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广东地理知识

广东省,简称“粤”,省会广州,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东临福建省,南邻南海,西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接江西省、湖南省。区域总面积 17.98 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 41.9 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 4114 千米,拥有海岛 1963 个。截至 2024 年 2 月,广东省常住人口为 1.27 亿,实时人口为 1.5 亿。

广东省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3.7%、24.9%、14.2%和 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5.5%。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 1902 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降水主要集中在 4—9 月,年平均降水量为 1798.8 毫米,呈多中心分布,三个多雨中心分别是恩平—阳江、海丰和龙门—清远。年平均气温 22.1℃,呈北低南高分布,雷州半岛南端徐闻最高(24.1℃),粤北山区连山最低(19.2℃)。

珠江是广东省最重要的水系,由东江、西江、北江组成,在广州注入南海。珠江水系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水系,水量仅次于长江。

广东省经济发达,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具有食品、纺织业、机械、家用电器、汽车、医药、建材、冶金工业体系。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总数均居全国首位。广东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全力建设金融强省,对周边地区的金融辐射力越来越强。

广东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秦统一岭南,设置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岭南地区始有行政建制,是广东归入中国统一政区之始。1988 年,海南行政区从广东分出,单独设省,今日广东的辖境范围形成。

广东省内有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韶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保护类型较齐全,保护价值较高的自然保护地网络体系。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

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等 9 市和香港、澳门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截至 2021 年底,广东省公路通车里程 22.3 万千米,建有京广、京九等重点铁路,“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已经全面实现。

广东分三大自然地理区:中部谷地,东南滨海,西南山地。由于其地处华南,海拔较低,全省属于亚热带气候。全省的水资源分布较为丰富,流域总面积约 53.2 万平方公里,前程江、珠江、淀粉江、东江、乌江等河流,大小湖泊 40 余处,各河水增淡全年均衡,属于暖温性河流。

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是清远市,面积为 1.9 万平方公里,接近广东省面积 11%。广东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是珠海市,面积为 1725 平方公里,仅为广东省面积 1%不到。

广东省最东端是汕头市南澳县南澎列岛里的赤仔屿,经度为东经 117°32';最西端是湛江市雷州市纪家镇的西海岸,经度为东经 109°67';最南端是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的南极村,纬度为北纬 20°22';最北端是韶关市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纬度为北纬 25°51'。

广东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有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等名山,以及海陵岛、巽寮湾等美丽的海滩;人文景观有广州的陈家祠、北京路步行街,深圳的世界之窗、东部华侨城,佛山的祖庙等。

广东文化特色鲜明,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各具特色。如广府文化中的粤剧、粤菜、岭南建筑等,潮汕文化中的潮剧、潮汕美食、工夫茶等,客家文化中的客家围屋、客家山歌等。语言丰富,主要有粤语、潮汕话、客家话等方言。

广东是中国经济强省,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拥有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以及众多的经济强市。支柱产业为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全省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广州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深圳、珠海和汕头是经济特区。

广东地形地貌特点

广东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总体呈现“山岭不高、平原不广”的特征。其陆地总面积约为17.98万平方千米,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

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主要的山地属于南岭山脉组成部分,山脉多呈北东—南西走向,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省内山脉众多,从东至西分布着莲花山、罗浮山、九连山、滑石山、大庾岭、瑶山、天露山、云雾山和云开大山等山脉。最高峰石坑崆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交界处,海拔1902米。

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珠江三角洲平原、潮汕平原以及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总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中珠江三角洲平原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平原,由珠江水系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平均海拔50米左右,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是广东省人口最密集、城市分布最多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局部分布有红色岩系地貌,如丹霞山和金鸡岭等。此外,广东省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沿海岸带发育的海岸地貌类型有:岬角海湾、溺谷、沙坝—泻湖、河口深槽—沙嘴—拦门沙、红树林潮滩、珊瑚岸礁等,具有丰富的海岸地貌景观。

广东气候特征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

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雨的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在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

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冬季普遍盛行东北风或北风,气温偏高,1月份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为9~16℃,南北部的温差达7℃以上。春季是过渡季节,不稳定性很大,可能出现春光明媚的春天,也可能出现持续的低温阴雨倒春寒天气或持续性干旱。夏季由于受海洋气团的影响,普遍吹偏南风,带来丰沛的雨水,6月份是前汛期的降雨高峰期,各地出现暴雨的机会甚多,同时也是热带气旋影响广东的主要时段。秋季冷空气开始影响广东,气温逐渐下降,多晴朗天气,少降水,开始进入干季,热带气旋活动的次数减少。

广东水系情况

广东省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鉴江、九洲江、南渡河、遂溪河等。

珠江是广东省的最大水系,由干流西江及北江和东江两大支流组成,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网状水系。西江为主干,源于云南沾益县马雄山,经羚羊峡后在思贤处与北江沟通,以后便流经珠江三角洲注入南海。北江源于江西省信丰县西溪湾,经三水后流入三角洲河网区,与西江河道交错,注入南海。东江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大竹岭,与定南水相会后称东江,流经广东东部,分为北干流和南支流两大河。

韩江位于广东省东部,上游称为梅江,梅江沿莲花山脉北麓向东北经过紫金、五华、兴宁、梅县,再从梅县的长山坝折向东南,到大埔县三河坝与汀江汇合后称韩江。中游段从三河坝开始,经过大埔高陂,丰顺潭江、留隍三处转折后向东南流抵潮州市竹竿山,竹竿山以下为下游。下游在潮州湘子桥下又被分北、东、西三溪。

鉴江发源于信宜市东镇庄垌虎豹坑,于吴川沙角旋注入南海,是粤西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

此外,还有漠阳江、九洲江、南渡河、遂溪河等河流。这些河流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长、终年不冻、水力资源丰富。

