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阅读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九月十八日。
主题思想: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的乐园,那里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和有趣的生物,给作者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探索的乐趣;而三味书屋则是作者接受传统教育的地方,虽然学习生活相对枯燥,但也有一些有趣的经历和回忆。这种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贯穿了全文,使文章充满了温情和感染力。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在三味书屋的部分,作者描绘了私塾教育的陈腐和枯燥,学生们在严格的规矩下学习,缺乏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例如,作者问先生“怪哉”这虫的事情,却遭到先生的拒绝和训斥,这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压抑。作者通过对这种教育方式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文章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百草园是一个充满生机和自由的地方,有各种美丽的植物、可爱的动物和神奇的传说,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严肃、沉闷的学习场所,有严格的先生和枯燥的学习内容。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百草园的美好和三味书屋的压抑,也反映了作者从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到接受封建教育的转变。
细节描写:鲁迅在文中对百草园的景物和生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等,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百草园的生机和趣味,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插叙手法:文中插入了美女蛇的传说,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和趣味性。这个传说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为百草园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氛围,使读者对百草园更加充满好奇和向往。
语言风格:
简洁生动:鲁迅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能够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例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样的句式,简洁地概括了百草园的美景,突出了泥墙根一带的趣味。
幽默风趣:文章中不乏幽默风趣的语言,如对先生读书时的神态描写“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生动地表现了先生读书时的陶醉和投入,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者: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文学创作方面:
小说:他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大的批判性。比如《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以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阿 Q 正传》塑造了阿 Q 这个典型的底层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成为人们对一种自欺欺人心态的经典表述;《故乡》则通过闰土的变化,展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农民的苦难。
散文:《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多侧面地反映了他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揭示了他性格和志趣的形成过程,充满了对过去亲友、师长的深深怀念,文字质朴、温馨,富有生活气息。
杂文:鲁迅的杂文是他战斗的武器,他用犀利的笔触、深刻的见解,对社会的丑恶现象、反动势力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讽刺。如《拿来主义》,主张对待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性。
思想研究方面: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同时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人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其他领域:在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也具有重大贡献。
鲁迅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简洁、犀利,善于运用讽刺、夸张等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精神品质包括勇敢、坚定、独立思考、忧国忧民等,他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民族的解放和进步不懈奋斗。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7年编订完成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
1. 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变革时期,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鲁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诸多的人生起伏和社会动荡。1925年他正遭受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到的各种流言攻击诽谤;1926年北洋军阀统治的动乱时期,北洋政府于3月19日枪杀进步学生,鲁迅为学生们说话,受反动政府通缉后又加重了守旧势力的排挤。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鲁迅创作了《朝花夕拾》文集中的作品。
2.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入10篇作品。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前七篇反映了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了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小引》:这是《朝花夕拾》的开篇,鲁迅在其中表达了写作这些回忆散文的缘由和心境,提到了在纷扰中寻闲静、回忆往昔的感受,以及对这些文章文体可能杂乱的说明。
