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原文、讲解、考点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的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如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等。
君:指李龟年。
讲解:
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能看到李龟年的演出,在崔九的堂前也多次欣赏过他的艺术。这看似是平淡的叙述,但却蕴含着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岐王和崔九都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也是当时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他们身边群贤毕至,李龟年能经常在他们的府第表演,可见当时的文化艺术氛围之盛。而诗人自己也常出入这些场合,说明他当时也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这两句诗勾勒出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然而此时,诗人和李龟年都已历经沧桑,在暮春落花时节重逢。“落花时节”既点明了时间,又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以及诗人和李龟年的衰病漂泊。这两句诗在景色的美好与人物的凄凉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以乐景写哀情,更增添了诗歌的悲剧色彩和感染力。
考点:
诗句理解:
经常考查对“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作用的理解。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还为下文写两人的重逢做了铺垫。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两句诗常被用来考查对其意境、情感以及所蕴含的深层意义的理解,如通过分析“江南好风景”与“落花时节”的对比,体会诗人的感慨。
诗歌主题:
考查对这首诗主题的把握,即通过诗人与李龟年的重逢,表现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以及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艺术手法:
如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江南的美景来反衬人物的凄凉;还有诗歌语言的平淡与内涵的丰富之间的对比,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沧桑感。
作者: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中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其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1. 生平经历:
年少优游:唐玄宗开元三年(715),杜甫四岁寄养在洛阳姑母家。他自小体弱多病,但聪慧好学,七岁学作诗,九岁能书大字。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漫游吴越,后又游历齐赵,在此期间结交了不少好友,如苏源明等。这一时期的杜甫壮志满怀,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这样充满豪情的诗句。
长安十年:天宝五年(746),杜甫结束游历生活来到长安。本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天宝六年(747)的科举考试,因权相李林甫的一句“野无遗贤”,应试者全部落选。此后,杜甫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推荐,但一直没有结果,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这期间,他目睹了上层社会的奢靡和社会危机,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标志着他的创作走向成熟。
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曾被叛军所俘,押送到长安,后冒险逃出,奔赴肃宗所在的凤翔,被授为左拾遗。但因房琯事件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杜甫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官职,开始了漂泊生活。
西南漂泊:离开华州后,杜甫携家眷前往秦州、同谷,后到达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期间,他的生活相对安定,但仍心系苍生,写下了《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作。后来,严武去世,杜甫离开成都,沿长江漂泊,曾到过夔州、江陵、公安、岳州等地,生活十分困苦。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由潭州赴岳州的途中病逝,享年59岁。
2.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这是杜甫诗歌最主要的风格。他的诗作情感深沉,往往带有一种悲壮的气氛,体现了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感悟。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民的苦难。其诗歌语言凝练,格律严谨,节奏顿挫,给人以深沉凝重之感。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风格丰富多样,兼具豪迈、清新、冲淡等风格。如《饮中八仙歌》就展现了他的豪气干云,而《江畔独步寻花》则充满了清新自然的气息。
对仗工整:杜甫擅长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作具有严谨的结构和韵律美。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对仗极为精妙,成为千古名句。
写实主义:杜甫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通过诗歌记录了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如“三吏”“三别”等作品,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3. 诗歌成就及影响:
诗歌成就: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他的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杜甫的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他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的许多诗人如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文天祥等,都从不同方面受到他的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杜甫的名句:
1. 描绘自然景色: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以鲜明的色彩对比,展现出了春日景色的清新与艳丽。江水碧绿,衬托得鸟儿的羽毛更加洁白;山峦青翠,使得山上的花朵仿佛要燃烧起来一般,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此句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在晴朗的蓝天上自由飞翔,画面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用“星垂”表现出原野的广阔无垠,星星仿佛低垂至地面;“月涌”则描绘出月亮倒映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起伏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宏大、壮阔的意境。
2. 抒发思乡之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白露节的夜晚,诗人触景生情,感觉从今夜开始进入了白露节气,而月亮还是故乡的最为明亮。通过对节气和月色的描写,深切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感慨人生境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对仗工整,意境雄浑。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表明了诗人漂泊他乡的距离之远,“悲秋”点明了时节的凄凉,“常作客”则道出了诗人长期羁旅在外的孤独,“百年多病”体现了诗人身体的衰弱,“独登台”更是将这种孤独感推向了极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凄凉与孤独。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以沙鸥自比,形容自己在天地间孤独漂泊、无所依存的状态,表达了一种孤独、凄凉的心境。
4. 体现忧国忧民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生活困苦的情况下,依然想到的是天下的寒士,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的房屋,让他们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体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深切的忧民之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乱后,国家残破,山河依旧,但京城长安却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到处是荒草杂木。诗人通过对国家破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5. 表达壮志豪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登上泰山之巅,俯瞰众山,感受到了泰山的雄伟和自己的渺小,从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雄心壮志,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6. 反映社会现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鲜明地对比了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和贫苦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矛盾,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7. 关于文学创作: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和执着追求,他认为写诗要力求语言精妙,能够打动人心,否则绝不罢休。
8. 记录人物风貌: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生动地描绘了李白豪放不羁、不畏权贵的形象,也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对李白的钦佩和赞赏之情。
以上只是杜甫的部分名句,他的诗歌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值得深入研读和品味。
与杜甫有关的成语:
1. 白云苍狗:出自杜甫《可叹》中“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意思是天上的浮云像白衣裳,顷刻之间又变得像灰色的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2. 春树暮云:源自杜甫《春日忆李白》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因见春天树、日暮云而触景生情,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仰慕。
3. 冰雪聪明:来自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的“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形容人聪明非凡。
4. 别开生面:出自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的“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比喻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
5. 惨淡经营:源于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的“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也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6. 鸡虫得失:杜甫在《缚鸡行》中有“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该成语用来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
7. 炙手可热:出自杜甫《丽人行》的“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意思是手一靠近就觉得热,比喻气焰权势之盛,含贬义。
8. 指挥若定:杜甫《咏怀古迹》中“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像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一样。
9. 衮衮诸公:杜甫《醉时歌》里提到“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专称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们。
10. 剩水残山: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有“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意思是残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国后的或经过变乱后的土地景物,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11. 翻云覆雨:杜甫《贫交行》中有“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12. 落月屋梁:源自杜甫《梦李白》的“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多用来表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
13. 儿女成行:杜甫《赠卫八处士》中“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可以把儿女排成一个行列,形容子女很多。
14. 历历在目:出自杜甫《历历》的“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15. 明眸皓齿:在杜甫《哀江头》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16. 弱不禁风: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诗》中提到“乱波纷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形容身体娇弱,连风吹都经受不起。
17. 雾里看花:源于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比喻对事物看不真切。
18. 倾盆大雨:杜甫《白帝》中有“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形容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