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必修2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能够确保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一方面,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如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调节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对经济运行进行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企业、居民、政府等。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其经营活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居民作为消费者和投资者,通过消费和投资行为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和经济运行。政府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宏观调控者、市场监管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有机组合而成的群体系统,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是生产要素进行交换和配置的场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是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系统。主要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经济手段是指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法律手段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能够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市场主体在利益驱动下,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能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避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缺陷。政府能够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引导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能够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相结合,既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和正义,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让市场主体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导下,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高效运行。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都要尽量减少干预,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加强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加强和优化公共政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