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02 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介质的振动,从而形成声波,向四周传播。例如,敲鼓时,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人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真空中没有介质。
声速的影响因素: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快。例如,在夏天,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冬天快。
声音的特性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例如,女高音的音调比女低音高,是因为女高音声带振动的频率比女低音高。
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在距离声源一定时,振幅越大,声音传播的能量越大,响度也就越大。例如,用力敲鼓,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就大。
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也不同。音色与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例如,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人们也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声音的利用
声与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如,蝙蝠通过发出超声波,然后根据回声来判断前方物体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医生通过听诊器听病人心肺的声音来判断病情;人们通过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不同的人或物体等。
声与能量: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例如,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超声波使仪器上的污垢振动脱离;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使结石在超声波的作用下破碎等。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30 - 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噪声的控制: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例如,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如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如在道路两旁植树造林、安装隔音板;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戴耳塞等。
声现象是初中物理中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一部分内容,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利用以及噪声控制等方面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应用,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附录1:分贝
1. 分贝的定义与概念
定义:分贝(dB)是用于表示声音强度或电功率等物理量相对大小的单位。它是基于对数关系定义的,具体来说,是两个同类物理量(如两个声音的强度、两个电功率)比值的对数。对于声音强度,分贝的定义为\(L = 10\log_{10}(\frac{I}{I_0})\),其中\(L\)是声强级(单位为分贝),\(I\)是实际声强,\(I_0\)是参考声强(一般取\(I_0 = 10^{-12}W/m^{2}\),这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声音的强度)。
对数关系的意义:采用对数尺度来衡量声音强度等物理量主要是为了与人耳对声音的感知特性相匹配。人耳对声音强度的感知不是线性的,而是近似对数关系。例如,当声强变为原来的10倍时,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的增加远小于10倍。使用分贝可以更合理地描述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变化。
2. 分贝在声音强度测量中的应用
不同分贝值对应的声音强度和感受:
0分贝:表示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如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下,人耳刚刚能感知到的声音强度大约是0分贝。
30 - 40分贝:这是比较安静的室内环境,如安静的图书馆,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可以舒适地阅读、学习,声音不会产生干扰。
60 - 70分贝:相当于普通的室内交谈声或者街道上正常的交通噪音,这个强度的声音可能会引起轻微的注意,但一般不会让人感到难受。
80 - 90分贝:是比较吵闹的环境,例如工厂车间内机器运转的声音或者嘈杂的建筑工地的声音。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可能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120分贝以上:如喷气式飞机起飞时的声音、摇滚音乐会现场的声音等,这些声音强度非常高,会让人耳产生疼痛的感觉,并且短时间暴露就可能对听力造成永久性伤害。
3. 分贝的计算示例
