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曲线 13 抛物线第一、二、三定义
一、抛物线的第一定义
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条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假设动点为M(x,y),焦点为F,准线方程为x=−p(以开口向右的抛物线为例)。
根据抛物线的第一定义,动点M到焦点F的距离|MF|等于动点M到准线l的距离d。
焦点F的坐标为(p,0),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MF|=√(x−p)2+y2,动点M到准线x=−p的距离d=x+p。
因为|MF|=d,所以√(x−p)2+y2=x+p,两边平方可得(x−p)2+y2=(x+p)2,展开式子得到x2−2px+p2+y2=x2+2px+p2,化简后为y2=4px,这就是开口向右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当抛物线开口向左时,设准线方程为x=p,焦点坐标为(−p,0),同样根据定义可得y2=−4px。
当抛物线开口向上时,设准线方程为y=−p,焦点坐标为(0,p),由定义可得x2=4py。
当抛物线开口向下时,设准线方程为y=p,焦点坐标为(0,−p),根据定义可得x2=−4py。
已知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为F(1,0),求抛物线方程。根据焦点坐标公式p2=1,解得p=2,所以抛物线方程为y2=4x。
在这个例子中,利用抛物线的第一定义中的焦点和准线的关系来确定抛物线的方程。
二、抛物线的第二定义
抛物线的第二定义为:平面内到一个定点F(焦点)的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l(准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1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
第一定义强调点到焦点和准线的距离相等,而第二定义是从两者距离之比为1的角度来描述抛物线。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是表述方式略有差异。
设动点P(x,y),焦点F的坐标为(a,b),准线方程为Ax+By+C=0。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Ax0+By0+C|√A2+B2(这里(x0,y0)是点的坐标),点P到准线l的距离d=|Ax+By+C|√A2+B2。
点P到焦点F的距离|PF|=√(x−a)2+(y−b)2。
因为|PF|d=1,即|PF|=d,所以√(x−a)2+(y−b)2=|Ax+By+C|√A2+B2,这也可以推导出抛物线的方程。
例如,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F(0,−2),准线方程为y=2,设抛物线上一点P(x,y)。
根据第二定义,P到F的距离|PF|=√(x−0)2+(y+2)2,P到准线y=2的距离d=|y−2|。
因为|PF|d=1,所以√x2+(y+2)2=|y−2|,两边平方得x2+(y+2)2=(y−2)2,展开化简后可得x2=−8y,这就是该抛物线的方程。
三、抛物线的第三定义
抛物线的第三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个动点A、B(其中一个动点在抛物线上,设为A),若直线AB过抛物线的焦点F,且分别过A、B作准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则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
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焦点F(p2,0),准线方程为x=−p2。
设A(x1,y1),B(x2,y2),因为AB过焦点F,根据抛物线的性质,|AF|=x1+p2,|BF|=x2+p2。
所以|AB|=|AF|+|BF|=x1+x2+p。
设以AB为直径的圆的圆心为O′,其横坐标为x1+x22。
圆O′到准线x=−p2的距离d=x1+x22+p2=x1+x2+p2,而|AB|2=x1+x2+p2,即圆O′到准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所以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
已知抛物线y2=4x,焦点为F(1,0),设直线AB过焦点F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
设A(x1,y1),B(x2,y2),由抛物线方程可知p=2。
根据上述性质,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x=−1相切。在求解与抛物线相关的几何问题,如圆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线段长度关系等问题时,第三定义能提供一种便捷的思路。
四、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 开口向右的抛物线标准方程
