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04 水、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化学式、化合价
水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
密度: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为1g/cm³。当温度高于或低于4℃时,其密度都会变小。这一特性使得冰能够浮在水面上,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溶解性: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能溶解许多物质,如氯化钠、蔗糖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这与物质的性质以及水的分子结构有关。
三态变化:水在常温下为液态,在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达到100℃时,水会沸腾变成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变成固态的冰,发生凝固现象。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和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水的化学性质
稳定性:水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不易分解。但在通电的条件下,水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_{2}O \stackrel{通电}{=\!=\!=} 2H_{2}\uparrow + O_{2}\uparrow\)。
与某些氧化物反应:水可以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例如,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 + H_{2}O =\!=\!= Ca(OH)_{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H_{2}O + CO_{2}=\!=\!= H_{2}CO_{3}\)。
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和叶绿素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_{2}O + 6CO_{2} \stackrel{光照、叶绿素}{=\!=\!=} C_{6}H_{12}O_{6}+ 6O_{2}\)。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中,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_{6}H_{12}O_{6}+ 6O_{2}=\!=\!= 6H_{2}O + 6CO_{2}\)。
水的组成
电解水实验:通过电解水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小,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大,能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而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水分子的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H_{2}O\)。
水的净化
沉淀:让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自然沉降到水底,使水变得相对澄清。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通过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
吸附:利用活性炭等具有吸附性的物质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蒸馏:通过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然后再将水蒸气冷却凝结成液态水,得到的蒸馏水是纯度较高的水,几乎不含杂质。
水资源的保护
水资源现状: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但其中大部分是海水,淡水只占全球水储量的2.53%,且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更少。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节约用水: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节约用水,如随手关闭水龙头、使用节水器具、一水多用等。
防治水污染: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包括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等。
水是生命之源,在初中化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化学变化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纯净物 之 单质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以下是关于单质的详细介绍:
一、单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由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具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金属特性。常见的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铝(\(Al\))、金(\(Au\))、银(\(Ag\))、锌(\(Zn\))等。金属单质在化学反应中通常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非金属单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根据其物理状态和性质可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
气态非金属单质:如氢气(\(H_{2}\))、氧气(\(O_{2}\))、氮气(\(N_{2}\))、氯气(\(Cl_{2}\))等,它们一般是双原子分子,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其中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氮气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常用作保护气,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消毒等。
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硫(\(S\))、磷(\(P\))、硅(\(Si\))等。碳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石墨等,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但化学性质相似。硫有多种形态,如斜方硫、单斜硫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磷有红磷和白磷等,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红磷着火点较高,相对稳定。硅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电子工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液态非金属单质:溴(\(Br_{2}\))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在常温常压下为深红棕色液体,具有挥发性,其蒸气有毒,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发生反应。
