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2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核能、太阳源

一、能源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在学习核能和太阳能之前,需先明确能源的定义及分类,建立“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的认知框架。

(1)能源的定义

能源是指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或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如煤炭、石油、电能、核能等)。

(2)能源的分类(初中阶段核心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能源可分为多种类型,需重点掌握以下两类:

按产生方式分:

1.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能源(无需经过其他能源转化),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核燃料直接来自自然界)。

2. 二次能源:通过一次能源转化得到的能源,如电能(火力发电将煤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水力发电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汽油(石油提炼转化)、沼气(生物质能转化)。

按能否再生分:

1. 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对环境影响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植物秸秆、沼气)。

2. 不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储量有限,消耗后短期内无法再生的能源(过度使用会导致资源枯竭),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化石能源)、核能(核燃料如铀矿储量有限)。

二、核能——高效且极具潜力的能源

核能(又称原子能)是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具有“能量密度极高、污染小(正常运行时)”的特点,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重要方向之一。

(1)核能的产生原理——原子核的变化

核能的释放源于原子核的两种核心变化:核裂变和核聚变,两者均基于“质量亏损”(原子核变化时,总质量略有减少,减少的质量以能量形式释放,遵循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其中\(E\)为能量,\(m\)为质量亏损,\(c\)为光速,约\(3×10^8\ \text{m/s}\))。

核裂变(当前可可控利用的核能形式):

1. 定义:较重的原子核(如铀-235、钚-239)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和新的中子(新中子可继续轰击其他原子核,引发“链式反应”)。

2. 特点:反应可控(可通过控制中子数量调节反应速度),技术成熟,是当前核电站、核动力潜艇的能量来源。

3. 链式反应:核裂变产生的新中子继续轰击其他重核,使反应持续进行(类似“多米诺骨牌”)。若不控制,链式反应会瞬间剧烈发生,形成核爆炸(如原子弹);核电站通过“控制棒”(如镉棒,吸收中子能力强)调节中子数量,使链式反应缓慢、稳定进行,持续释放能量。

核聚变(未来理想的核能形式):

1. 定义:较轻的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氚)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如氦核),同时释放远超核裂变的能量(如太阳内部的能量来源就是核聚变)。

2. 特点:能量密度极高(1kg氘氚混合物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0吨煤炭燃烧的能量)、产物无污染(聚变产物为氦,无放射性废料),但反应条件极端(需上亿摄氏度高温和极高压力),目前人类尚未实现可控核聚变(仅在氢弹中实现不可控核聚变)。

(2)核能的应用——核电站

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发电的设施,其工作流程可概括为“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具体步骤如下:

1. 核反应堆:核燃料(如铀-235)在反应堆内发生可控核裂变,释放大量核能,加热反应堆内的“冷却剂”(如水、液态金属)。

2. 热交换器:冷却剂吸收核能后温度升高,进入热交换器,将热量传递给另一回路的水,使水沸腾产生高温高压蒸汽。

3. 汽轮机与发电机:蒸汽推动汽轮机转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子旋转,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 冷却与循环:做功后的蒸汽进入冷凝器,被冷水冷却成液态水,重新送回热交换器,完成循环(冷却剂也需循环使用,确保持续吸热)。

(3)核能的优缺点

优点:

1. 能量密度极高,少量核燃料可产生大量能量(1kg铀-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燃烧的能量);

2. 正常运行时污染小,不排放二氧化碳(可缓解温室效应),无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

3. 不受天气、季节影响,发电稳定(相比太阳能、风能的间歇性)。

缺点:

1. 核燃料(如铀矿)是不可再生能源,储量有限;

2. 核废料具有强放射性,需长期妥善处理(放射性可持续数千年甚至数十万年,若泄漏会严重污染环境、危害生物健康);

3. 核电站存在安全风险(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核泄漏,如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建设和维护成本高。

