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04 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意味着光在同一类型且密度均匀的物质中,会以直线的路径进行传播。例如,光在真空中、均匀的空气、清澈的水等介质中都能保持直线传播的特性。若介质不均匀,如在含有杂质或温度不均匀的液体中,光的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
小孔成像: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立的实像。这是因为物体上的一点发出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在光屏(墙体)的对应位置形成一个光斑,众多这样的光斑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倒立的像。像的形状与物体相似,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其原理就是光的直线传播。比如在暗室中,点燃的蜡烛通过小孔在光屏上成倒立的像。
影子的形成: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时,物体阻挡了光线的传播,在物体后方光线无法到达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轮廓相似,并且影子的大小和位置会随着光源的位置和角度的变化而改变。例如,人在阳光下行走时,身体挡住了太阳光,地面上就会出现人的影子。
日食和月食:日食是由于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被月球遮挡,使得地球上处于月球影子区域的人们无法看到太阳的全部或部分,从而形成日食现象。月食则是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线,导致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区域,使得地球上的人们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变暗,形成月食现象。这两种天文现象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
激光准直:在建筑、挖掘隧道等工程中,常利用激光的直线传播特性来确保施工方向的准确性。通过发射一束激光,施工人员可以依据激光的路径来确定直线方向,保证工程按照预定的直线进行,从而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里的法线是指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该定律是光发生反射现象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此定律。
反射类型
镜面反射:当平行光线照射到光滑平整的平面上时,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光线,这种反射称为镜面反射。例如,镜子表面非常光滑,当光线照射到镜子上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集中且方向一致,只有在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很强的反射光,因此我们能在镜子中看到清晰的像。
漫反射:当平行光线照射到粗糙不平的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会向四面八方散射,这种反射称为漫反射。虽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但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正是由于物体表面大多是粗糙的,发生漫反射,才使得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比如教室里的黑板,其表面相对粗糙,光照射到黑板上时发生漫反射,从而让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清黑板上的字。
光的折射
折射规律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此时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为0°。
常见现象
水中的筷子“折断”:当把筷子插入水中时,筷子反射的光从水进入空气,发生折射。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感觉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好像向上弯折了,这是因为折射光线偏离了原来的直线传播路径,导致我们看到的筷子的像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
海市蜃楼:在海面上,由于海水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差异,导致空气密度不均匀。远处物体反射的光,从密度较大的空气层射向密度较小的空气层,光发生折射,使得物体的像出现在实际物体的下方,形成下现蜃景。在沙漠中,情况则相反,由于沙子受热快,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密度小,上层空气温度低、密度大,远处物体反射的光从密度小的空气层射向密度大的空气层,发生折射,物体的像出现在实际物体的上方,形成上现蜃景。海市蜃楼现象是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光学幻景。
