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选修3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一、判断的概述
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例如,“天空是蓝色的”“张三是一名学生”等,都是对事物或对象的某种性质或关系作出了断定。
判断的基本特征:一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即要么肯定,要么否定。比如“地球是圆的”就是肯定判断,“地球不是方的”就是否定判断。二是有真假之分,符合实际的判断为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为假判断。如“太阳从东方升起”是真判断,“太阳从西方升起”则是假判断。
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判断的表达:判断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但并非所有语句都表达判断。一般来说,陈述句表达判断,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判断,但在一定语境下,疑问句中的反问句也可以表达判断。例如,“难道你不认为他是对的吗?”实际上表达了“你应该认为他是对的”这一判断。
判断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判断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可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
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的含义: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的”“有的花不是红色的”等。
性质判断的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的范围,如“所有”“有的”等;主项表示被断定的对象,如“金属”“花”等;联项表示主项和谓项之间的联系,常用“是”或“不是”来表示;谓项表示主项所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如“导电的”“红色的”等。
性质判断的种类:根据质,即判断所用的联项是“是”还是“不是”,可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根据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可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常用“所有”“一切”等表示,如“所有的人都要呼吸”;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常用“有的”“有些”等表示,如“有的学生是优秀学生”;单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单个的事物,如“李白是唐代诗人”。把质和量结合起来,性质判断可分为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会造成表达不准确;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确保判断的恰当性。例如,“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就缺少主项,应改为“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的含义:关系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例如,“小王比小李高”“小张和小赵是好朋友”等,都是对对象之间关系的断定。
关系判断的构成: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关系者项是表示关系承担者的概念,如上述例子中的“小王”“小李”“小张”“小赵”等;关系项是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概念,如“比……高”“是……好朋友”等;量项则是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概念,如“所有的”“有的”等,但在很多关系判断中量项可以省略。
关系判断的种类: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反对称性关系和非对称性关系。对称性关系是指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关系,如“同学”关系;反对称性关系是指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必不具有这种关系,如“大于”关系;非对称性关系是指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如“喜欢”关系。此外,根据关系的传递性,还可分为传递性关系、反传递性关系和非传递性关系。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复合判断的含义: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例如,“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我就不出门”就是一个复合判断,其中“如果……那么……”是联结词,“明天下雨”和“我就不出门”是支判断。
复合判断的种类:根据联结词的不同,复合判断可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联言判断的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例如,“他既聪明又勤奋”,就是断定了“他聪明”和“他勤奋”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联言判断的构成:联言判断由联言支和联结项组成。联言支是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如上述例子中的“他聪明”和“他勤奋”;联结项常用“并且”“既……又……”“不但……而且……”等词语表示。
联言判断的真假:联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联言支的真假。只有当所有联言支都为真时,联言判断才为真;只要有一个联言支为假,联言判断就为假。例如,“他既会唱歌又会跳舞”,只有当“他会唱歌”和“他会跳舞”都为真时,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选言判断的含义: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例如,“要么你去,要么我去”,就是对“你去”和“我去”这两种可能情况的断定。
选言判断的构成:选言判断由选言支和联结项组成。选言支是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如上述例子中的“你去”和“我去”;联结项常用“或者……或者……”“要么……要么……”等词语表示。
选言判断的种类:根据选言支之间的关系,选言判断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是指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如“或者你去,或者我去,或者我们一起去”;不相容选言判断是指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同时存在,如“要么你去,要么我去”。
选言判断的真假: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选言支中是否至少有一个为真,只要有一个选言支为真,相容选言判断就为真,只有当所有选言支都为假时,相容选言判断才为假。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则取决于选言支中是否只有一个为真,当且仅当有一个选言支为真时,不相容选言判断才为真,否则为假。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假言判断的含义: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例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湿”,就是断定“天下雨”是“地湿”的条件。
假言判断的构成:假言判断由前件、后件和联结项组成。前件是表示条件的判断,如“天下雨”;后件是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如“地湿”;联结项常用“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则……”等词语表示。
假言判断的种类:根据前件和后件之间的条件关系,假言判断可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指前件所断定的情况是后件所断定情况的充分条件,即有前件必有后件,无前件未必无后件,常用“如果……那么……”等联结项,如“如果物体受到摩擦,那么它就会发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指前件所断定的情况是后件所断定情况的必要条件,即无前件必无后件,有前件未必有后件,常用“只有……才……”等联结项,如“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指前件所断定的情况既是后件所断定情况的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即有前件必有后件,无前件必无后件,常用“当且仅当……则……”等联结项,如“当且仅当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则它是等角三角形”。
假言判断的真假: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前件是否为后件的充分条件,若前件真而后件假,则该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假,其他情况下均为真。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前件是否为后件的必要条件,若前件假而后件真,则该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假,其他情况下均为真。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前件是否为后件的充分必要条件,当且仅当前件和后件同真或同假时,该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真,否则为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