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初中、高中化学知识
100个初中化学知识
基本概念
1. 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形状改变等。
3. 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4.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5.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6.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7.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溶液等。
8.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氢气等。
9.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二氧化碳等。
10.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氧化铜、氧化镁等。
化学实验
11. 常用仪器:包括试管、烧杯、酒精灯、量筒、托盘天平、胶头滴管、漏斗、玻璃棒等。
12. 药品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或镊子取用,液体药品一般用倾倒法或胶头滴管取用。
13. 酒精灯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14. 给物质加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等;需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等。
15. 过滤:用于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操作要点为“一贴、二低、三靠”。
16. 蒸发:用于从溶液中获得溶质,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过热而飞溅,当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17. 仪器连接:一般左手持口大的仪器,右手持插入的仪器,先将插入仪器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轻轻转动插入。
18. 检查装置气密性:常用方法有加热法、注水法等,通过观察气泡或液面变化判断装置是否漏气。
空气
19. 空气组成: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20.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实验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
21. 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2. 氮气的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23. 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等,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等。
氧气的制取
24. 工业制法: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
25. 实验室制法:
加热高锰酸钾:\(2KMnO_{4}\stackrel{\Delta}{=\!=\!=}K_{2}MnO_{4}+MnO_{2}+O_{2}\uparrow\)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2KClO_{3}\stackrel{MnO_{2}}{\underset{\Delta}{\rightleftharpoons}}2KCl + 3O_{2}\uparrow\)
分解过氧化氢溶液:\(2H_{2}O_{2}\stackrel{MnO_{2}}{=\!=\!=}2H_{2}O + O_{2}\uparrow\)
26. 发生装置: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采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分解过氧化氢溶液采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
27. 收集方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水与溶液
28. 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电解水实验可证明,\(2H_{2}O\stackrel{通电}{=\!=\!=}2H_{2}\uparrow+O_{2}\uparrow\)。
29. 水的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熔点是0℃,能溶解许多物质,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30.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2.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33. 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可用于查找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
34. 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计算公式为\(溶质质量分数=\frac{溶质质量}{溶液质量}\times100\%\)。
碳和碳的氧化物
35. 碳的单质:常见的有金刚石、石墨、\(C_{60}\)等。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切割玻璃等;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于制作电极等;\(C_{60}\)形似足球,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6. 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可燃性:\(C+O_{2}\stackrel{点燃}{=\!=\!=}CO_{2}\)(充分燃烧);\(2C+O_{2}\stackrel{点燃}{=\!=\!=}2CO\)(不充分燃烧)
还原性:\(C+2CuO\stackrel{高温}{=\!=\!=}2Cu+CO_{2}\uparrow\)
37. 二氧化碳的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_{2}+Ca(OH)_{2}=\!=\!=CaCO_{3}\downarrow+H_{2}O\)。
38. 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CaCO_{3}+2HCl=\!=\!=CaCl_{2}+H_{2}O + CO_{2}\uparrow\),采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9. 一氧化碳的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
可燃性:\(2CO+O_{2}\stackrel{点燃}{=\!=\!=}2CO_{2}\)
还原性:\(CO+CuO\stackrel{\Delta}{=\!=\!=}Cu+CO_{2}\)
燃料及其利用
40.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41. 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灭火。
42.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43. 煤的干馏: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得到焦炭、煤焦油、煤气等产品,属于化学变化。
44. 石油的分馏: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产品,属于物理变化。
45.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_{4}\),具有可燃性,\(CH_{4}+2O_{2}\stackrel{点燃}{=\!=\!=}CO_{2}+2H_{2}O\)。
46. 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_{2}H_{5}OH\),具有可燃性,可作为燃料,\(C_{2}H_{5}OH + 3O_{2}\stackrel{点燃}{=\!=\!=}2CO_{2}+3H_{2}O\)。
47.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等,具有可再生、无污染等优点。
金属和金属材料
48. 金属的物理性质:具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9.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与氧气反应: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与酸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如\(Zn+H_{2}SO_{4}=\!=\!=ZnSO_{4}+H_{2}\uparrow\)。
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如\(Fe+CuSO_{4}=\!=\!=FeSO_{4}+Cu\)。
50.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51. 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低。
酸、碱、盐
52. 酸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盐酸、硫酸、硝酸等。
53. 酸的化学性质: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54. 碱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55. 碱的化学性质: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56. 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等。
57. 盐的化学性质:
与金属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与酸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与碱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
58. 常见的酸:
盐酸: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的瓶盖,会出现白雾。
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浓硫酸稀释时要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59. 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60. 常见的盐:
氯化钠:俗称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水溶液呈碱性,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等。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也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碳酸钙:是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可作建筑材料,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化学肥料
61. 化肥的种类: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
62. 氮肥:含有氮元素的肥料,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常见的有尿素\(CO(NH_{2})_{2}\)、氯化铵\(NH_{4}Cl\)等。
63. 磷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能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常见的有磷矿粉\(Ca_{3}(PO_{4})_{2}\)等。
