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古文阅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

1. 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2.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3.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4.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5.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6. 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7.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8.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9.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10. 广才:增长才干。

11.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12. 淫慢:过度懈怠。淫:过度。慢:懈怠,懒惰。

13. 励精:振奋精神。

14.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5.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16. 驰:疾行、增长。

17. 去:离开、消逝、逝去。

18. 遂:于是,就。

19. 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

20.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21.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22.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讲解:

整体主旨:

《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其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具体分析:

开篇强调品德修养的基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指出君子的行为操守,应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这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为学习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浮躁,贪图享乐,就无法真正提高自己的修养;而节俭则能培养人的品德,让人不被物质所迷惑,保持内心的纯净。

论述志向与宁静的关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这里的“淡泊”和“宁静”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看淡名利,内心平静,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并且朝着目标不断前进。如果一个人过于追求功名利禄,内心就会被欲望所占据,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也就难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阐述学习与成才的途径:“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说明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这既是对学习方法的强调,也是对学习态度的要求。学习需要静下心来,不受外界的干扰,专心致志地去钻研;同时,要有坚定的志向作为支撑,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警示不良行为的后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指出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这是从反面告诫儿子,要避免不良的行为习惯,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如果过于放纵自己,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而急躁冒险则会让人变得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从而影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感慨时光易逝,应珍惜时光:“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强调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人会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那时悔恨也来不及了。这是在提醒儿子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要等到年老时才后悔莫及。

考点:

1. 文学常识:考查对诸葛亮的了解,包括他的生平、主要成就、所处的时代等;以及《诫子书》的写作背景、文体特点等。

2. 字词解释:对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夫”“淡泊”“宁静”“致远”“淫慢”“险躁”等字词的含义。

3. 句子翻译:要求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等。

4. 内容理解: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和期望,如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的等。

5. 写作手法: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正反对比论证(将“静”与“躁”的结果进行对比)、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等。

6. 启示感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和感悟,例如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做到淡泊宁静、勤奋学习、树立志向等。

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181 年-234 年),琅琊人(今山东临沂),是汉元帝时期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人。他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诸葛亮早年父母俱丧,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去世后,他隐居隆中十年。在此期间,他注重与荆州当地名士交流,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人脉。

初逢刘备:建安十二年(207 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天下大势,提出“先取荆州,再占益州,东联孙吴,北距曹操”的战略构想,即“隆中对”。这成为刘备集团此后的战略指导。

辅佐刘备:诸葛亮跟随刘备后,积极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占取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

辅佐刘禅:刘备病重时,在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禅即位后,诸葛亮继续辅佐幼主,主持蜀汉的军政事务。他曾多次北伐中原,试图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但最终未能成功,于建兴十二年(234 年)病逝于五丈原。

2. 主要贡献:

政治方面:

制定法律:诸葛亮入蜀后,面对益州原有的混乱局面,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以法治国,使蜀汉政权的统治得以稳定。他主张“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选拔人才:他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任人唯贤,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为蜀汉政权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例如蒋琬、费祎等都是他培养和提拔的优秀人才。

发展经济: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如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使蜀汉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军事方面:

战略规划:“隆中对”为刘备集团提供了明确的战略方向,虽然这一战略在后期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一定程度上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军事发明: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这是一种运输工具,为蜀汉军队的后勤补给提供了便利;还发明了诸葛连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军事指挥:诸葛亮亲自指挥了多次战役,如南征孟获、北伐中原等。在南征孟获时,他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使孟获心悦诚服,稳定了蜀汉的南部边境。

文化方面:诸葛亮撰写了《出师表》《诫子书》等著名篇章,这些作品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出师表》表达了他对蜀汉的忠诚和对刘禅的期望,言辞恳切,感人至深;《诫子书》则是他对子女的教诲,强调了修身养性、立志成才的重要性。

3. 历史评价:

诸葛亮在历史上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他的忠诚、智慧、勤勉和担当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国学大师钱穆评价他:“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贡献不仅对蜀汉政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文基础

诸葛亮《诫子书》古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