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选修2 第七课 做个明白的劳动者
一、立足职场有法宝
法律守护劳动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为了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现,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最为重要的两部法律。这些法律法规构建了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从多个方面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它们明确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了劳动关系的建立、履行和解除等各个环节,为劳动者在就业、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权益保驾护航,是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这是劳动法的核心原则,贯穿于劳动法律规范的始终。劳动法通过详细规定劳动者的各项具体权利,如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以及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全方位地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同时,相应地规定了用人单位的各项义务,以确保劳动者的权益能够得到切实实现。这一原则体现了劳动法对劳动者这一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有助于平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力量对比,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原则:一方面,劳动法保障劳动者在就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平等竞争权,禁止用人单位基于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因素对劳动者进行歧视,确保劳动者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参与就业竞争,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女职工、未成年工等特殊劳动者群体,劳动法给予了特殊的劳动保护。例如,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未成年工实行特殊的劳动保护措施,包括限制工作时间、禁止从事某些危险有害作业等。这种特殊保护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关注,以及对其合法权益的充分尊重,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基准制约相结合原则: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有一定的劳动行为自主权,能够自主选择职业、决定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等。然而,这种自主权并非绝对,必须在劳动基准的制约下行使。劳动基准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在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必须遵守的最低劳动标准。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劳动基准的要求,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劳动者也应在劳动基准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自主权。这一原则既保障了劳动者的自主权利,又确保了用人单位的用工管理符合基本的法律规范,实现了劳动者权益保护与用人单位经营自主权之间的平衡。
二、明明白白工作
劳动合同的含义与意义:
含义: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它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以书面形式详细规定了双方在劳动过程中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重要事项。劳动合同的签订标志着劳动关系的正式建立,双方的权利义务从此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意义: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合同是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休息休假等权益,一旦用人单位违反合同约定,劳动者可以依据合同主张自己的权利,使自己在劳动关系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劳动合同有助于规范用工行为,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依法对劳动者进行管理和约束,同时也为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支持,有利于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劳动合同的内容:
必备条款: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必备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这些必备条款涵盖了劳动关系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用人单位的用工管理,是劳动合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备条款:除了必备条款外,劳动合同还可以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约定一些可备条款,如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这些可备条款是对必备条款的补充和细化,能够更加全面地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劳动合同更加具体、完善,更好地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
签订劳动合同应注意的事项:
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签订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这是劳动合同订立的基本原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协商,就合同的各项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确保合同的内容真实反映双方的意愿和要求。任何一方不得凭借优势地位强迫对方签订不平等的合同,否则合同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或部分无效。
仔细审查合同条款: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应当仔细审查合同的各项条款,特别是涉及自身权益的重要条款,如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要确保合同条款明确、具体、合法,不存在模糊不清、不合理或违法的情况。如果发现合同条款存在问题,应当及时与用人单位协商修改,避免日后因合同条款不明确而引发劳动纠纷。
保留证据: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应当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文本、工资条、工作证、考勤记录等。这些证据在日后可能发生的劳动纠纷中具有重要的证明作用,能够帮助劳动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工资条可以证明劳动者的工资待遇情况,考勤记录可以证明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出勤情况等。
三、清清楚楚维权
劳动者的维权途径:
协商解决: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协商解决是一种较为便捷、高效的方式。劳动者可以首先尝试与用人单位进行友好协商,就争议事项直接沟通,寻求达成和解协议。在协商过程中,双方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通过平等、自愿的协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协商解决不仅能够快速解决问题,避免劳动争议的进一步升级,还有助于维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劳动仲裁:如果协商不成,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法定程序,具有专业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其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劳动者在申请劳动仲裁时,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同时提供相关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仲裁委员会在受理申请后,将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仲裁裁决。
提起诉讼:劳动者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将依法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诉讼是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司法途径,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加公正、权威的司法救济,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诉讼过程中,劳动者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法院将根据双方提交的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审理和判决。
依法维权的重要性:劳动者依法维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直接关系到劳动者自身的切身利益。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其合法权益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侵害。通过依法维权,劳动者能够维护自己应得的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权益,确保自己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保障,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度。其次,依法维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劳动法律法规的实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劳动者依法维权能够促使用人单位遵守法律法规,规范用工行为,避免用人单位利用优势地位侵犯劳动者权益,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竞争环境和正常的劳动秩序。最后,依法维权对于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也具有重要作用。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时,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