二、单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同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这取决于其组成元素和原子结构。例如,金属单质一般具有较高的密度、硬度和熔点,而非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则各不相同,有的硬度很小(如石墨),有的熔点很低(如氢气等气体单质)。
化学性质:单质的化学性质与其元素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单质一般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表现出还原性,能与酸、氧气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 + H_{2}SO_{4}=\!=\!= FeSO_{4}+ H_{2}\uparrow\)。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则较为复杂,有的具有氧化性(如氧气、氯气等),有的具有还原性(如氢气、碳等),有的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如硫、氮等)。例如,氢气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表现出还原性,化学方程式为\(2H_{2}+ O_{2}\stackrel{点燃}{=\!=\!=} 2H_{2}O\);氯气能与氢气反应生成氯化氢,表现出氧化性,化学方程式为\(H_{2}+ Cl_{2}\stackrel{点燃}{=\!=\!=} 2HCl\)。
三、同素异形体
有些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它们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存在差异,这些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例如,碳的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和\(C_{60}\)等。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硬度极大,可用于切割玻璃等;石墨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有滑腻感,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于制作电极等;\(C_{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又称为足球烯,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材料科学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四、单质的用途
金属单质的用途:金属单质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铁是最常见的金属之一,用于制造各种机械、工具、建筑材料等;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用于制作电线、电缆、电器元件等;铝的密度小,耐腐蚀,常用于制造飞机、汽车、门窗等;金、银等贵金属除了用于制作首饰外,还在电子、化工、医疗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如金可用于制造电子元件的接触点,银可用于制作感光材料等。
非金属单质的用途: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可用于燃料电池等;氧气在医疗急救、钢铁冶炼等方面有重要应用;氮气常用于食品保鲜、化工合成等领域;氯气可用于自来水消毒、制造盐酸和漂白粉等;碳的各种同素异形体也有不同的用途,如金刚石用于珠宝首饰和工业切割,石墨用于电极、润滑剂和铅笔芯等,\(C_{60}\)在超导、催化等领域有潜在应用前景。
纯净物 之 化合物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以下是关于化合物的详细介绍:
一、化合物的分类
1、无机化合物:一般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少数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_{2}\))、碳酸(\(H_{2}CO_{3}\))、碳酸盐和碳化物等,由于它们的性质与无机化合物相似,因此也被归为无机化合物。
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氧化物的性质,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二氧化硫(\(SO_{2}\))、三氧化硫(\(SO_{3}\))等;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如氧化铜(\(CuO\))、氧化铁(\(Fe_{2}O_{3}\))等;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氧化铝(\(Al_{2}O_{3}\))等。
3、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根据酸的组成和性质,可分为无氧酸和含氧酸、一元酸和多元酸等。常见的酸有盐酸(\(HCl\))、硫酸(\(H_{2}SO_{4}\))、硝酸(\(HNO_{3}\))等。酸具有酸的通性,如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等。
4、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根据碱的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_{2}\))、氢氧化钾(\(KOH\))等。碱具有碱的通性,如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等。
5、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根据盐的组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等。正盐如氯化钠(\(NaCl\))、碳酸钠(\(Na_{2}CO_{3}\))等;酸式盐如碳酸氢钠(\(NaHCO_{3}\))、硫酸氢钠(\(NaHSO_{4}\))等;碱式盐如碱式碳酸铜\([Cu_{2}(OH)_{2}CO_{3}]\)等。盐的化学性质较为多样,能与酸、碱、盐等发生复分解反应。
6、有机化合物:通常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和碳化物等少数简单含碳化合物外。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常见的有烃、醇、醛、羧酸、酯、糖类、蛋白质等。
7、烃: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如甲烷(\(CH_{4}\))、乙烯(\(C_{2}H_{4}\))、苯(\(C_{6}H_{6}\))等。烃是有机化合物的基础,根据其结构和性质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不同类别。
8、醇:分子中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醇(\(C_{2}H_{5}OH\))、甲醇(\(CH_{3}OH\))等。醇具有与活泼金属反应、氧化反应等化学性质,在生活中常见的用途有作为燃料、溶剂、消毒剂等。
9、醛:分子中含有醛基(\(-CHO\))的有机化合物,如甲醛(\(HCHO\))、乙醛(\(CH_{3}CHO\))等。醛具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等,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塑料、合成纤维等。