《狗·猫·鼠》: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虐者的憎恨,同时也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鲁迅儿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以及她寻购赠送鲁迅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事情,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和感激。
《二十四孝图》: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
《五猖会》:记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了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现实中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揭示了当时几位“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鞭挞了复古倒退的反动。
《琐记》: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还表现了作者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对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了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情怀念。
《范爱农》:追叙了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表现了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后记》:对《朝花夕拾》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和解释。
3. 艺术特色:
人物塑造鲜明:鲁迅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并赋予人物时代性。比如塑造长妈妈时先抑后扬,展现出她既有缺点又有善良的一面;塑造寿镜吾先生时,通过外貌、神态等细节描写以及他在书房大声叫唤的行为,刻画出一位严而不厉的私塾老师。
叙事、议论、抒情交融: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是《朝花夕拾》的一大叙事特点。例如《父亲的病》中记叙绍兴名医给父亲看病时,鲁迅对医生莫名其妙的药引进行议论;《藤野先生》中在记叙自己受到藤野先生的关爱之后抒发肺腑之言。
文风兼具温情与辛辣:作品以温情的笔触回忆往事,但在描写过程中辛辣的指斥和曲折的微讽依然随处可见。例如对“清国留学生”“以肉麻当有趣”的道学先生、“名人或名教授”等的批判。
4. 主题思想:
对人间真情的赞美:贯穿整部散文集的是鲁迅对人间真情的感受,如对长妈妈、私塾老师、旧友范爱农等的怀念,表达了他对普通人身上朴实与善良品质的赞美。
对乡土的眷恋与反省:流露出鲁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故土风土人情的留恋,同时也反映了乡风民俗中部分腐朽的内容,体现出他对故土的复杂情感。
对社会的挣扎和讽刺:蕴含着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如对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封建道德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朝花夕拾》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2020年4月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
鲁迅的名句
1. 关于为人与品格: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精神的写照,体现了他对敌人毫不畏惧、坚决斗争,对人民甘愿奉献、无比热爱的态度。
诚信为人之本:简单而深刻地指出了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反驳了对豪杰、丈夫的片面理解,强调了真正的豪杰也有柔情的一面,有怜爱子女的情怀。
2. 关于时间与学习: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善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工作和提升自己。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告诫人们不能死读书,要学会思考和运用书中的知识,避免成为一个只会存储知识而不会创造的人。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鼓励人们要广泛学习、博采众长,这样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思想。
3. 关于社会与变革: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哲理,鼓励人们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不要害怕前方没有道路,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体现了鲁迅对改革的坚定信念和对困难的无畏态度,说明改革必然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不能因此而放弃。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强调了民族精神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只有民族精神得到发扬,国家才能真正实现进步。
4. 关于思考与批判:
从来如此,便对吗?:这是对传统观念和旧有秩序的质疑,鼓励人们要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要盲目地接受一切既定的事物。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达了对那些遭受苦难却不懂得反抗、不思进取的人的同情和愤怒,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
墨写的谎,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强调了事实的力量,无论谎言如何掩盖,最终都会被事实所揭穿。
5. 关于人生与态度: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困境,也表达了鲁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体现了鲁迅内心的孤独和矛盾,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思考。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说明希望是基于现实存在的,只要有生命、有奋斗,就会有希望,有希望就会有光明的未来。
与鲁迅相关或从鲁迅作品中衍生出来的成语:
1. 横眉冷对:出自鲁迅的《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形容对敌人或恶势力坚决斗争、毫不畏惧的态度。
2. 俯首甘为:同样出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体现了甘愿为人民大众奉献的精神。
3. 静观默察:出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意思是不动声色,仔细观察。
