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 08 三垂线定理、二面角
斜线的射影定义
设直线\(l\)与平面\(\alpha\)相交但不垂直,称直线\(l\)为平面\(\alpha\)的斜线。斜线与平面的交点叫斜足。
过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P\)向平面\(\alpha\)引垂线\(PO\),垂足为\(O\),则直线\(AO\)叫做斜线\(l\)在平面\(\alpha\)内的射影。
唯一性:一条斜线在一个平面内的射影是唯一确定的。
位置关系: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角中最小的角。
角度关系:设斜线\(l\)与平面\(\alpha\)所成的角为\(\theta_1\),斜线\(l\)与其射影所成的角为\(\theta_2\),平面\(\alpha\)内的直线\(m\)与射影所成的角为\(\theta_3\),直线\(m\)与斜线\(l\)所成的角为\(\theta\),则有\(\cos\theta=\cos\theta_1\cos\theta_3\)。当直线\(m\)与射影垂直时,根据三垂线定理可知\(m\)与斜线\(l\)也垂直,此时\(\theta = 90^{\circ}\),\(\cos\theta = 0\),即\(\cos\theta_1\cos\theta_3 = 0\),因为\(0^{\circ}<\theta_1<90^{\circ}\),所以\(\cos\theta_1\neq0\),则\(\cos\theta_3 = 0\),\(\theta_3 = 90^{\circ}\),这也说明了射影与平面内和斜线垂直的直线是垂直关系。
三垂线定理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符号语言
已知\(PO\),\(PA\)分别是平面\(\alpha\)的垂线和斜线,\(AO\)是\(PA\)在平面\(\alpha\)内的射影,\(a\subset\alpha\),若\(a\perp AO\),则\(a\perp PA\)。
证明
已知\(PO\perp\)平面\(\alpha\),\(a\subset\alpha\),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可得\(PO\perp a\)。
因为\(a\perp AO\),\(PO\cap AO = O\),\(PO\),\(AO\subset\)平面\(POA\),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a\perp\)平面\(POA\)。
又因为\(PA\subset\)平面\(POA\),再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所以\(a\perp PA\)。
逆定理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即: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
应用
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例如在正方体\(ABCD - A_{1}B_{1}C_{1}D_{1}\)中,求异面直线\(A_{1}C\)与\(BD\)所成的角。因为\(AC\perp BD\),\(A_{1}A\perp\)平面\(ABCD\),\(AC\)是\(A_{1}C\)在平面\(ABCD\)内的射影,根据三垂线定理可知\(A_{1}C\perp BD\),所以异面直线\(A_{1}C\)与\(BD\)所成的角为\(90^{\circ}\)。
证明线面垂直:若要证明直线\(a\)垂直于平面\(\beta\),可在平面\(\beta\)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m\),\(n\),通过三垂线定理证明\(a\)垂直于\(m\)和\(n\)在平面\(\beta\)内的射影,进而证明\(a\perp\beta\)。
求二面角:在求二面角的大小时,常常利用三垂线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通过解三角形等方法求出平面角的大小,从而得到二面角的大小。
二面角的定义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若棱为\(l\),两个面分别为\(\alpha\),\(\beta\),则二面角记为\(\alpha -l-\beta\)。
二面角的平面角
定义:在二面角\(\alpha -l-\beta\)的棱\(l\)上任取一点\(O\),以点\(O\)为垂足,在半平面\(\alpha\)和\(\beta\)内分别作垂直于棱\(l\)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构成的\(\angle AOB\)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特点: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与点\(O\)在棱\(l\)上的位置无关,只与二面角的两个面的相对位置有关;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范围是\([0,\pi]\)。当二面角的平面角为\(0\)时,两个半平面重合;为\(\pi\)时,两个半平面合成一个平面。
求法