10、羧酸:分子中含有羧基(\(-COOH\))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酸(\(CH_{3}COOH\))、苯甲酸(\(C_{6}H_{5}COOH\))等。羧酸具有酸性,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等。
11、酯:由羧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酸乙酯(\(CH_{3}COOC_{2}H_{5}\))等。酯具有水果香味,可用于食品香料、溶剂等,也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
12、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C_{6}H_{12}O_{6}\))、果糖(\(C_{6}H_{12}O_{6}\))等;二糖有蔗糖(\(C_{12}H_{22}O_{11}\))、麦芽糖(\(C_{12}H_{22}O_{11}\))等;多糖有淀粉\([(C_{6}H_{10}O_{5})_{n}]\)、纤维素\([(C_{6}H_{10}O_{5})_{n}]\)等。糖类是生物体重要的能源物质,在人类的饮食和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13、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蛋白质的结构复杂多样,其性质与结构密切相关,在受热、酸碱、重金属盐等作用下会发生变性。
二、化合物的性质
1、物理性质: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因种类而异,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等。例如,氯化钠是白色晶体,易溶于水,熔点和沸点较高;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沸点较低;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等。
2、化学性质: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其组成元素和化学键类型,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盐的复分解反应等;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则与其官能团密切相关,不同的官能团赋予了有机化合物不同的化学活性,如醇的羟基能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醛的醛基能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等。
三、化合物的命名
1、无机化合物的命名:一般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氧化物的命名是根据组成元素和氧元素的名称,称为“氧化某”或“几氧化几某”,例如氧化铜(\(CuO\))、四氧化三铁(\(Fe_{3}O_{4}\))等;酸的命名根据酸根离子的名称,无氧酸一般称为“氢某酸”,如盐酸(\(HCl\))可称为氢氯酸,含氧酸一般根据其组成元素和中心元素的化合价来命名,如硫酸(\(H_{2}SO_{4}\))、硝酸(\(HNO_{3}\))等;碱的命名一般是“氢氧化某”,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_{2}\))等;盐的命名是“某酸某”或“某化某”,如氯化钠(\(NaCl\))、碳酸钠(\(Na_{2}CO_{3}\))等。
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较为复杂,有系统命名法等多种命名方法。对于简单的烃类,如烷烃的命名是根据碳原子数称为“某烷”,如甲烷、乙烷等,带有支链的烷烃则需要确定主链和支链的位置等进行详细命名;对于含有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命名时要标明官能团的位置和名称等,如乙醇的系统命名为乙醇,其结构简式为\(C_{2}H_{5}OH\),也可命名为\(1-\)丙醇,以表明羟基在分子中的位置。
四、化合物的用途
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和化工原料;硫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用于制造化肥、农药、炸药等;乙醇可作为燃料、溶剂和消毒剂等;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则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化合物 之 氧化物
氧化物是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以下是关于氧化物的详细介绍:
一、氧化物的定义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这个定义,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只有两种,且其中一种必定是氧元素,另一种元素则通常为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例如,氧化铜(\(CuO\))是由铜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二氧化碳(\(CO_{2}\))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
二、氧化物的分类
1、按组成元素分类
金属氧化物: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如氧化镁(\(MgO\))、氧化铁(\(Fe_{2}O_{3}\))、氧化铝(\(Al_{2}O_{3}\))等。金属氧化物一般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多数金属氧化物是固体,且大多数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非金属氧化物:由非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如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_{2}\))、五氧化二磷(\(P_{2}O_{5}\))等。非金属氧化物的物理状态多样,有的是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的是固体,如五氧化二磷等。非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性质也各不相同,有的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有的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如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还原金属氧化物。
2、按化学性质分类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酸性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酸,例如二氧化碳对应的水化物是碳酸,三氧化硫对应的水化物是硫酸。酸性氧化物具有一些通性,如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等。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镁等。碱性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碱,例如氧化铜对应的水化物是氢氧化铜,氧化铁对应的水化物是氢氧化铁。碱性氧化物也有一些通性,如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等。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氧化铝。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两性氧化物的这种特殊性质使其在化工生产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独特的应用。
