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符号的由来

运算符号

加法符号“+”

由来:加法符号“+”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15世纪创造并使用的,它的形状来源于拉丁文“et”,意为“和”,逐渐演变后成为现在通用的“+”号,表示将两个或多个数量合并在一起的运算。

减法符号“-”

由来:减法符号“-”同样是由魏德曼创造的,它最初是从拉丁文“minus”演变而来,表示“减少”或“减去”的意思,用于表示从一个数量中去掉一部分的运算。

乘法符号“×”

由来:乘法符号“×”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在17世纪初创造的。他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相同数的连加,所以把“+”号斜过来写,以表示这种特殊的加法运算,于是形成了现在的乘法符号“×”。

除法符号“÷”

由来:除法符号“÷”最初是由瑞士数学家雷恩在17世纪创造的。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即一个数被另一个数平均分,从而得到商,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号。

关系符号

等于符号“=”

由来:等于符号“=”是16世纪英国数学家雷科德创造的。他认为最能表示相等关系的是两条平行且相等的线段,所以用“=”来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关系,这一符号简洁明了,很快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大于符号“>”和小于符号“<”

由来:大于符号“>”和小于符号“<”是17世纪英国数学家哈里奥特创造的。他从表示相等关系的“=”号出发,将其拆开,用开口向左的符号“<”表示小于,开口向右的符号“>”表示大于,形象地体现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小数点“.”

由来:小数点“.”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7世纪。它最初是由意大利数学家克拉维斯提出并使用的,用于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以便更清晰地表示小数,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进行数值计算和度量。

括号()[ ] { }

由来:括号的使用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数学著作中就有类似括号的符号出现,但形式和用法与现代括号有所不同。小括号“( )”在16世纪开始逐渐被广泛使用,它的主要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使数学表达式的计算更加准确和清晰。随着数学的发展,为了满足更复杂的运算需求,中括号“[ ]”和大括号“{ }”也相继被引入和使用。

百分号“%”

由来:百分号“%”是19世纪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在研究概率论时创造的。它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将分数的分母固定为100,用符号“%”来表示这种特殊的分数形式,从而方便地表示比例和百分比关系。

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