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37 原子结构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对电子来说都较大,且二者质量近似相等.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运动。电子的质量很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
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数量关系: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 核外电子数。对于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对于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核素与同位素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1}_{1}H\)、\(^{2}_{1}H\)、\(^{3}_{1}H\)是氢元素的三种不同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但物理性质有所不同。如\(^{12}_{6}C\)、\(^{13}_{6}C\)、\(^{14}_{6}C\)互为同位素,它们在考古、医学等领域有不同的应用.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分层排布: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分别用\(K\)、\(L\)、\(M\)、\(N\)、\(O\)、\(P\)、\(Q\)等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电子层容纳电子数: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个 ;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32\)个。 当电子层作为最外层时,\(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当电子层作为次外层时,\(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泡利原理: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它们的自旋状态相反.
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如\(_{17}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圈内数字\(17\)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从内到外各层电子数分别为\(2\)、\(8\)、\(7\).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周期数与能层数: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该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
族序数与价电子数: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副族元素的族序数与价电子数有关,一般来说,价电子包括最外层电子和次外层的部分电子 。
分区与原子结构:根据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可将元素周期表分为\(s\)区、\(p\)区、\(d\)区、\(ds\)区和\(f\)区。\(s\)区元素的价电子构型为\(ns^{1-2}\);\(p\)区元素的价电子构型为\(ns^{2}np^{1-6}\);\(d\)区元素的价电子构型为\((n - 1)d^{1-9}ns^{1-2}\);\(ds\)区元素的价电子构型为\((n - 1)d^{10}ns^{1-2}\);\(f\)区元素包括镧系和锕系.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原子半径: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半径的大小与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有关,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第一电离能: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存在反常现象,如\(ⅡA\)族和\(Ⅴ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元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第一电离能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
电负性: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逐渐减小。一般来说,金属元素电负性小于\(1.8\),非金属元素电负性大于\(1.8\)。电负性可用于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以及化学键的类型,电负性之差大于\(1.7\)的一般为离子键,小于\(1.7\)的一般为共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