当抛物线开口向右时,焦点在x轴正半轴。设其焦点坐标为F(p,0),准线方程为x=−p(p>0)。
根据抛物线的第一定义(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l不经过点F)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设抛物线上任意一点M(x,y),则点M到焦点F的距离等于点M到准线的距离。
点M到焦点F的距离|MF|=√(x−p)2+y2,点M到准线的距离为|x+p|,因为距离相等,所以√(x−p)2+y2=|x+p|,两边平方可得(x−p)2+y2=(x+p)2。
展开式子得x2−2px+p2+y2=x2+2px+p2,化简后得到y2=4px,这就是开口向右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2. 开口向左的抛物线标准方程
当抛物线开口向左时,焦点在x轴负半轴,焦点坐标为F(−p,0),准线方程为x=p(p>0)。
同样设抛物线上任意一点M(x,y),点M到焦点F的距离|MF|=√(x+p)2+y2,点M到准线的距离为|x−p|。
由|MF|=|x−p|,两边平方(x+p)2+y2=(x−p)2,展开并化简得y2=−4px,这是开口向左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3. 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标准方程
当抛物线开口向上时,焦点在y轴正半轴,焦点坐标为F(0,p),准线方程为y=−p(p>0)。
设抛物线上任意一点M(x,y),点M到焦点F的面积|MF|=√(y−p)2+x2,点M到准线的距离为|y+p|。
由|MF|=|y+p|,两边平方(y−p)2+x2=(y+p)2,展开并化简得x2=4py,这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4. 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标准方程
当抛物线开口向下时,焦点在y轴负半轴,焦点坐标为F(0,−p),准线方程为y=p(p>0)。
设抛物线上任意一点M(x,y),点M到焦点F的距离|MF|=√(y+p)2+x2,点M到准线的距离为|y−p|。
由|MF|=|y−p|,两边平方(y+p)2+x2=(y−p)2,展开并化简得x2=−4py,这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五、抛物线的范围
1. 开口向右的抛物线(y2=2px,p>0)
分析过程:对于方程y2=2px(p>0),由于任何实数的平方都大于等于0,所以y可以取任意实数,即y∈R。而对于x,因为y2=2px,p>0,要使等式成立,x必须大于等于0,即x≥0。
举例说明:例如抛物线y2=4x,这里p=2,无论y取何值,x都要满足x≥0,其图像位于y轴右侧(包含y轴),并且沿着x轴正方向无限延伸,y则能取遍所有实数,图像在x轴上下都有分布。
2. 开口向左的抛物线(y2=−2px,p>0)
分析过程:同样基于任何实数的平方非负这一性质,y∈R。对于x,由y2=−2px(p>0)可知,要使等式成立,x必须小于等于0,也就是x≤0。
举例说明:比如抛物线y2=−6x(p=3),不管y的值怎样变化,x始终是小于等于0的,该抛物线的图像位于y轴左侧(包含y轴),沿着x轴负方向无限延伸,y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图像在x轴上下都存在。
3. 开口向上的抛物线(x2=2py,p>0)
分析过程:因为任何实数的平方都不小于0,所以x可以取任意实数,即x∈R。对于y,由x2=2py(p>0)可得,y要大于等于0,即y≥0。
举例说明:以抛物线x2=8y(p=4)为例,x能取遍所有实数,而y的值一定是大于等于0的,其图像位于x轴上方(包含x轴),并且沿着y轴正方向无限延伸。
4. 开口向下的抛物线(x2=−2py,p>0)
分析过程:由实数平方的性质可知x∈R。从方程x2=−2py(p>0)来看,y必须小于等于0,即y≤0。
举例说明:像抛物线x2=−10y(p=5),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y则始终小于等于0,该抛物线的图像位于x轴下方(包含x轴),沿着y轴负方向无限延伸。
六、抛物线的对称性
1. 对称轴方程
对于抛物线y2=2px(p>0),其对称轴为x轴,方程是y=0。这是因为在方程y2=2px中,将y换成−y,方程不变,即(−y)2=2px依然成立,所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
同理,对于抛物线y2=−2px(p>0),对称轴也是x轴,方程为y=0。
对于抛物线x2=2py(p>0),对称轴是y轴,方程为x=0。因为把x换成−x,方程(−x)2=2py保持不变,所以该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
对于抛物线x2=−2py(p>0),对称轴同样是y轴,方程是x=0。
2. 对称性质的证明(以y2=2px(p>0)为例)
设点P(x0,y0)是抛物线y2=2px(p>0)上的任意一点,则y20=2px0。
点P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0,−y0)。将P′的纵坐标代入抛物线方程,可得(−y0)2=2px0,这与P点满足的方程一样,所以P′也在抛物线上。