透镜成像:透镜对光有折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不同位置的物体发出的光经过透镜折射后,会形成不同特点的像,如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原理等,这些都是光的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光现象是物理学中研究光的传播、特性及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色散、干涉、衍射、偏振等。
一、光的直线传播
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是光的基本传播特性。
1. 小孔成像:蜡烛火焰的光通过小孔,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物体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到达光屏下部,下部的光到达上部。
2. 影子的形成:阳光下人或物体的影子。光沿直线传播时,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在物体后方形成光照不到的区域。
3.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上,形成日食(光沿直线传播被遮挡)。
4. 月食: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地球的影子落在月球上,形成月食(光直线传播被地球遮挡)。
5. 激光准直:建筑施工中用激光校准直线。激光沿直线传播,可保证施工路径的笔直。
6. 步枪瞄准:“三点一线”(准星、缺口、目标在同一直线)。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确保子弹沿瞄准方向射出。
7. 站队看齐:队列中后面的人只能看到前面人的后脑勺,说明队伍排直了。光沿直线传播,若不共线则会看到更多物体。
8. 手影游戏:用手做出各种形状,在灯光下形成对应的影子。光被手挡住,沿直线传播的光无法绕过手,形成与手形状相似的阴影。
9. 林间光斑:阳光穿过树叶缝隙,在地面形成圆形光斑。缝隙相当于小孔,光沿直线传播,太阳的像呈圆形(太阳是圆形光源)。
10. 打靶瞄准:靶心、准星、眼睛在同一直线时才能瞄准。光沿直线传播,确保视线与子弹飞行路径一致。
二、光的反射
原理:光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介质的现象,遵循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 平面镜成像: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的像。光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等大、正立的虚像。
2. 平静湖面倒影:岸边景物在湖中的倒影。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光经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使人看到与景物对称的虚像。
3. 汽车后视镜:凸面镜扩大视野。凸面镜对光有发散反射作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缩小的虚像,能看到更大范围的景物。
4. 潜望镜:潜艇中通过两块平面镜观察水面情况。光经两次反射改变传播方向,使水下的人能看到水面上方的物体。
5. 黑板反光:部分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黑板表面光滑,发生镜面反射,强光反射进入人眼,掩盖了漫反射的字迹光。
6. 自行车尾灯:夜间被灯光照射时发亮。尾灯由多个互成直角的小平面镜组成,光经两次反射后沿原方向返回,提醒后方车辆。
7. 月光照亮地面:月球本身不发光,反射太阳的光后照亮地球。太阳光射到月球表面,经漫反射后射向地球。
8. 凹面镜聚光:太阳灶利用凹面镜反射太阳光会聚于一点。凹面镜对光有会聚反射作用,使该点温度升高,可加热物体。
9. 演员对着镜子练动作: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姿势是否标准。光经镜面反射形成虚像,便于演员自我修正。
10. 水面波光粼粼:阳光照射在波动的水面上,光线向不同方向反射。水面不平整,发生漫反射,使水面看起来闪烁。
三、光的折射
原理: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遵循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1. 筷子在水中“折断”:将筷子插入水中,看起来向上弯折。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觉得筷子端点位置变高。
2. 池水变浅:池塘底看起来比实际浅。光从水射向空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人眼看到的是池底的虚像,位置比实际高。
3. 海市蜃楼:沙漠或海面出现远处景物的幻象。空气密度不均匀,光在不同密度的空气中折射,传播路径弯曲,使人看到虚像。
4. 凸透镜成像:放大镜放大物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交点形成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时)。
5. 凹透镜矫正近视: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物体,凹透镜使光发散后再折射进入眼睛。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6. 照相机成像:镜头(凸透镜)将景物成像在底片上。光经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底片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7. 彩虹的形成(部分原因):阳光进入雨滴后,先折射、再反射、最后折射射出。折射使不同颜色光的偏折角度不同,形成彩色光带(结合色散)。
