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10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律的定义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这一规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对大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系统研究后总结发现的,它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基本理论之一。

二、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

(一)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但核电荷数逐渐增加,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导致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例如,第三周期的钠(\(Na\))、镁(\(Mg\))、铝(\(Al\))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所以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比如,碱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等,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最高正化合价: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升高,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O\)、\(F\)除外)。例如,第三周期元素中,钠的最高正化合价为\(+1\),镁为\(+2\),铝为\(+3\)。

最低负化合价: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逐渐升高,且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H\)除外)。如第三周期中,硅的最低负化合价为\(-4\),磷为\(-3\),硫为\(-2\),氯为\(-1\)。

(三)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置换出氢越容易,金属性越强。例如,钠与水剧烈反应,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与热水反应较快,铝与水几乎不反应,说明金属性\(Na\gt Mg\gt Al\)。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氢氧化钠的碱性强于氢氧化镁,氢氧化镁的碱性强于氢氧化铝,也可得出金属性\(Na\gt Mg\gt Al\)。

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例如,氟气与氢气在暗处就能剧烈反应,氯气与氢气在光照或点燃条件下反应,溴与氢气反应需要加热,碘与氢气反应需要持续加热且反应可逆,说明非金属性\(F\gt Cl\gt Br\gt I\)。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高氯酸的酸性强于硫酸,硫酸的酸性强于磷酸,可判断非金属性\(Cl\gt S\gt P\)。

三、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重复,导致元素的性质也随之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预测元素的性质: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周期律,可以预测未知元素的原子结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等性质,为研究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提供指导。

比较元素的性质:能够方便地比较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等性质的强弱,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变化规律。

指导化学学习和研究:元素周期律为化学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有助于系统地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为新材料、新药物等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例如,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等。

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它贯穿于整个化学学习过程,对于理解和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原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考化学中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

化学基础

高中化学 10 元素周期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