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21 常用仪器、化学反应、元素周期表
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
试管:可直接加热,用于少量物质的反应,如实验室制取氢气、氧气等。使用时要注意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烧杯:用于较多量物质的反应,可间接加热,需垫石棉网。常用来配制溶液、进行化学反应等,如粗盐提纯中溶解粗盐就用到烧杯。
烧瓶:有圆底烧瓶和平底烧瓶之分,一般用于较大量且需较长时间加热的反应,同样需垫石棉网。如在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可使用烧瓶作为反应容器。
锥形瓶:可用于反应容器,也可用于接受器等。常用于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等,具有操作方便、不易倾倒等优点。
加热仪器:
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工具,其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使用外焰。使用时要注意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4\),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计量仪器:
托盘天平:用于称量物质的质量,一般能精确到\(0.1g\)。使用前要调节天平平衡,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要用镊子夹取,潮湿或有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在量筒内进行化学反应或配制溶液。
分离仪器:
漏斗:分为普通漏斗、长颈漏斗和分液漏斗等。普通漏斗用于过滤操作,可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添加液体药品,其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分液漏斗可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也可用于控制反应速率,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稀盐酸的滴加速度来控制反应速率。
取用仪器:
药匙:用于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固体药品。
镊子:用于夹取块状或较大颗粒的固体药品。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使用时要保持胶头滴管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不能伸入容器内,更不能接触容器壁。
常见化学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 + B +\cdots=\!=\!= AB\cdots\)。例如,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 + O_{2}\stackrel{点燃}{=\!=\!=}CO_{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 + 2O_{2}\stackrel{点燃}{=\!=\!=}Fe_{3}O_{4}\)。
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 A + B +\cdots\)。比如,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_{4}\stackrel{\Delta}{=\!=\!=}K_{2}MnO_{4}+ MnO_{2}+ O_{2}\uparrow\);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_{2}O_{2}\stackrel{MnO_{2}}{=\!=\!=}2H_{2}O + O_{2}\uparrow\)。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可表示为\(A + BC=\!=\!= AC + B\)。例如,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 + H_{2}SO_{4}=\!=\!= ZnSO_{4}+ H_{2}\uparrow\);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 + CuSO_{4}=\!=\!= FeSO_{4}+ Cu\)。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可表示为\(AB + CD =\!=\!= AD + CB\)。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例如,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_{2}O\);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_{2}CO_{3}+ CaCl_{2}=\!=\!= CaCO_{3}\downarrow + 2NaCl\)。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共有\(7\)行\(18\)列。\(7\)行即\(7\)个周期,其中\(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期,第\(7\)周期为不完全周期。\(18\)列分为\(16\)个族,其中\(7\)个主族、\(7\)个副族、\(1\)个第Ⅷ族和\(1\)个\(0\)族。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电子层数相同;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性质递变规律。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其原子结构、化学性质等。例如,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周期表还为新元素的发现和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