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金色花》散文诗阅读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主题与情感表达:
纯真的母子之爱:文章以孩子的视角,通过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互动,生动地展现了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与依恋。孩子的行为看似调皮捣蛋,如偷偷地匿笑、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但背后隐藏的是他渴望时刻陪伴母亲、给母亲带来快乐的纯真心愿。这种母子间的情感温暖而动人,体现了人类天性中最美好、最圣洁的亲情之爱。
无私的爱的表达:孩子变成金色花后,默默地为母亲做着一些小事,如散发香气让母亲闻到、将影子投在母亲读的书页上,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并且这种爱是无私的、不期望回报的。他只想给母亲带来快乐和温馨,不图母亲的夸奖和赞扬,展现了孩子纯洁美好的心灵。
艺术手法:
奇妙的想象:泰戈尔发挥了他非凡的想象力,让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这一想象大胆而新奇。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朵,在印度文化中具有神圣的地位,孩子变成金色花,不仅为诗歌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使孩子的行为和情感变得更加美好和纯洁。这种想象打破了现实的束缚,让读者能够进入一个充满童趣和奇幻的世界。
细腻的描写:诗人对孩子和母亲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如“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生动地刻画了孩子调皮又可爱的形象;“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等描写,让母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优美的语言:泰戈尔的语言简洁而优美,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童真童趣。如“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金色花写得活泼灵动,仿佛一个快乐的孩子在玩耍。同时,诗歌的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宗教色彩与文化内涵:
宗教氛围的营造:在印度文化中,宗教信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诗中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朵,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保持着沉静、安详的性格,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这种宗教氛围不仅为诗歌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表达了对神的虔敬和对最高尚、最纯洁的爱的追求。
文化的独特性:这首诗体现了印度文化的独特魅力,泰戈尔通过对印度传统宗教和文化元素的运用,展现了印度人民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同时,诗歌中所表达的亲情之爱、对美好的追求等情感是人类共通的,这使得诗歌具有了跨越文化的感染力,能够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共鸣。
作者: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 年 5 月 7 日 - 1941 年 8 月 6 日)是 19 - 20 世纪印度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以及印度民族主义者。
1. 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一生创作 50 余部诗集。其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代表作《吉檀迦利》,以敬仰神、渴望与神结合为主题,诗歌中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神的虔诚,凭借这部作品他获得了 1913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飞鸟集》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短诗集,文字简洁却寓意深远,如“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等诗句广为流传。《新月集》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描绘了儿童的世界和他们的纯真心灵。
小说方面:创作了 12 部中篇、长篇小说及近百部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戈拉》以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戈拉等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印度人民对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追求;《沉船》通过一场海上沉船事故,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命运和人性的复杂。
戏剧方面:有 20 多个剧本。《邮局》《国王》等剧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戏剧的形式探讨了社会、人性等问题。
2. 社会活动贡献:
教育方面:1901 年,在父亲与妻子的支持下,泰戈尔在桑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传统道学院式的学校,后来这所学校于 1951 年发展成为了印度国际大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社会改革方面:他反对种姓制度等落后的传统,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致力于推动印度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时期,他积极参与,创作了大量广为流传的爱国歌曲,其中《我金色的孟加拉》与《人们的意志》后来分别成为孟加拉国和印度的国歌。
3. 艺术风格:
泰戈尔的作品融东西方文化于一炉,既继承了印度古代文学的传统,又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想象力和感染力。其小说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关心社会现实。他的写作贴近自然,具有永恒的世界意识和宇宙意识。
4. 国际影响:
泰戈尔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他曾出访欧洲、美国、日本、中国、印尼、波斯、苏联等地,发表了许多著名的演讲,鼓舞世界人民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
