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化学 63 常见气体的制备

氧气(\(O_{2}\))

反应原理:

加热高锰酸钾:\(2KMnO_{4}\stackrel{\Delta}{=\!=\!=}K_{2}MnO_{4}+MnO_{2}+O_{2}\uparrow\)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2KClO_{3}\stackrel{MnO_{2}}{\underset{\Delta}{\rightleftharpoons}}2KCl + 3O_{2}\uparrow\)

分解过氧化氢溶液:\(2H_{2}O_{2}\stackrel{MnO_{2}}{=\!=\!=}2H_{2}O + O_{2}\uparrow\)

发生装置:

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时,采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需使用酒精灯、试管、铁架台等仪器,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时,采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使用锥形瓶或烧瓶、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等仪器。

收集方法:

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也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H_{2}\))

反应原理:

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_{2}SO_{4}=\!=\!=ZnSO_{4}+H_{2}\uparrow\)

锌和稀盐酸反应:\(Zn + 2HCl=\!=\!=ZnCl_{2}+H_{2}\uparrow\)

发生装置:采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如使用启普发生器或简易装置,由长颈漏斗、锥形瓶、导气管等组成。

收集方法:

氢气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二氧化碳(\(CO_{2}\))

反应原理: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_{3}\))与稀盐酸反应:\(CaCO_{3}+2HCl=\!=\!=CaCl_{2}+H_{2}O + CO_{2}\uparrow\)

发生装置:采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可使用锥形瓶、长颈漏斗、双孔塞、导气管等仪器。

收集方法: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氯气(\(Cl_{2}\))

反应原理:

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MnO_{2}+4HCl(浓)\stackrel{\Delta}{=\!=\!=}MnCl_{2}+Cl_{2}\uparrow + 2H_{2}O\)

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2KMnO_{4}+16HCl(浓)=\!=\!=2KCl + 2MnCl_{2}+5Cl_{2}\uparrow + 8H_{2}O\)(该反应不需要加热)

发生装置:

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时,采用固体和液体加热型发生装置,需使用酒精灯、圆底烧瓶、分液漏斗、双孔塞、导气管等仪器。

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时,采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但一般用分液漏斗控制浓盐酸的滴加速度。

收集方法:

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氯气能溶于水,但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也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

氨气(\(NH_{3}\))

反应原理: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2NH_{4}Cl + Ca(OH)_{2}\stackrel{\Delta}{=\!=\!=}CaCl_{2}+2NH_{3}\uparrow + 2H_{2}O\)

发生装置:采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使用酒精灯、试管、铁架台等仪器,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且收集氨气的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

收集方法:

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二氧化硫(\(SO_{2}\))

反应原理:

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Na_{2}SO_{3}+H_{2}SO_{4}(浓)=\!=\!=Na_{2}SO_{4}+SO_{2}\uparrow + H_{2}O\)

发生装置:采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可使用锥形瓶、分液漏斗、导气管等仪器。

收集方法:

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在制备气体时,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同时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化学基础

实验化学 63 常见气体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