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09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构成: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
核素与同位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例如,氢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氕(\(^1_1H\))、氘(\(^2_1H\)或D)、氚(\(^3_1H\)或T)。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但物理性质有所不同。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层排布,离核越近的电子层能量越低。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为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其中1、2、3周期为短周期,4、5、6周期为长周期,第7周期为不完全周期。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分为16个族,其中7个主族、7个副族、1个第Ⅷ族和1个0族。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三、元素周期律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最高正化合价: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升高,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O\)、\(F\)除外);最低负化合价: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最低负化合价逐渐升高,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H\)除外)。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四、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预测元素的性质: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预测其原子结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等性质。
比较元素的性质:可以比较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等性质的强弱。
寻找新材料: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五、相关例题
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性质:
若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11 2 8 1,该元素为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ⅠA族,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元素,具有强还原性,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若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17 2 8 7,该元素为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氢气在光照或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氢。
根据元素周期律比较下列性质的大小:
原子半径:\(Na\gt Mg\gt Al\),因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金属性:\(K\gt Na\gt Li\),因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F\gt Cl\gt Br\),因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F\gt HCl\gt HBr\),因为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知识,对于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规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