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必修4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了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例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奋勇前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定理想信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措施: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

含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表现: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意义: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道法基础

高中政治 必修4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