64. 钾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能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常见的有氯化钾\(KCl\)、硫酸钾\(K_{2}SO_{4}\)等。
65. 复合肥: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的化肥,如硝酸钾\(KNO_{3}\)等。
化学与生活
66.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
67.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蛋清等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68. 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包括葡萄糖、蔗糖、淀粉等,大米、面粉、玉米等富含糖类。
69. 油脂:是重要的供能物质,在人体内经氧化放出热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植物油和动物脂肪都属于油脂。
70. 维生素:在人体内需要量很小,但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缺乏维生素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缺乏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等。
71.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人体中的元素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如氧、碳、氢、氮、钙等,微量元素如铁、锌、硒、碘等,缺乏某些元素会导致疾病,如缺铁会引起贫血,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等。
72. 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具有强度高、密度小、耐腐蚀等优点,但废弃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
73. 天然纤维:包括棉、麻、丝、毛等,具有吸水性强、透气性好等优点,但强度相对较低。
74. 复合材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复合在一起制成的新材料,如玻璃钢等,具有综合性能好等优点。
化学用语
75.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符号,如H表示氢元素,O表示氧元素等。
76.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H_{2}O\)表示水,\(CO_{2}\)表示二氧化碳等。
77.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如\(2H_{2}+O_{2}\stackrel{点燃}{=\!=\!=}2H_{2}O\),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能体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78. 离子符号:表示离子的符号,如\(Na^{+}\)表示钠离子,\(Cl^{-}\)表示氯离子等。
79. 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元素的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化学计算
80.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81.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如\(H_{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times2 + 16 = 18\)。
82. 物质组成的计算:根据化学式可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
83.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已知一种物质的质量,可计算出其他物质的质量。
化学与环境
84. 空气污染: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防治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等。
85. 水污染:来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等,防治方法有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生活污水
100个高中化学知识
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单位是摩尔(\(mol\))。
2. 阿伏伽德罗常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为\(N_{A}\),近似值为\(6.02×10^{23}mol^{-1}\)。
3.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单位是\(g/mol\)。
4. 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为\(V_{m}\),在标准状况下\(V_{m}=22.4L/mol\)。
5. 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符号为\(c_{B}\),单位是\(mol/L\)。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6.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7.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8.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9.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10. 氧化还原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11. 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
12. 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
金属及其化合物
13. 钠:一种活泼金属,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密度比水小,熔点低,能与水、氧气等发生剧烈反应。
14. 钠的氧化物:氧化钠\(Na_{2}O\)是白色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过氧化钠\(Na_{2}O_{2}\)是淡黄色固体,可作为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的供氧剂。
15. 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易潮解,可用于造纸、印染等工业。
16. 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水溶液呈碱性,可用于玻璃、肥皂、造纸等工业。
17.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受热易分解,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制作发酵粉等。
18. 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19. 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20. 氢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氢氧化物,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
21. 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有较强的还原性,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22. 铁的氧化物:有氧化亚铁\(FeO\)、氧化铁\(Fe_{2}O_{3}\)、四氧化三铁\(Fe_{3}O_{4}\)等,氧化铁俗称铁红,可用于炼铁、制作红色颜料等。
23. 铁的氢氧化物:氢氧化亚铁\(Fe(OH)_{2}\)是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氢氧化铁\(Fe(OH)_{3}\),氢氧化铁是红褐色沉淀。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24. 硅: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可用于制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
25. 二氧化硅: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可用于制造玻璃、陶瓷等。
26. 硅酸:是一种弱酸,可通过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制得,硅胶可作干燥剂。
27. 氯: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具有强氧化性。
28. 氯水:氯气的水溶液,含有多种微粒,如\(Cl_{2}\)、\(HClO\)、\(Cl^{-}\)、\(H^{+}\)等,具有漂白性。
29. 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漂白,不稳定,易分解。
30. 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具有漂白性,但漂白后的物质不稳定,易恢复原色。
31. 三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硫酸。
32. 硫酸:是一种强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可用于化肥、农药、炸药等工业。
33. 硝酸:是一种强酸,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浓硝酸见光或受热易分解。
34. 氮的氧化物:如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_{2}\)等,是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
35. 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可用于制造氮肥等。
36. 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可产生氨气,可用于检验铵根离子。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37.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共有7个周期,16个族。
38.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
39.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方面。
40.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金属性越强,元素的原子越易失电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元素的原子越易得电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41. 化学键: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42. 离子键: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一般存在于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中。
43.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可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44. 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熔沸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45. 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比范德华力强,可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溶解性增强等。