由此证明了抛物线y2=2px(p>0)关于x轴对称。
3. 对称性质在解题中的应用
求抛物线的交点:例如,已知抛物线y2=4x与直线y=x−1相交,求交点坐标。可以联立方程{y2=4xy=x−1,将y=x−1代入y2=4x得到(x−1)2=4x,解这个方程求出x的值,再代入y=x−1求出y的值。在求解过程中,利用抛物线的对称性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因为抛物线y2=4x关于x轴对称,如果求出的两个交点(x1,y1)和(x1,−y1)满足这种对称关系,那么答案很可能是正确的。
确定抛物线的形状和位置:抛物线的对称性有助于我们快速确定其形状和位置。比如,知道抛物线y2=−8x关于x轴对称,且开口向左,就可以大致勾勒出它的图像,并且能根据其对称性质方便地在图像上找到对应的点,如顶点、焦点等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从而更好地研究抛物线的性质。
七、抛物线的顶点
1. 不同形式抛物线顶点坐标的推导
对于抛物线y2=2px(p>0)和y2=−2px(p>0)
令y=0,代入y2=2px,可得0=2px,解得x=0。所以抛物线y2=2px(p>0)的顶点坐标为(0,0)。
同理,对于y2=−2px(p>0),令y=0,解得x=0,其顶点坐标也是(0,0)。
对于抛物线x2=2py(p>0)和x2=−2py(p>0)
令x=0,代入x2=2py,可得0=2py,解得y=0。因此抛物线x2=2py(p>0)的顶点坐标为(0,0)。
同样,对于x2=−2py(p>0),令x=0,解得y=0,顶点坐标为(0,0)。
2. 顶点在抛物线中的几何意义
位置特征:顶点是抛物线的中心对称点(对于有对称中心的抛物线)或对称轴的交点(对于所有抛物线)。它是抛物线弯曲程度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例如,对于开口向上的抛物线x2=2py(p>0),在顶点(0,0)处,抛物线从向下弯曲(当x靠近0且x<0时)转变为向上弯曲(当x靠近0且x>0时)。
最值情况(以开口向上或向下的抛物线为例):对于抛物线x2=2py(p>0),因为其开口向上,顶点(0,0)是抛物线上的最低点,此时函数y=12px2取得最小值0;对于抛物线x2=−2py(p>0),开口向下,顶点(0,0)是抛物线上的最高点,函数y=−12px2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0。
3. 顶点在抛物线相关问题中的应用
确定抛物线方程: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0,0)和其他一些条件(如焦点位置、准线方程、开口方向等),可以确定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例如,已知抛物线顶点为(0,0),开口向右,且焦点坐标为(2,0),根据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坐标为(p2,0),可得p2=2,解得p=4,从而确定抛物线方程为y2=8x。
求解抛物线与其他图形的交点问题:在求抛物线与直线或其他曲线的交点时,顶点坐标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初始的取值范围或判断交点的大致位置。例如,求抛物线y2=4x与圆(x−3)2+y2=9的交点,我们知道抛物线顶点为(0,0),结合抛物线和圆的性质,可以大致判断出交点可能存在的象限,然后通过联立方程求解具体的交点坐标。
八、抛物线的焦点
1. 焦点坐标的推导
对于抛物线y2=2px(p>0)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F不在l上)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这个定点F就是焦点。
对于抛物线y2=2px(p>0),其焦点坐标为(p2,0)。推导过程如下:
设抛物线上一点P(x,y),点P到焦点F的距离等于点P到准线的距离。此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x=−p2。
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点P到焦点F的距离|PF|=√(x−p2)2+y2,点P到准线的距离为|x−(−p2)|=|x+p2|。
因为|PF|等于点P到准线的距离,且y2=2px,所以可得√(x−p2)2+y2=|x+p2|,当x≥0时,化简可得(x−p2)2+y2=(x+p2)2,进一步展开得到x2−px+p24+y2=x2+px+p24,消去相同项后y2=2px成立,所以焦点坐标为(p2,0)。
对于抛物线y2=−2px(p>0)
其焦点坐标为(−p2,0)。推导过程与y2=2px(p>0)类似,准线方程为x=p2,根据抛物线定义和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推导出焦点坐标。
对于抛物线x2=2py(p>0)
焦点坐标为(0,p2)。设抛物线上一点P(x,y),准线方程为y=−p2,点P到焦点F的距离|PF|=√(y−p2)2+x2,点P到准线的距离为|y−(−p2)|=|y+p2|,由抛物线定义|PF|等于点P到准线的距离,且x2=2py,通过类似的计算可得到焦点坐标。
对于抛物线x2=−2py(p>0)
焦点坐标为(0,−p2),准线方程为y=p2,同样根据抛物线定义和距离公式推导得出。
2. 焦点在抛物线中的作用