计算声强变化后的分贝值:假设原来声音的强度为\(I_1\),对应的分贝值为\(L_1 = 10\log_{10}(\frac{I_1}{I_0})\)。当声强变为\(I_2\)时,新的分贝值\(L_2 = 10\log_{10}(\frac{I_2}{I_0})\)。例如,若\(I_2 = 10I_1\),则\(L_2 - L_1 = 10\log_{10}(\frac{I_2}{I_0})-10\log_{10}(\frac{I_1}{I_0}) = 10\log_{10}(\frac{I_2}{I_1}) = 10\log_{10}(10) = 10\)分贝,即声强变为原来的10倍时,分贝值增加10分贝。
4. 分贝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电子学中的功率比等)
电功率和信号强度方面:在电子学中,分贝也用于表示电功率的增益或衰减。对于电功率\(P\),功率增益或衰减的分贝数定义为\(G = 10\log_{10}(\frac{P_2}{P_1})\),其中\(P_1\)是输入功率,\(P_2\)是输出功率。例如,在一个放大器中,如果输出功率是输入功率的100倍,那么功率增益为\(G = 10\log_{10}(100) = 20\)分贝,表示功率放大了20分贝。在通信系统中,信号强度的变化也常用分贝来衡量,以评估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或增强情况。
附录2:声音的单位
1. 声强(I)与声强级(L)
声强(I)
定义:声强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单位是瓦特每平方米(W/m²)。它描述了声音能量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
例如,在一个声音源周围,距离声源越近,声强通常越大,因为相同的声能量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
计算公式(点声源):对于一个向各个方向均匀辐射声音的点声源,声强\(I=\frac{W}{4\pi r^{2}}\),其中\(W\)是声源的声功率(单位为瓦特),\(r\)是距离声源的距离。
声强级(L)
定义:由于人耳对声音强度的感知不是线性的,为了更符合人耳的听觉特性,引入声强级的概念。声强级的单位是分贝(dB),它是通过对数运算来定义的,公式为\(L = 10\log_{10}(\frac{I}{I_{0}})\),其中\(I\)是实际声强,\(I_{0}\)是参考声强,一般取\(I_{0}=10^{-12}W/m^{2}\),这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声音的强度。
举例:如果某声音的声强\(I = 10^{-6}W/m^{2}\),那么它的声强级\(L = 10\log_{10}(\frac{10^{-6}}{10^{-12}})= 10\log_{10}(10^{6}) = 60dB\)。
2. 响度(N)
定义:响度是人类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它不仅与声强有关,还与声音的频率等因素有关。单位是宋(sone)。例如,同样是60dB的纯音,频率为1000Hz的声音听起来比频率为100Hz的声音更响亮。
响度与声强级的关系:一般来说,响度与声强级有一定的关联,但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声强级每增加10dB,响度大致加倍。例如,40dB的声音响度感觉是30dB声音响度的两倍左右。
3. 声压(p)和声压级(Lp)
声压(p)
定义:声压是指由于声波的存在而引起的压强变化的有效值,单位是帕斯卡(Pa)。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会使介质的压强在平衡压强基础上产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压强就是声压。
与声强的关系:对于平面波,声强\(I=\frac{p^{2}}{\rho c}\),其中\(\rho\)是介质的密度,\(c\)是声音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声压级(Lp)
定义:声压级也是以分贝(dB)为单位,用于衡量声音大小的物理量。其定义为\(L_{p}=20\log_{10}(\frac{p}{p_{0}})\),其中\(p\)是实际声压,\(p_{0}\)是参考声压,一般取\(p_{0}=2\times10^{-5}Pa\),这是与前面提到的参考声强\(I_{0}\)相对应的参考声压。
应用场景:在声学测量仪器(如声级计)中,通常测量的是声压级。当我们说环境噪声是多少分贝时,大多情况下指的是声压级。例如,在城市街道上,声级计测量到的声压级可能是70dB左右。
附录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气体介质
空气: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当温度升高到25℃时,速度约为346m/s.
氢气:声音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284m/s,这是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分子间的距离较大,声音传播时分子振动更容易传递,所以传播速度更快。
液体介质
蒸馏水:在25℃时,声音在蒸馏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497m/s.
海水:同样在25℃的条件下,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31m/s,比在蒸馏水中稍快,这是因为海水中含有盐分等杂质,导致其密度比蒸馏水略大,声音传播速度也相应变快.
煤油:25℃时,煤油中的声速约为1324m/s.
固体介质
软木:声音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约为500m/s.
大理石:大理石中声音传播速度约为3810m/s.
铝:在铝棒等铝质材料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5000m/s.
铁:铁等金属材质对声音的传播速度更快,在铁棒中声音传播速度约为5200m/s.
不锈钢:不锈钢中的声速约为5900m/s.
