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42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
物质的聚集状态
气态: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弱,分子可以自由移动,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可压缩性等特点,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态:液体分子间距离比气体小,分子间作用力较强,分子的移动受到一定限制,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固态:固体分子间距离最小,分子间作用力很强,分子只能在固定的位置附近振动,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内部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常见的晶体有氯化钠晶体、金刚石、冰等。晶体具有以下特点:
自范性:晶体能自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如导热性、导电性、光学性质等可能有所不同。
固定的熔点:晶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至完全熔化。
非晶体:内部微粒的排列呈现相对无序的分布状态的固体物质,如玻璃、橡胶、石蜡等。非晶体没有自范性和各向异性,加热时先变软后逐渐熔化,没有固定的熔点。
晶体的分类
离子晶体:由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离子晶体一般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中能导电。常见的离子晶体有\(NaCl\)、\(CaF_{2}\)、\(NaOH\)等。
分子晶体:由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构成的晶体。分子晶体的硬度较小,熔沸点较低,有的能升华,在固态和熔融态时都不导电,部分溶于水时能导电。例如\(CO_{2}\)、\(H_{2}O\)、\(I_{2}\)等形成的晶体。
原子晶体: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原子晶体的硬度大,熔沸点高,一般不导电。常见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硅、二氧化硅等。
金属晶体: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通过金属键形成的晶体。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沸点差异较大。
晶胞
定义: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从晶体中“截取”出来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元。
常见晶胞类型及结构特点:
简单立方晶胞:立方体型,八个顶点各有一个原子,如钋\((Po)\)的晶胞。
体心立方晶胞:立方体型,除八个顶点各有一个原子外,体心还有一个原子,如钠\((Na)\)、钾\((K)\)等的晶胞。
面心立方晶胞:立方体型,除八个顶点各有一个原子外,六个面心各有一个原子,如铜\((Cu)\)、铝\((Al)\)等的晶胞。
晶胞中粒子数目的计算:采用均摊法,顶点粒子被\(8\)个晶胞共用,每个晶胞占\(1/8\);棱上粒子被\(4\)个晶胞共用,每个晶胞占\(1/4\);面上粒子被\(2\)个晶胞共用,每个晶胞占\(1/2\);体内粒子完全属于该晶胞。例如,面心立方晶胞中,顶点原子对晶胞的贡献为\(8\times\frac{1}{8}=1\),面心原子对晶胞的贡献为\(6\times\frac{1}{2}=3\),所以一个面心立方晶胞中所含原子数为\(1 + 3 = 4\)。
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离子晶体的熔沸点与离子半径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
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极性越强,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对于存在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会显著升高。
原子晶体的熔沸点取决于共价键的键能和键长,键能越大、键长越短,共价键越强,熔沸点越高。
金属晶体的熔沸点、硬度等性质与金属键的强弱有关,金属离子半径越小、所带电荷数越多,金属键越强,金属的熔沸点越高、硬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