8. 鱼缸中的鱼看起来变大:从侧面看鱼缸里的鱼,体积比实际大。光从水射向玻璃再到空气,多次折射使鱼的虚像放大。
9. 叉鱼时瞄准鱼的下方:看到的鱼是虚像,实际位置更深。光从水射向空气折射,人眼判断的位置比实际高,需瞄准下方才能叉中。
10. 三棱镜使光偏折: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边偏折。不同颜色光的折射角不同,为色散现象奠定基础。
四、光的色散
原理:复色光(如白光)通过棱镜等介质时,因不同颜色光的折射角不同而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本质是光的折射的差异)。
1. 雨后彩虹:阳光通过空中的水滴,经折射、反射、再折射后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不同色光折射角不同,形成彩色圆弧。
2. 三棱镜分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彩色光带。红光折射角最小,紫光最大,导致不同色光分离。
3. 肥皂泡上的彩色条纹:肥皂泡薄膜前后表面反射的光叠加,同时因薄膜厚度不同,不同色光干涉加强或减弱,结合色散呈现彩色(同时涉及干涉)。
4. 光盘表面的彩色花纹:光盘表面的凹凸纹路使光发生反射和折射,不同色光折射角度不同,加上干涉,呈现彩色。
5. 露珠上的彩色光:清晨露珠在阳光下呈现彩色。露珠相当于小棱镜,白光经折射后色散为单色光。
6. 彩虹糖的彩色反光:彩色糖衣表面反射的光经色散后,呈现更鲜艳的彩色。糖衣的透明层对光的折射差异导致色散。
7. 阳光下的油膜彩色:水面上的油膜在阳光下呈现彩色。油膜上下表面反射的光干涉,同时因色散,不同色光的干涉条纹叠加,形成彩色。
8. 棱镜式光谱仪:将复色光分解为光谱,用于分析物质成分。利用色散原理,不同波长(颜色)的光被分离,形成特征光谱。
9. 彩色气球的反光:透明彩色气球在阳光下,表面反射的光经色散后颜色更丰富。气球材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和反射差异导致色散。
10. 阳光透过玻璃三棱镜的光斑:在暗室中,白光通过三棱镜投射到墙上,形成彩色光带。与三棱镜分光原理相同,体现光的色散。
五、光的干涉
原理: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相位差恒定的相干光相遇时,在叠加区域形成明暗相间条纹的现象(加强区亮,减弱区暗)。
1. 杨氏双缝干涉:单色光通过两个相距很近的狭缝,在光屏上形成等间距的明暗条纹。两缝发出的相干光叠加,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加强(亮纹),波峰与波谷相遇减弱(暗纹)。
2. 薄膜干涉(肥皂泡):肥皂泡表面的彩色条纹。肥皂泡前后表面反射的光为相干光,不同厚度处的光程差不同,导致不同色光干涉加强,呈现彩色。
3. 牛顿环:平凸透镜与平板玻璃间的空气膜,在光照射下形成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空气膜厚度不同,干涉条件不同,形成环状条纹。
4. 油膜干涉:水面上的油膜在阳光下呈现彩色。油膜上下表面反射的光干涉,不同位置厚度对应不同色光的加强,形成彩色花纹。
5. 迈克尔逊干涉仪:通过调整两反射镜的距离,产生等倾或等厚干涉条纹。用于精确测量长度或研究光的特性,基于光的干涉原理。
6. 相机镜头的增透膜:镜头表面的薄膜使反射光减弱,透射光增强。薄膜厚度为某色光半波长的1/4,两表面反射光干涉相消,减少反射损失。
7. 干涉滤光片:只允许特定波长的光通过。利用多膜层的干涉,使目标波长光透射加强,其他波长光反射或吸收。
8. 全息照相:记录光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再现立体像。物光和参考光干涉,将物体反射光的全部信息编码在底片上。
9. 金属表面的彩色氧化膜:某些金属经氧化处理后,表面形成薄膜,反射光干涉呈现彩色。如铝的阳极氧化膜,厚度不同对应不同颜色。
10. 昆虫翅膀的彩色:如蝴蝶翅膀的鳞片薄膜,对光的干涉和色散共同作用,形成鲜艳颜色。薄膜厚度和结构导致特定波长光干涉加强。
六、光的衍射
原理:光绕过障碍物边缘传播的现象(光的波动性的体现),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与光的波长相当或更小时,衍射明显。
1. 单缝衍射:单色光通过单缝后,在光屏上形成中央宽、两侧窄的明暗相间条纹。光绕过缝的边缘,不同位置的光叠加产生干涉加强或减弱。
2. 泊松亮斑:单色光照射小圆板,在板后的中央出现亮斑。光绕过圆板边缘衍射,叠加后中央形成亮斑(证明光的波动性)。
3. 圆孔衍射:光通过小圆孔后,在光屏上形成明暗相间的环状条纹。圆孔边缘使光衍射,不同环对应不同衍射级次。
4. 光栅衍射:光通过由大量等宽等间距狭缝组成的光栅,形成尖锐明亮的条纹。光栅的多缝干涉和单缝衍射共同作用,条纹更清晰。
5. 眯眼看到灯光的彩色条纹:眯眼时睫毛形成微小缝隙,光通过缝隙发生衍射,不同色光衍射角不同,呈现彩色。
6. CD光盘表面的彩色:光盘上的微小凹坑间距与光波长相当,光衍射后不同色光加强,呈现彩色(同时涉及反射)。
7. 阳光下的刀片边缘彩色:刀片边缘较薄,光绕过边缘衍射,不同色光衍射效果不同,形成彩色条纹。
8. 雾天车灯的光束扩散:雾中水滴使光发生衍射,光束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向周围扩散。
9. 无线电波绕过高山:无线电波(属于电磁波,与光本质相同)波长较长,能绕过山体传播。体现长波长电磁波的衍射现象。
10. 双缝干涉中的衍射背景:双缝干涉条纹的亮度从中央向两侧逐渐减弱,因单缝衍射对干涉的调制作用。
七、光的偏振
原理:横波的振动方向相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光的偏振证明光是横波,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成为偏振光。