4. 人言可畏: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中提到过该词,原指人们的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后泛指在背后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5. 大夜弥天:鲁迅曾写“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该词比喻黑暗势力弥漫长空,统治一切。
6. 百年树人:鲁迅原名周树人,所以“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可以用“百年树人”来表示,该成语原指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7. 旁征博引: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人情小说》中提到“宝钗妙玉则从徐说,旁征博引,用罚甚勤”,指说话、写文章时为了证明论点正确可靠而大量地引用材料。
8. 油光可鉴: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形容非常光亮润泽。
9. 不吝赐教:鲁迅在《两地书》中提到“但我相信倘有请益的时候,先生是一定不吝赐教的”,意为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10. 和气生财:鲁迅《彷徨·离婚》中有“一个人总要和气些,‘和气生财’,对不对?”,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
11. 挖空心思:鲁迅《花边文学·考场三丑》中说“例如问《十三经》是什么,文天祥是那朝人,全用不着自己来挖空心思做,一做,倒糟糕”,形容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
12. 埋头苦干: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提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指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13. 误入歧途: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提到“然被告等皆年幼无知,误入歧途,不无可悯”,指因受迷惑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14. 逆水行舟: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提到“即使目下还有点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纤”,比喻学习或做事就好像逆水行船,不努力就要退步。
鲁迅的主要人物关系如下:
1. 家人:
父亲:周伯宜,中过秀才,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被革去秀才身份,于1896年因病去世。他对鲁迅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视,在知识积累上持包容态度,人品培养方面家教严格。
母亲:鲁瑞,出生于读书人家,父亲曾中过举人。她是一个坚强、开明的女性,对鲁迅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鲁迅对母亲十分孝顺。
朱安:鲁迅的原配妻子,是母亲鲁瑞强行让他娶的。这段婚姻是封建包办婚姻,朱安与鲁迅没有感情基础,两人婚姻名存实亡。朱安一直守在周家,1947年去世。
许广平:鲁迅的第二任妻子,是鲁迅的学生,也是一位近代女作家。她与鲁迅志同道合,两人育有一子周海婴。
儿子:周海婴,1929年出生,2011年去世。是鲁迅和许广平的独子,在无线电等领域有所成就。
周作人:鲁迅的二弟,也是著名作家。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出任汪伪政府的职务,这一行为遭到了人们的批判。他与鲁迅后来失和,关系破裂。
周建人:鲁迅的三弟,是著名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他的感情经历较为复杂,结发妻子是羽太信子的妹妹羽太芳子,后来与女学生王蕴如走到了一起。
2. 师友:
寿镜吾:鲁迅在三味书屋时的老师,秀才出身,是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也有和蔼可亲的一面。
藤野先生: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他教学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对鲁迅十分关心和照顾,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与鲁迅关系密切。两人相互欣赏、钦佩,有着深厚的友情。瞿秋白曾多次在鲁迅家中躲避敌人追捕,鲁迅对他关怀备至。
许寿裳:鲁迅的挚友,两人交往密切,在思想和文学上有很多交流。许寿裳对鲁迅的思想和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为鲁迅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帮助。
3. 其他亲戚:
有一种说法称鲁迅和周恩来总理有叔侄关系,但这种说法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
浙江绍兴
浙江绍兴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以下是关于绍兴的一些介绍:
1. 历史渊源:
绍兴有着 2500 多年的建城史,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期,绍兴是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在此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历史遗迹,比如越王台等建筑就是为纪念越王勾践而建。
在秦汉时期,绍兴属于会稽郡。此后,绍兴一直是江南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2. 文化特色:
名士文化:绍兴名人辈出,是著名的“名士之乡”。古代有大禹、勾践、范蠡、西施、王充、王羲之、谢灵运、贺知章、陆游、王阳明等;近代则有鲁迅、蔡元培、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这些名人在政治、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绍兴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法文化:绍兴是中国书法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也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圣地。每年,绍兴都会举办兰亭书法节,吸引众多书法爱好者前来交流和学习。
黄酒文化:绍兴黄酒历史悠久,是中国黄酒的代表。绍兴的黄酒酿造工艺独特,口感醇厚,营养丰富,被誉为“液体蛋糕”。绍兴的酒文化与当地的民俗、饮食等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3. 建筑与景观:
鲁迅故里沈园景区:是绍兴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这里是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保留了许多鲁迅当年生活的场景和遗迹,如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沈园则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古典园林,因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而闻名。