三、常见氧化物的性质及用途
常见氧化物 之 氧化镁(\(MgO\)):
耐火材料:氧化镁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可用于制造耐火砖、耐火坩埚等耐火材料,广泛应用于钢铁、水泥、玻璃等工业的高温炉窑中,能够承受高温环境而不熔化,保证炉窑的正常运行。
医药领域:在医药上可用作抗酸剂和轻泻剂,中和过多的胃酸,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不适症状。
常见氧化物 之 氧化铝(\(Al_{2}O_{3}\)):
陶瓷材料:氧化铝硬度高、耐磨性好,是制造陶瓷的重要原料之一,可用于生产餐具、瓷砖、陶瓷刀具等各种陶瓷制品,赋予陶瓷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耐火材料:与氧化镁类似,氧化铝也是一种优良的耐火材料,可用于制造高温炉衬、火花塞等,能够在高温下保持稳定的性能。
电解铝原料:在工业上,氧化铝是电解铝生产的主要原料,通过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可得到金属铝,金属铝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常见氧化物 之 氧化铁(\(Fe_{2}O_{3}\)):
颜料:氧化铁红是一种常见的红色颜料,具有良好的遮盖力和着色力,广泛应用于涂料、油漆、油墨、塑料、橡胶等行业,可使产品呈现出鲜艳的红色。例如,红色的建筑物外墙涂料、红色的汽车漆等常常含有氧化铁红颜料。
炼铁原料:在钢铁工业中,氧化铁是炼铁的重要原料之一。铁矿石中的主要成分就是各种铁的氧化物,通过一系列的冶炼过程,将氧化铁还原为金属铁,用于生产各种钢铁制品。
常见氧化物 之 氧化铜(\(CuO\)):
催化剂:氧化铜在一些化学反应中可作为催化剂,例如在实验室中,氧化铜可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加快反应速率。在工业上,也有一些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会使用氧化铜作为催化剂来提高生产效率。
玻璃、搪瓷工业:氧化铜可用于制造蓝色或绿色的玻璃和搪瓷,为这些材料赋予独特的颜色,使其具有更好的装饰性和美观性。
常见氧化物 之 氧化钙(\(CaO\)):
干燥剂:氧化钙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常被用作干燥剂,用于干燥气体或一些对湿度敏感的物品。在食品包装中,也会使用氧化钙作为干燥剂,防止食品受潮变质。
建筑材料:在建筑行业,氧化钙是生产水泥的重要原料之一。将石灰石高温煅烧得到氧化钙,然后与其他物质混合制成水泥,水泥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此外,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可用于砌砖、抹墙等,使建筑材料更好地粘结在一起。
常见氧化物 之 二氧化碳(\(CO_{2}\)):
灭火: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常见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就是利用了这一特性,广泛应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初起火灾。
碳酸饮料: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饮料具有一定的酸味和刺激性口感。在碳酸饮料的生产过程中,会通过加压等方式将二氧化碳溶解在饮料中,形成独特的气泡和口感,如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深受消费者喜爱。
植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之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维持了地球上的碳氧平衡,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的生存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常见氧化物 之 二氧化硫(\(SO_{2}\)):
食品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二氧化硫可作为防腐剂和抗氧化剂使用。例如,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适量添加二氧化硫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葡萄酒变质,同时还能起到抗氧化的作用,保持葡萄酒的色泽和风味。
漂白剂: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纸浆、毛、丝等纤维制品,使产品具有更好的白度和外观质量。但由于其漂白后的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恢复原来的颜色,且二氧化硫对人体和环境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其使用受到严格的限制。
常见氧化物 之 二氧化硅(\(SiO_{2}\)):
玻璃制造:二氧化硅是玻璃的主要成分之一,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钠、硅酸钙和二氧化硅。在玻璃制造过程中,通过高温熔融石英砂等含二氧化硅的原料,使其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均匀透明的玻璃熔体,然后经过成型、冷却等工艺制成各种玻璃制品,如玻璃杯、玻璃窗等。
光导纤维:二氧化硅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光导纤维是一种能够传输光信号的纤维状材料,利用光在其中的全反射原理,可实现高速、大容量的信息传输,广泛应用于通信、医疗、传感器等领域,如光纤通信网络就是基于光导纤维技术构建的。
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区别是什么?
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都与氧元素有关,但二者在概念、组成、性质及分类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一、概念区别
氧化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强调只有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例如,氧化铜(\(CuO\))、二氧化碳(\(CO_{2}\))等都是氧化物。
含氧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是指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它对组成元素的种类没有限制,只要化合物中含有氧元素即可,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例如,高锰酸钾(\(KMnO_{4}\))、氯酸钾(\(KClO_{3}\))、硫酸(\(H_{2}SO_{4}\))等都属于含氧化合物。
二、组成区别
元素种类:氧化物只由两种元素组成,而含氧化合物组成元素至少有三种。如上述例子中,氧化铜由铜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而高锰酸钾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是含氧化合物。
