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猫》原文、讲解、考点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的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925 年 11 月 7 日于上海
注释:
1.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文中用来形容猫生病后毛的状态。
2. 怂恿:煽动别人去做某事。文中三妹怂恿二妹去舅舅家拿一只小猫。
3.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如文中“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指“我”预感到小猫可能丢了。
4.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在文中“我”得知第二只小猫被人捉走后,内心感到怅然。
5.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文中冬天时那只不被人喜欢的花白猫常常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6. 消耗:消散损耗。今多指因使用或受损而逐渐减少。文中“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指度过时光。
7.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文中用来形容第三只猫的性格状态。
8. 安详:形容词。指沉着不迫;稳重。有安静祥和之意。多用于形容人的状态。文中在“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中形容猫的状态。
9. 叮嘱:叮咛,再三嘱咐。文中妻常常叮嘱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10. 惩戒:一是指惩罚以示警戒;二是指以前失为戒。文中“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是第一种意思。
讲解:
创作背景:
郑振铎的《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其创作背景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社会环境因素:当时正处于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知识分子们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和彷徨。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这种压抑的社会氛围和个人的思想困境,使他的创作倾向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去反映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所以他选择了家庭生活中养猫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题材,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思考。
2. 个人思想变化:五四时期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观念,对郑振铎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表现出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追求,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在《猫》这篇文章中,作者因自己的主观臆断冤枉了第三只猫,导致它的死亡,从而产生了深深的自责和悔恨。这种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和愧疚之情,正是他所倡导的新思想、新观念在作品中的体现。
主题思想:这篇散文通过叙述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自己主观臆断、妄下断语的深刻反思。作者以猫为载体,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如自私、偏见、鲁莽等,同时也传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写作手法:
对比:文中三只猫的命运和作者及家人对它们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只猫活泼可爱,给家人带来了快乐,但不幸因病死去,作者和家人都感到难过;第二只猫更活泼有趣,但被路人捉走,作者和家人感到怅然和愤恨;第三只猫不讨喜,还被作者冤枉吃鸟,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作者感到愧疚和自责。这种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对生命的思考。
细节描写:作者对三只猫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猫的形象栩栩如生。例如,对第一只猫的描写“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生动地展现了小猫的活泼可爱;对第三只猫“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的描写,表现出它的忧郁和不被人关注。
伏笔:文中有多处伏笔,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例如,第三只猫常常对芙蓉鸟特别注意,为后文鸟被吃的事件埋下了伏笔,也使读者在真相大白后更加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
考点:
文学常识:考查郑振铎的生平、代表作等文学常识,以及《猫》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体裁等。
字词理解:对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进行考查,如上文注释中的字词。
内容理解:要求学生概括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命运,以及作者和家人对它们的态度;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在养猫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写作手法:分析文章中运用的对比、细节描写、伏笔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拓展延伸: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或者从作者的反思中得到的启示等。
作者:郑振铎
郑振铎(1898 年12 月19 日—1958 年10 月17 日),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等,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一、主要成就
1. 文学创作
小说方面:郑振铎的小说以反映社会现实、批判封建礼教为主题。他的作品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散文方面:郑振铎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感情真挚。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游记、随笔、回忆录等,其中不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赞美。
诗歌方面: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2. 文学研究
郑振铎在文学研究方面也有卓越的贡献。他对中国古代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中国文学史》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对后世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翻译工作
郑振铎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包括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以及俄国、法国等国家的文学名著。他的翻译作品语言优美,忠实反映了原作的风格和思想,为中国读者了解外国文学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4. 文物保护
郑振铎对文物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视。他积极参与了文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为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代表作品
1. 《文学大纲》:这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文学史著作,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该书以时间为序,对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 《中国俗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部俗文学史专著,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该书从民歌、民谣、传说、故事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中国俗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为中国俗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书中配有大量的插图,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的书影、作家画像、历史场景等,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
三、人物评价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创作、研究和翻译工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