附录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大的原因
1. 介质的弹性性质
固体中的弹性模量:固体介质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弹性模量是衡量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的物理量。在固体中,原子或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强,排列相对规则。例如金属,其原子通过离子键或金属键相互连接。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一个原子振动会引起相邻原子振动,由于固体的弹性模量高,这种振动能够高效地传递下去。以铁为例,铁原子之间的紧密结合使得声音振动能以较快的速度传播,速度可达约5200m/s。
液体的弹性性质: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固体大,作用力主要是较弱的范德华力。液体也有一定的弹性,当声音传播引起液体分子振动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会使振动向周围传播。但由于液体分子的流动性和相对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其弹性不如固体。例如在水中,声音传播速度约为1497m/s(25℃蒸馏水),比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慢。
气体的弹性性质: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分子间作用力极弱。气体的弹性主要来源于分子的热运动和碰撞。当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时,分子的振动通过频繁的碰撞来传递。由于分子间距离大且作用力小,碰撞传递振动的效率较低。在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约为340m/s(15℃),明显低于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2. 介质的密度因素
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影响:一般来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较大。对于声音传播,密度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但它和弹性性质共同起作用。根据声速公式\(v = \sqrt{\frac{E}{\rho}}\)(其中\(v\)是声速,\(E\)是弹性模量,\(\rho\)是介质密度),在固体和液体中,密度的增加会使声速有一定变化。例如,海水比蒸馏水密度大,含有盐分等杂质,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31m/s(25℃),比蒸馏水(约1497m/s)快,这是因为密度增加的同时,海水的弹性性质也有所改变,综合影响使得声速变快。
气体密度对声速的影响:气体密度小,分子间距大。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p\)是压强,\(V\)是体积,\(n\)是物质的量,\(R\)是摩尔气体常数,\(T\)是温度),在一定压强和温度下,气体密度变化也会影响声速。不过,气体密度对声速的影响相对复杂,还与气体分子的自由度等因素有关。在空气中,温度升高时,密度会降低,但声速却会增加,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使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碰撞更频繁,更有利于声音的传播。
3. 介质的微观结构和分子排列方式
固体的微观结构影响:固体的微观结构多样,如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规则的晶格结构,声音传播时振动沿着晶格方向传递比较规则。例如在单晶硅中,原子呈规则的四面体排列,声音在其中传播时,振动模式相对稳定,传播速度也比较稳定。非晶体的分子排列无序,但原子或分子之间仍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不同的固体微观结构使得声音传播速度差异较大,从软木(约500m/s)到不锈钢(约5900m/s)不等。
液体的分子排列和声音传播:液体分子排列相对无序,分子间存在间隙且可以相互滑动。这种分子排列方式使得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路径不像在固体中那样规则。在不同的液体中,分子的大小、形状和相互作用不同,导致声音传播速度不同。如煤油分子较大,分子间作用力与水不同,声音在煤油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324m/s(25℃),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气体的分子运动和声音传播:气体分子处于无规则的热运动状态,分子间距离远大于分子本身大小。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依赖于分子的随机碰撞和扩散。在不同的气体中,分子质量、分子间作用力等因素不同。例如氢气分子质量小,分子运动速度快,在氢气中声音传播速度约为1284m/s,比在空气中快,这是因为氢气分子更容易通过碰撞传递声音振动。
附录5: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1. 声音传播的原理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的传播依赖于介质分子的振动。当一个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介质的分子产生有规律的振动。这些振动以纵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形成了声音。例如,当我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这种振动依次传递,最终传入人耳,使我们听到声音。
2. 真空的定义和性质
真空是指在给定的空间内,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气体状态。在理想真空中,几乎没有任何物质分子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真空是不存在的,在宇宙空间等所谓的“真空环境”中,实际上也会有极少量的物质,如星际尘埃、少量的气体分子等,但这些物质的密度极低。
3. 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的原因
