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11 化学键
一、化学键的概念
化学键是指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既包括原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也包括原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当吸引作用和排斥作用达到平衡时,就形成了化学键。化学键的形成与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密切相关,它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二、化学键的类型
(一)离子键
定义:离子键是指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形成条件: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元素(如第ⅠA族、第ⅡA族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如第ⅥA族、第ⅦA族的非金属元素)之间容易形成离子键。例如,钠(\(Na\))与氯(\(Cl\))反应时,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氯化钠(\(NaCl\)),其中存在离子键。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常见的离子化合物有强碱、大多数盐以及活泼金属氧化物等。例如,氢氧化钠(\(NaOH\))、硫酸钠(\(Na_{2}SO_{4}\))、氧化镁(\(MgO\))等都是离子化合物。
(二)共价键
定义: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形成条件: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一般形成共价键。例如,氢气(\(H_{2}\))分子中,两个氢原子通过共用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氯化氢(\(HCl\))分子中,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共用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_{2}\))、水(\(H_{2}O\))、氨(\(NH_{3}\))等都是共价化合物。
共价键的类型:根据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共价键可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这样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例如,在氯气(\(Cl_{2}\))分子、氧气(\(O_{2}\))分子中都存在非极性键。
极性共价键: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一方,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例如,在氯化氢(\(HCl\))分子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使氯原子略显负电性,氢原子略显正电性,形成极性键。
三、化学键与物质构成的关系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例如,氢氧化钠(\(NaOH\))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是离子键,而氢氧根离子内部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是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只含有共价键,不存在离子键。
稀有气体分子是单原子分子,不存在化学键,其分子间存在微弱的范德华力。
四、电子式
定义:电子式是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书写方法:
原子的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小叉“×”表示其最外层电子数。例如,氢原子的电子式为\(H·\),氧原子的电子式为\(·O······\)。
离子的电子式: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如钠离子的电子式为\(Na^{+}\);简单阴离子的电子式要在元素符号周围标出最外层电子,并用方括号括起来,在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如氯离子的电子式为\([:Cl:]^{-}\)。复杂离子的电子式也要用方括号括起来,如铵根离子的电子式为\([H:N:H]^{+}\)。
共价分子的电子式:将成键原子的电子式组合在一起,共用电子对用短线或小黑点、小叉表示。例如,氢气分子的电子式为\(H:H\),氯化氢分子的电子式为\(H:Cl:\),二氧化碳分子的电子式为\(:O::C::O:\)。
五、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化学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时,会释放能量。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就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以及化学键断裂和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键与物质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如物质的三态变化,分子间作用力发生改变,但化学键未发生断裂和形成;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必然伴随着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从而导致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化学键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本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考中也是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