广东经济强省表现

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强大的省份之一。

GDP总量领先全国。广东省的 GDP 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截至 2024 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5 万亿元,经济规模依然领跑全国。这一成就得益于广东省内多个城市,尤其是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以及其他发达的地级市如佛山、东莞等的强劲经济增长。

工业和制造业基础雄厚。广东省拥有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特别是在电子、汽车、机械制造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珠三角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对外贸易和开放程度高。广东省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拥有众多自由贸易区和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等地。外贸总额常年居全国之首,与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经贸联系,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

科技创新能力强。广东省特别是深圳市,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深圳被誉为“中国硅谷”,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政府对科研投入巨大,推动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金融服务业发达。广州和深圳均是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拥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集群。在金融科技、跨境金融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人口红利和人才集聚。广东省常住人口数量庞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广东自然保护区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众多,截至 2024 年,广东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 1361 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 33555 公顷。地处广东省中北部,属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地区,是以以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过渡特征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位于肇庆市,面积 1134 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

新港自然保护区位于河源市,面积 933 公顷。

封开黑石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面积 4000 公顷。

始兴车八岭保护区位于始兴县,面积 7545 公顷。

秤架自然保护区位于阳山县,面积 2667 公顷。

乳阳八宝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乳源县,面积 3301.9 公顷。

惠东县古田自然保护区位于惠东县,面积 2189.2 公顷。

大埔丰溪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埔县,面积 1069.9 公顷。

龙门南昆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龙门县,面积 1748.9 公顷。

内伶仃岛猕猴保护区位于深圳市,面积 864.4 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猕猴、红树林、鸟类。

连县大东山保护区位于连县,面积 8000 公顷。

佛冈观音山保护区位于佛冈县,面积 3000 公顷。

梅县阴那山保护区位于梅县,面积 200 公顷。

博罗县罗浮山保护区位于博罗县,面积 2400 公顷。

郁南县同乐大山保护区位于郁南县,面积 266.7 公顷。

到 2035 年,全省将建成示范性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山地公园和郊野公园 100 个以上。

广东旅游资源

广东旅游资源丰富,有众多著名的景点。

丹霞山位于韶关市,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以壮观的红色岩石、奇特的山峰、幽深的峡谷和清澈的溪流闻名,是徒步、探险和摄影的好去处。

白云山位于广州市,是广东著名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有摩星岭、云台花园、鸣春谷等景点,主峰摩星岭海拔 382 米。

西樵山位于佛山市,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有世界最大的观音坐像和天湖公园,历史文化底蕴丰富。

七星岩位于肇庆市,由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状如北斗七星,有美丽的湖泊、独特的岩洞、古老的寺庙和丰富的文化传说。

潮州古城位于潮州市,是广东最具特色的古城之一,有广济桥、开元寺、韩文公祠等景点。

开平碉楼和村落位于江门市,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体现了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长隆旅游度假区位于广州市,有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长隆欢乐世界、长隆水上乐园等主题公园,适合全家人游玩。

硇洲岛位于湛江,有海龟城、那晏滩、硇洲灯塔等景点,是一个美丽的火山岛。

莲花山位于深圳,占地 194 公顷,有莲花池、风筝广场、山顶广场等景点。

港珠澳大桥位于珠海市,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适合自驾游、观赏海上风光。

此外,还有罗浮山、南澳岛、千年瑶寨、广济桥、大鹏半岛海滩、鼎湖山、庙湾岛、梧桐山等景点。

广东文化特色

广东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粤西文化等八大地域文化。

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也最大。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广府文化包括广府民间音乐、舞蹈、灶戏、剪纸等。粤菜作为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享誉海内外,“食在广州”闻名于世。粤菜选料杂博,无所不吃,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皆可入肴。同时,粤菜博采众长,讲究实际,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潮汕文化以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诚实信义著称。潮汕地区拥有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潮州菜是国内最高端的菜系之一,有著名的潮剧。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客家语、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

此外,广东还有早茶和功夫茶文化,广东人喝茶十分注重茶道与礼仪。广东语言主要由粤语、客家话、闽方言构成,闽方言又包括潮汕话和雷州一带的方言,沿用较多古汉语语词,发音也十分独特。

广东地级市面积对比

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面积大小各不相同。其中,清远市面积最大,为 1.9 万平方公里;珠海市面积最小,为 1701 平方公里。

辖区面积较大的地级市还有韶关市(1.86 万平方公里)、梅州市(1.5925 万平方公里)、河源市(15821 平方公里)、肇庆市(1.5 万平方公里)、湛江市(12490 平方公里)、茂名市(11445 平方公里)、惠州市(11200 平方公里)、江门市(9541 平方公里)、阳江市(7822 平方公里)、云浮市(7779 平方公里)、广州市(7434.4 平方公里)、揭阳市(5240 平方公里)、汕尾市(4838 平方公里)、佛山市(3868 平方公里)、潮州市(3614 平方公里)、东莞市(2465 平方公里)、汕头市(2064 平方公里)、深圳市(1953 平方公里)、中山市(1783.67 平方公里)。

广东地理四极

广东地理四极分别为:东极是潮州饶平县大埕镇上东村铁湖岗(闽粤交界处);南极是湛江徐闻县角尾乡滘尾角灯塔;西极是湛江雷州市东里镇邓宅村;北极是韶关乐昌市白石镇上旗头村(或三界墟村,湘粤交界处)。

广东地理知识丰富多样,涵盖了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系情况、经济发展、自然保护、旅游资源、文化特色以及地级市面积对比和地理四极等多个方面。这些知识展现了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广东都有众多值得探索和发现的地方。同时,广东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丰富的文化传统也使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地位。

地理基础

100个广东地理知识