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18 电功率:电能、电功、焦耳定律

电能

电能的来源

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转化而来的,常见的有火力发电,即通过燃烧煤炭、石油等燃料,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通过蒸汽轮机等设备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最后由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水力发电是利用水流的机械能带动水轮机转动,进而转化为电能;此外还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等多种方式,它们分别将风能、太阳能、核能等转化为电能。

电能的单位

电能的国际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电能单位是千瓦时,俗称度,符号是\(kW\cdot h\)。\(1kW\cdot h = 3.6\times10^{6}J\)。例如,一个\(1000W\)的电热水器工作\(1h\)所消耗的电能就是\(1kW\cdot h\)。

电功

电功的定义

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用\(W\)表示。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例如电流通过电动机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流通过电灯泡时,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电功的计算公式

根据电压、电流和时间的关系,电功的计算公式为\(W = UIt\),其中\(U\)表示电压,单位是伏特\((V)\);\(I\)表示电流,单位是安培\((A)\);\(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s)\)。由欧姆定律\(I=\frac{U}{R}\),还可推导出\(W = I^{2}Rt=\frac{U^{2}}{R}t\),但后两个公式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即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电路,如电烙铁、电阻丝等组成的电路。

电功的单位

电功的单位与电能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J)\)。在实际应用中,当计算较大的电功时,常用千瓦时\((kW\cdot h)\)作为单位。

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的内容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其表达式为\(Q = I^{2}Rt\),其中\(Q\)表示热量,单位是焦耳\((J)\)。

焦耳定律的理解

该定律表明,在电流和电阻一定时,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在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在电阻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例如,在一个串联电路中,通过两个电阻的电流和通电时间都相同,电阻大的那个电阻产生的热量就多。

焦耳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电热器:如电热水器、电暖器、电烙铁等都是利用焦耳定律制成的。这些电热器的发热体一般都是由电阻率较大、熔点较高的合金材料制成,当电流通过时,根据焦耳定律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达到加热或发热的目的。

防止电热危害:在一些情况下,电热也会带来危害,如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会导致设备温度过高,影响其性能甚至损坏设备。因此,通常会采取一些散热措施,如安装散热风扇、散热片等,来防止电热产生的危害。

电能、电功和焦耳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对电流做功及电热效应的描述,对于理解各种用电器的工作原理、计算电能消耗以及解决与电热相关的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电功的单位千瓦·时焦耳之间是如何换算的?

电功的单位千瓦·时(kW·h)和焦耳(J)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kW·h = 3.6×10^{6}J\)。以下是具体的推导过程:

根据功率公式\(P=\frac{W}{t}\)进行推导

已知功率\(P\)的单位是瓦特(\(W\)),\(1\)瓦特等于\(1\)焦耳每秒(\(1W = 1J/s\)),电功\(W\)的单位是焦耳(\(J\)),时间\(t\)的单位是秒(\(s\))。

当功率\(P = 1000W\),时间\(t = 3600s\)时,根据\(W = Pt\),可得电功\(W = 1000W×3600s = 3.6×10^{6}J\)。

而\(1000W = 1kW\),\(3600s = 1h\),所以\(1kW·h = 3.6×10^{6}J\)。

根据电功公式\(W = UIt\)进行推导

假设电压\(U = 220V\),电流\(I = 10A\),时间\(t = 1h = 3600s\),根据\(W = UIt\),可得电功\(W = 220V×10A×3600s = 7.92×10^{6}J\)。

对于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通常用千瓦·时来计量其消耗的电能。若功率\(P = 1kW\)的用电器工作\(1h\),根据\(W = Pt\),则消耗的电能为\(1kW×1h = 1kW·h\)。

由上述计算可知,当电压\(U = 220V\),电流\(I = 10A\)时,\(1h\)内消耗的电能为\(7.92×10^{6}J\),而\(1kW·h\)对应的电能为\(1000W×3600s = 3.6×10^{6}J\),所以\(1kW·h = 3.6×10^{6}J\)。

在实际应用中,千瓦·时常用于计量较大的电功,如家庭用电、工业用电等;而焦耳则是国际单位制中电功的基本单位,在一些理论计算和科学研究中更为常用。

测试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目的

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了解小灯泡的电功率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实验原理

根据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 = UI\),通过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I\),即可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P\)。

实验器材

电源:为电路提供电能,一般选用干电池或学生电源,其电压应略高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小灯泡:选择额定电压已知的小灯泡,如常见的\(2.5V\)或\(3.8V\)的小灯泡。

电流表:用于测量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根据小灯泡的额定电流选择合适的量程,一般\(0 - 0.6A\)量程较常用,电流表要与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

电压表:用来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根据小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合适量程,如\(0 - 3V\)或\(0 - 15V\)量程,电压表要与小灯泡并联。

滑动变阻器:主要作用是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从而进行多次测量,同时还可以保护电路。一般选择阻值范围合适、允许通过电流较大的滑动变阻器,如\(0 - 20\Omega\)的滑动变阻器。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导线:用于连接电路中的各个元件,组成完整的电路。