氧元素比例:在氧化物中,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有一定规律,如二氧化碳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2\),水(\(H_{2}O\))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而含氧化合物中氧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因物质不同差异较大,如硫酸中氢、硫、氧原子个数比为\(2:1:4\),氯酸钾中钾、氯、氧原子个数比为\(1:1:3\) 。
三、性质区别
化学性质:氧化物根据其性质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如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含氧化合物由于组成和结构复杂多样,化学性质差异较大,如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条件下其氧化性更强,能与许多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硫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活泼金属、碱、碱性氧化物等发生反应。
物理性质: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也因具体物质而异,但一般来说,氧化物中一些金属氧化物多为固体,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如氧化镁(\(MgO\))等;非金属氧化物多为气体或液体,如二氧化碳是气体,水是液体。含氧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更为多样,如高锰酸钾是紫黑色晶体,氯酸钾是白色晶体,硫酸是无色液体等。
四、分类区别
氧化物分类: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等,一般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非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由非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此外,还可根据氧化物与酸或碱反应的性质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
含氧化合物分类:由于其组成元素种类繁多,分类方式较为复杂。可根据所含元素的种类分为金属含氧化合物和非金属含氧化合物;也可根据化合物的类型分为含氧化合物的酸、碱、盐、氧化物等不同类别,还可根据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进行分类,其中有机含氧化合物如乙醇(\(C_{2}H_{5}OH\))、乙酸(\(CH_{3}COOH\))等,无机含氧化合物如上述提到的高锰酸钾、氯酸钾、硫酸等。
化学式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它是化学学科中一种重要的化学用语。
一、化学式的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例如\(H_{2}O\)表示水这种物质,\(CO_{2}\)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
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从化学式中可以看出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如\(H_{2}O\)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CO_{2}\)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还能表示一个该物质的分子。如\(H_{2}O\)表示一个水分子,\(CO_{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4、表示分子的构成:表示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1)稀有气体单质: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
(2)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的化学式通常也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铁(\(Fe\))、铜(\(Cu\))、铝(\(Al\))等。
(3)固态非金属单质: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硫(\(S\))、磷(\(P\))等,它们的化学式也用元素符号表示。但对于由多个原子构成分子的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碘(\(I_{2}\)),则要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明原子个数。
(4)气态非金属单质:一般是双原子分子,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数字“\(2\)”表示其化学式,如氢气(\(H_{2}\))、氧气(\(O_{2}\))、氮气(\(N_{2}\))、氯气(\(Cl_{2}\))等。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1)氧化物:一般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另一种元素符号写在左边。如氧化铜(\(CuO\))、二氧化碳(\(CO_{2}\))等。如果氧化物中某元素的原子个数不是\(1\),则要在该元素符号右下角标明原子个数,如三氧化二铁(\(Fe_{2}O_{3}\))、四氧化三铁(\(Fe_{3}O_{4}\))等。
(2)酸:一般氢元素符号写在左边,酸根离子符号写在右边。如盐酸(\(HCl\))、硫酸(\(H_{2}SO_{4}\))、硝酸(\(HNO_{3}\))等。
(3)碱: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左边,氢氧根离子符号写在右边。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_{2}\))等。
(4)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符号写在左边,酸根离子符号写在右边。如氯化钠(\(NaCl\))、碳酸钠(\(Na_{2}CO_{3}\))、氯化铵(\(NH_{4}Cl\))等。
三、化学式的读法
1、单质的读法:
大多数单质的化学式直接读元素名称,如\(Fe\)读作铁,\(O_{2}\)读作氧气,\(He\)读作氦气等。对于由多个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如\(I_{2}\)读作碘,\(H_{2}\)读作氢气等,要读出分子中的原子个数。
2、化合物的读法:
氧化物:一般读作“氧化某”或“几氧化几某”。如\(CuO\)读作氧化铜,\(CO_{2}\)读作二氧化碳,\(Fe_{3}O_{4}\)读作四氧化三铁等。
酸:无氧酸一般读作“氢某酸”,如\(HCl\)读作盐酸(习惯名称),也可读作氢氯酸;含氧酸一般根据其组成元素和中心元素的化合价来命名,如\(H_{2}SO_{4}\)读作硫酸,\(HNO_{3}\)读作硝酸等。
碱:一般读作“氢氧化某”,如\(NaOH\)读作氢氧化钠,\(Ca(OH)_{2}\)读作氢氧化钙等。
盐:正盐一般读作“某酸某”或“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Na_{2}CO_{3}\)读作碳酸钠等;酸式盐一般读作“某酸氢某”,如\(NaHCO_{3}\)读作碳酸氢钠,\(NaHSO_{4}\)读作硫酸氢钠等;碱式盐一般读作“碱式某酸某”,如\(Cu_{2}(OH)_{2}CO_{3}\)读作碱式碳酸铜等。
四、化学式的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例如,水(\(H_{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times2)+16 = 18\)。
