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庆《世说新语》两则阅读
《世说新语》两则原文、注释及讲解如下:
1.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 年—385 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趁、乘。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讲解:
这则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的子侄辈召集起来,一起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更大了,谢太傅高兴地问:“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而谢安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飞舞。”谢太傅听后大笑,对谢道韫的回答很满意。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古人在家庭聚会时的文化氛围,也展现了谢道韫的聪慧和才情。她以“柳絮因风起”来比喻雪花,既贴切又富有美感,体现出她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文学才华。这则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2. 《陈太丘与友期行》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
顾:回头看。
讲解:
故事讲的是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中午一起出行,结果朋友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朋友问元方他父亲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父亲等了很久朋友没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这则故事通过陈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强调了守信和懂礼的重要性。年仅七岁的陈元方面对友人的无礼行为,能够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聪慧和正直,值得人们称赞和学习。
作者:刘义庆
刘义庆(403年 - 444年),字季伯,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长沙景王刘道怜的次子,后被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仕途顺利:刘义庆十三岁时就世袭封爵为南郡公。永初元年(420 年),袭封临川王。元嘉时期担任过丹阳尹、尚书左仆射等职。他在朝廷中担任过诸多要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社会阅历,这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
外任时期有政绩:元嘉八年(431 年),刘义庆自请解除仆射之职到外地任职。元嘉九年(432 年),出朝担任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加任都督。在荆州的几年,当地安定顺和。后来他又到江州、南兖州等地任职,都有一定的政绩。
晚年回京去世:刘义庆晚年在广陵生病,请求回京,得到皇帝批准。元嘉二十一年(444 年),在京城逝世,追赠为司空,谥号为康王。
2. 文学成就:
主编《世说新语》:这是他最主要的文学成就。《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原八卷,今传本为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共一千多则。该书记录了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它以“玄远冷峻”“高简瑰奇”的风格记述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面貌、日常生活和遗闻轶事,是魏晋名士风度的传神写照,被鲁迅誉为“名士底教科书”。
著有其他作品:刘义庆还著有《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等。《幽明录》是一本神奇怪异的志怪小说集,书中所记鬼神灵怪之事,变幻无常。书中有不少故事与《列异传》《搜神记》《搜神后记》相同。
3. 文学风格与特点:
语言简洁生动:刘义庆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往往能用寥寥数语就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使读者能够快速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魅力。例如在《世说新语》中,“看杀卫玠”这则故事,短短几句话就将卫玠的美貌以及他因被众人围观而劳累致死的情节描述得栩栩如生。
善于捕捉细节:他善于捕捉人物的言行举止等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比如“王戎识李”的故事,通过王戎对路边李树果实的观察和思考,表现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善于思考的特点。
反映社会风貌:刘义庆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士人的精神状态。魏晋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时期,士人们追求自由、崇尚个性,《世说新语》中许多故事都体现了这种精神风貌,如“竹林七贤”的故事,展现了士人们不拘礼法、放达不羁的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刘义庆是南朝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世说新语》,成为研究魏晋时期历史、文化和文学的重要典籍。
刘义庆的人物关系
刘义庆是南朝宋时期的宗室、文学家。他的人物关系如下:
1. 家族长辈:
祖父:刘翘,晋陵郡功曹,南宋建立后被追尊为孝穆皇帝。
祖母:萧文寿,南宋建立后被追尊为穆皇后。
生父:刘道怜,长沙景王。
养父:刘道规,临川烈武王。刘义庆过继给叔父刘道规,因刘道规无子且刘义庆天资聪颖。
养母:曹氏,临川太妃。
伯父:刘裕,宋武帝,东晋末年的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推翻了腐朽的东晋政权,建立了南朝宋。
2. 兄弟姐妹:
刘义庆的生父刘道怜有六个儿子,其中刘义欣是刘道怜的第三子,也是刘义庆的兄弟。刘义欣曾任中领军、征虏将军、青州剌史、魏郡太守等职务,颇有政绩。
3. 子女:
刘义庆有多个子女,如刘烨、刘衍、刘镜、刘颖、刘倩等。其中刘烨官至通直郎,后被太子刘劭所杀,被追赠为散骑常侍。
4. 文学交往:
在文学创作和交流方面,刘义庆与当时的文人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以及僧人支道林、康僧渊等往来频繁。这些人对他的文学创作和《世说新语》的编写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刘义庆的名句
刘义庆的名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