由于真空中没有介质分子,没有可以传递振动的物质基础。声音的传播机制需要介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传递振动,没有介质就无法产生这种分子的振动传递。例如,在太空中,即使太阳发生剧烈的爆炸(如日冕物质抛射),这个过程产生的振动也不能像在地球上通过空气传播声音一样,在真空的宇宙空间传播声音,因为没有介质来传递这种机械振动。
附录6:声音的反射与折射
1. 声音反射
原理:
声音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和光的反射定律类似。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部分声音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是指声音传播方向与障碍物表面法线(垂直于障碍物表面的线)所成的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声音传播方向与障碍物表面法线所成的角。例如,在一个矩形房间里,声音以45°角撞击到墙壁,那么反射后的声音会以45°角离开墙壁。
影响因素:
障碍物性质:障碍物的材质和表面特性对声音反射有很大影响。坚硬、光滑的表面(如大理石墙面)比柔软、多孔的材料(如吸音棉)更容易反射声音。这是因为柔软多孔的材料可以吸收声音的能量,减少反射。
声音频率:不同频率的声音反射情况也不同。一般来说,高频声音更容易被吸收或散射,而低频声音相对更容易反射。例如,在一个有很多吸音材料的房间里,高频声音可能很快被吸收,而低频声音可能还会产生一定的反射。
实际应用和现象:
回声:在空旷的山谷或大型建筑物内,声音反射形成回声。比如在一个大教堂里,人们说话的声音会在墙壁之间反射,形成回声。如果反射声音和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足够长,人耳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来;如果间隔较短,回声会和原声叠加,影响声音的清晰度和音质。
建筑声学设计:在音乐厅、剧院等场所,设计师会利用声音反射来优化声学效果。通过合理设计墙壁、天花板的形状和材质,让声音能够均匀地反射到观众区域,提高声音的丰满度和立体感。例如,采用抛物面形状的反射壁,可以将舞台上的声音聚焦到观众席的特定区域。
2. 声音折射
原理:
声音折射是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引起的。当声音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根据折射定律,声音的入射角正弦值与折射角正弦值之比等于两种介质中的声速之比。例如,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因为水中声速比空气中快,所以声音传播方向会向法线方向偏折。
影响因素:
介质的声速差异:两种介质的声速差异越大,声音折射现象越明显。例如,在海洋中,由于海水温度、盐度等因素导致不同深度的声速不同,声音折射现象较为复杂。
声音的入射角:入射角大小也会影响折射程度。当入射角为0°(声音垂直于介质界面传播)时,声音方向不变,但传播速度会改变;当入射角不为0°时,声音传播方向会发生折射。
实际应用和现象:
水下声学探测:在海洋声呐探测中,声音折射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海水不同深度的声速不同,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这会影响声呐对目标的定位和识别。通过研究声音折射规律,可以更准确地探测水下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大气声学现象:在大气中,温度、风速等因素会导致不同区域声速不同,从而产生声音折射。例如,在晴朗的夜晚,地面附近温度较低,上层空气温度较高,声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声音传播方向向上弯曲,使得远处的声音在一定区域内不容易被听到;而在逆温现象(地面温度高于上层空气温度)下,声音传播方向向下弯曲,可能会听到较远处的声音。
声音的反射与折射的区别
1. 定义方面
声音反射: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部分或全部声音能量返回原介质的现象。就像光照射到镜子上会反射一样,声音遇到墙壁、山谷等障碍物时也会反射。例如,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里,当你说话时,声音撞击到墙壁后返回,这就是声音的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可能形成回声。
声音折射:是指声音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两种介质的声速不同)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这是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而引起的。比如,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由于水中声速比空气中快,声音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改变。
2. 产生条件方面
声音反射:需要有一个能反射声音的障碍物。障碍物的性质(如表面的平整度、材质的硬度等)对反射有很大影响。表面光滑、坚硬的障碍物比表面粗糙、柔软的障碍物更容易反射声音。而且,声音的入射角(声音传播方向与障碍物表面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角(反射声音传播方向与障碍物表面法线的夹角),这和光的反射定律相似。例如,在山谷中,两侧的山体表面比较坚硬,能够很好地反射声音,从而产生回声。
声音折射:必须有两种不同的介质,且这两种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当声音以一定角度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才会发生折射。例如,当水下的声音试图穿出水面进入空气时,由于水和空气的声速差异,声音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3. 现象表现方面
声音反射:最常见的现象是回声。在大的礼堂、山谷等地方,回声比较明显。如果反射回来的声音和原声间隔时间较短,人耳可能感觉声音变“混浊”,因为原声和回声叠加在一起了;如果间隔时间较长,就能清楚地听到回声。另外,在一些建筑声学设计中,利用声音反射可以增强某些区域的声音强度,比如在音乐厅的墙壁设计成特殊形状,使声音反射后更好地分布在观众席上。
声音折射:当声音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可能会出现声音似乎“弯曲”的现象。例如,在海洋中,由于海水温度、盐度等因素导致不同深度的声速不同,声音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这会影响声呐系统对目标的探测。在温度分层明显的大气中,声音也会发生折射,使得在某些区域可以听到原本听不到的远处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