光学性质方面:抛物线有一个重要的光学性质,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抛物线反射后,反射光线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例如,汽车前灯的反光镜就是抛物线形状,灯泡位于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平行射出,照亮前方道路。
确定抛物线形状方面:焦点位置和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大小紧密相关。对于y2=2px(p>0)和y2=−2px(p>0),p的值决定了焦点到顶点的距离,进而决定了抛物线开口的宽窄程度。p越大,焦点离顶点越远,抛物线开口越宽。
3. 焦点在解题中的应用
求解抛物线方程: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就可以确定p的值,从而得到抛物线的方程。例如,已知抛物线焦点为(3,0),则根据y2=2px(p>0)中焦点坐标为(p2,0),可得p2=3,解得p=6,抛物线方程为y2=12x。
计算抛物线相关的距离问题:在求抛物线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或者到准线的距离时,焦点的位置起到关键作用。例如,对于抛物线y2=8x,点P(2,4)在抛物线上,根据抛物线定义,点P到焦点(2,0)的距离等于点P到准线x=−2的距离,这个距离可以通过计算点P的横坐标与准线横坐标之差的绝对值得到,即|2−(−2)|=4。
九、抛物线的离心率
抛物线的离心率e=1。离心率是描述圆锥曲线形状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抛物线,其定义为抛物线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准线的距离之比。
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焦点为F(p2,0),准线方程为x=−p2。
对于抛物线上任意一点P(x,y),点P到焦点F的距离|PF|=√(x−p2)2+y2,点P到准线的距离d=|x−(−p2)|=|x+p2|。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PF|=d,所以它们的比值|PF|d=1,即抛物线的离心率e=1。
椭圆:椭圆的离心率e满足0<e<1。椭圆的形状随着离心率的变化而变化,离心率越小,椭圆越接近于圆;离心率越大,椭圆越扁。例如,离心率e=12的椭圆比离心率e=34的椭圆更接近于圆。
双曲线:双曲线的离心率e满足e>1。离心率决定了双曲线的开口大小,离心率越大,双曲线的开口越宽。比如,离心率e=2的双曲线开口比离心率e=32的双曲线开口更宽。
而抛物线的离心率始终为1,其形状不像椭圆那样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扁”或“圆”,也不像双曲线那样有不同程度的开口宽窄变化,抛物线的形状只由其焦点和准线的位置决定。
由于离心率e=1,这使得抛物线在光学等应用中有独特的性质。例如,从抛物线焦点发出的光线,经抛物线反射后,反射光线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这一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照明灯具(如汽车前灯)、卫星天线等的设计中。因为光线从焦点发出后,其到焦点和到准线的距离始终相等(由离心率为1和抛物线定义决定),经过反射后能够按照平行于对称轴的方向射出,从而实现有效的照明或信号接收等功能。
十、抛物线的准线
1. 不同标准方程下抛物线的准线方程
对于抛物线y2=2px(p>0)(开口向右)
其焦点坐标为(p2,0),准线方程为x=−p2。这是因为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上任意一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该点到准线的距离。对于开口向右的抛物线,准线在焦点左侧,且与焦点的距离为p。
对于抛物线y2=−2px(p>0)(开口向左)
焦点坐标是(−p2,0),准线方程为x=p2。此时准线在焦点右侧,距离焦点p,符合抛物线的定义。
对于抛物线x2=2py(p>0)(开口向上)
焦点坐标为(0,p2),准线方程为y=−p2。准线在焦点下方,距离为p,保证了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和准线的距离相等。
对于抛物线x2=−2py(p>0)(开口向下)
焦点坐标为(0,−p2),准线方程为y=p2。准线在焦点上方,与焦点相距p,同样满足抛物线的定义。
2. 一般式抛物线准线方程的推导(以y=ax2+bx+c为例)
先将抛物线方程化为标准形式。通过配方y=a(x+b2a)2+4ac−b24a。
令X=x+b2a,Y=y−4ac−b24a,则方程变为Y=aX2。
对于Y=aX2,其标准形式类似于x2=2py或x2=−2py。当a>0时,可看作X2=1aY,此时2p=1a,焦点为(0,14a),准线方程为Y=−14a。
再将X和Y代回原变量,可得准线方程为y=4ac−b2−14a。
3. 准线方程的应用