1. 《世说新语·言语》:“林无静树,川无停流。”这句话说明了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意思是夜明珠不一定得出自有名的孟津河中,大玉璧也不一定非得采自盛产玉石的昆仑山上,比喻人才不必讲求出身。
2. 《世说新语·方正》:“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子,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用来比喻眼光狭窄,所见有限,或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体。
“培觩无松柏,薰莸不同器。”小土丘是长不出参天松柏的,香草与臭草是不能放在一起的。前句言环境与事物成长的关系,后句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3. 《世说新语·识鉴》:“以明防前,以智虑后。”用聪明事前防患,用智慧考虑善后,强调做事要前后考虑周到。
4. 《世说新语·任诞》:“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体现了一种肆意旷达、不受拘束的生活态度。
5. 《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表达了对情感的一种独特看法,认为圣人能够超脱情感,而普通人也有情感的倾向,情感丰富的正是他们这一类人。
6. 《世说新语·雅量》:“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用小人的心胸,猜度君子的襟怀,揭示了一种以己度人的错误心理。
7. 《世说新语·容止》:“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描绘人的风神,飘逸像天上的游云,矫健如惊起的蛟龙,此句常用来形容人的神采或书法笔势。“面如凝脂,眼如点漆。”形容人的面容白皙,眼睛明亮有神。
8. 《世说新语·自新》:“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意思是一个人担忧不能够立下志向,又何必去担心美名得不到显扬呢,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
9. 《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以比喻修辞法,形容所做的事极其危险。
10. 《世说新语·政事》:“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像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一寸光阴,一般人更应当珍惜每一分光阴,强调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与刘义庆有关的成语
1. 捉刀人: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原指曹操让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充当侍卫的故事。后来用“捉刀人”指代代替别人做事的人,尤其是代人写文章的人。
2. 阿堵物: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中记载,西晋的王衍不喜欢谈钱,他的妻子想试探他,就趁他睡着时把钱放在他床边,王衍早上起来看到钱后,喊婢女说:“举却阿堵物。”“阿堵物”从此成为钱的代称。
3. 标新立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中提到,支道林在白马寺中与冯太常谈论《庄子·逍遥游》时,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见解。后来用“标新立异”形容敢于革新、勇于创造,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
4. 澄清天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记载,陈蕃(字仲举)说自己的言论是士人的准则,行为是世人的典范,有登上车辕、拉住缰绳,澄清天下的志向。“澄清天下”后来表示有整治天下、使天下清明的抱负。
5. 登峰造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中说,“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现在用“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6. 略见一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中,门生们轻视一个小孩,说“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意思是大致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后来用“略见一斑”表示大致了解或看到一点情况。
7. 拔新领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中,孙兴公对王羲之说支道林提出新的观点,见解独特。“拔新领异”表示提出新奇的观点和见解,与众不同。
8. 标同伐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中,说某人标同伐异。该词指的是帮助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意见不同的人。
9. 冰清玉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裴叔道说卫玠的岳父有冰清之姿,女婿有璧润之望,是秦晋之匹。“冰清玉润”后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纯洁,也可形容文章或书法等清新优美。
10.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中评价伯仁志向大但才能不足。“才疏志大”现在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但才能不够。
11. 楚楚可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说松树子虽然楚楚可怜,但永远不能成为栋梁之材。“楚楚可怜”原本形容松树子柔弱可爱,后来多用来形容女子娇柔、惹人怜爱。
12. 咄咄怪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中记载,殷中军被废后,整天在空中写字,扬州的官吏和百姓追寻他写的字,发现他只写了“咄咄怪事”四个字。“咄咄怪事”用来形容令人惊奇、不可思议的事情。
13. 鹤立鸡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中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像野鹤在鸡群中一样突出。“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14. 汗不敢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钟会去见魏文帝曹丕,文帝问他:“卿何以不汗?”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形容人极度紧张、害怕,连汗都不敢流出来。
15. 后来之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中,范豫章对王荆州说他是后来的优秀人才。“后来之秀”指后来出现的优秀人物。