实验步骤

设计并连接电路

按照电路图,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小灯泡、电压表用导线依次连接起来,注意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要并联在小灯泡两端,且电流要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检查电路

在闭合开关前,要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特别是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是否合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是否置于阻值最大处等,以防止电路出现短路或电流、电压超过仪表量程等问题。

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闭合开关,缓慢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U_{额}\),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_{额}\),记录下\(U_{额}\)和\(I_{额}\)的值,根据\(P_{额}=U_{额}I_{额}\)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测量小灯泡低于额定电压时的电功率

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略低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如\(U_{1}\),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_{1}\),根据\(P_{1}=U_{1}I_{1}\)计算出此时小灯泡的电功率。

测量小灯泡高于额定电压时的电功率

再次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略高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如\(U_{2}\),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_{2}\),根据\(P_{2}=U_{2}I_{2}\)计算出此时小灯泡的电功率。

数据记录与处理

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记录在如下表格中:

| 实验次数 | 电压\(U/V\) | 电流\(I/A\) | 电功率\(P/W\) |

| 第 01 次 | \(U_{额}\) | \(I_{额}\) | \(P_{额}=U_{额}I_{额}\) |

| 第 02 次 | \(U_{1}\) | \(I_{1}\) | \(P_{1}=U_{1}I_{1}\) |

| 第 03 次 | \(U_{2}\) | \(I_{2}\) | \(P_{2}=U_{2}I_{2}\) |

注意事项

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防止因连接过程中出现短路而损坏电源和仪表。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阻值最大处,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防止电流过大损坏电流表等元件。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要选择合适,若量程过大,测量值的误差会较大;若量程过小,则可能会损坏仪表。在无法准确估计电流和电压大小的情况下,可先选用大量程进行试触,然后根据试触结果选择合适的量程。

测量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防止超过其量程。如果发现示数超过量程,应立即断开开关,检查电路并更换合适的量程后再进行测量。

读取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时,要注意视线与表盘刻度垂直,以减小读数误差。

通过以上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出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了解小灯泡的电功率随电压变化的规律,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如何根据小灯泡的电功率计算小灯泡的电阻?

根据小灯泡的电功率计算其电阻,主要依据电功率公式\(P = UI\)以及欧姆定律\(I=\frac{U}{R}\),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

已知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计算电阻

公式推导: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U_{额}\)和额定功率\(P_{额}\),由\(P = UI\)可得\(I_{额}=\frac{P_{额}}{U_{额}}\),再根据欧姆定律\(R=\frac{U}{I}\),则小灯泡的电阻\(R_{灯}=\frac{U_{额}}{I_{额}}=\frac{U_{额}}{\frac{P_{额}}{U_{额}}}=\frac{U_{额}^{2}}{P_{额}}\)。

示例:某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额定功率为\(0.5W\),则其电阻\(R_{灯}=\frac{(2.5V)^{2}}{0.5W}=12.5\Omega\)。

已知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计算电阻

公式推导:若已知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U_{实}\)和实际功率\(P_{实}\),同样由\(P = UI\)可得\(I_{实}=\frac{P_{实}}{U_{实}}\),再根据欧姆定律,小灯泡的电阻\(R_{灯}=\frac{U_{实}}{I_{实}}=\frac{U_{实}}{\frac{P_{实}}{U_{实}}}=\frac{U_{实}^{2}}{P_{实}}\)。

示例:当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为\(2V\),实际功率为\(0.4W\)时,其电阻\(R_{灯}=\frac{(2V)^{2}}{0.4W}=10\Omega\)。

通过测量多组电压和电流值计算电阻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测量多组对应的电压值\(U\)和电流值\(I\),然后根据欧姆定律\(R=\frac{U}{I}\)分别计算出每次测量时小灯泡的电阻值。由于小灯泡的电阻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多次测量得到的电阻值可能不同。

示例:当小灯泡两端电压为\(1.5V\)时,电流为\(0.2A\),则此时电阻\(R_{1}=\frac{1.5V}{0.2A}=7.5\Omega\);当电压为\(2V\)时,电流为\(0.25A\),则电阻\(R_{2}=\frac{2V}{0.25A}=8\Omega\)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小灯泡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电阻值,进而分析其电阻随电压或功率变化的规律。

根据串联或并联电路的特点计算电阻

如果小灯泡与其他电阻串联或并联在电路中,已知电路中的总电压、总电流以及其他电阻的阻值等相关信息,可先根据串联或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求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两端的电压,再利用欧姆定律计算其电阻。

示例:小灯泡与一个\(5\Omega\)的电阻串联在\(6V\)的电源上,电流表测得电路中的电流为\(0.8A\)。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_{灯}=U - U_{R}=6V - 0.8A\times5\Omega=2V\),则小灯泡的电阻\(R_{灯}=\frac{U_{灯}}{I}=\frac{2V}{0.8A}=2.5\Omega\)。

需要注意的是,小灯泡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在不同的电压或功率下,其电阻值可能会有所不同。在实际计算中,要根据具体的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小灯泡的电阻。

物理基础

初中物理 18 电功率:电能、电功、焦耳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