三、太阳能——清洁且永续的能源

太阳能是来自太阳内部核聚变的能量,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源来源(地球上的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化石能源均间接来自太阳能),具有“清洁、永续、分布广泛”的特点,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核心方向。

(1)太阳能的来源与传递

来源:太阳内部持续发生“氢核聚变成氦核”的核聚变反应,每秒约有6亿吨氢转化为氦,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如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向宇宙空间辐射,其中约22亿分之一到达地球,成为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

传递方式:太阳能通过“热辐射”传递到地球(无需介质,可在真空中传播),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一部分被大气层反射或吸收,一部分到达地面,被陆地、海洋、植物吸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内能、化学能)。

(2)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初中阶段核心应用)

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方式主要分为“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类:

光热转换(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1. 太阳能热水器:核心部件是“集热器”(如真空玻璃管,吸收太阳光能力强,热量损失少),集热器吸收太阳能,加热内部的水,供家庭生活使用(如洗澡、洗菜)。

2. 太阳能供暖系统:通过集热器吸收太阳能,加热空气或水,再通过管道将热量输送到室内,实现供暖(相比燃煤供暖,无污染物排放)。

3. 太阳能灶:利用凹面镜的聚光作用,将太阳光集中到焦点处,使焦点处温度升高,可用于烧水、做饭(类似放大镜聚光点火)。

光电转换(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1. 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利用“光电效应”(太阳光照射到半导体材料上,使半导体内部产生自由电子,形成电流)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常见于太阳能路灯、计算器、卫星(如人造地球卫星的电源主要是太阳能电池板)。

2. 太阳能电站:由大量太阳能电池板组成,将产生的电能汇总后,通过电网输送到用户(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主要形式,如我国甘肃、青海的大型光伏电站)。

(3)太阳能的优缺点

优点:

1. 清洁无污染,利用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粉尘等污染物,对环境友好(可缓解温室效应和空气污染);

2. 永续可再生,太阳的寿命约为50亿年,对人类而言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 分布广泛,无需开采和运输(相比煤炭、石油的地域限制和运输成本),偏远地区也可利用。

缺点:

1. 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受天气(阴天、雨天)、季节(冬季光照弱)、昼夜(夜晚无光照)影响大,无法持续稳定供能;

2. 能量密度低,单位面积接收的太阳能较少(如1平方米地面在晴天接收的太阳能约为1000W,远低于核燃料的能量密度),需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或集热器才能产生足够能量;

3. 储存困难,需配备储能设备(如蓄电池)储存白天多余的能量供夜晚或阴天使用,但储能设备成本高、寿命有限。

4.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和化石能源枯竭,“能源可持续发展”成为核心议题,其核心目标是“在满足当代人能源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具体措施包括:

1. 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

2. 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技术创新(如高效发动机、节能电器)减少能源浪费(如我国要求家用电器标注“能效等级”,鼓励使用一级能效电器);

3. 减少环境污染:控制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如安装脱硫脱硝设备),妥善处理核废料,降低能源利用对环境的破坏;

4. 倡导节能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养成节能习惯(如随手关灯、使用公共交通、减少一次性用品)。

例题1:能源的分类(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题目:下列能源中,属于一次能源的是(  )

A. 电能  B. 汽油  C. 太阳能  D. 沼气

解析:一次能源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能源,太阳能可直接从太阳获取(C正确);电能(火力发电转化)、汽油(石油提炼)、沼气(生物质能转化)均需通过一次能源转化得到,属于二次能源(A、B、D错误)。

答案:C

例题2:核能的产生方式(核裂变与核聚变) 题目:当前核电站发电利用的核能来源于(  )

A. 原子核的聚变  B. 原子核的裂变  C. 原子核的衰变  D. 原子核的重组

解析:核电站利用可控核裂变发电(技术成熟,可稳定释放能量,B正确);核聚变目前尚未实现可控利用(A错误);原子核衰变释放的能量微弱,无法用于发电(C错误);原子核重组不是核能的产生方式(D错误)。

答案:B

例题3: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光热转换) 题目: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  )