16. 口若悬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中说郭子玄说话像瀑布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形容人能说会道,口才好。
17. 盲人瞎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中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说法,比喻处境危险而不自知。
18. 难兄难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中,陈元方的儿子和季方的儿子争论各自父亲的功德,难以决出胜负,陈太丘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现在“难兄难弟”既可以指两人同样优秀,难以分出高下;也可以指两人都处于困境,同病相怜。
19. 璞玉浑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中,王戎评价山巨源像璞玉浑金,人们都钦佩他的宝贵,但不知道他的才能。“璞玉浑金”形容人质朴纯真,没有经过雕琢和修饰。
20. 望梅止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中记载,曹操率领部队行军途中,士兵们口渴难耐,曹操说前方有一片梅林,梅子酸甜可口,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口中生津,精神大振。“望梅止渴”后来比喻用空想或空话来安慰自己或他人。
21. 身无长物: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中,王恭说自己做人没有多余的东西。“身无长物”形容人极其贫穷,除了必需品外没有别的财物。
22. 肃然起敬: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远公在庐山讲论,弟子中有懒惰的,远公说希望他们像朝阳一样明亮,弟子们听后都肃然起敬。“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23. 咏絮才高: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谢太傅夸奖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故事,用来称赞女子在诗文创作方面富有才华。
24. 把臂入林:出自《世说新语·赏誉》,意思是互挽手臂,表示亲热,旧指相偕归隐。
25. 醉玉颓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中形容嵇康酒后醉倒的风采像玉山将要崩塌一样。后来用“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谢安
谢安(公元320年—公元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 早年经历:
声名远扬:谢安年少时就有很大的名气,四岁时,谯郡的桓彝见到他后,赞叹其日后的声望不会弱于王东海(王承,东晋初年名士)。少年时期的谢安头脑聪明,识见深远,风度爽朗,气宇顺畅,善写行书。他曾与王濛清谈良久,王濛对他评价颇高。王导也很器重谢安,这使得他在年少时期便声名在外。
高卧东山:谢安起初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客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与王羲之、许询和僧人支遁等相交游,出则捕鱼打猎、游山玩水,入则清谈吟诗、作文,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直到四十多岁时,因家族变故等原因才决定出仕为官。
2. 政治作为:
匡扶王室:简文帝驾崩后,桓温企图篡位,谢安和王坦之共同阻止了桓温的阴谋。当时孝武帝年纪尚小,不能亲理朝政,桓温威势震慑朝廷内外,人心不稳,谢安和王坦之尽职尽责,尽心辅佐孝武帝,稳定了东晋的政局。后来桓温病重,暗示朝廷给他加九锡,谢安故意拖延修改奏章,使得加九锡之事不了了之。
治国理政:谢安坚守中正,一心辅导君主,施行德政,恩威并行,受到文武百官的敬重。他在处理政务时,不计较小问题,从大处着眼,人们把他比成王导,并且认为他在文雅方面还胜过王导。他还力排众议,修缮宫殿,布局模仿天象,劳役们也没有怨声载道。
3. 军事成就:
淝水之战:前秦苻坚国力强盛,东晋边境多事,晋将相继败退。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派遣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等人抵御苻坚。太元八年(383年),双方在淝水决战,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此战后,黄河以南地区重新归入东晋的版图。
4. 个人特点与影响:
多才多艺:谢安善行书,通音乐,文学素养也较高,有《兰亭诗二首》《与王胡之诗》等作品传世。
性情品质:他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因此被后世称为“江左风流宰相”。
历史影响:谢安的存在和努力,对东晋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功绩和品德也受到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和推崇,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八月,谢安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傅,谥号文靖,追封庐陵郡公。
陈寔
陈寔(shí)(104年 - 187年),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是东汉时期的官员、名士。
1. 品德与声誉
品德高尚:陈寔为人仁爱、宽厚,自幼家庭贫困,但他勤奋好学,胸怀大志。他的品德在当地广为传颂,被人们视为道德楷模。例如,他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总是以和为贵,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智慧化解矛盾。
声望卓著:他在乡里的威望极高,人们只要听到他的言论或者教诲,就会自我反省改过。他的名声甚至传播到远方,许多人都慕名而来,希望能得到他的接见或者指点。
2. 仕途经历
为官清正:陈寔一生在东汉官场任职,曾任太丘县(今河南永城西北)县令等职。在任期间,他施仁政,关心百姓疾苦,注重教化。他治理的地方,社会风气良好,百姓安居乐业。
不畏权贵:他在面对权贵势力时,能坚守正义。当时宦官势力猖獗,他不为所动,坚决抵制宦官的不法行为,表现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品质。
3. 教育与家风
重视教育:陈寔重视对子弟的教育,他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他的子孙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大多成为东汉时期的知名人士,如陈纪、陈谌等,他们父子三人被合称为“三君”。
家族传承:他所代表的颍川陈氏家族,在东汉时期成为一个著名的家族,家族人才辈出,对东汉乃至后世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寔在东汉社会中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传承道德文化等重要的作用,他的事迹和品德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