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多·利奥波德《大雁归来》原文、讲解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 3 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 200 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 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向南飞行 200 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3 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不消几天,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1946 年 4 月 11 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 642 只。

春天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像,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在 4 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呆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人们听到的只是沙锥鸟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然后,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来。在 5 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那些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更给它增添生气。

注释:

雾霭:雾气。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狩猎:打猎。

沼泽: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凋零:凋谢零落。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讲解:

主题思想:文章通过对大雁归来的描写,展现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作者将大雁视为春天的使者,它们的归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在描写大雁的过程中,作者不仅关注它们的行为,还深入思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写作手法:

拟人手法:作者把大雁的觅食、鸣叫、飞行等行为都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动作,如“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等,使大雁的形象更加生动可爱,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对比手法:文中将大雁与主红雀、花鼠、乌鸦等动物进行对比,突出了大雁坚定的迁徙精神和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例如,乌鸦的飞行被认为是笔直的,但与大雁的坚定不移的向南飞行相比就成了曲线,从而衬托出大雁的执着和坚定。

数字说明:作者通过对雁群数量的记录和分析,如“1946 年 4 月 11 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 642 只”以及对孤雁和雁群组成数字的研究,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大雁的生存状况,也增加了文章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作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 - 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也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他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最著名的著作是《沙乡年鉴》,这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考点: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大雁的行为、习性、生存状态等方面的理解,如大雁归来的时间、活动特点、与其他动物的对比等。

写作手法的分析:要求学生分析文章中运用的拟人、对比、数字说明等写作手法的作用,以及这些手法对表达主题的帮助。

作者情感的把握:理解作者对大雁的喜爱、赞美之情,以及作者通过大雁所表达的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语言表达的赏析:品味文章中优美、生动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如词语的运用、句子的修辞等。

20 道填空题及答案:

1. 《大雁归来》的作者是(奥尔多·利奥波德)。

2. 作者认为(一群大雁冲破了 3 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3. 11 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4. 3 月的大雁会穿过(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

5. 大雁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

6. 第一群大雁到来后会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7. 我们可以根据(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

8. 春雁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

9. 孤雁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

10. (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

11. 大雁归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12. 作者把大雁的鸣叫称作(对人类有益无损,带有野性的诗歌)。

13. 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水面上(闲荡),时而去玉米地捡食玉米粒。

14. 作者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得出了关于孤雁的结论。

15. (4 月)的夜间,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

16. 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大雁集会就逐渐少下来。

17. 文中将大雁与(乌鸦)进行对比,突出大雁的飞行特点。

18. 大雁归来是在(3 月)。

19. 文中的“休战时刻”指的是(3 月大雁不再受枪击)。

20. 作者对大雁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语文基础

奥尔多·利奥波德《大雁归来》原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