A. 电能  B. 化学能  C. 内能  D. 机械能

解析:太阳能热水器通过集热器吸收太阳能,加热水,将太阳能转化为水的内能(C正确);转化为电能的是太阳能电池(A错误);转化为化学能的是植物光合作用(B错误);太阳能不直接转化为机械能(D错误)。

答案:C

例题4:不可再生能源的判断 题目: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A. 风能  B. 核能  C. 太阳能  D. 水能

解析:不可再生能源储量有限,消耗后无法再生;核能的核燃料(如铀矿)是不可再生资源(B正确);风能、太阳能、水能可不断再生,属于可再生能源(A、C、D错误)。

答案:B

例题5:核电站的能量转化流程 题目:核电站发电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正确顺序是(  )

A. 核能→机械能→内能→电能  B. 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C. 内能→核能→机械能→电能  D. 机械能→核能→内能→电能

解析:核电站先通过核裂变产生核能,加热冷却剂得到内能,内能转化为蒸汽的机械能,机械能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顺序为“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B正确)。

答案:B

例题6:太阳能的间接利用(化石能源) 题目: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间接来源于(  )

A. 核能  B. 太阳能  C. 地热能  D. 生物质能

解析:化石能源是古代动植物遗体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形成的,动植物生长依赖太阳能(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因此化石能源间接来源于太阳能(B正确)。

答案:B

例题7:核裂变的链式反应控制 题目:核电站中,控制核裂变链式反应速度的部件是(  )

A. 核燃料  B. 控制棒  C. 热交换器  D. 汽轮机

解析:控制棒(如镉棒)可吸收中子,通过插入或拔出控制棒,调节反应堆内的中子数量,从而控制链式反应速度(B正确);核燃料是反应原料(A错误);热交换器传递热量(C错误);汽轮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D错误)。

答案:B

例题8: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判断 题目:下列设备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工作的是(  )

A. 燃油汽车(使用汽油)  B. 燃煤发电机(使用煤炭)

C. 太阳能路灯(使用太阳能电池)  D. 核动力潜艇(使用核能)

解析: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路灯利用太阳能工作(C正确);汽油、煤炭是化石能源,核能的核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A、B、D错误)。

答案:C

例题9: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 题目:太阳能电池板工作时,主要的能量转化是(  )

A. 太阳能→电能  B. 太阳能→内能  C. 电能→太阳能  D. 内能→太阳能

解析:太阳能电池利用光电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A正确);转化为内能的是太阳能热水器(B错误);C、D方向错误,不符合能量转化规律。

答案:A

例题10:核能的优点(环境影响) 题目:与燃煤发电相比,核电站发电的主要优点是(  )

A. 能量密度更低  B. 不排放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C. 核燃料可再生  D. 建设成本更低

解析:核电站正常运行时不排放二氧化碳(燃煤发电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这是其核心环境优点(B正确);核电站能量密度更高(A错误);核燃料不可再生(C错误);核电站建设成本高(D错误)。

答案:B

例题11:太阳能的缺点(间歇性) 题目:太阳能无法在夜晚持续供能,主要是因为(  )

A. 夜晚太阳不发光  B. 夜晚大气层阻挡太阳能

C. 太阳能的间歇性(夜晚无光照)  D. 夜晚温度低,太阳能无法转化

解析:太阳能依赖太阳光,夜晚太阳位于地球背面,无光照,导致太阳能无法持续获取,体现了太阳能的间歇性(C正确);太阳始终发光(A错误);夜晚无光照,与大气层阻挡无关(B错误);温度不影响太阳能的转化本质,关键是无光照(D错误)。

答案:C

例题12:核废料的处理问题 题目: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具有强放射性,下列处理核废料的方式中,合理的是(  )

A. 直接排放到海洋中  B. 深埋于地下稳定岩层中

C. 随意丢弃在垃圾场  D. 焚烧后再排放

解析:核废料需长期隔离,深埋于地下稳定岩层中(如花岗岩层),可防止放射性泄漏(B正确);直接排放、随意丢弃、焚烧均会导致环境污染,危害生物健康(A、C、D错误)。

