电灯,若其中一个灯丝断了,另一个也不亮);

3. 开关作用统一:无论开关接在电路的哪个位置(靠近正极、中间、靠近负极),都能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开关无“局部控制”功能);

4. 电流处处相等:串联电路中,通过每个用电器的电流大小相等(I₁=I₂=…=Iₙ,初中阶段需记住结论,无需推导);

实例:节日里的小彩灯(一串彩灯中一个不亮,其他都不亮)、手电筒的电路(电池、开关、灯泡串联)。

(2)并联电路

定义:将用电器“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每条路径对应一个用电器或一组用电器);

关键概念:

1. 干路: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未分支前的部分(或所有分支汇合后回到负极的部分);

2. 支路:电流分支后,每条单独经过用电器的部分(每条支路对应一个“独立回路”);

特点:

1. 电流路径多条: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干路后分成两条或多条支路,每条支路经过一个用电器,最后所有支路汇合,通过干路回到电源负极;

2. 用电器互不影响:一条支路的用电器损坏(或断路),其他支路的用电器仍能正常工作(如家庭电路中,电灯和插座并联,电灯坏了,插座仍能给手机充电);

3. 开关作用不同: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闭合干路开关,所有支路用电器工作;断开则所有支路都不工作);

支路开关:只控制所在支路的通断(如并联电路中,电灯支路的开关只控制电灯,不影响其他支路的插座);

4. 各支路电压相等:并联电路中,每个支路两端的电压大小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U₁=U₂=…=Uₙ=U电源,初中阶段需记住结论);

实例:家庭电路中的所有用电器(电灯、电视、冰箱、插座均并联)、教室里的日光灯(每盏日光灯并联,一个不亮,其他仍亮)。

(3)串联与并联电路的判断方法(3种常用方法)

1. 电流路径法(最核心):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着导线“走”电流的路径,若只有一条路径,为串联;若有两条或多条路径(有分支和汇合),为并联;

2. 用电器影响法:断开其中一个用电器,若其他用电器都不工作,为串联;若其他用电器仍工作,为并联;

3. 节点法(适用于复杂电路):将电路中“用导线直接连接的点”视为同一个“节点”(导线电阻为0,节点间电势相等),若所有用电器的两端都分别连接在两个公共节点上,为并联;若用电器依次连接在不同节点间,为串联。

例题1:电荷的相互作用(判断带电情况) 题目: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甲、乙两个轻质小球,甲球被吸引,乙球被排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球一定带负电  B. 甲球一定不带电  C. 乙球一定带正电  D. 乙球一定带负电

解析: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且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乙球被带正电的玻璃棒排斥,说明乙球与玻璃棒带同种电荷,即乙球一定带正电(C正确,D错误);甲球被吸引,有两种可能——甲球带负电(异种电荷吸引)或甲球不带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因此甲球不一定带负电,也不一定不带电(A、B错误)。

答案:C

例题2:摩擦起电的本质(电子转移) 题目: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动,且越梳越蓬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梳子创造了电荷  B. 头发创造了电荷  C. 梳子和头发间发生了电子转移  D. 梳子和头发带同种电荷

解析: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不是创造电荷(A、B错误);梳子与头发摩擦时,电子从头发转移到梳子上,梳子带负电,头发带正电(异种电荷),因此头发随梳子飘动(异种电荷吸引);头发带正电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因此越梳越蓬松(D错误,C正确)。

答案:C

例题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题目:用一个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下列说法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 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B.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 电子发生了转移

解析: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带电体接触金属球后,电荷转移到两片金属箔上,使箔片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B正确);A选项是带电体的性质,与箔片张开无关;C选项与排斥现象矛盾;D选项是电荷转移的过程,不是箔片张开的直接原因。

答案:B

例题4:电流的方向规定 题目:关于电路中电流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的方向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  B. 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C. 在电源内部,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D. 在电源外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解析:电流的方向被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B正确);金属导体中自由电荷是带负电的电子,电子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A错误);在电源外部,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D错误);在电源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C错误)。

答案:B

例题5:电流表的使用规则(判断错误) 题目:某同学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连接电路后发现电流表指针反向偏转,原因可能是(  )

A.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B. 电流表的量程选大了  C. 电流从电流表的负接线柱流入  D. 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

解析:电流表指针反向偏转的原因是“电流方向接反”,即电流从负接线柱流入,从正接线柱流出(C正确);A选项是正确用法,不会导致指针反偏;B选项量程选大了,指针偏转角度小,不会反偏;D选项直接接电源两极,会造成短路,指针会剧烈偏转甚至损坏,不是反偏。