定义法:根据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直接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棱的垂线,得到二面角的平面角,再通过解三角形求出平面角的大小。例如在一个正方体\(ABCD - A_{1}B_{1}C_{1}D_{1}\)中,求二面角\(A - BD - A_{1}\)的大小,可在棱\(BD\)上取中点\(O\),连接\(AO\),\(A_{1}O\),因为\(AO\perp BD\),\(A_{1}O\perp BD\),所以\(\angle AOA_{1}\)就是二面角\(A - BD - A_{1}\)的平面角,然后通过正方体的棱长,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angle AOA_{1}\)的大小。
三垂线法:利用三垂线定理,过一个平面内一点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再过垂足作棱的垂线,连接斜足与该点,得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比如在三棱锥\(P - ABC\)中,\(PA\perp\)平面\(ABC\),\(AB\perp BC\),求二面角\(P - BC - A\),可过\(A\)作\(AO\perp BC\)于\(O\),连接\(PO\),因为\(PA\perp\)平面\(ABC\),所以\(PO\perp BC\),则\(\angle POA\)就是二面角\(P - BC - A\)的平面角。
向量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overrightarrow{n_{1}}\),\(\overrightarrow{n_{2}}\),设二面角为\(\theta\),则\(\cos\theta=\pm\frac{\overrightarrow{n_{1}}\cdot\overrightarrow{n_{2}}}{\vert\overrightarrow{n_{1}}\vert\vert\overrightarrow{n_{2}}\vert}\),根据二面角的实际情况判断\(\theta\)是锐角还是钝角,从而确定\(\cos\theta\)的值。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
- 指数函数 04 指数函数:\(y = a^{x}(a>0\),且\(a\neq1)\)
- 对数函数 04 对数运算与对数函数
- 高中数学 05 三角函数
- 三角函数 05 角度制与弧度制、角度运算
- 三角函数 05 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
- 三角函数 05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 三角函数 05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 三角函数 05 三角函数恒等变换
- 三角函数 05 加权同角三角函数和相结合的辅助角公式
- 高中数学 06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 平面向量 06 平面向量的概念、共线向量、零向量
- 平面向量 06 三点共线、四点不共线等
- 平面向量 06 向量加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法则、运算律
- 平面向量 06 向量减法、相反向量
- 平面向量 06 向量的数乘 \(\lambda\overrightarrow{a}\)
- 平面向量 06 共线向量基本定理:\(\overrightarrow{n}=\lambda\overrightarrow{a}\)
- 平面向量 06 向量线性运算的重要结论
- 平面向量 06 向量数量积(内积)
- 复数 07 复数 \(a + bi\)、几何意义、共轭复数、加减乘除运算
- 复数 07 复数的向量形式、三角形式、欧拉形式、指数形式
- 立体几何 08 立体几何初步
- 立体几何 08 多面体:棱柱、棱锥、棱台
- 立体几何 08 旋转体:圆柱、圆锥、圆台
- 立体几何 08 球、半球、球冠、球缺、球带
- 立体几何 08 立体几何八大定理(平行与垂直)
- 立体几何 08 三垂线定理、二面角
- 高中数学 09 统计
- 高中数学 10 概率
- 高中数学 11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 高中数学 11 空间向量
- 解析几何 12 直线和圆的方程
- 解析几何 12 有向线段、两点距离、定比分点
- 解析几何 12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 解析几何 12 平面直线方程、直线系方程
- 解析几何 1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夹角
- 解析几何 12 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
- 解析几何 12 求点的轨迹方程
- 解析几何 12 圆的标准式、一般式、直径式、参数式方程
- 解析几何 12 曲线的交点(曲直联立)
- 解析几何 12 点、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 解析几何 12 圆的弦长计算公式
- 解析几何 12 圆的切线方程、切点弦方程
- 解析几何 12 圆的公切线方程
- 解析几何 12 两个相交圆的公共弦方程
- 圆锥曲线 13 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 圆锥曲线 13 椭圆标准方程:第一、二、三、四定义
- 圆锥曲线 13 双曲线标准方程:第一、二、三定义
- 圆锥曲线 13 抛物线第一、二、三定义
- 圆锥曲线 13 圆锥曲线的共同性质
- 圆锥曲线 13 圆锥曲线的一般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