兰亭:位于绍兴市西南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景区内有兰亭碑亭、鹅池、曲水流觞等景点,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柯岩风景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有柯岩、鉴湖、鲁镇等景点。柯岩的云骨石奇观令人叹为观止,鉴湖是绍兴的母亲湖,鲁镇则是根据鲁迅笔下的小说场景重建的,展现了绍兴的水乡风情和民俗文化。
东湖: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以奇形怪状的岩石、清澈的湖水和独特的湖岸景观而闻名。这里曾是古代的采石场,经过长期的开采,形成了悬崖峭壁、深潭浅滩等奇特的景观。
安昌古镇:是绍兴四大古镇之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古镇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如古桥、古街、古民居等,还有传统的手工作坊和民俗活动,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仓桥直街:是绍兴市区内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街道两旁是粉墙黛瓦的传统民居,河埠头、桥梁等水乡元素随处可见。这里可以品尝到各种绍兴特色美食,如臭豆腐、黄酒、梅干菜等。
4. 传统民俗与美食:
民俗:绍兴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赛龙舟、舞龙舞狮、社戏等传统活动。赛龙舟是绍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每年都会吸引众多选手和观众参与;社戏则是在农村地区流行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美食:除了黄酒,绍兴的美食还有臭豆腐、梅干菜、糟肉、醉虾、酱鸭等。臭豆腐外酥里嫩,配上特制的酱料,味道鲜美;梅干菜是绍兴的传统特产,可以用来做梅干菜扣肉等菜肴,香气扑鼻;糟肉则是将猪肉用酒糟腌制而成,口感香醇。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1. 毛泽东: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极高,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 金庸:金庸说过,鲁迅先生所以得到中国人的普遍崇敬,不仅仅由于他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文豪,他的人格和精神远远超越了“作家”的称呼之上。他一生即使从来没有写过一个字,也是中华民族中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3. 余华:余华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标杆,说“鲁迅一出手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跳高的最高的那根杆子”。
4. 萨特的终身密友西蒙·波伏瓦:1955 年她访华后,在 1957 年出版的对中国观感的专著《长征》中对鲁迅进行了评述。她认为鲁迅是那个时期最伟大最著名的作家,中国人把他比做高尔基,但她觉得他更接近契诃夫。她还对鲁迅思想的演进历程、作品的特点等进行了分析,认为鲁迅将外来文化的吸收和中国传统的继承融为一体。
5. 胡适:在一段音频中,胡适称鲁迅在《新青年》时代是一个大将,他们这帮人不把十分精力做创作的文学,只有鲁迅喜欢做创作的东西。
当然,不同的人对鲁迅的评价可能会因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鲁迅在文学、思想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高度的赞誉。
与鲁迅有关的影视作品
1. 《鲁迅》:2005年上映,由丁荫楠执导,濮存昕饰演鲁迅。影片选取了鲁迅生命的最后三年,以他和瞿秋白的友谊为主线,既有现实也有梦境的展现。该片曾作为当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放映。
2. 《阿 Q 正传》: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中描述了身形猥琐的阿 Q,他是在未庄打短工谋生的小人物,有着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阿 Q 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后,阴错阳差被未庄人奉为手握重权的革命党,但最终也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这部电影生动地刻画了阿 Q 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3. 《鲁迅之路》:这是一部全方位、多侧面地反映鲁迅先生生平、历史功绩和文学成就的作品。通过大量历史资料的呈现,生动展现了鲁迅先生不朽的精神,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4. 《药》: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剧情回溯清朝末年时期政治黑暗,夏瑜被捕入狱,华老栓夫妇借五块银元从康大叔手中取回夏瑜的血馒头,以为能治病,不料小栓还是病故。华大妈和夏四奶奶分别为儿子上坟,夏四奶奶对坟头上花环不解。电影的画面构图和层次感非常美,具有深刻的艺术表现力。
5. 《祝福》: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描绘了浙东山村女人祥林嫂丈夫去世后,一家人生活凄惨、陷入债务的遭遇,因家庭困境而被迫将媳妇卖给他人。在经历了种种变故和痛苦后,祥林嫂最后也无法逃避悲惨的命运。该片展现了扎实的服化道、真实的表演、辛辣的讽刺和古典主义审美等元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6. 《风雨故园》:讲述的是鲁迅少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影片从鲁迅年少时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和所接触到的人和事。
7. 《觉醒年代》:这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剧中鲁迅的戏份虽然不算多,但演员曹磊对鲁迅这一角色的精彩演绎备受好评。剧中鲁迅创作《狂人日记》《药》等作品的过程被巧妙地融入剧情中,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鲁迅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8. 《抗战中的文艺》: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文献戏剧电影。影片集中刻画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文艺名家,展现了1931年到1945年共14年的文艺界波澜壮阔的抗争史。
9. 《黄金时代》:该片讲述了女作家萧红的成长史,片中萧红与多位文学家有过交流,提到了“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等与鲁迅相关的内容。
10. 《红星照耀中国》:电影中涉及到鲁迅与美国作家、新闻记者斯诺的交往。斯诺在与鲁迅的交往中写就《活的中国》,两人关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专题谈话保留在这本书中。鲁迅对斯诺的中国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促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