化学反应与能量
46.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当放出的能量大于吸收的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47.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需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和反应热的数值及单位。
48. 燃烧热:在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49.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50. 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可用于计算难以直接测定的反应热。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51. 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是\(mol/(L·s)\)或\(mol/(L·min)\)等。
5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升高温度、使用催化剂等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53.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而改变的状态。
54. 化学平衡常数: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nB(g)\rightleftharpoons pC(g)+qD(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frac{[C]^{p}[D]^{q}}{[A]^{m}[B]^{n}}\),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55.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这些条件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56. 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57. 弱电解质的电离: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如醋酸的电离\(CH_{3}COOH\rightleftharpoons CH_{3}COO^{-}+H^{+}\)。
58. 电离平衡常数:对于一元弱酸\(HA\),\(K_{a}=\frac{c(H^{+})·c(A^{-})}{c(HA)}\);对于一元弱碱\(BOH\),\(K_{b}=\frac{c(B^{+})·c(OH^{-})}{c(BOH)}\),电离平衡常数越大,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
59. 水的电离: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H_{2}O\rightleftharpoons H^{+}+OH^{-}\),\(K_{w}=c(H^{+})·c(OH^{-})=1×10^{-14}\)(\(25℃\)时)。
60. 溶液的酸碱性:当\(c(H^{+})>c(OH^{-})\)时,溶液呈酸性;当\(c(H^{+})<c(OH^{-})\)时,溶液呈碱性;当\(c(H^{+})=c(OH^{-})\)时,溶液呈中性。
61. pH:\(pH=-\lg c(H^{+})\),可用于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62. 盐类的水解: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盐类水解促进水的电离,使溶液呈现不同的酸碱性。
63. 水解平衡常数:对于一元弱酸强碱盐\(MA\),\(K_{h}=\frac{K_{w}}{K_{a}}\);对于一元弱碱强酸盐\(BA\),\(K_{h}=\frac{K_{w}}{K_{b}}\),水解平衡常数越大,盐的水解程度越大。
64. 沉淀溶解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当难溶电解质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溶解速率和沉淀速率相等的状态,如\(AgCl(s)\rightleftharpoons Ag^{+}(aq)+Cl^{-}(aq)\)。
65. 溶度积常数:对于难溶电解质\(A_{m}B_{n}\),\(K_{sp}=c^{m}(A^{n+})·c^{n}(B^{m-})\),可用于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等。
有机化学基础
66. 有机物:一般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一些简单的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除外。
67. 烃:仅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烯、苯等。
68. 甲烷:是最简单的烃,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可发生取代反应。
69.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可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等。
70.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具有可燃性,能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
71. 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如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等。
72. 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具有可燃性,可发生氧化反应、酯化反应等。
73. 乙酸:俗称醋酸,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具有酸性,能发生酯化反应。
74. 酯化反应: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如乙酸与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75. 基本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等,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76.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如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等,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77.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可分为油和脂肪,在人体内可发生水解反应提供能量。
78.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可发生水解、盐析、变性等反应。
化学实验基础
79. 常见化学仪器:如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量筒、容量瓶、滴定管、托盘天平、酒精灯、玻璃棒等,各有其特定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80.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与洗涤、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等。
81. 物质的检验:可根据物质的特殊性质或反应现象来检验,如用焰色反应检验金属离子,用淀粉检验碘单质等。
82.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重结晶等,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状态选择合适的方法。
83. 气体的制备: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氯气、氨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包括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等。
84.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对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简约性等进行评价和优化。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85. 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包括金属的冶炼方法,如热分解法、热还原法、电解法等,根据金属的活泼性选择合适的冶炼方法。
86.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从海水中提取多种物质,如氯化钠、溴、镁、碘等,涉及蒸发结晶、氧化还原反应、萃取等多种化学方法。
87. 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煤的干馏、气化和液化,石油的分馏、裂化和裂解,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等,可获得多种化工产品。
88.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提倡绿色化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化学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89. 绿色化学的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重要指标之一。
化学计算
90. 物质的量相关计算: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和计算。
91.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进行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物质的量等的计算。
92. 溶液浓度的计算: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等。
93.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如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式计算反应速率,根据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等。
94. 水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利用水的电离平衡、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进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和比较。
95. pH的计算:根据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或氢氧根离子浓度计算溶液的pH,以及强酸强碱混合溶液、稀释溶液等情况下的pH计算。
化学中的STSE
96. 化学与生活:如食品添加剂、药物合成、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97. 化学与能源:包括化石燃料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等,关注能源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98. 化学与材料:各种材料的性能、制备和应用,如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以及新材料的研发趋势。
99. 化学与环境: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以及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实践,增强环保意识。
100. 化学与科技:化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重要贡献,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