2、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例如,在二氧化碳(\(CO_{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times1):(16\times2)=3:8\)。
3、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除以相对分子质量,再乘以\(100\%\)。例如,计算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H\%=\frac{1\times2}{18}\times100\%\approx11.1\%\)。
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它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以下是关于化合价的详细介绍:
一、化合价的定义
化合价是指一种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是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在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等于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失电子的原子显正价,得电子的原子显负价;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等于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电子对偏离的原子显正价,电子对偏向的原子显负价。
二、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元素的化合价通常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用“+n”或“-n”表示,其中n表示化合价的数值。例如,在氧化镁(\(MgO\))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表示为\(\stackrel{+2}{Mg}\);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表示为\(\stackrel{-2}{O}\)。在硫酸根离子(\(SO_{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分别表示为\(\stackrel{+6}{S}\)\(\stackrel{-2}{O}\) \(_{4}^{2-}\)。
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金属元素:一般显正价。例如,钾(\(K\))、钠(\(Na\))、银(\(Ag\))通常显+1价;镁(\(Mg\))、钙(\(Ca\))、钡(\(Ba\))、锌(\(Zn\))通常显+2价;铝(\(Al\))显+3价;铁(\(Fe\))有+2价和+3价,如在氯化亚铁(\(FeCl_{2}\))中铁显+2价,在氯化铁(\(FeCl_{3}\))中铁显+3价;铜(\(Cu\))有+1价和+2价,如在氧化亚铜(\(Cu_{2}O\))中铜显+1价,在氧化铜(\(CuO\))中铜显+2价。
非金属元素:既可以显正价,也可以显负价。氢(\(H\))通常显+1价,但在金属氢化物中显-1价,如氢化钠(\(NaH\));氧(\(O\))通常显-2价,但在过氧化物中显-1价,如过氧化氢(\(H_{2}O_{2}\));碳(\(C\))有+2价和+4价,如在一氧化碳(\(CO\))中碳显+2价,在二氧化碳(\(CO_{2}\))中碳显+4价;氮(\(N\))有多种化合价,如在氨气(\(NH_{3}\))中氮显-3价,在一氧化氮(\(NO\))中氮显+2价,在二氧化氮(\(NO_{2}\))中氮显+4价等;氯(\(Cl\))有-1价、+1价、+3价、+5价、+7价等,如在氯化钠(\(NaCl\))中氯显-1价,在次氯酸(\(HClO\))中氯显+1价,在氯酸(\(HClO_{3}\))中氯显+5价,在高氯酸(\(HClO_{4}\))中氯显+7价。
四、原子团的化合价
原子团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带电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也有一定的化合价。常见的原子团及其化合价如下:
氢氧根离子(\(OH^{-}\)):化合价为\(-1\)价,例如在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钾(\(KOH\))等化合物中,氢氧根离子都显\(-1\)价。
硝酸根离子(\(NO_{3}^{-}\)):化合价是\(-1\)价,像硝酸钾(\(KNO_{3}\))、硝酸钠(\(NaNO_{3}\))等硝酸盐中,硝酸根离子均为\(-1\)价 。
碳酸根离子(\(CO_{3}^{2-}\)):化合价为\(-2\)价,常见的碳酸盐如碳酸钙(\(CaCO_{3}\))、碳酸钠(\(Na_{2}CO_{3}\))中,碳酸根离子都呈\(-2\)价。
硫酸根离子(\(SO_{4}^{2-}\)):化合价是\(-2\)价,硫酸钡(\(BaSO_{4}\))、硫酸铜(\(CuSO_{4}\))等硫酸盐里的硫酸根离子均为\(-2\)价。
磷酸根离子(\(PO_{4}^{3-}\)):化合价为\(-3\)价,磷酸钙[\(Ca_{3}(PO_{4})_{2}\)]、磷酸钾(\(K_{3}PO_{4}\))等磷酸盐中磷酸根离子显\(-3\)价 。
铵根离子(\(NH_{4}^{+}\)):化合价是\(+1\)价,氯化铵(\(NH_{4}Cl\))、硫酸铵[\((NH_{4})_{2}SO_{4}\)]等铵盐中铵根离子都为\(+1\)价 。
碳酸氢根离子(\(HCO_{3}^{-}\)):化合价为\(-1\)价,例如碳酸氢钠(\(NaHCO_{3}\))中,碳酸氢根离子显\(-1\)价。
亚硫酸根离子(\(SO_{3}^{2-}\)):化合价为\(-2\)价,亚硫酸钠(\(Na_{2}SO_{3}\))等亚硫酸盐中的亚硫酸根离子是\(-2\)价 。
高锰酸根离子(\(MnO_{4}^{-}\)):化合价为\(-1\)价,如高锰酸钾(\(KMnO_{4}\))中,高锰酸根离子显\(-1\)价 。
氯酸根离子(\(ClO_{3}^{-}\)):化合价为\(-1\)价,在氯酸钾(\(KClO_{3}\))等氯酸盐中,氯酸根离子是\(-1\)价 。
高氯酸根离子(\(ClO_{4}^{-}\)):化合价为\(-1\)价,高氯酸钾(\(KClO_{4}\))等高氯酸盐中的高氯酸根离子为\(-1\)价 。
偏铝酸根离子(\(AlO_{2}^{-}\)):化合价为\(-1\)价,偏铝酸钠(\(NaAlO_{2}\))中偏铝酸根离子显\(-1\)价 。
五、化合价的规律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例如在氧化镁(\(MgO\))中,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2)+(-2)=0\);在硫酸(\(H_{2}SO_{4}\))中,氢元素显+1价,硫元素显+6价,氧元素显-2价,\((+1)\times2+(+6)+(-2)\times4=0\)。
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因为单质中元素的原子没有与其他元素的原子发生化合,没有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所以化合价为零。
例如,氢气(\(H_{2}\))、氧气(\(O_{2}\))、铁(\(Fe\))等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都为零。
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但在非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显负价,另一种非金属元素显正价:如在二氧化碳(\(CO_{2}\))中,碳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在二氧化硫(\(SO_{2}\))中,硫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