1. 偏振片太阳镜:减少路面或水面的反射光。反射光多为偏振光,偏振片的透振方向与反射光偏振方向垂直,吸收反射光,使视野清晰。
2. 3D电影:左右眼接收不同偏振方向的光。两台放映机发射垂直偏振光,观众眼镜的偏振片分别过滤,使左右眼看到不同画面,产生立体感。
3. 液晶显示器(LCD):通过偏振片控制光的透过。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改变偏振方向,配合前后偏振片,实现像素的亮暗显示。
4. 蓝天的偏振光:天空散射光具有偏振性。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散射光为偏振光,可用偏振片观察到亮度变化。
5. 水面反射光的偏振:湖面或路面的反射光多为水平偏振光。偏振片旋转到垂直方向时,可减弱反射光。
6. 偏振显微镜:观察具有双折射特性的物质(如晶体)。偏振光通过双折射物质后产生相位差,形成明暗对比,便于观察微观结构。
7. 光弹性效应:透明塑料受力后呈现偏振干涉条纹。应力使塑料产生双折射,偏振光通过后干涉,条纹分布反映应力大小。
8. 蜜蜂导航:蜜蜂能感知太阳光的偏振方向,确定方位。利用天空偏振光的分布,判断太阳位置,实现导航。
9. 偏振滤光片摄影:拍摄蓝天时,用偏振片加深蓝色。过滤掉部分偏振散射光,使天空颜色更浓郁。
10. 激光的偏振:多数激光器输出的光是线偏振光。激光的产生机制使其振动方向单一,具有偏振性。
物理基础
- 中考物理-高考物理-普通物理学
- 中考真题:2024年广东中考物理试题
- 中考真题:2025年广东中考物理试题(待续)
- 中考真题:2026年广东中考物理试题(待续)
- 高考真题:2024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
- 高考真题:2025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待续)
- 高考真题:2026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待续)
- 初中物理 00 八年级、九年级总目录
- 初中物理 01 机械运动:长度、时间、速度
- 初中物理 02 声现象
- 初中物理 03 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 初中物理 04 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 初中物理 05 透镜:凸透镜、凹透镜的规律
- 初中物理 06 质量与密度
- 初中物理 07 力、弹力、重力
- 初中物理 08 运动和力:牛顿第一定律、力平衡、摩擦力
- 初中物理 09 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
- 初中物理 10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 初中物理 11 功和机械能:功率、动能、势能
- 初中物理 12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机械效率
- 初中物理 13 内能:分子热运动、比热容
- 初中物理 14 内能的利用:热机、能量转化与守恒
- 初中物理 15 电流和电路:正负电荷、串联、并联
- 初中物理 16 电压、电阻:变压器
- 初中物理 17 欧姆定律、电阻的测量
- 初中物理 18 电功率:电能、电功、焦耳定律
- 初中物理 19 生活用电:安全用电
- 初中物理 20 电与磁:磁现象、磁场、电动机
- 初中物理 21 信息的传递:电话、电磁波
- 初中物理 2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核能、太阳源
- 高中物理 00 必修1-2-3与选修1-2-3总目录
- 高中物理 01 运动描述、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
- 高中物理 02 匀变速直线运动
- 高中物理 03 重力、弹力、摩檫力、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 高中物理 04 运动与力的关系、牛顿一、二
- 高中物理 05 抛体运动、曲线运动
- 高中物理 06 圆周运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 高中物理 07 万有引力、宇宙航行、相对论
- 高中物理 08 机械能守恒定律、功、功率、势能
- 高中物理 09 静电场、电荷、库仑定律、电场强度
- 高中物理 10 静电场中的能量、电势、电容
- 高中物理 11 电路、电流、电阻、串联、并联
- 高中物理 12 电能、能量守恒定律、电热
- 高中物理 13 电磁感应、电磁波、麦克斯韦理论
- 高中物理 14 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 高中物理 15 机械运动、机械波
- 高中物理 16 几何光学、物理光学
- 高中物理 17 安培力、洛伦兹力
- 高中物理 18 电磁感应、楞次定律、法拉第定律
- 高中物理 19 交变电流
- 高中物理 20 电磁振荡、电磁波、传感器
- 高中物理 21 分子动理论、物体的内能
- 高中物理 22 气体、液体、固体
- 高中物理 23 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 高中物理 24 原子结构、波粒二象性、原子物理
- 高中物理 25 原子核
- 高中物理 26 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
- 高中物理 27 高中物理常用公式
- 高中物理 28 物理学中常见科学方法
- 高中物理 29 实验的主要设计方法
- 高中物理 30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 高中物理 31 实验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