答案:C

例题6:电路状态的判断(短路的危害) 题目: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 电灯发光  B. 电流表损坏  C. 电源正常工作  D. 电灯和电流表都正常工作

(注:图中电路为“电源正极→电流表→导线→电源负极”,电灯未接入电路)

解析:由图可知,电路中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正负极之间,未经过电灯(用电器),属于电源短路;短路时电流极大,会烧毁电流表和电源,电灯因无电流通过而不发光(B正确,A、C、D错误)。

答案:B

例题7:串联电路的特点(用电器相互影响) 题目:将两个相同的电灯L₁和L₂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发现L₁发光,L₂不发光。下列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 L₁的灯丝断了  B. L₂的灯丝断了  C. L₂被短路了  D. 电源电压太低

解析: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相互影响,若L₁灯丝断了,整个电路断路,L₁和L₂都不发光(A错误);若L₂灯丝断了,电路也断路,两灯都不发光(B错误);若L₂被短路,电流不经过L₂,只经过L₁,因此L₁发光,L₂不发光(C正确);若电源电压太低,两灯都应发光但亮度较暗,不会出现一灯亮一灯不亮(D错误)。

答案:C

例题8:并联电路的特点(开关作用) 题目:如图所示的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为S,支路开关分别为S₁(控制L₁)和S₂(控制L₂)。下列操作能使L₁发光、L₂不发光的是(  )

A. 闭合S、S₁、S₂  B. 闭合S、S₁,断开S₂  C. 闭合S、S₂,断开S₁  D. 断开S、S₁,闭合S₂

解析: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S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S₁控制L₁,S₂控制L₂:A选项三开关都闭合,L₁和L₂都发光(错误);B选项闭合S(干路通)、S₁(L₁支路通),断开S₂(L₂支路断),因此L₁发光、L₂不发光(正确);C选项闭合S、S₂,断开S₁,L₂发光、L₁不发光(错误);D选项断开S(干路断),无论S₂是否闭合,两灯都不发光(错误)。

答案:B

例题9:串联与并联的判断(电流路径法) 题目: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从电源正极出发,电流经过开关后分成两条路径:一条经过L₁,另一条经过L₂,两条路径汇合后回到电源负极。该电路的连接方式是(  )

A. 串联  B. 并联  C. 既有串联又有并联  D. 无法判断

解析:根据电流路径法,电流从正极出发后有两条分支路径(分别经过L₁和L₂),最后汇合回到负极,符合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的特点,因此是并联电路(B正确,A、C、D错误)。

答案:B

例题10:电荷守恒定律(摩擦起电的总量) 题目: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了-0.0001C的电荷(负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毛皮带了+0.0001C的电荷  B. 毛皮带了-0.0001C的电荷

C. 橡胶棒得到了0.0001C的正电荷  D. 毛皮失去了0.0001C的负电荷

解析:摩擦起电是电子转移,橡胶棒带负电,说明它得到了电子(C错误);根据电荷守恒,橡胶棒得到的电子数等于毛皮失去的电子数,因此毛皮失去负电荷,带正电,且电荷量与橡胶棒的负电荷量相等(A正确,B错误);毛皮失去的是“负电荷(电子)”,电荷量为0.0001C,不是失去“正电荷”(D错误)。

答案:A

例题11:电路的基本组成(判断完整电路) 题目:下列各组元件中,能组成一个完整电路的是(  )

A. 电源、用电器、导线  B. 电源、用电器、开关

C. 用电器、开关、导线  D. 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解析:完整的电路必须包含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开关(控制通断)、导线(连接电路)四个部分,缺一不可(D正确,A缺少开关,B缺少导线,C缺少电源)。

答案:D

例题12: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题目:将L₁和L₂串联在电路中,用电流表分别测量电路中A、B、C三点的电流(A点在L₁左侧,B点在L₁和L₂之间,C点在L₂右侧)。若A点电流为0.2A,则B点和C点的电流分别为(  )

A. 0.2A、0.2A  B. 0.1A、0.1A  C. 0.2A、0.4A  D. 0.4A、0.2A

解析: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电路中各点的电流大小相同,与测量位置无关;因此A、B、C三点的电流均为0.2A(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例题13: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支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 题目:将L₁和L₂并联在电压为3V的电源两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L₁两端的电压为3V,L₂两端的电压为0V  B. L₁两端的电压为0V,L₂两端的电压为3V

C. L₁和L₂两端的电压都为3V  D. L₁和L₂两端的电压之和为3V

解析: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因此L₁和L₂两端的电压都等于电源电压3V(C正确,A、B、D错误)。

