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讲解、考点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回乐峰: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也有说法当作“回乐烽”。
受降城: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唐初名将张仁愿为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一种说法是公元 646 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讲解:
意境营造:诗歌的前两句“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独特的边塞月夜景色。诗人站在受降城上,举目远眺,回乐峰前的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洁白似雪;受降城外,月色皎洁,宛如深秋的寒霜。这两个生动的比喻,不仅展现出了边塞景色的奇异之美,更营造出了一种寒冷、凄凉、空寂的氛围。
情感表达:这种环境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烘托出戍边将士们的心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知何处传来了凄凉的芦管声,这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哀怨。“不知何处”四个字,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也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而“一夜征人尽望乡”,则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他们被这芦笛声所触动,一夜之间,所有的征人都不约而同地望向家乡的方向,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写作手法: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将士们的思乡之苦,而是通过对边塞景色和芦笛声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将士们的情感,使诗歌具有了更深的韵味。
考点:
诗句理解:要求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比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了征人怎样的情感等。
写作手法分析:考查诗歌中比喻、烘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像分析“沙似雪”“月如霜”的比喻对营造意境的作用,以及前三句对最后一句抒情的烘托作用。
名句默写:“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两句经常会作为名句默写的考点出现。
诗歌主旨把握: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在边塞诗中的独特体现,体会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与关怀。
作者:李益
李益(约746 - 约829),字君虞,是唐代中叶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1.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李益出生于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家乡是战略要地。他十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家乡被吐蕃占领,举家迁往中原,居于洛阳。青年时代的李益以读书仕进为目标。
仕途起伏:代宗大历四年(769 年),李益考中进士及第,后来又考中拔萃科等。但他在仕途上久久不得升迁,曾多次担任参军、主簿、县尉等职。此后,他毅然投身军旅,开始了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曾跟随多位节度使,到过盐州、夏州、宥州、灵州、丰州以及受降城等地,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篇。晚年入朝为官,不断晋升,历任都官郎中、中书舍人、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大和元年(827 年)担任礼部尚书,两年后辞官,大和三年(829 年)在东都洛阳宜教里的私人宅第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2. 诗歌风格:
其诗题材广泛,诗风以雄浑深婉为主,兼有清奇秀朗之致。
3. 主要作品及代表作:
边塞诗:李益的边塞诗最为著名,多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场景以及征人的思乡之情。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以独特的意境营造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边塞诗的经典之作;《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生动地描绘了征人在艰苦环境中的思乡之情;《度破讷沙二首》“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展现了塞北的恶劣环境和战争的残酷。
闺怨诗:如《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和埋怨。
其他题材: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送别友人、感怀身世等题材的诗歌,如《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描写了与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离别的情景,抒发了人生的感慨。
4. 历史评价:
李益在唐代诗坛具有较高的地位,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边塞诗为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诗歌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世诗人所借鉴。但他的个人生活也存在一些争议,如《霍小玉传》中描述他始乱终弃,这对他的名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