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28 物理学中常见科学方法
观察法
定义:通过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方法。
应用: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伽利略通过对不同物体在不同高度下落的观察,发现物体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快,且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奠定了基础。
实验法
定义:根据研究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和过程,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应用: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比较法
定义:确定研究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
应用:在学习电场和磁场时,可以将电场力和磁场力进行比较,发现它们都是场力,但电场力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而磁场力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且二者的方向判断方法等也有所不同,从而更清晰地理解两种场的性质和特点。
类比法
定义: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应用:将电流类比为水流,电压类比为水压,电阻类比为水管的阻力,帮助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以及电路的相关知识;将电场线类比为磁感线,形象地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分布情况等。
等效替代法
定义: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
应用: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用许多石头的重量等效替代大象的重量;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用一个合力等效替代几个分力的共同作用,或用几个分力等效替代一个合力的作用等。
控制变量法
定义: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每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问题。
应用:在探究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分别控制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中的一个不变,研究其他因素对电阻的影响,从而得出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的关系。
理想模型法
定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应用:质点就是一种理想模型,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可将物体视为质点,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可将地球视为质点;点电荷也是一种理想模型,当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分布状况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时,可将带电体视为点电荷。
科学推理法
定义: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为在实际中,物体不受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但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让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发现小球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进而推理得出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