答案:C

例题14:电路故障分析(串联电路断路) 题目:串联电路中有电源、开关、两个电灯L₁和L₂,闭合开关后两灯都不亮。用一根导线分别连接L₁的两端,发现两灯仍不亮;再用导线连接L₂的两端,发现L₁发光。则电路的故障是(  )

A. L₁断路  B. L₂断路  C. L₁短路  D. L₂短路

解析:闭合开关两灯都不亮,说明电路断路(若短路,至少有一灯发光);用导线连接L₁两端(短路L₁),两灯仍不亮,说明断路位置不在L₁(若L₁断路,短路后电路应接通,L₂发光);用导线连接L₂两端(短路L₂),L₁发光,说明电路其他部分正常,断路位置在L₂(B正确,A、C、D错误)。

答案:B

例题15:验电器的拓展应用(判断电荷种类) 题目:已知验电器带正电,用一个未知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大。则未知物体带的电荷是(  )

A. 正电荷  B. 负电荷  C. 不带电  D. 无法确定

解析:验电器带正电,金属箔因带正电相互排斥而张开;接触未知物体后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带的正电荷增多(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力更大),因此未知物体带正电(正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使箔片正电荷增多,张角变大)(A正确);若物体带负电,会中和验电器的正电荷,张角变小;若物体不带电,会被验电器吸引,转移部分正电荷,张角也变小(B、C、D错误)。

答案:A

例题16:电流的形成条件(判断是否有电流) 题目:下列情况中,电路中会产生电流的是(  )

A. 有自由电荷,但电路断开  B. 电路闭合,但没有自由电荷

C. 电路闭合,且有自由电荷,两端有电压  D. 有自由电荷,电路闭合,但两端无电压

解析:电流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有自由电荷、电路两端有电压(且电路闭合):A选项电路断开,无电流(错误);B选项无自由电荷,电荷无法移动,无电流(错误);C选项满足两个条件,有电流(正确);D选项两端无电压,电荷无定向移动的动力,无电流(错误)。

答案:C

例题17: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家庭电路) 题目:家庭电路中,各个用电器的连接方式是(  )

A. 全部串联  B. 全部并联  C. 有的串联有的并联  D. 无法确定

解析: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需“互不影响”(如电灯坏了,电视仍能工作),且每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需等于电源电压(220V),因此所有用电器都采用并联连接(B正确,A、C、D错误)。

答案:B

例题18:电路连接的设计(满足特定要求) 题目:请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开关S₁控制整个电路,开关S₂只控制电灯L₂,L₁和L₂能独立工作。则L₁和L₂的连接方式是(  )

A. 串联  B. 并联  C. 串联或并联  D. 无法确定

解析:“L₁和L₂能独立工作”说明两灯互不影响,符合并联电路的特点;串联电路中两灯相互影响,无法独立工作(A错误);开关S₁作为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开关S₂作为L₂的支路开关控制L₂,符合并联电路的开关作用(B正确,C、D错误)。

答案:B

例题19:摩擦起电的现象解释(生活实例) 题目:冬天,穿化纤衣服容易产生“静电”,脱衣服时会听到“噼啪”声,甚至看到火花。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化纤衣服创造了静电  B. 脱衣服时化纤衣服和身体发生摩擦,产生了电荷转移

C. 化纤衣服带的电荷是正电荷  D. 脱衣服时电荷消失,产生火花

解析:“静电”是摩擦起电的结果,脱衣服时化纤衣服与身体摩擦,电子发生转移,使衣服和身体带异种电荷(B正确);摩擦起电不是创造电荷(A错误);化纤衣服带的电荷可能是正电或负电,取决于电子转移方向(C错误);脱衣服时,异种电荷相互中和,产生火花,电荷并未消失(D错误)。

答案:B

例题20:串联与并联的综合判断(复杂电路) 题目: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正极出发,电流经过开关S后,分为两条路径:一条经过L₁和S₁,另一条经过L₂,两条路径汇合后回到电源负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L₁和L₂串联  B. S₁控制整个电路  C. 断开S₁,L₁不发光,L₂发光  D. 闭合S₁,L₁和L₂都不发光

解析:电流有两条路径(L₁支路和L₂支路),因此L₁和L₂并联(A错误);S₁在L₁支路中,只控制L₁,不控制整个电路(B错误);断开S₁,L₁支路断路(L₁不发光),L₂支路仍通路(L₂发光)(C正确);闭合S₁,L₁和L₂支路都通路,两灯都发光(D错误)。

答案:C

物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