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散曲阅读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流水人家,        译文: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        译文: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               译文: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艺术特色:

意象独特:小令开头先写了九个个性鲜明而互不相干的事物,如藤、树、鸦、桥、溪、屋、道、风、马。这些意象看似简单罗列,却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相互映衬,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萧索、凄凉的氛围。

以景托情:全曲无一“秋”字,但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典型的秋日意象,准确地传达出了秋日的萧瑟和凄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深秋的黄昏。同时,这种秋景的描绘也为后面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使情与景紧密结合,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语言凝练:整首小令仅用五句二十八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

地位及影响:

这首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马致远

马致远(公元1250年—公元1324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与郑光祖、白朴、关汉卿并称“元曲四大家”(有争议),又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有争议)。

生平经历:

早年求仕:马致远曾在京城大都生活了约二十年,醉心于功名求取,试图通过献诗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

任职江浙: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后,马致远到江浙行省任务官一职,掌管税收等事务。在江浙任职期间,他的官场经历有所坎坷,从而流连市井,做了书会才人。

归隐园林:晚年的马致远厌倦官场,过着归隐园林的生活。有学者推论他应卒于公元 1321 年至公元 1324 年之间。

文学成就:

杂剧方面:

作品丰富:马致远一生共创杂剧 15 种,今存《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等 6 种,合著 1 种,佚失 7 种,还有 1 种今存残曲。

风格独特:他的杂剧偏重于诗性,剧作趋于散曲化。在结构安排上,创作大量特定环境供剧中人抒情,戏剧冲突较淡。言说方式上,借剧中人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剧中人物自身的独特性格相对缺乏。同时,他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散曲方面:

题材广泛:其散曲作品涉及叙事、咏史、叹世、归隐等诸多题材。

意境高远:用词清丽,风格典雅,大多意境高远。如《天净沙·秋思》以寥寥 28 字描绘出一幅萧瑟的秋思羁旅图,成为千古名作。

语言特色:在吸收宋词有用成分的同时提炼民间的俗语口语,筛选市井中过于泼辣的语言,改变了宋词过分雅化的倾向,形成文而不晦、俗而不鄙的语言特色。

马致远的作品在元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马致远有关的成语

1. 夕阳西下:出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原指傍晚日落的景象,现在多用来表达一种落寞、孤寂或时光流逝的感慨。

2. 恩断义绝:马致远《马丹阳》中有“咱两个恩断义绝,花残月缺,再谁恋锦帐罗帏(wéi)?”形容两人之间的感情破裂,情义断绝。

3. 计上心来:源自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眉头一纵,计上心来”。意思是突然想到了一个计谋或办法,常用来形容人在思考过程中突然有了灵感或想法。

4. 拔刀相助: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一折中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指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帮助那些受到欺负的人,体现了一种侠义精神。

5. 背井离乡:出自《汉宫秋》第三折“背井离乡,卧雪眠霜”。指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外地生活,通常带有被迫、无奈的意味。

6. 才识过人: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提到“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才识过人”。形容人的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

7. 呆头呆脑: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有“似这等呆脑呆头劝不回”。形容人迟钝、愚笨、不灵活的样子。

8. 伏虎降龙:出自《任风子》第二折“学师父伏虎降龙,跨鸾乘凤”。表示有能力制服猛虎和恶龙,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强大的对手或克服巨大的困难。

9. 花残月缺: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说道“咱两个思断义绝,花残月缺,再谁恋锦帐罗帏wéi”。描绘了花朵凋零、月亮不圆的景象,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有了缺憾或感情破裂。

10. 幕天席地: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三折写有“睡时节幕天席地,黑喽喽鼻息如雷”。把天当作幕,把地当作席,形容人在野外露宿,也指一种豁达、洒脱的生活态度。

11. 欺大压小:马致远《汉宫秋》楔子中有“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谄佞奸贪”。指欺负强大的,压迫弱小的,是一种不公正的行为。

12. 如痴如醉: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写“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形容人对某件事物或某个人非常着迷,如同痴傻、沉醉一般。

13. 神通广大:马致远《荐福碑》第三折提到“你这般神通广大,也不合佛顶上大惊小怪”。形容人的本领高强,能力非凡,能够做到很多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

14. 装聋作哑:出自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意思是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15. 天高气爽:马致远《汉宫秋》楔子有“今日天高气爽,众头目每向沙堤射猎一番”。形容天空高远,气候清爽宜人。

16. 鸠(jiū)巢计拙:马致远《双调-秋思》中有“休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形容人不善经营,拙于生计。

17. 半筹不纳:出自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18. 飞觞(shāng)走斝(jiǎ):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提到“一个待咏月嘲风,一个待飞觞走斝,谈些古是今非,下学上达”。犹言飞觥()献斝,指频频传杯递盏,饮酒作乐。

19. 雁过留声:出自《汉宫秋》第四折“见被你冷落了潇湘暮景,更打动我边塞离情。还说甚雁过留声,那堪更瑶阶夜永,嫌杀月儿明”。比喻人离开了或者死了,应留个好名声;也常用来形容人对过去的回忆或怀念。

语文基础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散曲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