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讲解、考点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怜惜。
傍:靠近、接近。
送酒:这里化用西晋陶渊明的典故。据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菊花丛中独坐,这时正好江州刺史王弘来送酒,二人醉饮而归。
讲解:
背景: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首句“强欲登高去”:一个“强”字,写出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勉强、不得已的心态。重阳节本是登高、饮酒、赏菊的节日,但此时诗人却身处行军途中,内心本无登高之兴致,却又不得不按照习俗去做,体现出了诗人所处境况的凄凉。
次句“无人送酒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在正常的重阳节里,人们可以饮酒赏菊,享受节日的欢乐,但此时处于战乱行军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凸显出战争年代的萧瑟与寂寥,也表达了诗人的惆怅、凄凉之感。
后两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遥想故乡长安的菊花,此时应该在战场旁边寂寞地开放。“遥怜”一词,烘托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之情。菊花本是高洁、坚强的象征,在这里,菊花在战场边开放,暗指长安被占领,既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眷恋,又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考点:
诗句默写:经常会考查整首诗的默写,或者给出上句填下句、给出下句填上句等形式,比如“强欲登高去”的下一句是什么;“遥怜故园菊”的上一句是什么等。
诗句理解:要求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如“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作手法:分析诗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比如此诗中化用典故的作用,以及通过想象故园菊在战场边开放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诗歌主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即这首诗通过写重阳节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等。
作者:岑参
岑参(约 715 年 - 770 年),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1. 个人生平:
出身背景:岑参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自三代相门之家,但到他这一代时家族已然没落。他的曾祖父岑文本在唐太宗时期官至宰相,伯祖父岑长倩是武后时的宰相,堂伯父岑羲是中宗、睿宗时的宰相,然而岑羲死后,家族走向衰落。他的父亲岑植早亡,岑参因此“早岁孤贫”。
仕途经历:岑参的仕途并不顺利,天宝三载(744 年),30 岁的他才一举中第,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官职,这是一个负责太子东宫仪仗和保卫事宜的机构中的职务,工作繁忙且琐屑。后来,他曾两度出塞,在安西节度使幕府任职。安史之乱后,他的官职有所升迁,但最高也只做到了郎官。被外调入蜀后,与上司相处不和谐,最后被朝廷罢官,寓居成都,客死他乡。
2. 诗歌风格与特点:
题材广泛:岑参的诗歌题材丰富,涉及述志、赠答、山水、行旅等各方面,但以边塞诗最为出色。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着独特的感受,生动地描绘出了边塞的奇异景色与风土人情。
风格奇丽:他的边塞诗风格“雄奇瑰丽”,善于用奇特的艺术手法和慷慨豪迈的语调来表现西北荒漠的恶劣气候环境,将其转化为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展现出边塞雪景的奇美。
语言生动:语言生动夸张、色彩绚丽、造意新奇。在描写边塞的生活场景时,他的诗句充满了画面感,如“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生动地展现了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
3. 主要作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以奇景写奇情,画面感极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雪景和送别的场景。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通过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行军场景的描写,展现出了唐军的英勇无畏。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语言朴素真挚,描写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入京使者,托其带口信回家报平安的情景,情真意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岑参在文学史上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的边塞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岑参的名句:
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将边塞的雪景描绘得奇美无比,体现出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新奇的想象力,成为描写雪景的千古名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现出了边塞地区冰天雪地、阴云密布的壮阔景象,以及那种寒冷、压抑的氛围,画面感极强。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傍晚时分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红旗因被冻住而无法飘动的奇特场景,既写出了天气的严寒,又展现出了一种静态的美。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送别场景的描写中,通过写友人离去后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深深的牵挂,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2.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生动地刻画了诗人远在边塞,偶遇入京使者时的情景,前两句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深,以至于泪水沾湿了衣袖;后两句写因没有纸笔,只能托使者带口信报平安,简单的话语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引起了无数游子的共鸣。
3.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体现出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豪迈与畅快,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反映出当时边塞生活中的豪情壮志。
4.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描写了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狂风怒吼、飞沙走石的壮观场面,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艰苦和环境的险恶,同时也衬托出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细致地刻画了将军在艰苦环境下坚守岗位、率军出征的形象,“风头如刀面如割”更是生动地表现出了边塞的寒风凛冽。
5.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诗人想起了长安故园的菊花,却只能想象它们在战场边寂寞地开放,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战争中百姓的同情。
6. 《寄左省杜拾遗》: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看似是在赞美朝廷,实则蕴含着一种讽喻,体现出诗人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思考。
7.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生动地描绘了慈恩寺塔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以及登上塔后仿佛置身于仙境的奇妙感觉。
8.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表现出了对封大夫出征的赞美和期望,认为他的功绩必将名垂青史,超越古人,体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与岑参有关的成语:
1. 愁云惨淡: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原意是形容天色昏暗、愁闷,后用来比喻人忧愁困苦的神情或境遇,也可形容气氛、景象等阴森、凄凉。
2. 寸步难行:该成语虽不是直接从岑参的某一句诗中提炼,但杜甫在《九日寄岑参》中有“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的诗句,后人在解读时也会将其与岑参联系起来。意思是连一步都难以进行,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
3. 柳亸莺娇:这个成语并非直接由岑参的诗作产生,但可以用来形容岑参诗中一些描写的春日景色中,柳树低垂、黄莺娇啼的美好景象。形容柳丝低垂,莺声娇柔,常用来比喻女子婀娜多姿、温柔妩媚。
4. 戏蝶游蜂:此成语与岑参诗中描写的一些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相关,在他的诗中偶尔会出现蝶舞蜂飞的场景。原指飞舞游戏的蝴蝶和蜜蜂,后用以比喻浪荡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