总之,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印度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世界文学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梵语名“rāmāyaṇa”,意为“罗摩的游行”“罗摩传”“罗摩的冒险经历”)与《摩诃婆罗多》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以下是关于《罗摩衍那》的一些重要信息:
1. 作者与成书:
相传由蚁垤整理成书。传说蚁垤原出身婆罗门家庭,却以偷盗为生,后在天神的指点下潜心苦修,蚂蚁在身上筑窝而不觉,因此得名蚁垤。有一天在祭祀时,蚁垤看见麻鹬的遭遇心有所感,吟出一颂诗,之后便创作了《罗摩衍那》。不过其内容经过宫廷歌手、民间诗人不断补充。关于成书时间,学界分歧较大,一般认为它整理、编写于公元前三、四世纪,经蚁垤加工,成书于公元前一、二世纪。
2. 主要内容:
《罗摩衍那》主要有“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和“后篇”七个部分。主要情节包括罗摩被小后用计流放森林、其妻悉多被罗刹王罗波那劫持、罗摩在弟弟和神猴哈奴曼的帮助下救援悉多,以及二人归国继承王位之后的故事。其中,《童年篇》《尾篇》被认为产生晚于中间的 2 - 6 篇。
3. 版本变化:
作为长时间共同创作累积的产物,《罗摩衍那》在早期口耳相传。10 世纪左右梵语的衰落和各方言的崛起,使其拥有多个版本。现存史诗抄本绝大多数是公元 15 世纪以后的产物,少数抄本出现在公元 10 世纪或更早。较流行的印刷本有北方本(孟买本)、孟加拉本、南方本、西北本(克什米尔本)等。
4. 文学地位与影响:
《罗摩衍那》是“大诗”和“最初的诗”,一直享有“众诗中之最优秀者”的称号,与《摩诃婆罗多》一起成为印度文学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从古至今,根据两大史诗改写、编译的各种诗歌、戏剧、故事、小说数不胜数。印度古代的文论,也几乎都是以两大史诗为作品依据,分析各种创作规律后写出来的。
《罗摩衍那》对印度及周边国家的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摩成为印度教崇奉的神,对罗摩的崇拜在印度民间非常流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泰国等,也有基于《罗摩衍那》故事改编的艺术形式,如泰国的孔剧。
《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全书共分十八篇,主要讲述了婆罗多家系两支堂兄弟族——般度族与俱卢族之间激烈的王位继承战。以下是其主要内容:
1. 家族背景:
象城的持国天生眼瞎,因而由他的弟弟般度继承王位。持国娶妻甘陀利,生下百子,称为俱卢族;般度娶妻贡蒂、玛德利,般度因身中诅咒不能与女子交欢,让妻子使用咒语召唤天神,替他生下五儿子,称为般度族。
2. 矛盾起源:
不久,般度死去,由持国执政。坚战成年后,持国指定他为王位继承人,但持国的长子难敌不答应,企图霸占王位,纠纷从此开始。般度族在他们的国土上建都天帝城,政绩辉煌,这让难敌心生妒忌。
3. 赌博骗局:
难敌设计掷骰子赌博的骗局。在掷骰子中,坚战输掉一切财产和王国,又输掉 4 个弟弟和自己,最后输掉他们五兄弟的共同妻子黑公主。难敌命令自己的弟弟难降将黑公主强行拽来,在赌博大厅当众横加羞辱,般度族五兄弟之一怖军怒不可遏,发誓要报仇雪恨。
4. 流放与回归:
持国预感恶兆,不得不出面干预,答应黑公主的要求,释放般度族五兄弟。但难敌不死心,找回般度族五兄弟,要求再赌一次,讲定输者一方流放森林 12 年,还要在第 13 年过隐匿的生活,如被发现,就要再次流放 12 年。这次赌博的结果又是坚战输掉。于是,般度族五兄弟被迫交出国土,流亡 12 年,并在第 13 年里隐姓埋名,在摩差国毗罗王宫廷里充当仆役。
5. 战争爆发:
13 年期满后,般度族五兄弟要求归回失去的国土,难敌坚决不允。于是双方各自争取盟友,准备发动战争。最后,双方在俱卢之野开战。
6. 大战结果:
大战进行了 18 天,经过反复的激烈较量,俱卢族几乎全军覆灭,但仅剩的三个战士竟在夜间偷袭酣睡的般度族军营,杀死般度族全部将士。黑公主和般度族五兄弟因不在军营而幸免。
7. 战后与结局:
面对如此悲惨的结局,坚战精神沮丧,但在众人的劝说下,终于登基为王。坚战统治了 36 年后,得知黑天逝世升天,于是,他指定般度族的唯一后嗣——阿周那的孙子为王位继承人,然后与自己的 4 个弟弟和黑公主一起远行登山升天。
除了以上中心故事,《摩诃婆罗多》中还穿插着大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关于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方面的言论。其中,第 6 篇《毗罗湿摩篇》中的《薄伽梵歌》后来成了印度教的重要经典。这部史诗全面反映了当时印度人民的生活价值标准、审美观以及全部的文化意识。
数学家:婆罗摩笈多
婆罗摩笈多(约公元598年~公元665年,中国处在隋朝开皇年间)是印度天文学家、数学家。以下是关于他的一些主要信息:
1. 个人生平:
婆罗摩笈多的父亲为时师孥笈多,因此他在作品中自称为时师孥之婆罗摩笈多。根据其名字中的“笈多”(意为“受保护”)和其他一些理由,据信他属于吠舍种姓,信奉湿婆。他诞生于印度拉贾斯坦邦南部的宾马尔,后来可能去了乌贾因从事学术活动。
2. 著作成就:
《婆罗摩修正体系》:婆罗摩笈多在30岁左右编著了此书(公元628年),该书共25章,几乎涵盖了当时数学天文学中的所有主题。其中《算术讲义》和《不定方程讲义》两章专论数学,前者研究三角形、四边形、零和负数的算术运算规则、二次方程等;后者研究一阶和二阶不定方程;其他各章是关于天文学研究的,也涉及到许多数学知识。
《肯达克迪迦》:这是天文学方面的名著,包含8章,研究了行星的黄经、与周日运动有关的三个问题、月食、日食、星的偕日升落以及行星的会合等。
3. 学术贡献:
负数概念及运算法则:他提出了负数概念,用小点或小圈记在数字上面以表示负数,并给出负数的运算法则,如“两个正数之和为正数,两个负数之和为负数,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之和等于它们的差”;“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的乘积为负数,两个负数的乘积为正数,两个正数的乘积为正数”等。他的负数概念及其加减法法则仅晚于中国(约公元1世纪成书的中国《九章算术》最早提出负数及其加减法运算的概念),而早于世界其他各国数学界;其负数乘除法法则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
解不定方程:对数学的最突出贡献是解不定方程(nx^2 + 1 = y^2)。在欧洲,这类方程由费马提出,但后来欧拉误记为佩尔提出,并写入他的著作中,后人多称佩尔方程。而婆罗摩笈多在公元628年便几乎完全解出了这种方程,只是当时不为欧洲人所知,后来其解法又被婆什迦罗改进。
婆罗摩笈多定理(参考:海伦公式):如果一个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相交,那么从交点向某一边所引垂线的反向延长线必经过这条边对边的中点。
玄奘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为了探究佛教教义的真谛,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经,历经艰辛,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他的取经之旅对中印文化交流以及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中亚等地历史、地理、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