在求解抛物线相关的几何问题中,准线方程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已知抛物线y2=4x,点P为抛物线上一点,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点P到焦点的距离等于点P到准线的距离。若求点P到焦点的距离,可先求出点P到准线x=−1的距离,从而简化计算。
在抛物线的光学性质中也有应用。抛物线能将平行于对称轴的光线反射到焦点,这一性质与准线有关,光线从抛物线上一点出发,反射前的路径与到准线的距离有关,反射后汇聚到焦点。
十一、抛物线的切线方程
1. 已知抛物线方程y2=2px(p>0),求在点(x0,y0)处的切线方程
首先对y2=2px进行隐函数求导。
两边对x求导,根据复合函数求导法则(u2)′=2u⋅u′,令u=y,则2y⋅y′=2p,解得y′=py。
那么在点(x0,y0)处的切线斜率k=py0。
根据点斜式方程y−y0=k(x−x0),可得切线方程为y−y0=py0(x−x0),整理得yy0−y20=p(x−x0)。
又因为y20=2px0,所以切线方程可化为yy0−2px0=p(x−x0),即yy0=p(x+x0)。
2. 已知抛物线方程x2=2py(p>0),求在点(x0,y0)处的切线方程
对x2=2py两边对x求导,得2x=2p⋅y′,解得y′=xp。
在点(x0,y0)处的切线斜率k=x0p。
由点斜式方程可得切线方程为y−y0=x0p(x−x0),整理得py−py0=x0(x−x0)。
因为x20=2py0,所以切线方程可化为x0x=p(y+y0)。
3. 一般情况
对于抛物线的一般方程y=ax2+bx+c,求导得y′=2ax+b。
在点(x0,y0)处的切线斜率k=2ax0+b。
切线方程为y−y0=(2ax0+b)(x−x0),展开并整理得y=(2ax0+b)x−2ax20−bx0+y0。
又因为y0=ax20+bx0+c,代入上式可得y=(2ax0+b)x−ax20+c。
十二、抛物线的焦半径
抛物线上任意一点与抛物线焦点的连线叫做抛物线的焦半径。
对于抛物线y2=2px(p>0)(开口向右)
设抛物线上一点P(x0,y0),焦点F(p2,0)。
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PF|=√(x0−p2)2+y20。
又因为P(x0,y0)在抛物线y2=2px上,所以y20=2px0。
将y20=2px0代入|PF|=√(x0−p2)2+y20可得|PF|=x0+p2。
对于抛物线y2=−2px(p>0)(开口向左)
设抛物线上一点P(x0,y0),焦点F(−p2,0)。
同样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PF|=√(x0+p2)2+y20。
因为y20=−2px0,代入可得|PF|=−x0+p2(注意这里x0≤0)。
对于抛物线x2=2py(p>0)(开口向上)
设抛物线上一点P(x0,y0),焦点F(0,p2)。
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PF|=√(x0−0)2+(y0−p2)2。
由于x20=2py0,代入并化简可得|PF|=y0+p2。
对于抛物线x2=−2py(p>0)(开口向下)
设抛物线上一点P(x0,y0),焦点F(0,−p2)。
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PF|=√(x0−0)2+(y0+p2)2。
因为x20=−2py0,代入化简可得|PF|=−y0+p2(这里y0≤0)。
已知抛物线y2=4x,点P(3,2√3)在抛物线上,求点P到焦点的距离(即焦半径)。
对于抛物线y2=4x,2p=4,p=2。
根据焦半径公式|PF|=x0+p2,这里x0=3,p=2,所以|PF|=3+1=4。
十三、抛物线的通径
通径是抛物线的一种特殊的焦点弦。它是过抛物线焦点且垂直于抛物线对称轴的弦。
对于抛物线y2=2px(p>0)(开口向右)
因为通径垂直于x轴且过焦点F(p2,0),将x=p2代入y2=2px,可得y2=2p×p2=p2。
解得y=±p,所以通径的长度为|y1−y2|=|p−(−p)|=2p。
对于抛物线y2=−2px(p>0)(开口向左)
焦点坐标为F(−p2,0),把x=−p2代入y2=−2px,得到y2=−2p×(−p2)=p2。
解得y=±p,通径长度同样为2p。
对于抛物线x2=2py(p>0)(开口向上)
焦点是F(0,p2),将y=p2代入x2=2py,则x2=2p×p2=p2。
解得x=±p,通径长度为2p。
对于抛物线x2=−2py(p>0)(开口向下)
焦点为F(0,−p2),代入x2=−2py,当y=−p2时,x2=−2p×(−p2)=p2。
解得x=±p,通径长度是2p。
通径是抛物线所有焦点弦中长度最短的。在比较焦点弦长度或者求焦点弦最短长度等问题中经常会用到这一性质。例如,在抛物线y2=2px(p>0)中,设焦点弦所在直线的斜率为k,焦点弦长度为L=2p(k2+1)k2,当k→∞(即直线垂直于x轴,此时弦为通径)时,L=2p,是焦点弦长度的最小值。
在抛物线的几何问题、光学性质(抛物线的反射性质与通径也有一定关联)等方面也有应用。比如在抛物线反射镜中,通径的端点位置对于光线的反射路径等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十四、抛物线的焦点弦
焦点弦是指经过抛物线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这两点间的线段就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弦。
对于抛物线y2=2px(p>0)(开口向右)
