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必修4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与实践:

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在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因在于,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道法基础

高中政治 必修4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