六、化合价的应用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以由已知元素的化合价来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例如,已知铝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要写出氯化铝\(AlCl_{3}\)的化学式,可先写出元素符号\(Al\)和\(Cl\),然后根据化合价交叉法,将铝元素的化合价绝对值写在氯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将氯元素的化合价绝对值写在铝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得到化学式\(AlCl_{3}\)。
根据化学式求元素的化合价:已知化合物的化学式,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以求出其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例如,在高锰酸钾(\(KMnO_{4}\))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锰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得:\((+1)+x+(-2)\times4=0\),解得\(x=+7\),即锰元素在高锰酸钾中的化合价为+7价。
书写化学式
确定元素符号顺序:一般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但也有一些例外,如氨气(\(NH_{3}\))等。
根据化合价确定原子个数比: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通过交叉法确定各元素原子的个数比,从而写出正确的化学式。例如,已知铝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先写出元素符号\(Al\)和\(Cl\),然后将铝元素的化合价绝对值写在氯元素符号右下角,氯元素的化合价绝对值写在铝元素符号右下角,得到\(AlCl_{3}\)。又如,已知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按照上述方法可写出氧化镁的化学式为\(MgO\)。
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检查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是否为零:若不为零,则该化学式错误。例如,\(NaO\)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1)+(-2)=-1\neq0\),所以该化学式错误,正确的应为\(Na_{2}O\)。
检查原子团的化合价是否正确:对于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要注意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的化合价是否符合常见的化合价规律。例如,\(Ca(OH)_{2}\)中氢氧根离子的化合价为\(-1\)价,钙元素显\(+2\)价,\((+2)+(-1)\times2=0\),该化学式正确;若写成\(CaOH_{2}\)则错误,因为不符合氢氧根离子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已知其他元素化合价求未知元素化合价:设未知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列出方程求解。
例如,在\(KMnO_{4}\)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锰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times4=0\),解得\(x=+7\),即锰元素在\(KMnO_{4}\)中的化合价为\(+7\)价。又如,在\(H_{2}SO_{4}\)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y\),则\((+1)\times2+y+(-2)\times4=0\),解得\(y=+6\),即硫元素在\(H_{2}SO_{4}\)中的化合价为\(+6\)价。
根据化合价规律确定元素的可变化合价:一些元素具有多种化合价,可根据化合物中其他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来确定该元素在特定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例如,铁有\(+2\)价和\(+3\)价,在\(FeCl_{2}\)中,氯元素显\(-1\)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为\(z\),则\(z+(-1)\times2=0\),解得\(z=+2\);在\(FeCl_{3}\)中,氯元素显\(-1\)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为\(w\),则\(w+(-1)\times3=0\),解得\(w=+3\)。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升降变化。若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若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则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H_{2}+CuO\stackrel{\Delta}{=\!=\!=}Cu+H_{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铜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所以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而化合价的升降是电子转移的外在表现。元素化合价升高,表明该元素原子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表明该元素原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例如,在上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氢原子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铜离子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利用化合价升降法可以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首先找出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确定其化合价升降的数值,然后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求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再通过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例如,对于反应\(KMnO_{4}+HCl=\!=\!=KCl+MnCl_{2}+Cl_{2}\uparrow+H_{2}O\),锰元素的化合价从\(+7\)价降低到\(+2\)价,得到\(5\)个电子;氯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失去\(1\)个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KMnO_{4}\)与\(Cl_{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为\(2:5\),然后再根据原子守恒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得到\(2KMnO_{4}+16HCl=\!=\!=2KCl+2MnCl_{2}+5Cl_{2}\uparrow+8H_{2}O\)。
化合价的应用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多个方面,对于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