设焦点弦所在直线的斜率为k(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即直线垂直于x轴,是一种特殊情况),焦点弦方程为y=k(x−p2)。
设焦点弦与抛物线的交点为A(x1,y1)、B(x2,y2)。
将y=k(x−p2)代入y2=2px,得到[k(x−p2)]2=2px。
展开并整理得k2(x2−px+p24)=2px,即k2x2−(k2p+2p)x+k2p24=0。
根据韦达定理,x1+x2=k2p+2pk2。
焦点弦|AB|=x1+x2+p=k2p+2pk2+p=2p(k2+1)k2。
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直线方程为x=p2,代入y2=2px得y=±p,此时|AB|=2p。
对于抛物线y2=−2px(p>0)(开口向左)
焦点弦方程为y=k(x+p2),同样代入y2=−2px,利用韦达定理可得焦点弦长度公式,推导过程类似上述情况。
对于抛物线x2=2py(p>0)(开口向上)
焦点弦方程为y−p2=mx(这里m为直线斜率),代入x2=2py进行推导。
对于抛物线x2=−2py(p>0)(开口向下)
焦点弦方程为y+p2=mx,代入x2=−2py推导焦点弦长度公式。
以抛物线y2=2px(p>0)为例,设焦点弦AB,A(x1,y1),B(x2,y2),则y1y2=−p2。这可以通过将焦点弦方程代入抛物线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得到。
焦点弦两端点的切线交点在准线上。比如对于抛物线y2=2px,设A(x1,y1),B(x2,y2),分别求出A、B处的切线方程,联立求解得到交点横坐标为−p2,即交点在准线上。
数学基础 : 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
- 立体几何 08 旋转体:圆柱、圆锥、圆台
- 立体几何 08 球、半球、球冠、球缺、球带
- 立体几何 08 立体几何八大定理(平行与垂直)
- 立体几何 08 三垂线定理、二面角
- 高中数学 09 统计
- 高中数学 10 概率
- 高中数学 11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 高中数学 11 空间向量
- 解析几何 12 直线和圆的方程
- 解析几何 12 有向线段、两点距离、定比分点
- 解析几何 12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 解析几何 12 平面直线方程、直线系方程
- 解析几何 1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夹角
- 解析几何 12 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
- 解析几何 12 求点的轨迹方程
- 解析几何 12 圆的标准式、一般式、直径式、参数式方程
- 解析几何 12 曲线的交点(曲直联立)
- 解析几何 12 点、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 解析几何 12 圆的弦长计算公式
- 解析几何 12 圆的切线方程、切点弦方程
- 解析几何 12 圆的公切线方程
- 解析几何 12 两个相交圆的公共弦方程
- 圆锥曲线 13 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 圆锥曲线 13 椭圆标准方程:第一、二、三、四定义
- 圆锥曲线 13 双曲线标准方程:第一、二、三定义
- 圆锥曲线 13 抛物线第一、二、三定义
- 圆锥曲线 13 圆锥曲线的共同性质
- 圆锥曲线 13 圆锥曲线的一般方程
- 圆锥曲线 13 椭圆结论
- 圆锥曲线 13 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 圆锥曲线 13 比较圆锥曲线的第一、第二、第三定义
- 高中数学 14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数学归纳法
- 高中数学 14 等差数列
- 高中数学 14 等比数列
- 高中数学 14 数学归纳法
- 高中数学 14 数列的通项公式
- 高中数学 14 ∑ 求和符号、∏ 连乘符号
- 导数 15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 极限 15 函数极限的定义、性质、极限运算法则
- 极限 15 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
- 导数 15 导数基础:定义、几何意义、运算法则
- 导数 15 函数曲线的切线方程、法线方程
- 导数 15 导数近似估算
- 导数 15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
- 导数 15 导数与函数的极值、最大值、最小值
- 高中数学 16 计数原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 高中数学 17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条件、全概率
- 高中数学 18 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 高等数学:映射与函数的定义
- 高等数学:函数的有界性的判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