答案:B

例题13:能源的转化判断(综合) 题目: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中,属于“太阳能→化学能”的是(  )

A. 太阳能热水器加热水  B.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C. 太阳能电池发电  D. 太阳能灶烧水

解析:植物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正确);A、D是太阳能→内能;C是太阳能→电能。

答案:B

例题14: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问题 题目:下列关于不可再生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可再生能源永远不会耗尽  B. 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后短期内可再生

C. 过度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会导致资源枯竭  D. 不可再生能源只有煤炭和石油

解析:不可再生能源储量有限,消耗后无法再生,过度消耗会导致资源枯竭(C正确);A、B错误;不可再生能源还包括天然气、核能等(D错误)。

答案:C

例题15:核聚变的应用(氢弹) 题目:氢弹爆炸利用的是哪种核能释放方式?(  )

A. 核裂变的可控反应  B. 核裂变的不可控反应

C. 核聚变的不可控反应  D. 核聚变的可控反应

解析:氢弹利用氢核的核聚变释放能量,且反应无法控制(瞬间剧烈爆炸,C正确);原子弹利用核裂变的不可控反应(B错误);核电站利用核裂变的可控反应(A错误);目前无可控核聚变应用(D错误)。

答案:C

例题16:太阳能的分布特点 题目:我国下列地区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A. 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  B.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

C. 东北平原(冬季寒冷)  D. 长江中下游平原(夏季多雨)

解析:太阳能资源与光照强度、日照时间有关,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光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B正确);四川盆地多阴雨,光照弱(A错误);东北、长江中下游光照条件不如青藏高原(C、D错误)。

答案:B

例题17: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题目:下列措施中,有利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是(  )

A. 大量开采煤炭,满足能源需求  B. 研发高效太阳能电池,提高太阳能利用率

C. 禁止使用所有不可再生能源  D. 随意排放核废料,降低处理成本

解析:研发高效太阳能电池,可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B正确);大量开采煤炭会加速资源枯竭(A错误);目前无法完全禁止不可再生能源(C错误);随意排放核废料污染环境(D错误)。

答案:B

例题18:核能与太阳能的能量来源对比 题目:核电站的核能与太阳的能量来源,本质区别是(  )

A. 核电站来自核裂变,太阳来自核聚变  B. 核电站来自核聚变,太阳来自核裂变

C. 两者均来自核裂变  D. 两者均来自核聚变

解析:核电站利用核裂变释放能量,太阳内部发生核聚变释放能量,本质区别是核能产生方式(A正确)。

答案:A

例题19:太阳能储能的必要性 题目:为解决太阳能的间歇性问题,通常需要配备储能设备(如蓄电池),其作用是(  )

A. 提高太阳能的能量密度  B. 储存白天多余的电能,供夜晚或阴天使用

C. 减少太阳能的污染  D. 延长太阳能电池的寿命

解析:储能设备的核心作用是“储存能量”,将白天太阳能转化的多余电能储存起来,弥补夜晚或阴天无光照时的能源缺口(B正确);与能量密度、污染、电池寿命无关(A、C、D错误)。

答案:B

例题20:能源分类的综合判断 题目:请判断下列能源的类型(填“一次/二次能源”“可再生/不可再生能源”):

(1)风能;(2)核能;(3)电能;(4)石油。

解析:(1)风能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一次能源),且可不断再生(可再生能源);(2)核能的核燃料直接获取(一次能源),储量有限(不可再生能源);(3)电能需通过一次能源转化(二次能源),其可再生性取决于原始能源(如水电转化的电能间接可再生,但火电转化的电能间接不可再生,初中阶段只需判断为二次能源);(4)石油直接获取(一次能源),不可再生(不可再生能源)。

答案:(1)一次能源、可再生能源;(2)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3)二次能源;(4)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物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